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小屋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我在教学《梁山伯与祝英台》这节课时,对学生 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学生为初中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
2、由于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对民族音乐较为排斥,认为听不动。
3、学生大都接触过《梁祝》的音乐,而且对其中《化蝶》一段较为熟悉。因此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整节课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
除了对学生分析外,我重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分析,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把重点放在欣赏过程中,其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运用分段欣赏与讲解相结合,了解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各段的音乐表现力与元素。能使学生理解作品中不同乐器的特有音色所代表的不同人物,对各种乐器有所认知,并能使学生从音乐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能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用动人的音乐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通过设计提问使学生了解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
音乐小屋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008年4月24日下午,上了一节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25分钟的欣赏课中,我用了录音机和cd机作为教具,给学生欣赏了《梁祝》呈示部分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听赏体验为主,设计与课堂目标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先是提出思考问题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通过自己的感受再用语言表达出来。
整节课下来,发现内容容量大了,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得不够恰当,上起来很仓促。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能熟悉“爱情主题”的旋律。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够委婉,没有作到深入浅出。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是表面的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在这学段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一、在内容上,容量大了。
呈示部: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25分钟的时间要上完这些内容,容量大了。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有被追着跑的感觉。时间安排得也不够恰当,很多地方该细讲的都没有花时间。因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复听的过程能随乐哼唱“爱情主题”的旋律,如只选择呈示部中的引子——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在时间上会从容很多,着重欣赏主部主题,也更能深化《梁祝》的音乐主题。
二、在教学过程中。
1、导入。
这一环节引用了歌曲《梁祝》,提出设问:“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提示学生从歌词中找出故事的情节。而在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时,略显仓促,含糊其词。
展的每个环节。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写景“引子”)
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抒情“爱的主题”)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2、讲解概念。
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把协奏曲的概念直接摆出来,感觉有点突然。
这一环节,可调整为:把协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赏完后总结时再概括,直接讲述“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在讲解“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时,可抓住“协”字做文章,“协”即“协助、合作”之意,更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3、开始欣赏音乐。
在欣赏每个音乐主题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标明确。
如在听赏引子(写景)部分时,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听觉感受并结合导入部分的歌词,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联想到的画面。
