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毕业论文答辩报告准备情况篇一
一、论文的来源,目的,意义,国内外概况和预测
2001年11月10日深夜,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无论按什么标准来撰写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将会被列入这一时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中国加入世界组织必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可以说,中国加入世贸对中国绝大部分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有机遇同样就会有挑战,尤其是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一个新的国际环境,新阶段新环境将把中国农业推向市场竞争的巅峰。
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会由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农业资源也会由国内配置转向国内国际双重配置。中国入世,绿色壁垒逐步取代了关税和配额,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如何应对将会是一个亟待做出抉择的问题。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wto规则和机制来保护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鉴于此,我选择了中国加入wto后的外贸研究这个论文课题,希望通过自己论文写作的过程,来加深对wto的了解。
二、有关论文课题调查和研究情况
预计论文达到的目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经济、科技、社会、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得到各国的公认。消费观转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提高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包括环境质量。然而,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包含贸易手段,所以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际贸易。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筑起绿色壁垒。我国农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损失极大。如何面对绿色壁垒?怎样发展我国的农业?这是我国现在发展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国加入世贸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多年来都保持较大的进口顺差,国内gdp指标也不断上升,加之中国国际贸易出口量排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木秀于林,风必吹之”,中国这样高速的发展态势,难免不会受到一些阻碍和困难。
中国综合实力的整体加强的确给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自己在产品生产中的确也存在一些管理和技术上的落后,就以农产品出口为例:有统计显示,2001年我国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2002年以来更呈增加趋势。其中就有部分损失是因为我们对绿色壁垒的认识还不够造成的。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中,许多人大代表都提出了“新三农问题”。因此,在这次论文中,我想将重点放在“中国入世,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上”。希望通过分析影响,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三、论文课题研究和写作进展计划
(一)论文的整体结构安排
第一,入世后中国农业的现状。只有首先对中国农业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分析中国入世对农业的影响。因此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中国农业的现状。
第二,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指出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冲击,当然有冲击就有机遇。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部分农产品的出口同样也看到了机遇。
第三,面对绿色壁垒,中国农业采取的措施和应对政策。这一部分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核心。针对论文第一、二部分提出的中国农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绿色壁垒问题,我将在论文中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具体措施和应对政策我将分成以下4点进行阐述:
1.加速制订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2.强化政府在应对绿色壁垒时的作用
3.农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4.面对入世的中国农业,农民也应提升对绿色壁垒的认识
第四,发表自己的感想,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只有励精图治,顺势而变,方能纵横四海,遇强不乱;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只有勤勉经营,潜心修炼,方能中流击水,逐日中天。
(二)时间和相应的内容安排
2006.2.15---3.10资料与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2006.3.13---3.19完成翻译和开题报告
2006.3.21---3.29完成读书笔记
2006.3.31---4.15完成论文初稿,并请老师修改
2006.4.17---4.27完成论文二稿
2006.4.29---5.30定稿及写实习心得
2006年6月答辩
四、论文的创新点
通过分析入世后我国农产品的现状,研究绿色壁垒给中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影响,分析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相应的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措施与应对政策。
五、论文课题研究的现有条件和参考资料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篇论文,我除了在internet上查找资料,还利用了大量的时间在书店和图书馆寻找资料以及阅读有关wto的外贸书籍,期望能交给老师一份满意的论文。
主要参考资料:
2.黄冠胜(2004),“我国应对技术壁垒的战略选择”,《中国技术论坛》第1期;
