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一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个人认为是成功的。教师介绍了必要的知识点,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词的内容,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习了苏轼的旷达胸襟,教师在教学过程只起了引导的作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气氛较为浓厚。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教学中来。
但是,教学过后却给我留下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课堂上真正互动起来的毕竟是少数同学,还有大部分的学生未能参与进来,特别是基础差和平时少话的同学,怎样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这是一个急需解决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授课之后,学生的重复学习缺乏必要的载体(如应有的笔记等),有许多学生向我放映了这个情况,难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好吗?一节极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颖的教学设计,当面对的是基础教学较差学生的时候,教学过程并不能显示设计者的初衷,那么,这一堂课我们又如何评价呢?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差?还是教学设计出了问题?我无从谈起。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该词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回顾备课过程,我的根本立场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教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应注意学生的活动以及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学生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新课标”希望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为老师是站在教和学的边缘,像交响乐中的指挥,不仅在指挥,自己还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它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心、动脑;它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感官主体活动,是思维活动与感官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真正要义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认识先前是模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还是关注到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三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鱼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因此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时我极为精心和谨慎,终虽有收获但遗憾也难免。
一杯浊酒,月下念了谁?——介绍词前小序并补充作词背景
这是理解词意及作者感情的基础,读小序可以得知词人写作时间及处境。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兼怀子由”上,“兼”字说明作者写这首词除“怀子由”外,还有他意。这也许比“怀子由”的更重要;接着我补充作词背景。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九年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实为被贬)。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与唯一的弟弟子由也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失意,亲人被远离。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一声问天,明月苦了谁?——疏通词意,理解感情
关于内容学生总结为:词的上阙写词人问月,表达词人想上天但又觉得人间好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词的下阙写词人对弟弟的怀念及美好的祝愿,照应小序中的“兼怀子由”。当然,学生对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全面。于是我这样引导:“词的下阙是“怀子由”,那么上阙应该表达的应该是作者的另一个写作目的,也许这正是作者的是主要目的。而且这个目的绝不仅仅是表达作者在天上和人间徘徊矛盾心情。所以请大家结合词的写作背景重读词的上阙,以组为单位深入思考上阙的主旨。
稍后,有学生说:“词人想重回京城并且官复原职呢?”我立即表示肯定。然后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这个方向,几经引导和讨论得出答案:词中“天上宫阙”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暗指被贬时间长,不知朝廷内的情况。“高处不胜寒”暗指朝廷内复杂的争斗。而“人间”则暗指在地方做官,明白了这几个句子的含义,词的上阙的主旨和感情也就迎刃而解。原来上阙表达的是词人对政治的感慨啊!从而词作的真正目的学生得以领悟。
一句珍重,祝愿给了谁?——对重点考点的处理
因这首词的重点、考点都在下阙,我于是对下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下阙首句因省略主语“月亮”,导致一部分学生理解困难,一个理解能力较高的同学给大家解释出来以后,其他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这句词不但描写月亮,而且月亮位置的移动还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接着根据经验,“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的“事”和“长”很容易误写成“时”和“常”,“千里共婵娟”中“婵”误写为“蝉”,我在学生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特别作出强调。对重点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我则直接出示答案让学生批注在书上。因为很难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和作者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最后我向学生推荐作者在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来加深学生对作者豁达胸襟和人格魅力的认识。我个人认为这首词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容易理解。但苏教版是主题合成单元所以只好勉为其难。
诗词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的,而我闲浪费时间并没让学生多读这是本节课的不足。这首经典的中秋咏月词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稍有难度,我在教学时都“心有余悸”唯恐理解不全,真可谓“高处不胜寒”!因此对这首词重点考点我怕“劳生费事”却收效甚微而采取填鸭式,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和遗憾。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四
《苏轼·水调歌头》公开课教学已尘埃落定,但我希望,对朗读指导课或者说诗词欣赏课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刚刚开始。
一、反思一:课文内容的讲析
公开课上得拘谨,这是第一感,因为心里老有时间的约束:要在一节课内将课前设计的众多环节完整得完成。于是就有一种催的感觉,不能尽情地发挥,整体上就有一种“抑”。如此这般,课堂的提问、讲析就增加了许多心理负担,点到为止或者说放不开就自然而然了。
回顾这节课的内容讲析,我认为还是偏多、偏散、偏深。
这是什么惹得祸?我认为应该又是老师的主观设计惹得祸。
教学设计时,一直担心课堂的容量不够,就无限地把备课时老师掌握的知识往里夹塞,直接造成了教师在讲析时往深度延伸而浪费了许多时间。所以处理好“备课时掌握的知识与上课时传授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是以后教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造成众同仁感觉词的内容讲析不够的感觉,是因为我的讲解偏散乱,偏深度。
刚开始上课时,本来是想照教案设计的来个作品简介,但因为切入时过早得被学生的“学习程序”所打乱,所以当时就想往后放一下,即在强调朗读感情时顺势讲析。但从后来的效果来看,的确应该在最早的时候进行集中简介更好。
但我不认为课文内容的讲析不够。因为本节课的重头戏当是朗读和朗读指导。也就是说,所有的所有都必须为朗读服务。让学生投入情感去朗读,投入思维去理解如何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说学生表达情感的朗读一定不太准确,但能够有所表现,有些高低起伏的变化,有些重音轻音的变化,也就足够了。可以设想,如果再增加课文内容的讲析,将肯定地减少朗读的次数,朗读指导又将是指导课,而非朗读课了。
二、反思二:板书设计
应该承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严谨。虽然整体的板书设计到位了,但对内容脉络的梳理未能如愿。
课后想来,如果将课文内容“问天、问月”“哀、思”这些要点经整理后条理清晰地板书,当会收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对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亦有好处。
更应该承认的是,平时对板书设计的忽视是造成这次失误的根源。这又得怪罪于自己的认识。
因为平时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的理解”,老师应该是参与者、组织者,而非传授者。一种将内容归纳好后的板书,只会是一种简单的传授,即把教参或其他人对文体的理解清晰展现给学生,抑或灌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照搬于笔记或头脑当中。如此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文体的自主探究。所以我对设计精细的板书历来不太上心。
现在看来,这种片面的、不深刻的认识直接导致了课堂板书功能的欠缺,对某些课来讲将会影响教学效果。今后重新理解板书的效益,重新认识板书的功能,当是又一个重要的提醒。
其实,我先前的理解只是对阅读教学个性的张扬,而阅读理解应该是有共性的。比如,《红楼梦》的贾林爱情悲剧是不容有其他理解的,这就是共性,我们不能为张扬个性而将其理解为纯洁的友情。而板书的理解可以是共性之说。让个性与共性并存,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五
对于《水调歌头》这首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可以娓娓而谈我眼中的东坡,“可以一挥而就”我仰慕的东坡,能够达到这一步,我想一个可以忧伤可以放旷的东坡因为水调歌头已缓缓流淌在每一条心河,因为那份胸怀的滋养,有一颗直面人生的种子正在思想的的温床里的迎风而立,并因为人阅历的浇灌而日益茁壮。
本节课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因素那便是预习环节完善之极,同学们多角度的收集并归纳整理使一个丰满的东坡形象得以展现,也正如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走进了《水调歌头》,也认识了《定风波》《赤壁怀古》,还能够吟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节课中,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嫦娥奔月”“荷塘月色”等多幅画面,并出示了mv“但愿人长久”,在朗读中也使用了flach动画,这丰富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本节课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