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课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篇一
9月29号,四年二班的同学带着期待的心情跟我一起准备做溶解实验,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兴奋和好奇...
在上这一堂实验课之前,我就了解了一下,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化掉,而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就像有些学生听说过“溶解”这一个词,但是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溶解。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来发现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和特征。
本课第一部分是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文中提出了四个问题,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是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食盐和沙在水中不同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可面粉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面粉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上完了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还有描述不够深入,整堂课有点像走过场的味道。而且在描述食盐和沙子这一个环节不够充分,学生不做实验也能凭生活经验得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做这一个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观察到沙和盐在水中不同的现象,并能把它描述出来,为接下来观察面粉,理解溶解这一概念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描述的时候,一下了说了盐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这一结论,而我也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什么现象,说盐在水中溶解?看到什么现象说沙子没有在水中溶解?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还有一点,这一堂课组织教学没搞的'好。学生可能在这一学期第一次进实验室,过于兴奋,往往在我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动手去弄桌上的器材。当时的我没有发觉,只顾着自己去讲解。在课后,组里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一堂实验课下来了,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的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实验常规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科学课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篇二
溶解度是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一般情况下不愿学习,不愿动脑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表演形式,故事形式、小组比赛的形式等,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和引导。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展他们所学的东西,并由此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有学以致用的感受。教学中我参考学习了网络资源,将枯燥的数据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有人认为形式的花架子的`东西不实用,学习需要刻苦勤奋。可是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有过切身的感受,有兴趣的知识不用费力就能学好,而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教师就需要花费精力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让学生感到有趣,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把每节内容与实际、与情境设计在一起,还有侍于我努力的去思考、去学习、和同事合作交流。
科学课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篇三
对于概念教学,一直有很多困惑,如:微观方面分子原子的引入,元素、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的教学,溶解度的讲解如何突破等。看完专题学习的视频后,有很多感触,有佩服,有反思,更有惭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在教学时的方式及方法与授课教师作了比较,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打破了很多老师实行的直接讲授的常规,而设计成为实验探究的形式,很有新意。
2、通过生活当中比个子高矮,让学生明白在进行比较时,要有变量和自变量,以及怎样去控制这些量,达到比较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为后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作了较好的铺垫。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定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分析应该控制那些变量,引出定量比定性更加准确。
4、在实验步骤分析上,复习了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为下一步分组试验提供了有利的指导,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误差,或者有部分学生不会做,浪费了探究的时间和意义。
5、进行完这些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能让学生对于溶解度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溶解度曲线问题奠定基础。
同时,在观看的同时,我们几个老师也讨论认为这节课还可以改进一下,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溶解性的探究的时候得出了一些数据,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这些达到饱和溶液的数据得出溶解度的定义等。
反思:等我们听完专家的分析,我又感觉出了差距,原来这节课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除了我们找到的一些瑕疵之外,“牢牢地掌握这个定义上下功夫了,而没有构建一个溶解度这个物理量”这一点可能也正是我在教学中也存在的问题。