在听赏“爱情主题”时,也是先给出问题“这一主题跟我们前面听过的歌曲《梁祝》的旋律有什么相同之处?重复了几次?是连续重复还是穿插重复?表现了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没能把《梁祝》的“爱情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中,故有误导的倾向。如能委婉的把“爱情的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可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建立起对周围的亲朋好友、()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挚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在听赏连接部和副部时,先把问题摆出“这一部分的速度、节奏、旋律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表达《梁祝》什么样的情绪?”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感受运用语言表达出来。
了解到听课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故在最后设置了3分钟的互动。
从头欣赏完整的呈示部音乐,“请同学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根据音乐来即兴创作一段舞蹈。”但因时间已到,临时把这一环节改为:让学生听歌曲《梁祝》并跟着哼唱。使学生更深刻记忆《梁祝》“爱的主题”,起到深化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作用。
音乐小屋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演唱形式
2、了解劳动号子的歌曲体裁
3、模拟体验“一领众合”的演唱特点
4、创编活动在谈话导入了解划龙船的来历后,我主要是采用了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每次都带着问题有目的聆听音乐,在聆听、思考、想象中掌握学习的目标。
初听的问题是:“划龙船的场面非常热闹,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似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划龙船时独特的.演唱方式;
第2次聆听前我又提出了“为什么划龙船时要用一种一领众合的方式来演唱?”让学生主动思考劳动号子的特点。
第3次又是通过提出“你知道在划船时怎样能统一节奏,动作划一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分组模拟体验中去思考一领众合的演唱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继续根据“一领众合”的特点为一些生活中的劳动现象编创号子,进一步巩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整个的教学环节开展得较顺利。通过这节欣赏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问题的设计很重要,问得好即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反之则耗费时间或偏离教学内容。
音乐小屋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
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口语与琴声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儿童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感知,想象思维,理解表现,欣赏这几种能力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几种能力的提高一定会促进智力的提高,对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提高艺术修养大有益处。
音乐小屋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小马》是一首c调的2拍子,很有轻快节奏感的歌曲,描写的是一匹小马跟着爸爸妈妈外出玩耍的情景。执教过这堂课以后,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很喜欢这首歌曲,也能很快的学会,但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唱的过程中,只顾嘴巴儿忘了身体力行,可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疏忽了某个环节,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
下面我对自己的出现的几点不足做简单的分析:
这个环节一直是我的一个薄弱点,我常常在提问环节出状况,要么是问的不到位,要么就是提问不关键,这种情况的出现常会致使自己的教学出现孩子不能明白老师问的是什么,或者是不知道自己要回答什么。以后针对这类问题还有待加强学习,不仅是音乐课,其他课的提问同样重要。
每次学唱歌曲的时候,我总会忽视学念歌词这个部分,直接跳过让孩子学唱。可后来事实证明,这个步骤非常关键,如果没有这个步骤,当孩子学会之后大家齐唱时,常会碰到某个部分的词唱的含糊不清,可能连孩子们也不知这里是唱什么,只是用一个含糊的音代替。一直这么下去,孩子们每当唱这首歌曲时都会在这个不清楚的地方疙瘩,成为一种习惯性,这样对于学习歌曲很不好。
我在教学时,先前是忘了让孩子们先念再学唱,由于歌曲比较吸引小朋友,所以第一次效果出来还算可以,就是在部分地方有不清楚的'现象。于是我赶紧补上漏洞,让孩子们学第一段时就先念一遍,清楚的让孩子们知道每个地方讲的是什么,最后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在歌曲后面还有配套动作,这给我节省了很多创造的时间,而我发现这套动作在孩子们歌唱时是属于安静的运动,基本上是在座位上就可以进行,而且小朋友对于手指上的小动作反映不是很灵敏,有些孩子做的动作比较奇怪,但是我看的出来大家都努力学习了。在课堂学习时让孩子们学习了这套动作,算是给孩子们一次手指锻炼,课外我在复习时,又带上了一些跑跑跳跳的动作,孩子们唱的带劲多了,可能我班孩子在学习这类歌曲时比较喜欢活泼点的。
不管是简单的歌曲还是复杂的歌曲,对于音乐教学都有一套模式,自己在教学中要逐步的去摸索,并坚持走这样的步骤,相信自己会有更好的教学成果,今后在音乐教学上就更上一层楼了。
音乐小屋教学反思总结篇六
本课可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学生在突破了重难点后,很快准确地演唱了歌曲。但在演唱上还有欠缺,不是教师启发的不到位,是学生在平时歌唱方面训练的还不扎实,有时只是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学会这首歌,至于练唱,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就忽略了,因此,学生在演唱一些有难度的`乐句时就很难把握了。例如演唱最后一句时,学生掌握不准弱起小节,唱得生硬,重音落在了重拍上,所以,演唱最后一句时,应在讲清楚的前提下,多做示范。