3.胡涵钧(2004),“wto与中国农业专题”,《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毕业论文答辩报告准备情况篇二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答辩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看下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
题目:论汪国真诗歌的特点
系(部):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科:中国现代文学
学生:xxx
指导教师:xx
一、论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
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
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
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
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三、论文研究目标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五、论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20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20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20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参考文献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0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09、《汪国真抒情诗精选赏析》,王昆编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10、《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姜红伟著,黄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丛》,若冰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现代诗歌创作论》,薛世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王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14、《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郭旭辉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5、《海子作品精选》,海子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6、《郭沫若经典作品选》,郭沫若著,当代世界出版社
17、《徐志摩作品精选》,徐志摩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8、《语言学大意》,乐嗣炳著,中华书局1923年出版
19、《中国诗学专著选读》,张寅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著,冰心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毕业论文答辩技巧【2】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
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
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
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
1、沉着冷静,边听边记
2、精神集中,认真思考
3、既要自信,又要虚心
4、实事求是,绝不勉强5、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在回答问题时,所要掌握的技巧是,构思时要求每个问题所要答的“中心”“症结”“关健”在哪里?从哪一个角度去回答问题最好?应举什么例子来证明?回答问题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段有组织的“口头作文”,这就要:
1、文章应有论点、论据
2、有开头主体与结尾
3、有条理、有层次
4、应用词确当,语言流畅
5、应口齿清楚、语速适度
开头要简洁:单刀直入,是最好的开头,开门见山地表述观点,在答辩中是最好的办法。
主体部份的表述可条分缕析,即把所要回答的内容逐条归纳分析,实际上是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整理。这样的表述就不会流于表面,而能深入本质。
条分缕析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实际例子合并,整理成若干条目,列成几个小标题:分成几点,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说出。满碗的饭必须一口一口吃,满肚子的道理也必须一条一条讲出来,环环相扣,条条相连,令人听完后有清楚的印象。假如在准备的时候已经准备了一个较完整的提纲,那么沿着回答问题的主线,再穿上一些玉珠(举例子)就可以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例了。
毕业论文答辩报告准备情况篇三
选题的根据:
1)说明选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题研究的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法律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的难题,因而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倾向于论证法律的积极意义,从正面论述法律的正当性。
因此,“法律是什么?法律怎么样?法律应当是什么?”就成了法律的元问题;
而反过来讲,“什么不是法律?什么是法律不能做的?怎样避免和控制其内在缺陷?”就很少有人研究了!
因此,我的选题是《习惯预期的生活——反方向的法律研究》,因为,证明一个理论是正确的很困难,而否定一个理论就要容易的多了;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够了。
所以,反方向的法律研究就有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理论意义:
理论上的意义在于能否给我们增添新的智识,为我们提供新的思维方法、解释理论上的困惑、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疑惑提供解决的建议。
那么这反方向的法律研究会带来什么呢?
1、法律是习惯的产物,最早的法律源于习惯;我们又总是在打破与改造习惯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
我们很容易就能确定什么是违反习惯的,对与法律也是如;确定什么是违法的也许会更容易一点当。
