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地质学开题报告篇一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程涉及削方、锚固工程、支挡工程、护坡工程、排水工程等,这些工程施工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怎样提高环境管理水平,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控制和防止施工污染带来的危害,将施工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本文就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环境管理及措施进行了探讨,对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环境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好施工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尽量维持原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积极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碴、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施工企业应建立由项目经理领导下,生产副经理具体管理、各职能部门(工程管理部、物资部、质量安全部等)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其中工程管理部负责制定项目环保措施和分项工程的环保方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合理安排生产,组织各项环保技术措施的实施,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质量安全部督促施工全过程的环保工作和不符合项的纠正,监督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其它各部门按其管辖范围,分别负责组织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和考核,保证进场施工人员的文明和技术素质,严格执行有毒有害气体、危险物品的管理和领用制度,负责各种施工材料的节约和回收等。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出与工程同步的防止施工环境污染的措施,认真作好施工区和生活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质量安全部全面负责施工区及生活区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定期对本单位的环境事项及环境参数进行监测,积极配合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施工区和生活营地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环境监督监测。
1.防止扰民与污染措施
(1)工程开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与施工区域附近的居民和团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能造成噪音污染的,事前通知,随时通报施工进展,并设立投诉。
(3)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扰民施工作业,以防止公害的产生为主。
(4)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防止运输的物料进入场区道路和河道,并安排专人及时清理。
(5)由于施工活动引起的污染,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2.保护空气质量措施
(1)减少开挖过程中产生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尽量采用凿裂法施工,工程开挖施工中,表层土和砂卵石覆盖层可以用一般常用的挖掘机械直接挖装,对岩石层的开挖尽量采用凿裂法施工,或者采用凿裂法适当辅以钻爆法施工,降低产尘率;湿法作业。凿裂和钻孔施工尽量采用湿法作业,减少粉尘。
(2)水泥、粉煤灰的防泄漏措施。在水泥、粉煤灰运输装卸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并由密封系统从罐车卸载到储存罐,储存罐应安装警报器,所有出口配置袋式过滤器,并定期对其密封性能进行检查和维修。
(3)混凝土拌和系统防尘措施。混凝土拌和楼应安装除尘器,在拌和楼生产过程中,除尘设施同时运转使用。制定除尘器的使用、维护和检修制度及规程,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4)机械车辆使用过程中,加强维修和保养,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保证进气、排气系统畅通。
(5)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使用0柴油和无铅汽油等优质燃料,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6)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防止运输车辆将砂石、混凝土、石碴等撒落在施工道路及工区场地上,安排专人及时进行清扫。场内施工道路保持路面平整,排水畅通,并经常检查、维护保养。晴天洒水除尘,道路每天洒水不少于4次,施工现场不少于2次。
(7)不在施工区内焚烧会产生有毒或恶臭气体的物质。因工作需要时,报请当地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同意,采取防治措施,方可实施。
3.加强水质保护
(1)砂石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水的处理。生产废水经沉砂池沉淀,去除粗颗粒物后,再进入反应池及沉淀池,为保护当地水质,实现废水回用零排放,在沉淀池设置调节池及抽水泵,将经过处理后的水进入调节池储存,采取废水回收循环重复利用,损耗水从河中抽水补充,与废水一并处理再用。在沉淀池附近设置干化池,沉淀后的泥浆和细沙由污水管输送到干化池,经干化后运往附近的渣场。
(2)混凝土拌和楼生产废水集中后经沉淀池二级沉淀,充分处理后回收循环使用,沉淀的泥浆定期清理送到渣场。
(3)机修含油废水一律不直接排入水体,集中后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出水中的矿物油浓度达到5mg/l以下,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综合利用。
(4)施工场地修建给排水沟、沉沙池,减少泥砂和废渣进入江河。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组织的排水。土石方开挖施工过程中,保护开挖邻近建筑物和边坡的`稳定。
(5)施工机械、车辆定时集中清洗。清洗水经集水池沉淀处理后再向外排放。
(6)生产、生活污水采取治理措施,对生产污水按要求设置水沟塞、挡板、沉砂池等净化设施,保证排水达标。生活污水先经化粪池发酵杀菌后,按规定集中处理或由专用管道输送到无危害水域。
(7)每月对排放的污水监测一次,发现排放污水超标,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实质性影响,立即采取必要治理措施进行纠正处理。
