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物学方面的论文篇一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刘书现
新密市实验初中,河南新密452370
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求解,而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是发现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以疑导学,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敢想与众不同的办法,敢做与众不同的学习。这“与众不同”本身就体现着创新,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
一、目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便是老师高高在上、一讲到底,课堂中缺少“问”的意识和实际操作。虽然最近几年以来,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挖掘和提出,但付诸课堂实际的依然是屈指可数。
(二)教师思想认识的落后
不少数学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课的教育精髓和教育目的,在他们心中,数学课本就是一门特别枯燥、特别艰涩的课程,因而放弃了尝试那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机会,固步自封地维护着现状,缺少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
(三)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
“学习为了考试”这些认识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而学校对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极度重视,则又变相加剧了这种意识的实际操作状态。数学老师们为了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不顾学生感受,以“题海战术”强迫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极低。
二、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当一种“辅助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替代学生占据其主体地位。因此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心理诉求出发,将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统一到一处。要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欲望,指导和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探索数学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地协助点拨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教师要下定决心从方法、心理等方面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质疑、创新的动力,引起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提出新的问题。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仅仅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
(三)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注重过程。在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对“问”的`频次、“问”的层次要建立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既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之上,切忌拔苗助长、操之过急。“问”的太多,学生便会心烦;“问”的太深,学生怎么想都想不出答案,这样便失去了“问”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一个问题之前,应全面考虑这个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学生是否能够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从“不问”到“问”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善问”“敢问”“想问”等方面的培养。要在了解学生性格、数学知识基础等问题的前提下,有区别、有层次地向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并以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鼓励,以全面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而较难的,则向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问”的积极性,从而为解决他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提供机会、条件与空间。
(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
实验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的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疑、批判等;在合作探究中,懂得进行小组间人员分工,特别是对于偏好独立学习和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在合作探究中去争辩、去猜想,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结论,发挥各自学习中的潜能,在相互争论、交流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初中生物学方面的论文篇二
摘要:中专政治教学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增强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专政治教学问题意识教学研究
问题意识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的一些较难处理的疑惑性问题,从而生出怀疑和困惑,需要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提倡创新素养发展的今天,中专政治课程教学应该主动响应新时代的号召,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中专政治课程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培养策略。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当教师将学生作为能动的、独立的、自主的人来看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发挥其能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时,方能发现与挖掘他们潜藏的.创造性品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现四个转变(学习应该从“带着去问题学”转为“学出问题来”,学习目标应该从“教师定向”转为“学生定向”,学习方法应从“教师的讲解”转为“自我的感悟”,教学的开展应该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以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此外,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应该注意度的把握,避免学生自我膨胀与狂妄自大,应该在保持教师有效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主动作用。学生好比是帆船,而教师则是船上的舵手。政治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目的是使他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变成能动性之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远比教师的单向灌输及将答案双手奉上的效果来得明显。
2.重点把握教学中的两个环节
2.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不难发现,问题的发现远比问题的解决更具有价值性,原因在于“发现是创造之源”。我一直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课题之下编撰者呕心沥血编写出的“导言”,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确立兴趣化和问题化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挖掘课本求解“导言”当中“设问”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此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推动了他们勤于思考,从而达到了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探究动力的效果。
“疑”最能引发定向性的探索与反思。有了反思之后,思维便自然地产生了。在课题教学当中,应该注意抓好三个环节:第一,课前的预习质疑环节。政治教师应该在讲授新课之前简要介绍该课或者是“框题”的大概轮廓,再让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注重分析结构和层次,针对要点进行质疑,对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索,初步了解基础性知识。第二,注重课中的听讲质疑环节。在讲解与启发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之间进行对照。如果学生发现他们有质疑不当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对照,以发现他们已经或者尚未处理的问题,再和课堂练习进行对照,促使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第三,注重课后的复习质疑环节。在课后的复习活动当中,政治教师应该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认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课后复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还应该进行综合归纳,进行知识的比较,逐步深入,以发现其中的问题。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至关重要。
2.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实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能够针对课文而相应地提出问题时,这就表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理解与掌握了,然而,教师的发问往往更多地出自学生的外部,所以,学生自己的提问往往要优越于教师。于是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相关规律,激励学生勇敢发问。第一,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好胜心。教师可以组织个人和小组间的一些质疑比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应该考虑提出问题的水平,还应该考虑问题的数量及发问的人数。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起群众观点和团体观念,不仅关注团体的作用和个人对团队的责任感,还应该体验到现实的团队精神。第二,树立其自信心。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发问,往往是因为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水平不高或者怕表达不当被人嘲笑,这是学生对自尊的一种曲解。为此,政治教师不应该指责学生,而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加以耐心的引导与鼓励,长此以往,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水平与数量定会逐步提升。第三,激发学生的进取之心。很多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因为“自满”或者“懒惰”,会变得不屑于参与课堂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水平受到影响,但这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在志得意满中丧失奋斗的动力而变得落伍。对于该部分学生,应该提出更高要求:严格检查预习的质量,引导其主动质疑问难,倡导互帮和互学等多种途径,不断鞭策成绩好些的学生勤学好问。
3.结语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为了处理好旧问题,生成新问题。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借助教学,使学生保持探究未知未来的激情与欲望。总之,在中专政治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带着旧疑问走进课堂,带着新疑问走出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郑丽红.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3]孙军华.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