指导学生用轻快、略带跳跃的声音演唱衬词啦,这样,通过认真练唱,听起来就会是一种轻快、自然的感觉。因此,以后要在演唱上多下功夫,多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多抽出一些时间进行唱得练习。
音乐小屋教学反思总结篇七
一、说活动的内容:
《快乐的音乐会》从调式上说,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曲调欢快活泼、琅琅上口,从歌词来说,歌词风趣幽默,拟人化强,整体比较贴近幼儿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点。幼儿十分喜欢小动物,更喜欢和小动物做朋友,一起唱歌游戏,沉浸在欢快热闹的气氛当中。除了情感上的适合外,这首歌曲中还含有休止符、儿化音、象声词等,能让幼儿感受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就是说,这节课在内容上隐含着许多的教育价值,只要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挖掘,就能对幼儿现有的认知和音乐表现技能有一定的提升。我们知道,同一个内容,不同的要求可以放在不同年龄班来上。这首歌曲如果放在中班可以作为欣赏活动进行教学,而作为歌唱活动就比较适合放在大班第一学期的第一课时进行,本次活动就是作为歌唱活动来设计的。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大班幼儿的音域,将歌曲改为了降e调。
二、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一首歌曲的认识和把握,认为本次活动重点应该是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幽默的情绪特点,并能够在图谱的提示和辅助作用下,掌握休止符节奏和两段歌词中象声词的不同节奏:滋妞妞滋妞滋妞得儿喂;的的打打的的打打的打得儿喂,初步学习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这首歌曲的难点之一是休止符节奏0××,还有就是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节奏不一样,而且这一节奏还与休止符节奏紧紧相连,作为第一课时的新授内容,应该作为难点来解决。借助形象的图谱和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幼儿理解并正确表现休止符和不同乐器的声音节奏,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方法。
三、说活动的目标:
1、尝试根据图谱提示学习歌曲,体验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快乐。
2、感受歌曲欢快幽默的情绪,能有表情地演唱。这两个目标都是根据新《纲要》中要把强调幼儿的感受、体验和自主探索和学习放在第一位,避免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灌输等新精神、新理念而设置的。
四、说活动的准备:
本次活动需要从两个方面准备,物质准备:(师)设计的图谱一套、(幼儿)每组一套图谱;经验准备:幼儿对乐器有一些认知经验。教具准备我们遵循了直观形象性、适宜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益。
五、说活动的组织过程:
根据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活动强调幼儿的感受欣赏,自主探索和发现,大胆尝试和表现,幼儿自由讨论发现难题、教师适当介入等,围绕“欣赏感受——理解学习——自由探索、尝试——教师帮助解决难题,提升经验——充分表现”这一思路展开活动。活动一共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幼儿完整欣赏感受音乐旋律
首先是给幼儿听觉(纯音乐)欣赏和感受(听!森林里传来了音乐声,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幼儿完整欣赏音乐,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听了这段音乐,你们猜猜森林里正在干什么事情?)让幼儿自由理解想象音乐表达的欢快和热闹的意境。
根据歌曲的特点,我们采用分段教学,由此引出——
第二个层次: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在图谱的辅助作用下学习演唱第一段歌曲。
在第一段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给幼儿听觉上的刺激,因为音乐首先是聆听的艺术:
1、教师清唱,幼儿完整欣赏歌曲的第一段。
师:“原来森林里真的在开音乐会,我们一起来听听都有谁来参加音乐会了?”
(1)“你刚才听到哪个小乐器在唱歌?它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谁来学一学?”(引导幼儿在老师范唱的过程中发现小胡琴声音图谱代表的含义,学习看图谱演唱小胡琴的声音。)
(2)引导幼儿自主发现小胡琴声音后面小嘴巴和小花代表的含义。
(3)教师发出疑问“咦?哪些小动物也来参加音乐会了?”(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学唱第一段歌曲的后半部分)
(4)幼儿看图谱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引导幼儿自由发现小胡琴后面缺少了小嘴巴和小花)
(5)师幼带着检查的目的共同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
师:“那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看看你们说的对不对?”
(7)幼儿有表情地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老师只用口型,没有声音)
第三个层次:幼儿尝试看图谱、听伴奏自由探索演唱歌曲第二段。
在让幼儿学习第二段歌词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相结合,自由发现和教师适当介入相结合的'方式。(第二段改换成自主学习,是为了避免音乐课歌唱活动教学时重复唱的单一形式,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性)
(1)幼儿听音乐看图谱自由探索。
师:“小胡琴演奏完了,接下来哪个小乐器来演奏呢?它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小狗小猫听到了又怎么样了?请你们到边上找找看,等会儿告诉我。”
(2)请幼儿自由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幼儿用歌曲里的语言表达出来。(重点是小喇叭声音和疑问词的地方)
师:“你看懂了什么地方?”