4.加强噪声控制
(1)严格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施工机具。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对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的运输车辆以及打桩机、混凝土振捣棒等施工机械提前进行噪声监测,对噪声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进行修理或调换,直至达到要求。加强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加强交通噪声的控制和管理。合理安排车辆运输时间,限制车速,禁鸣高音喇叭,避免交通噪声污染对敏感区的影响。
(3)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隔音降噪。合理布置混凝土及砂浆搅拌机等机械的位置,尽量远离居民区。空压机等产生高噪声的施工机械尽量安排在室内或洞内作业;如不能避免须露天作业,应建立隔声屏障或隔声间,以降低施工噪声;对振动大的设备使用减振机座,以降低声源噪声;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5.固体废弃物处理
(1)施工弃渣和生活垃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按设计和合同文件要求送至指定弃渣场。
(2)做好弃渣场的综合治理。要采取工程保护措施,避免渣场边坡失稳和弃渣流失。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渣,堆渣前进行表土剥离,并将剥离表土合理堆存。完善渣场地表给排水规划措施,确保开挖和渣场边坡稳定,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以及影响其他承包人的施工和危及下游居民的安全。
(3)施工后期对渣场坡面和顶面进行整治,使场地平顺,利于复耕或覆土绿化。
(4)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在施工区和生活营地设置足够数量的临时垃圾贮存设施,防止垃圾流失,定期将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场,按要求进行覆土填埋。
6.水土保持
(1)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不因堆料、运输或临时建筑而占用合同规定以外的土地,施工作业时表面土壤妥善保存,临时施工完成后,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覆土。
(2)施工活动中采取设置给排水沟和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它环境资源。合理砍伐树木,清除地表余土或其它地物,不乱砍、滥伐林木,不破坏草灌等植被;进行土石方明挖和临时道路施工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做好弃渣场的治理措施,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碴,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7.生态环境保护
(1)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或砍伐树木,严禁在工地以外砍伐树木。
(2)在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员工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提高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认识,注意保护动植物资源,尽量减轻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创造一个新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不捕猎和砍伐野生植物,不在施工区水域捕捞任何水生动物。
(3)在施工场地内外发现正在使用的鸟巢或动物巢穴及受保护动物,妥善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4)施工现场内有特殊意义的树木和野生动物生活,设置必要的围栏并加以保护。
(5)在工程完工后,按要求拆除有必要保留的设施外的施工临时设施,清除施工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废弃物,完成环境恢复。
8.文物保护
(1)对全体员工进行文物保护教育,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和初步识别文物的能力。认识到地上、地下文物都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据为己有。
(2)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疑为文物)时,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移动或破坏,同时将情况立即通知业主和文物主管部门,执行文物管理部门关于处理文物的指示。
施工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施工企业的责任,同时也需要业主的大力支持。在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中,业主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地质学开题报告篇二
巢湖是位于安徽省中部的一片内陆湖泊,被誉为“徽州明珠”。近日,我有幸阅读了一份有关巢湖地质特征的报告,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份报告对巢湖的地质历史进行了详细描绘。根据报告,巢湖的形成始于大约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持续至今。经过漫长的时间沧海桑田,巢湖的地质特征如今已经相对稳定。通过阅读该报告,我深刻认识到地质进程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我们的生命只是其中的一个短暂瞬间。同时,也让我明白自然界的伟大和强大,人类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其次,报告详细介绍了巢湖地质中的一些重要地貌特征,如湖滨冲积平原、巢湖河道湿地等。这些地貌特征不仅形成了巢湖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报告了解到,这些地貌是由地壳运动、河流冲刷和沉积等地质作用共同塑造而成的。这种强大的自然力量让我感到敬畏,也深刻体会到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
