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社科性论文篇一
开展体育场地普查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开展场地普查促进事业发展
开展体育场地普查,促进小康社会建设
手牵手普查体育场地心连心建设美好安徽
场地普查求实为民
场地普查为群众,百姓健身有场地
齐心协力做好场地普查同心同德服务科学发展
场地普查十年一度科学发展心中有数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搞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
社科性论文篇二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教改课题“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性研究”(214)
作者简介:蒋惠琴(1981-),女,浙江桐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科技管理研究。
蒋惠琴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学位论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学位论文的本质是学术文本,除了学术文本该具备的规范和要求外,还有其特殊的规范性:道德规范、形式规范和内容规范。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形式规范中的结构规范,以期推进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范性。
社科性论文篇三
三学位论文的结构规范
学位论文一般可以分成3个大的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份和结尾部份。
前置部份包括封面、题名页、独创性声明、致谢、摘要、目录等;主体部份包括引言(绪论)、正文、结论。
结尾部分包括参考文献、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等。
目前,这也是很多高校对学位论文的结构规定。
具体来讲,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构应该包括10个部分:封面、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中文摘要(含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含英文关键词)、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和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等。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社科类学位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都有明确的规范,但对正文的具体结构规范却是缺失的。
规范的英国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正文一般由6个基本的部分组成:前言(introduction)、文献回顾(literaturereview)、研究方法(methodologyormethods)、研究结果(findingsorresults)、分析或讨论(analysisordiscussion)、结论或总结(conclusionorsummary),简称“六段论”。
巴奈思(barnes,1995)在其所著的《为学位而成功学习》(successfulstudyfordegrees)一书中,更是将英国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细分成11个部分甚至相应标注了各部分应占全文的比重:目录、内容提要、前言(10%)、文献研究回顾(20%)、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15%)、研究的实施过程(15%)、数据与资料的分析与说明(20%)、研究结果的评论与评价(10%)、总结与结论(10%)、参考文献和附录[3]。
早在,安小米就按照国际惯例,给出了我国社会科学学位论文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比例:前言(占全文的10%)、文献回述(占全文的20%)、研究方法(占全文的15%)、研究结果(占全文的22%)、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占全文的20%)、结论(占全文的12%)、参考资料(占全文的1%)和附录[4]。
这对我国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的结构比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按此规范执行。
现对学位论文正文部分进行结构规范解读:
1.绪论(引言)规范
绪论是正文的开篇,要求能够独立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要尽量彰显论文的亮点。
“绪论”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文献评论、采用的资料、主要研究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安排等,以此彰显本项研究与已有成果之差异。
在绪论中需要强调本项研究在资料、方法上的独特性,全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等。
文献综述在绪论中占到很大的一部分,所以,明确文献综述的写作规范并且引起足够重视对于细化和科学化学位论文引言规范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献综述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一定的篇幅,应紧紧围绕学位论文主题来展开论述。
文献综述不是对有关理论和学派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要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与评价,剖析其研究的不足。
文献综述应有严密的逻辑,可以按文献与学位论文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在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应针对原作者的原文进行(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力求客观、全面、公正,不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关于绪论中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感到头疼的地方,也是研究生在写作过程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
研究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写出包含这部分内容的论文来。
因此,国外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研究方法的与训练。
比如,在莱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课程中有60%的是研究方法的课程,而专业课程只有40%。
而在我们中国,目前相对来讲开设此类针对性较强的方法论课程还不够,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位论文方法部分都写得较差,甚至三五行字就草草了事。