2、法律在历史中产生、在现实中发展、在未来发挥作用;法律总是想通过历史的经验解释,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作用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但是,我们又必须明白,什么是法律不能做的?是否存在一个“法外空间”?
3、法律是对生活的一种安排,它总是期望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与生活。
这种对生活的安排与支配的企图,造成了法律对我们生活的控制。
因此,如果法律能给出几条“红线”,给出人们行为的界限,会更好一点。
4、法律是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的,它要回答6w1h(what?who?when?where?which?why?andhow?)的问题。
而用排除法能更快的确定我们研究的方向与焦点。
实际意义:
法律的实际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给当事人或相关人以有益的启迪或信赖。
关键在于它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有巨大的实践可能性。
1、反方向的研究避免偏见,不再是从某一个侧面的研究,而是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应用式研究。
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已有的条件,进行最深入的研究。
2、应对现实的挑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实际需要。
摆脱精英的左右与控制,探究符合民众需求的法律,而不是沦为某个利益集团的工具。
3、提供一种另类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更多的是一种符合实际需要的思维方式。
让人有思维的能力与可能性,进而做出开拓性的知识。
4、应用式的研究,不执着于理论上的各种可能性探讨,而是着眼于最可能的现实出路。
选择有很多种,但能够采用的往往只有一种,并且可能不是最好的那一个。
2)任何一种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之上的,我们的知识总是渐进的发展的。
反方向的法律研究,就是一种系统化的法律探析;无论是哈耶克关于自由的否定方面的定义,还是考夫曼对“法外空间”的论述,都是在这方面的尝试。
研究的动态:
习惯从来都是法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特别是在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法学领域。
每一位法学家或法律学者,在探讨法法的起源与发展、分析法律的实效的时候都会牵涉到这方面的问题。
各种各样的法律学说,从本质上讲都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安排与解释。
而古今中外的法律人在描述法律的时候,通常都是社会科学式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即在论证自身合理性的基础上,贡献解决的方案。
),而用自然科学式的研究方法(由试验、到假说、再到实践。
即在一定条件的限制下,提出可能的理论。
)的却很少。
因此,反方向的研究,就是要通过预期理论的假设,进行社会实践的检验;
历史上,法律的定义就存在着两种争论,将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与手人类控制与影响的主观区分、消极与积极的争论、否定与肯定的优劣都与反向研究相连。
特别是休谟关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考夫曼关于“法外空间”的论述都与此相关。
然而,哪一种途径能更好的完成既定的目标?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取舍,但大多数人却有相似的研究方式或说法。
从正面、用肯定的方式、在法律的内部进行研究,是大多数法律学人的决定;因为,正面的论据更多、肯定的'方式有道头、内部研究不跑题。
而用逆向思维来思考的话,不容易把握;且很有可能言之无物!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
当大多数人采取相似的路径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反方向的法律研究就立基于此。
自己的见解:
1、当人们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再做出改变或变革会很难。
因此,法律是稳定的,但研究法律的变化可能更有意义。
如,法律废止的条件与标准是什么?
2、否定一个问题比肯定一个问题更容易,定义一个概念同样如此。
而说明法律是什么很难,而我们很容易的确定什么不是法律。
3、当存在希望的时候,人们的忍耐力是难以想像的;而绝望会摧毁一切的限制。
因此,法律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人们最后的盼头!
4、知识是“偏见”的产物,而真理总是存在一定的共识的。
因此,普适价值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它只是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的共识,而法律是这种共识的产物!
5、事实的分歧可以通过证实得到解决,而价值的争论总是难以弥合的。
因此,权力有了存在的必要,而法律是保障权力的产物,它为权力证明其正当性!
6、生活是现实的,理论是虚幻的,而实践总是最正确的。
但最正确的往往是机会成本最高的,我们的选择通常是最熟悉的、符合我们的习惯的,而不是最好的!
7、法律是变化发展的,而稳定是必需的,新陈代谢、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的。
法律的各种要素,也是一分为二的,肯定的与否定的两个方面!
8、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法律是对这些关系的一种规制。
在有关系组成的圈子中间,“禁忌”要比利益更重要,“潜规则”维护共同利益。
9、利益的取舍决定了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当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时力量最强。
在这个共同体中,利益总是循环往复的,并且能应对各种可能的挑战!
10、完美是不可取的,人们总是倾向于退而求其次的。
因此,总是由那些不适应社会的人推动了规则的发展,法律同样如此!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论文提纲
前言
一、“分饼理论”及其不足
二、反方向的探索及方法
第一章、反方向研究的前提限定
第一节、反方向研究的基础
一、哲学基础——认识论
二、现实基础——关系圈
三、方法基础——二分法
第二节、反方向研究的途径
一、否定的定义方法
二、事实与价值的分立
三、系统化的认知方式
第三节、反方向研究的范畴限定
一、预期理论的提出
二、法律缺陷的确认
三、习惯生活的可能
第二章、反方向研究的法律纬度
第一节、反方向研究对法律的定义
一、否定的定义的方式
二、试错的生长路径
三、预期的侧重要点
第二节、法律缺陷的存在与控制
一、法律的先天不足
二、法律的后天缺陷
三、法律缺陷的克服
四、法律内外的调控
第三节、习惯预期的可能
一、徒法不足以自行
二、路径依赖的探讨
三、行为的界限确定
第三章、反方向研究的问题实践
第一节、法律的异化及控制
一、法律异化的现象
二、法律异化的表现
三、法律异化的控制
第二节、信任与风险的规避
一、预期与信任的区分
二、法律要降低社会风险
三、利益集团的利与弊
第三节、系统化的法律认知
一、系统发展的过程