第三,报告还对巢湖地区的地质资源进行了详细分析。据报告指出,巢湖地区富含煤炭、铁矿、石膏等矿产资源,而且储量丰富。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巢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也想到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第四,巢湖地质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巢湖的自然保护意义。报告指出,巢湖是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和候鸟迁徙通道,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多样的生物种类。这段文字让我深深感受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努力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这份报告对巢湖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详细评估。报告显示,巢湖地区存在地面沉降、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这让我意识到了灾害防范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在巢湖地区,应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提高人们的自救能力,减少灾害对人们的损失。
总之,通过阅读巢湖地质报告,我对巢湖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然的伟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同时,我也明白了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以及自然保护和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性。这份报告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去。我相信,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共同保护,才能让巢湖的美丽与独特得以延续。
地质学开题报告篇三
庐山地貌壮丽,山水秀丽,自古即以奇峰怪石、碧水流泉而闻名。为了加深对地质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我所在的班级组织了一次庐山地质实习活动。这次实习活动不仅使我对庐山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带给我不少收获和体会。
第二段:了解庐山地质特征
庐山地质特征的形成是长时间的天地变化和地质作用的结果。在实习中,我们首先走访了庐山的各个景点,观察和记录了庐山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貌特征等。庐山由花岗岩主体构成,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有规模较大的断裂带和构造带。在庐山的山体上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经历了风化、侵蚀等自然作用。同时,庐山还有一些古老的岩层和泉水,这些是地球演化的重要遗迹。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地质学理论在实际地质景观中的应用。
第三段:实地实习的收获
通过实地实习,我不仅对于地质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还学到了很多实践技能。我们学会了使用各种地质工具,如测量仪器、试验设备和野外工具等,这些工具能够更准确地获取地质信息。在庐山山体上,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实地勘测和采样的方案,运用实践指导的方法,熟练地进行了野外工作。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对地质实践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呈现,培养了对地质事物观察和判断的能力。这些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在地质学理论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开展实际工作起到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实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庐山地质实习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在野外工作中,山脉地势复杂,行进道路崎岖,有时需要翻越陡峭的山岭。夏季的庐山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加之长时间的野外工作,容易出现疲劳和身体不适情况。此外,庐山地质实习活动需要我们在实地环境中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这对我们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但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互相鼓励,最终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
第五段:实习心得和感悟
通过庐山地质实习,我不仅提高了对于地质学的理论认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我深刻体会到地质实践是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只有在实际中去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地质学的知识。同时,这次实习活动也让我明白了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地质学不仅仅在庐山地质实习中有着重要作用,更在社会生活中对于矿产勘查、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预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庐山地质实习,我对地质学的兴趣进一步被激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将来从事地质学相关工作的决心。
总结: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心得体会的撰写,让我进一步回顾了庐山地质实习的整个过程,回忆起了那段有关地质学的美好时光。通过实地实习,我不仅对庐山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学到了很多实践技能,并明白了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应用性。我相信,这次地质实习对于我的人生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质学开题报告篇四
1、 实习时间
20xx年10月8日至月日
2、 实习地点
此次实习共有三个地点:我们依次到京娘湖、天乳山及玄武岩景区进行了实地的参观学习。
3、 实习目的
本学期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开设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这门课程,对于地质这种工程性质的学科,实用性很重要,因此,进行地质地貌野外考察实习是我们学好这门专业基本课的必须环节。开展实地考察,更好的认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进一步认识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做出基本的解释。