因此,就绪论部分,我们目前的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欠缺的就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数据的说明,而往往把重点都放在对结论性东西的详尽分析上。
2.注释(引用)规范
大家已经普遍认为学位论文应当附有参考文献,而且高校对参考文献的书写规范也已经比较一致,但对于论文中的注释(引用)规范,甚至对已注释的意义,许多人并不理解。
笔者认为学位论文必须有注释,就如同必须有参考文献一样,这两者的关系是互补的。
一般学位论文必须加注释的范围通常包括:(1)直接引证的引文要说明其出处;(2)引用的数字和事实材料要说明资料来源;(3)虽然没有直接引用,而是用自己的话转述的别人的观点,也应加注交待其出处;(4)其他需要补充说明,又不便于在正文中说的,也可以加注释说明。
学位论文由于篇幅比较大,需要的注释往往较多,文章跨度也很大,目前一般采用脚注的方式,即页下注的形式。
我国传统的注释格式是在正文页下划一条半线,在线下依次为注释的顺序号、作者名、资料的篇名、发表的刊物名、出版年份和期号。
如果是著作则应写明出版单位和出版年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文中要按系统默认格式插入编号,编号从1、2、……开始连续编号,和脚注编号一一对应。
但是,目前国际上人文社科类论文比较通行的做法则是,在正文中需要注释的地方加一括号,括号内只写所引证资料的作者名,出版年份和页码,资料全名则一律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目录中,不再另加注释。
具体写作方法:(1)如果直接引用论文中的观点,则写法通常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或:“姓名(yyyy)的观点是……”。
其中,yyyy是4位数的年号。
(2)如果引用的是著作中的观点,则写法一般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p.×××)”,或:“姓名(yyyy,p.××-××)的观点是……”。
其中,p.×××表示被引用观点所在页码。
3.结论规范
国内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往往轻视结论部分,很多情况只是应景式的几句话就结束了,这是非常不规范的。
学位论文一般应有结论,以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
学位论文的结论应该占到一定的篇幅,从学理层面上看,结论是对所陈事实的重新认识,对所涉理论的重新思考。
一篇内容完整的结论可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回顾研究过程;提出研究发现及其贡献;预拟未来方向及可能遇到的研究疑难。
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如果论文不可能导出结论,则应有必要的讨论,对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提出各种可能性供探讨,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等,启发与之相关的新课题。
目前有些学位论文既没有结论或结语,也没有讨论,或虽冠以结论或结语,却写成不属学术研究范畴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展望。
假如把一篇学位论文比喻成一个陶器,那么论文的写作规范就是这个陶器的外在形式,而论文的本身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就是这个陶器的内在质地。
一个陶器光有好的质地,缺乏好的外在,那么也称不上一件上乘的艺术品,只能是一个器皿而已。
只有当外在和内在、形式和质地都达到完美时,才会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价值的提升。
严格的学术规范非但不应该成为学术创造的枷锁,反而是孕育学术创新的温床,是新的学术创造的模版,就如同以纪律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一样。
研究生应尽早掌握学位论文规范,最终可以从规范走向创造。
社科性论文篇四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学位论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篇学位论文如果失去了规范性和可读性,将严重降低它的学术价值,有时甚至会使人怀疑它的研究成果是否可靠,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有些研究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资料,却因没有掌握学位论文的写作要点和规范,感性认识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得论文的水平比较低。因此,学位论文是否规范是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准,规范决定质量,规范影响创造。
一学位论文的本质:学术文本
学位论文,首先是一个学术文本,这是它的本质所在。因此,要做到学位论文的规范性,就需要正确界定学术文本、非学术文本和准学术文本三个范畴,并且明确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学术文本,顾名思义,该文本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且要追求自身的独创性,以此生产新知识和新理论,并且将每一个立论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明之上,要有理有据。学术文本可以分为学位论文和一般的学术论文。非学术文本,内容无需具备学术价值,也无需具备创新性,既无学术规范要求,也无学术内涵要求,可以是记录日常活动的文章,比如工作总结、学习感想等。准学术文本,所涉内容具有知识特征,其中不乏新鲜立论,灵光乍现,但却缺少学术脉络的梳理与把握,缺乏严谨而扎实的论证。所以,三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文本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论证的充分度和可信度,内容的原创性和前瞻性。
学位论文,和一般的学术论文一样,作为一个学术文本,有着共同的规范和要求。首先,要有较强的学术性。学位论文用词要专业化和科学化,避免口语化和通俗化,尽量用学术名词和专业术语,文章要具备学术价值。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学位论文要追求独创性,要适度提出全新的方法和理论,是对创造性研究的总结和概括,而不仅仅是对事物作简单笼统的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然后,要做到有理有据。学位论文要求行文严谨,言必有据,每一个论点都有论据的支撑,不作凭空的揣测和推断。最后,要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学位论文要求从概念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到最后得出结论,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二学位论文的规范性
作为学术文本,学位论文在规范性的要求上和一般的学术论文又是有区别的。学位论文的规范,在逻辑上可以由道德规范、形式规范和内容规范组成[1]。道德规范主要从学术态度上进行规范,比如尊重他人的学术著作等,主要是内化的规范,我们可以称之为隐形规范(也称为学术道德规范)。形式规范主要指可以脱离论文内容的形式、程式要求,我们可以称之为外在规范,外在规范又可以分为结构规范和格式规范。内容规范是指对论文内容的要求,包括研究路径的选择,方法的运用,观点的论证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内在规范。外在规范和内在规范,可以合称为显性规范,即在评价一篇学位论文时,这两部分规范性将直接体现出来,成为衡量的标准,从而决定论文的质量(见图1)。