二、相对独立的有机体
三、调适与代偿的能力
四、圈子的存在与规制
第四章、为了生活的法律
第一节、有效的制约机制
一、存在一个法外空间
二、禁止比授权更具效力
三、无规矩不成方圆
第二节、服务于生活的法律
一、法律以“人”为主体
二、法无禁止即自由
三、法律的价值体现在生活中
第三节、最可能的选择
一、在选择中迷失了方向
二、能够采用的只有一种
三、最可行的往往不是最好的
四、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第五章、面向未来的预期
第一节、避免不必要的付出
一、传统的力量与习惯的依赖
二、机会成本与最优抉择
三、最好的永远是适合自己的
四、“红线”的效应
第二节、期望中的生活
一、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
二、价值评判的不可能
三、有限的预期和预期的落空
第三节、反方向理论的实践
一、否定比肯定更容易
二、优胜劣汰的成长模式
三、一个硬币的两面
四、妥协的魅力与共识
第六章、结语
一、法律的理想境界
二、三元循环的法律
三、反向定位的法律
论文的创新点
1、利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来说明法律问题,如“异化”、“进化论”、“功能”和“新陈代谢”等等。
法律也可以看作一个有机体,它也具有生物的习性。
2、运用历史与矛盾的分析方法诠释法律,总结可能的规律,进而提出假说,进行相关的时实践与印证。
法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3、从哲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出发,探求法律的起源与元问题。
从否定的方面出发认识法律,用排除的方式证实疑问。
4、坚持事实与价值相区分的理论基础,以怀疑论与相对主义为基点描述法律,并寻找可能的路径与出路。
5、从心理学的角度,发掘人们行为的原因与方式,将“模仿律”、“刻板印象”及“光环效应”应用到法学领域。
毕业论文答辩报告准备情况篇四
1、选题意义和背景。
中国是人口大国,很多城市人口密度极大,对资源的需求巨大,而为满足需求,我国很多产业过度生产,结果造成产能过剩和大量的资源闲置浪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此国家近些年来提出产业升级改造战略,而共享经济的崛起正适合中国的国情和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第二届全球互联网大会在中国的成功召开,我们看到中国俨然己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互联网大国,这为中国发展共享经济提供了关键和坚实的平台技术基础。除此之外,我国互联网+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的提出,以及政府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及创客们的各种举措,也都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的推势作用。综上,中国发展共享经济具有必要性和非常大的优势,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必然的。然而必然并不代表着一帆风顺,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因其独特而创新的商业经营模式,对现实中的传统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故而受到排挤、甚至被斥为不正当竞争;同时,由于面对此种新形式时法律的滞后、制度的缺位,也为政府的监管和法院的裁判带来诸多困惑;另外,又因为共享经济模式下内部主体的法律定性不清、权责界定不明,所以共享经济模式下存在很多的法律风险,而对于这些风险的监管、防控以及规制也都是一道道法律难题。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是1978年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斯潘思于提出的。20xx年,共享经济模式在英国学者雷切尔布茨曼的专着《我的就是你的:合作消费的崛起》中,也被称为合作消费或协同消费.书中,她把合作消费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基于共享和租赁的产品服务,实际上是在同一所有者掌控下的特定资源在不同需求者间实现使用权移转,比如租车网、房屋短租网;第二种,基于资产和技能共享的合作生活方式,实质上是时间、知识和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分享。比如liquidspace(流动空间)复制airbnb模式,为在外出差者在当地寻找和共享最佳办公空间,并通过基于地点的移动应用将信息呈现给用户,这些地点包括办公区、商业中心等许多有wifi但使用率不高的地方,从而成本低、浪费少地共享工作间和机器设备,此外,这种形式还包括一方利用闲暇时间为另一方提供服务等形式;第三种,基于二手转让的产品再流通,本质上是同一物品在不同需求者间依次实现所有权移转。概括地来说,共享经济模式是依靠第三方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分散的个体之间闲置资源(物品、服务、或资金等)的使用权暂时性移转,进而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的一种020网络运营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允许人们分享资源,而不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其逻辑是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它带给我们的实用价值和切身体验.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创造收入的能力。
3、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2.郭明瑞主编:《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3.徐卫东主编:《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4.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九卷),法律出版社版。
5.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十卷),法律出版社19版。
6.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十一卷),法律出版社年版。
7.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9.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华书局出版20xx年版。
10.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1.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中文译着】