通过此次实习,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实习地点介绍
综合型地质公园。并是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旅游区。
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丰富多彩,30亿年的沧海桑田,形成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多次构造运动,尤其距今2.05 亿年以来的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华山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观;第四纪以来玄武岩浆在柏草坪景区多期溢流,留下了奇特的岩流景观,溢流口景观,对围岩烘烤景观;岳庄寒武纪地层中找到多种属的三叶虫、腕足类、牙形石, 尖山奥陶纪峰峰组灰岩中含的三 叶虫、角石、腕足类、螺等化石, 记录了距今 5.43~4.38 亿年的古地理环境;莲花洞中有多姿多彩的岩溶景观。
公园主要由8个景区组成,其中京娘湖景区为主景区,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口上村北,是上世纪60年代建造于口上村的一处蓄水工程,亦称口上水库。湖面呈倒“人”字型,分东西两支,长短各3公里。距武安城30公里,距邯郸约60公里,太行山脉腹地。
玄武岩景区:区内有第四纪玄武岩喷溢口、三层熔岩叠置剖面,玄武岩浆对围岩的烘烤面及玄武岩中黄土包裹体,充分展示了系统、完整的火山遗迹,对研究太行山区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天乳山:
京娘湖:
玄武岩景区:
天乳山位于武安市活水白云川井峪和宅清沟村之间,距离武安25多公里,该山雄伟壮丽,钟乳满山,森林茂密, 天下奇景,这里的钟乳大约在一亿万千万年左右,形成了独特的`钟乳奇观,全国少有。
与之相呼应,相距不远是莲花洞溶洞,二者一外一内,交相辉映。距京娘湖、七步沟、长寿村、古武当等景点都不太远。
三、 实习内容
(一)、京娘湖
1、地形地貌:研究某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首先,应该从该地的地形地貌下手研究。京娘湖周围的地势以水为指向,建筑物也依水而建,为流水地貌。
2、岩土类型及其构造:本区最古老的地层为长城系大红峪组,岩性为紫红或粉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红色的石英砂岩及长石砂岩,含铁质及海绿石。区内红色石英砂岩生成于距今18—14亿年,经多次构造运动,特别是距今2.05亿年以来的燕山运动,推动太行山区地壳上升,并产生了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距今6500万年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后,太行山区地壳进一步上升。岩石受侵蚀、剥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今日的峡谷峰林地貌景观。
京娘湖区内为沉积岩,沉积岩层理构造及层面构造明显。 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成层的现象。层理是沉积岩最重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水平层理:是由平直并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物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地质学开题报告篇五
野外地质填图结束后即进人室内最终整理阶段。该阶段的工作是以编写地质报告为中心而开展的。首先是对野外地质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对所有原始资料进行清点、审核、归档和处理。其中包括对野外记录本的审阅;对各种表格卡片的核对;对各种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对各种标本样品进行加工、处理和测试等等。要对获得的各种地质信息综合归纳分析,并为地质报告的编写提供素材。其次要完成地质报告所附图件(如地层实测剖面、综合地层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等)的清绘工作。图件的格式和内容要符合规范要求。同时还应完成诸多素描图、地质信手剖面图等报告插图的选择和清绘工作,力求使地质报告图文并茂。
最终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一份地质报告,约10000字左右,各章的基本内容是:
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自然经济地理概况;实习区的经济、工农业生产和交通情况;实习区的以往地质研究的历史及研究程度评述;实习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起止时间、组队情况、分组情况及指导教师;完成的工作量(地质调查面积、地质观察路线及观察点数,实测剖面长度、填图面积、标本和样品数量等)及工作成果。
绪言部分要简明扼要,不是描写风景,也不是写自然经济地理报告,要写与本次工作有关的内容,帮助阅读报告的人了解工作区的前提,测区的一般情况及工作情况,文字要简练,层次要分明。在这一部分最好附有“实习区交通位置图”和“地质研究程度图”。
地层是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首先应该概述实习区的地层发育情况,如所具有的地层时代,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的概貌等等,然后应该以“组”为单位由老至新对其分布、出露情况,岩性及其岩石组合,岩相及厚度变化情况,所含化石的种属,时代划分及其依据、地层接触关系等进行描述和总结。若有含矿层位则应详细说明。要充分利用实测地层剖面图、地质图及不同区段的信手剖面图等资料。
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主要根据实测剖面及实测填图时的野外记录,不能单纯描述实测剖面的地层特征,因为那只是剖面线上的地层特征,不能代表整个区域。在写这一部分时,要综合全区进行叙述,但不排除在叙述某一地段的岩性变化特征时,引用实测剖面的资料或引用路线地质剖面图的资料,因为这些都是实习区地层发育的真实记录。
实习工区沉积岩的出露、分布情况,分类对主要常见的岩石类型进行描述,包括岩性、结构、构造和产状等。
实习区岩浆活动概况、主要侵入体的岩石类型、活动期次和各岩体的关系。实习区变质岩的主要类型,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组合特征。
首先要概述实习区构造的总体面貌、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构造类型、褶皱断裂发育情况、区域构造线的展布、构造形成时代等。对主要构造特点的描述可按构造类型,如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分类述之;也可按构造区段,如东部地区断裂构造为主、西部地区褶皱构造为主分区述之;还可按构造期次或序列对早期构造、主期构造和晚期构造分别描述其特点。
对于褶皱的描述要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先描述褶皱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然后描述组成褶皱的地层:褶皱核部、褶皱翼部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等;褶皱的形态,如褶皱轴的方向,褶皱轴面、枢纽的产状,将褶皱进行形态分类;讨论褶皱形成时期、形成机制等。