笔者多年来从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一直工作在抓学位论文质量的第一线,对学位论文规范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1)隐性规范(道德规范)是内化的写作规范,在评价和衡量一篇论文质量时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反应出来,需要研究生自发地来执行,道德规范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是通过简单的外在的指导就可以加强的,而是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
(2)形式规范是外化的写作规范,社科类专业都是相通的,这也是研究生工作者可以直接进行评判和衡量论文的标准。形式规范又可以分为结构规范和格式规范,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格式规范相关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3)内容规范是内在的要求和规范,是论文内容的本身,包括具体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等。内容规范和专业非常相关,同属社科类的管理专业,社会公共管理类学位论文和经济管理类学位论文就存在一定的区别。
(4)结构规范是形式规范的重点,结构规范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内容规范,因此,对于学位论文来讲,结构规范对一篇学位论文的成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构规范进行重点探讨。
[nextpage]
三学位论文的结构规范
学位论文一般可以分成3个大的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份和结尾部份。前置部份包括封面、题名页、独创性声明、致谢、摘要、目录等;主体部份包括引言(绪论)、正文、结论。结尾部分包括参考文献、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等。目前,这也是很多高校对学位论文的结构规定。具体来讲,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构应该包括10个部分:封面、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中文摘要(含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含英文关键词)、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和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等。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社科类学位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都有明确的规范,但对正文的具体结构规范却是缺失的。
规范的英国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正文一般由6个基本的部分组成:前言(introduction)、文献回顾(literaturereview)、研究方法(methodologyormethods)、研究结果(findingsorresults)、分析或讨论(analysisordiscussion)、结论或总结(conclusionorsummary),简称“六段论”[2]。巴奈思(barnes,1995)在其所著的《为学位而成功学习》(successfulstudyfordegrees)一书中,更是将英国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细分成11个部分甚至相应标注了各部分应占全文的比重:目录、内容提要、前言(10%)、文献研究回顾(20%)、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15%)、研究的实施过程(15%)、数据与资料的分析与说明(20%)、研究结果的评论与评价(10%)、总结与结论(10%)、参考文献和附录[3]。早在,安小米就按照国际惯例,给出了我国社会科学学位论文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比例:前言(占全文的10%)、文献回述(占全文的20%)、研究方法(占全文的15%)、研究结果(占全文的22%)、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占全文的20%)、结论(占全文的12%)、参考资料(占全文的1%)和附录[4]。这对我国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的结构比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按此规范执行。现对学位论文正文部分进行结构规范解读:
1.绪论(引言)规范
绪论是正文的开篇,要求能够独立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要尽量彰显论文的亮点。“绪论”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文献评论、采用的资料、主要研究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安排等,以此彰显本项研究与已有成果之差异。在绪论中需要强调本项研究在资料、方法上的独特性,全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等。
文献综述在绪论中占到很大的一部分,所以,明确文献综述的写作规范并且引起足够重视对于细化和科学化学位论文引言规范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献综述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一定的篇幅,应紧紧围绕学位论文主题来展开论述。文献综述不是对有关理论和学派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要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与评价,剖析其研究的不足。文献综述应有严密的逻辑,可以按文献与学位论文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在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应针对原作者的原文进行(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力求客观、全面、公正,不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关于绪论中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感到头疼的地方,也是研究生在写作过程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研究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写出包含这部分内容的论文来。因此,国外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研究方法的教学与训练。比如,在莱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课程中有60%的是研究方法的课程,而专业课程只有40%[2]。而在我们中国,目前相对来讲开设此类针对性较强的方法论课程还不够,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位论文方法部分都写得较差,甚至三五行字就草草了事。因此,就绪论部分,我们目前的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欠缺的就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数据的说明,而往往把重点都放在对结论性东西的详尽分析上。