科学课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篇四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科学素养、探究的能力以及营造的探究环境直接决定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进行探究“活动3”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给每一小组一套实验材料,而只是教师演示。因为找不到红墨水,就用黑色墨水代替了,效果没有红墨水那么理想。把筷子换成镊子就更好。这一活动,先让学生根据平时自己的认识,完成表格里面的“猜想”部分,再根据教师的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得出:食盐、糖、墨水能被水溶解,小石子、油不能被水溶解。这时教师归纳:简单地说,如果一种物质像糖和盐一样,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就说它在水中溶解了。学生能真正理解什么叫溶解。在举例说明溶解的时候,有学生说到“汽水”,只知道里面有气,就不知道是什么气。这时就要靠教师说明“可乐里面的气泡是怎么回事”了。拓展“茶叶会溶解吗?”,先出示一杯已经泡好的茶,让学生想起泡茶的过程,再讨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茶叶既含有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溶解的成分。”在下来的举例说明里,有学生更列举出:“中药”跟茶叶一样既含有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溶解的成分。进行探究“活动4”时,教材中呈现了3组对比实验的图片,我坚持在学生面前演示这3组对比实验,但只是用一根玻璃棒搅拌,这对于实验效果的影响有点不好,而做到把方糖弄碎时,更是没有先行准备锤子,所以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意外。总的来说,这个活动中,学生还是能理解得出的结论:搅拌、加热、弄碎是加快溶解的方法。
科学课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课科学是:认识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知道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保证实验公平、准确。这个目标通过这节课的最后的提问,感觉学生掌握的还行。但是由于课上只进行了一种物质的研究,我觉得没有获得更多的证据证明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我在课下反思,首先是我对课堂的把控能力还不太强,怕准备的材料太多,控制不住课堂。
其次,学校的条件有限,这种对比实验需要用到的烧杯比较多,所以只进行了一种物质的研究,而且由于小组成员比较多,所以会出现未参与实验的学生。
科学探究目标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假设。课上我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自己的假设说出理由。但是我疑惑的是:怎样引导他们将假设的理由写下来。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课很多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写,所以这一环节进行的有点慢。
科学态度目标是:对科学探究保持探究的热情。关于这一点儿,我觉得在上课时,我要鼓励他们的发现,争取让每个人都有实验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科学课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篇六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积极地调动学生,使学生的倾听达到理想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倾听能力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从而影响高效课堂的建设。
学生倾听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会听,比如在课堂中我们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内容,找出信息,但是一个班级总有5-6个孩子,不能跟着老师的指令学习。
二、不爱听,有些孩子对学习在小学中已经产生了排斥的情绪,老师讲课的时候总做小动作、讲话、看课外书等。
三、不屑听,有些孩子为了更快的完成作业,上课挑内容听,感觉不重要的,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做作业,等着老师公布结果。
针对这些课堂上的普遍现象,我们该如何找出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做到“会听”“爱听”“仔细听”,从而实现高效学习,大幅度的提升课堂实效。
一、调动兴趣,主动倾听
一堂好的课,课堂引人很重要,它关系你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引人可以是生活常识,可以是新鲜事物,可以是未知的需要探索的问题等等。如在《物质的溶解》这堂课中,用一则最普通的`冲糖水的故事,让孩子觉得科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生活里原来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
在探究溶解性因素时,又联系生活中的面粉和蔗糖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衣服上沾了油污,通常用汽油洗,而不用水洗?你冲糖水的时候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从而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如果一节教学设计能围绕生活,环环相扣,让学生认为学以致用,我相信孩子会选择认真听,并且慢慢的爱上科学课堂,变得爱听,仔细听。
二、积极鼓励,爱上倾听
孩子不爱学习,很大的原因是从小在课堂上受过老师严厉的批评,从而对学习失去自信,从而变得不认真听,也不敢发言。因此我们在课堂设计问题上要体现梯度性,在请学生回答时也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孩子发言,尽量做到根据难度分层选择,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成功的喜悦感。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都要积极引导,积极鼓励他发散思维。
如《物质的溶解》这堂课中关键是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方案的设计很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这里我设计了实验目的、条件控制、实验方案、数据统计、实验结论,这几个环节,难易结合,让每个孩子都能答出几点。
三、采取措施,指导倾听
专心倾听,不仅要用耳朵,而且要用全部身心,不仅是对声音的吸收,更是对意义的理解。我认为教会孩子认真倾听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指导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我在课堂上常应用这三种方法来帮助他们更认真地听课。眼神暗示法、手势提示法、随机抽查法等。
科学课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篇七
【设计理念】
作为溶解单元的起始课,背负着激发起学生对溶解进一步的认识需求任务。因此,怎样让孩子在观察、描述、比较三种物质(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过程中自由地呈现出对溶解的已知面与模糊面(面粉溶解了吗?),进而在处理、解决孩子认知冲突的过程中(过滤实验)让孩子作出自己的解释来发展、建构他们对溶解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思路所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形成溶解就是“像食盐那样颗粒会变小,最后看不见了,不会有沉下去,过滤之后不会和水分开等现象”的描述性概念。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2、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能够作出自己的解释。
【重点】对溶解与不溶解现象作出有依据的判断描述。
【难点】将物质在水中的颗粒变化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展示。
【教师准备】三杯水、24块磁贴(3种颜色)、食盐、沙、面粉3块板贴,教师及时评价表一张。
【学生准备】三杯水8组,三根搅拌棒8组,食盐、沙、面粉各一小袋8组,三个过滤装置8组,6张学习单8组,铁盘8个,水槽8个。
导入:(4分钟)
(1)请学生观察事先放置于桌面的三种物质:食盐、沙、面粉,教师进行简单介绍。
(2)提问:有没有发现,这三种物质在形状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颗粒)
(3)提问:如果将三种物质分别放入三杯水中,会发生什么?