对于断裂构造的描述,要着眼于大型区域性的断层,对于这些断层构造要逐一加以详细描述。如断层发育的位置、规模;一般用断层所经过的两个或几个地名来命名断层;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以及构造变动。断层带的构造现象,如构造岩、片理化、断层泥、透镜体、拖褶皱、伴生节理、地层的牵引现象;断层面的形态变化,断层面上的擦痕及其产状;推断断层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历史,断层产生的力学机制等。
构造分析,要将褶皱、断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不同时期分析构造的变形特征,推断地壳活动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论述构造与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地质的关系。
构造形态特征和空间关系可以用图件予以明确和直观地表述,因此要尽量用各种图件帮助描述。
一般从主要矿产开始分别概述各类矿产的位置、矿床类型、矿石特点、矿体产状、规模、找矿标志、矿床成因、找矿远景等。
在综合分析实习区地层、岩石和构造等各方面资料基础上,将各种地质事件联系起来划分地质构造演化序列,由老到新对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概要总结,并简要阐明各阶段形成时的环境和大地构造性质,恢复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本章的内容具有推测的性质,但是这种推测需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本章的叙述要从古到今按照地质时代连续陈述,如先从古生代讲起,然后中生代、新生代,但是要注意:
(2)文句要灵活变换,简明扼要,避免死板枯燥,不要象记帐一样。
(3)对发展史的陈述要有根据,不能无根据地想象,明确有据的内容可以充分地陈述,无据可考的不能硬猜。
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意义、要求,测量的工作程序和过程,数据的整理、计算和图件的绘制要求。
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主要成绩、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和本人在思想上、业务上的收获和体会。简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今后教学实习工作提出建议,最后可对有关方面表示诚挚的谢意等。结语要实事求是,对工作要正确估价、认真负责。地质工作的质量反映在全部工作成果中,不在于结语写得冠冕堂皇,也不要过于谦虚,埋没成绩。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建议要准确中肯。
地质学开题报告篇六
巢湖,位于安徽省境内,地处长江中游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近日,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巢湖地质报告的学习活动,并撰写了一份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不仅增加了对巢湖地质背景的了解,也对巢湖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巢湖地质报告让我了解到巢湖的地质背景及其形成过程。巢湖地处于一个深槽盆地内,其地质构造类型为断陷盆地,是因为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断裂而形成的。通过报告,我了解到,巢湖的形成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构造背景、沉积物的堆积和侵蚀等。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巢湖特有的地貌,同时也为巢湖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基础。
其次,巢湖地质报告揭示了巢湖的丰富矿产资源。报告中提到,巢湖地区存在着丰富的燧石、砂砾石、石灰岩等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巢湖地区带来了丰富的资源禀赋。同时,巢湖地质报告也提到了矿产资源的保护需要加强,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发。
第三,巢湖地质报告展示了巢湖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报告中介绍了巢湖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包括湖泊、沼泽、湖滨湿地等。巢湖湿地是鸟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通过巢湖地质报告,我了解到了巢湖的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必要性。保护巢湖的湿地生态系统,不仅能够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也能够为巢湖带来更多的生态旅游资源。
第四,巢湖地质报告还提到了巢湖的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报告中指出,由于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巢湖地区存在着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如滑坡、崩塌等。巢湖地质报告强调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包括巢湖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灾后救援工作等。通过巢湖地质报告,我了解到地质灾害防治是保障巢湖地区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
最后,巢湖地质报告使我对巢湖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巢湖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同时也面临着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通过巢湖地质报告的学习,我认识到巢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个巢湖地质报告的学习导致了我对巢湖地区的兴趣与关注的提高。巢湖的地质背景和矿产资源,不仅丰富了巢湖的自然风景,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巢湖地区也面临着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来解决。通过不断学习和关注巢湖地区的发展,我相信巢湖将会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一个更加美丽而繁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