[4]刘岩.初中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初中生物学方面的论文篇三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是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个人若想提高思维能力,正确地处理遇到的难题,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目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是在语文教学中所缺乏的环节,因此,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便是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学生没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也没有自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敢或者不愿意提出问题。现在,怕自己提出的问题遭到教师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是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就有这样的实例:一次教师正在讲《社戏》,有位同学突然在教师讲得饶有兴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此时的教师由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此不是很高兴地说这个问题和文章没有太大关系,不用考虑。虽然这个小插曲没有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教师的情绪,但是却给这个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阴影,或许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不会主动地去向教师提出自己所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也就在无意间抹杀了这个学生的个性。二是不能或不善提出问题。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而只是把重点放在教师所讲的内容上,毫无个性化的理解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天性。例如,在一堂《望乡》的语文教学课当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所想提问的问题写在纸条上。随后,教师把纸条收上来并随意抽出了一个问题,居然遇到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杨二嫂有没有老公,是做什么的呢?”当然,对于学生提出的荒唐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去自责,但至少让教师能够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所存在的弊端。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成因
权威意识的束缚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教师权威、考试权威以及教材权威是形成学生无问题意识的主要原因。在语文课本中,文章的中心主旨和写作手法等问题都会在学习前的阅读提示中告诉学生,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依赖性和惰性。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一堂课的主角,学生只能服从命令,教师也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而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牢记教师所讲的内容,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这在无形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个《送东阳马生序》里所大肆渲染的学生向老师求学的经典名句已经成为教师向自己的学生树立威信的最好方法。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这也就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钳制作用。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在习惯于接受和服从的命令下而随之减弱。
三、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由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目前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1.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是教师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主要环节。教师如果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就必须要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对学习内容具有独到的体验,并且要经常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此外,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获得具有挑战意味的情感体验。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而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想创新求变,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但前提条件是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质疑而去质疑,这样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同时,要提倡学生从反面或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例如,在《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普遍认为鲁庄公就是一个没有远谋的昏君。但学生如果能够大胆质疑,提出鲁庄公真的就只是昏君吗?并且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能够发现他其实具备一些如知人善任、虚心求教的优点。如果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那么一定会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若想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问题意识,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案,从而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新的高度。
初中生物学方面的论文篇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没有哪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进行提问,因为问题具有极强的情景性,能够强有力地牵引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走向。提问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创造力的火花才一个个闪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曾说:最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则更重要。特别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利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应读懂,感受材料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让阅读材料教育学生。要体验,要感悟,就要让学生真正到课文中去走走,去看看,再把课文中的所见所闻用心地揣摩,细细地品味。学生就可以在已有的生活经验材料、形象材料、思维材料、情感材料的基础上发现“未知因素”,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需逐步提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与体验,从而发现问题。利用阅读材料进行课堂提问也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我教学《两只鸟蛋》时,出示课题后,问:孩子们读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两只鸟蛋是从哪儿来的?两只鸟蛋怎么了?为什么要写两只鸟蛋?…然后,我就引着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同时,适时地围绕文章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逐段学习,逐一释疑,几个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也达成了,并且整个课堂气氛也显得生动、活泼、和谐,学生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为学生构建一个心理安全区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良好的课堂气氛会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与课文亲密接触,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无拘无束地发表问题,让学生敢问,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我在教学《画风》一文时,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后,鼓励学生质疑:“小朋友,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想说什么就说吧。”同学们发言相当踊跃:什么叫“雨丝”?“洁白”是什么意思?声音、气味和风都看不见,摸不着,赵小艺和陈丹为什么不考考宋涛画声音和气味?画中的景物本来是不会动的,为什么画中的景物好象在动?他们水彩都没有,怎么画得出各种景物?我不明白“呼呼地转”……同学之间相互质疑解难,共同求得上进,获得了新的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正确对待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的是极其肤浅的,如什么是“呼呼地转”,还有的问题跟文章思想内容根本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如他们水彩都没有怎么画得出各种景物来?此时,教师千万不能认为这些始料不及的问题会影响教学计划、影响教学进度,甚至认为学生故意给老师、同学出难题而压制学生提问,堵塞学生的思路,强行把学生思维拉回到教师所设计的轨道上来。学习就要这样,要多动脑筋思考,敢于质疑和创新,学生能够把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自由地、无顾忌地陈述出来,教师应给予支持与鼓励,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时,教师要注意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作用,进行有效地调控和引导。
一是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评和互评。自我评价即“自我反思性评价”,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思维所向,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记后果,往往也不知道所提问题有无价值,从而使他们无法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在活动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他人问题进行评价。如对“什么是‘呼呼地转’?”这个问题,我见举手帮助解疑的同学很多,并且说:“这还不知道”,有的同学竟翘着小嘴呼呼地吹起来了。我赶紧提醒提问的同学尽快想办法试着解决,他马上走进课文,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有些问题只要自己稍加思考或查阅资料就会明白的,是用不着提出来的,也就避免了为提问而提问,形成满堂问。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不能以教师设计的问题统帅教学过程,也不能完全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填满一堂课。只有学生的质疑问难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机结合,才可能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
初中生物学方面的论文篇五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16÷3=32÷3=21÷3=
81÷3=111÷3=342÷3=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