2.注释(引用)规范
大家已经普遍认为学位论文应当附有参考文献,而且高校对参考文献的书写规范也已经比较一致,但对于论文中的注释(引用)规范,甚至对已注释的意义,许多人并不理解。笔者认为学位论文必须有注释,就如同必须有参考文献一样,这两者的关系是互补的。一般学位论文必须加注释的范围通常包括:(1)直接引证的引文要说明其出处;(2)引用的数字和事实材料要说明资料来源;(3)虽然没有直接引用,而是用自己的话转述的别人的观点,也应加注交待其出处;(4)其他需要补充说明,又不便于在正文中说的,也可以加注释说明。
学位论文由于篇幅比较大,需要的注释往往较多,文章跨度也很大,目前一般采用脚注的方式,即页下注的形式。我国传统的注释格式是在正文页下划一条半线,在线下依次为注释的顺序号、作者名、资料的篇名、发表的刊物名、出版年份和期号。如果是著作则应写明出版单位和出版年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文中要按系统默认格式插入编号,编号从1、2、……开始连续编号,和脚注编号一一对应。
但是,目前国际上人文社科类论文比较通行的做法则是,在正文中需要注释的地方加一括号,括号内只写所引证资料的作者名,出版年份和页码,资料全名则一律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目录中,不再另加注释。具体写作方法:(1)如果直接引用论文中的观点,则写法通常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或:“姓名(yyyy)的观点是……”。其中,yyyy是4位数的年号。(2)如果引用的是著作中的观点,则写法一般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p.×××)”,或:“姓名(yyyy,p.××―××)的观点是……”。其中,p.×××表示被引用观点所在页码,例如,p.101[5]。
3.结论规范
国内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往往轻视结论部分,很多情况只是应景式的几句话就结束了,这是非常不规范的。学位论文一般应有结论,以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学位论文的结论应该占到一定的篇幅,从学理层面上看,结论是对所陈事实的重新认识,对所涉理论的重新思考。
一篇内容完整的结论可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回顾研究过程;提出研究发现及其贡献;预拟未来方向及可能遇到的研究疑难。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如果论文不可能导出结论,则应有必要的讨论,对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提出各种可能性供探讨,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等,启发与之相关的新课题。目前有些学位论文既没有结论或结语,也没有讨论,或虽冠以结论或结语,却写成不属学术研究范畴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展望。
假如把一篇学位论文比喻成一个陶器,那么论文的写作规范就是这个陶器的外在形式,而论文的本身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就是这个陶器的内在质地。一个陶器光有好的质地,缺乏好的外在,那么也称不上一件上乘的艺术品,只能是一个器皿而已。只有当外在和内在、形式和质地都达到完美时,才会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价值的提升。严格的学术规范非但不应该成为学术创造的枷锁,反而是孕育学术创新的温床,是新的学术创造的模版,就如同以纪律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一样。研究生应尽早掌握学位论文规范,最终可以从规范走向创造。
参考文献:
[1]曾粤兴。规范决定质量――《学位论文基本结构与写作规范》述评[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3)。
[2]陈晓端。英国大学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构要求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3)。
[3]barnessfulstudyfordegrees[m]。london:routledge,1995.
[4]马庆国。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与评判参考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1)。
[5]马庆国。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判参考标准[j]。管理世界,2004(12)。
社科性论文篇五
3月22日下午,齐鲁工业大学召开人文社科工作会议,副校长周有波主持会议并讲话。各文科学院院长、分管科研副院长以及社科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会上,周有波就开展人文社科工作强调,一是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国家、山东省和齐鲁工业大学发展来看,20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人文社科研究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有创新性和前瞻性;二是加强学科和基地建设,争取在数量上有所突破,继续凝练好研究方向,提升研究水平;三是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要有长远规划,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把人才队伍建设好,确保高层次项目、高水平成果数量稳中有升;四是加强合作交流与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大成果推广力度,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五是加强制度建设,要实现制度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最后,周有波要求社科处继续做好管理服务工作,要做到服务精准、全面、有效,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为繁荣发展人文社科事业、为学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科处处长齐永钦全面总结了的人文社科工作,结合上级部门工作计划,对年齐鲁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工作作了安排,就项目资金管理、学术期刊和著作分类调整等进行了说明。副处长严可重点就学术期刊和著作分类调整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说明。与会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