(3)幼儿尝试跟音乐唱出歌曲第二段,教师适当提示。
(1)教师帮助幼儿解决难点。
师:“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不会的?”
(2)幼儿完整演唱歌曲第二段。(老师只用口型,没有声音)
第四个层次:幼儿完整看图谱演唱歌曲。
(1)幼儿看图谱完整演唱歌曲。
师:“你们有没有学会?怎么这么快就学会的?是有了谁的帮忙?那你们想不想看着图谱完整的演唱这首歌曲?”(引导幼儿体会图谱在学唱歌曲时的作用)
(2)引导幼儿体会歌曲欢快幽默的情绪,并带着情绪演唱歌曲。
师:“这首歌好听吗?你觉得什么地方最好听,最有趣?我们来学学看。”
“那我们再来演唱一遍,这次,你觉得开心的地方就用开心的声音,带上开心的表情;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就用有趣的声音,带上有趣的表情哦!”
(2)脱离图谱,幼儿用声音、表情和动作表现歌曲。
师:“你们觉得这个音乐会怎么样?那我们给这个音乐会起个什么好听的名字呢?”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快乐的音乐会》演唱一遍吧!”
延伸活动:
活动结束时应该给幼儿留下悬念,让幼儿带着好奇和探究的欲望,精神饱满地去自由探索。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开音乐会啊?如果你们来开音乐会,你还会请哪些小乐器来?它们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纵观整个活动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教育理念:
1、关注幼儿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是简单地教幼儿学唱歌曲,而是通过一些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提供给幼儿更大的思考和探索空间。让幼儿在听听、看看、猜猜、唱唱、玩玩中学会了歌曲。
2、关注幼儿的有效发展。有效教学的内涵就是通过教学,使幼儿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幼儿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可以让幼儿获得认知(主要是歌曲中出现的几种节奏型);情感(愉悦陶冶幼儿的心灵,体验与动物朋友游戏、唱歌、表演带来的快乐);学习能力(观察力、倾听力、语言组织能力、模仿和迁移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3、关注音乐作品美感的传递与表现。为了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歌曲的欢快、幽默和风趣,通过图片的设计,教师的歌声、表情、情绪的带动和感染,营造相应的情境氛围,帮助幼儿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意境。
整个活动流程自然流畅,层次清晰,学习策略适合幼儿的学习节奏,能让孩子们处在积极的审美体验中,达到高效学习和审美体验的和谐统一。当然,这节课所依据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支撑很多,我只是重点从音乐有效教学和幼儿的自主学习这两方面来说的,希望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建议。
音乐小屋教学反思总结篇八
歌曲《快乐的音乐会》是一首具有民歌风的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一段体分节歌。这首歌词曲结合紧密,级进、流畅的.旋律不时地插入八分、四分休止符,使得旋律收放有度,极尽得意地炫耀了小乐手吹、拉、弹、唱的技巧,歌曲活泼欢快,耐人回味。是一首让学生喜爱的儿童歌曲。
现在孩子的生活氛围中,艺术气息越来越浓厚了,很多孩子学过唱歌、跳舞、乐器等其中的音乐形式,很多孩子看过演出,参加过各种表演、活动,虽然或许没有音乐会正规,可还是对音乐形式不陌生,因此,这首歌曲在问到孩子们课本中敲的是什么乐器时,1班就有孩子说是“小军鼓”,可见孩子们的见识还是很丰富的,至于胡琴的演奏姿势,也有孩子知道是左手按弦,这一点非常好,因此,孩子们在边听音乐边模仿乐器演奏时,都非常投入,有的前仰后翻,非常活跃。只是在我唱旋律,孩子们接唱歌词环节中,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原本以为听了几遍,再根据歌词与旋律的对位,就能轻松地唱好,只有几个孩子能唱对,看来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