1.[美]罗宾蔡斯:《共享经济一一重构未来商业模式》,王茵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美]曼瑟奥尔森:《权利与繁荣》,苏长和、稽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3.[美]史蒂芬布雷耶:《规制及其改革》,李洪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美]戴维鲁本:《法律现代主义》,苏亦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5.[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七版),蒋兆康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6.[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7.[英]迈克费恩塔克:《规制中的公共利益》,戴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中文期刊文献】
1.彭岳:《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一一以互联网专车为例》,第1期。
2.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中国法学》《行政法学研究》20xx年20xx年第4期。
3.胡凌:《分享经济的法律规制》,《文化纵横》20xx年第4期。
4.刘建军、邢燕飞:《共享经济:内涵擅变、运行机制及我国的政策选择》,《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xx年第5期。
5.张恒龙:《改进分享经济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家治理》20xx年第35期。
6.凌超、张赞:《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一一以在线短租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xx年第10期。
7.颜蜻宇:《uber(优步)启蒙和引领全球共享经济发展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xx年第19期。
【中文报刊文献】
刘夏:《专车第一案开庭,没谈专车合法性》,载20xx年4月16日《新京报》第a16版。
【外文文献】
1.lonl.fuller,theformsandlimitsofadjudication,92.353,386(1978)。
2.gillianhadfield,legalbarrierstoinnovation:thegrowingeconomiccostofprofessionalcontrolovercorporatelegalmarkets,60.1689,1695(20xx)。
3.yairlistokin,learningthroughpolicyvariation,118yale.l.j.483,492(20xx)。
4、论文提纲。
引言
一、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释义
(一)共享经济模式的概念阐释
(二)共享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三)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结构关系分析
二、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难题
(一)需求者信赖利益的保护
(二)供需双方侵权责任的承担
(三)提供者转租的风险控制
(四)共享平台违约支付风险的监管
(五)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规制
(六)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的风险监管
(七)社会及国家安全的风险监管
三、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制度构建
(一)参与者的法律定位及其制度安排
(二)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及其制度设计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将从共享经济模式的内涵释义入手,解读这一独特而创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背后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特殊的法律结构关系和运行机制,从而增强对共享经济模式的系统认知;其次,结合共享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剖析其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存在的法律风险和面临的法律难题;最后,基于共享经济模式的特性并结合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难题,从共享经济模式中参与者法律主体地位的厘定和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这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对共享经济模式这种市场创新的相关配套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从而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共享经济模式的缺陷和风险有待于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自我完善,也离不开国家及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需要在以人权为本、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以利益平衡为点的制度创新维度下展开,因此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宏大工程,本文仅从有限的几大方面进行了分析阐释,在对共享经济模式法律规制的基本制度构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和充分论证。
7、预期的结果。
共享经济模式基于其独特的交易结构和运行机制成为一种市场创新,面对这种市场创新,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对共享经济模式中参与者法律地位的厘定以及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是相关制度构建的两个主要方面:明确共享经济模式参与者的法律主体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降低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风险和解决相关法律难题的前提和基础;以共享平台为监管重心、采取回应型的规制策略和合作监管的规制方式、并结合相关的基本的规制制度,为有效解决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难题提供的一定的思路和初步的实施路径。这样的制度创新符合良善法治的基本要求,同时候也体现了法无禁止则自由下市场主导、行业自律,以及法无明文则禁止下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执法的理念。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答辩报告准备情况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社工班的学生韩梅梅,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