(4)出示“溶解”,(板书)请学生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活动一:观察、比较、记录、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变化((21分钟))
过渡语:或许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怎么研究?我们先来看学习单。(后附学习单)
(1)观察、比较、记录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预测(是否溶解)。预测之后,方可领取实验材料:三杯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秉持自己的观点,带着目的去观察,去寻找证据。】
2、在实验操作中(刚放入、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预测。并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记录证据。
3、利用证据,再次做出自己的判断。
(2)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将每个小组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判断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3)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全班交流。通过依次对三种物质的颗粒变化进行交流,初步确认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而面粉需要通过更多的证据才能解释是否能溶解于水中。(提醒学生能否找到面粉颗粒变小的证据来证明面粉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活动二: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与水的混合液在过滤后的变化(13分钟)
过渡语:科学家们在研讨时,也常常会出现观点的分歧。于是,他们就会想办法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套过滤装置(咖啡过滤纸袋),它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我们自己的观点。
(2)对三杯混合溶液进行过滤。实验结束后,全班交流过滤纸袋中的发现。通过描述、比较滤纸上及滤液的一些区别和相似处,让学生明晰三种颗粒在水中的大小变化情况,并进一步达成是否溶解的共识。
总结:(2分钟)
【设计意图:探求学生一节课学习后对溶解的认识,以及达成共识的程度。】
课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老师现在有一瓶洗手液,如果把它倒入水里,会溶解吗?你可以回家试试看,能不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为后续课进行铺垫。】
科学课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篇八
目前,“导思议练”教学模式在我校教学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此我化学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用于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我将九.1班内学生进行分组,每六人一组,分为6个组,组内之间互相合作,组外竞争。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溶液专题复习》及其导学案,经过研讨本节课,我深受启发,并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练习环节中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性,指导性。
我根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梳理考点,学生完成考点知识的填空,并进行组内互判,评出各组中优秀小组。接下来例题及联系都是结合近几年有关溶液的中考题,让学生进行提高练习,从而让学生知道本节知识在中考出题模式中的呈现形式。其中,第4题属于能力提升题,增强了练习的多样性、层次性及现实意义。
二、讨论环节中的讨论不能走过场,讨论要充分,要真正到位,讨论后要及时小结。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6组,让他们根据练习环节中的题目先独立完成再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很激烈,得出的.结论也很完整,自始至终我都只进行启发、引导和调控。学生的讨论进入了高潮,兴趣高涨,思维得到了激活,我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讨论之中,组内3、4号学生的知识漏洞和困惑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但在讨论后,作为教师应对讨论的热点及注意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升。
三、“导思议练”四个环节要紧密相联。
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导思议练”这四个环节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紧密相联的,讨论和小结贯穿于不同的环节中。教者所提出的讨论问题要有启发性、思考性,学生讨论一定要充分,要能暴露出问题,教师再针对问题进行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思维升级。小结能让学生发散的思维得到更好的收敛。另外教师在练习和创新探索环节中,还要做到三点:一是“围绕重点集中练”,就是结合所复习知识,围绕重点,及时练习巩固;二是“变换形式灵活练”,就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变换形式,稍加难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三是“新旧结合综合练”,就是将新旧知识结合,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不急于提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讨论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正确的思路恰好是同学们的问题症结所在,教师恰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这样的效果更好。
我通过初步尝试在初三化学《溶液专题复习》一课中运用“导思议练”教学模式,体会到这是提高初三化学复习效率的一种很好途径,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今后我会坚持把“导思议练”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到初三化学其他内容的复习课中。科学课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篇九
刚一上课,我端起一杯凉开水,向里放了一块水果糖,和学生交流:老师这有一杯凉开水,我在里面放了一颗水果糖,请一位同学来尝一尝。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并且都想来亲自尝一尝,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问:如果我想在短时间内喝到一杯很甜的糖水,你有办法让糖快点溶解吗?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顾,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做好了情绪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学习对比实验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主要采取了先以一种实验方法为主(加热),指导学生掌握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的方法,并进行了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探究搅拌和碾碎两种实验怎样做对比实验。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对对比实验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在课前谈话时,我还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对比实验:同学们,如果有两个同学小明和小红,我说小明跑得快,怎么证明?当我问到怎么知道加热能使溶解更快呢?学生马上意识到必须用两个烧杯来做实验,必须有几个条件是相同的,只能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从而建立了“对比”的概念,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认识被强化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堂的结束不应成为问题的终点,而应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科学课堂,更应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科学课堂,课下继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学生综合运用加快溶解的方法完成游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这里有100ml水,我想把这5颗糖都放下去,这5颗糖会不会都能溶解,如果会,我再放5颗、10颗、15颗,它们还会溶解吗?这样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延伸到了课外,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科学课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篇十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要真正弄清楚也不简单。
1.食盐的溶解。食盐是溶解于水的,而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本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学生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及时的解释。
2.面粉的溶解。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但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呈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但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返过来在观察搅拌后的面粉溶液,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3.关于过滤。在用过滤纸进行溶液过滤操作前,我们需要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在实验中我把干的过滤纸浸湿了,这样就能很服贴地放入,这也是课上急中生智想出的办法,但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妥。课后,我查了一下,原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虽然我课上的操作并没有影响实验效果,但这种操作严格讲是不正确的,在其他的溶液过滤实验中就有可能影响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