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拉萨谣教学反思篇一
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拉萨古城的特点。
3.利用课件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拉萨古城的主要景点及西藏的风土人情。
4.把握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记的写法特点逐步认识拉萨古城。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读通每一句话。
l重点交流:
l鎏金八廓街经幡(读音与意思)
2、二读课文,边读边思:课文主要介绍了拉萨古城的哪些建筑物?
出示:走进拉萨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极富特色的藏族民居。
坐落在古城中心的大昭寺在民居中鹤立鸡群。
环绕着大昭寺的八廓街,像合拢的双臂捧托着大昭寺
(小结方法:抓住文章的连接句,很快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默读全文,边读边思: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阅读感受
l的藏族民居
l()的大昭寺
l()的八廓街
四、组织汇报,交流
1、交流汇报:民居部分
随机点拨:
抓一个词:色彩鲜明:
抓一句话:
正月里我们登楼远望,但见鲜艳的五彩经幡四处飘扬,整座拉萨古城,像一支正要启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舰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舰。(理解舰队与旗舰的关系,了解整座拉萨古城与布达拉宫,体会这样比喻的好处!)
2、交流汇报:大昭寺
重点交流:圣洁,壮观
通过看图读文,了解佛教装饰物给大昭寺的圣洁!
采用看图:这就是(),这就是()的看图导读法,略学本段!
3、重点交流:八廓街
学生畅谈感受()的八廓街
随机出示:它是一道宗教的江,
是一条生活的河。
一读:文中哪些是跟宗教有关的,用“——”划出来
交流,回读:它是一道宗教的江,
是一条生活的河。
二读:精彩句:
人们的诵经声和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
香炉中吐出的桑烟香味与外国香水的气味混在一起,
古老质朴的藏戏唱腔与节奏激烈的迪斯科乐曲混在一起
l发现句子有和特点?谈感受
指导朗读(师生合作读,男女配合读)
拉萨谣教学反思篇二
设计理念:
课文散发着浓浓的藏族风味,这篇选学课文教师重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以学定教。努力做到以生为本,从语言文字入手,使学生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都有收获。结合这样的设计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经幡、金顶、胜利宝幢、香香鸟、鳄鱼头、边贝墙”等词语,理解、积累“鹤立鸡群、展翅欲飞、叹为观止、星罗棋布”等词语,读通、读懂课文。
2、学习、领悟作者“按一定观察顺序来描写景物,并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3、通过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感受拉萨古城浓郁的宗教文化和拉萨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课前欣赏拉萨图片。
一、欣赏图片,初识古城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拉萨的风光,拉萨是西藏的首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师板书课题拉萨古城。齐读课题。从这个“古”字中让你感受到什么?(历史悠久)它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城市,1300多年的历史留下无数的文化遗迹。让我们再来读。
二、初读课文,留有印象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读文,师巡视学生出现的读错的字词。)
2、初读检测:
(1)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跟着他默读,难读的地方做个记号,提醒自己引起注意。
每段中都有一个长句,比较难读,很多同学都做上了记号,来,让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出示句子:
正月里,我们登楼远望,但见鲜艳的五彩经幡四处飘扬,整座拉萨古城,像一支正要启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舰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舰。
寺顶上耀眼的金顶,鎏金的胜利宝幢,展翅欲飞的“香香”鸟,安详的双鹿,龇牙咧嘴的鳄鱼头,还有那深褐色的“边贝”墙,把大昭寺装点得圣洁、壮观。
(2)你读懂了什么?请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准备回答。
拉萨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城市、富有魅力的城市、神秘、神圣、幸福的城市……
三、研讨课文,了解古城
(一)利用提示,自学课文
先介绍来到什么地方,再选取最有特色的景物写下来,最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这篇课文,就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来学一学。
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默读课文,划一划:
作者先来到什么地方,再来到什么地方,最后来到什么地方?
2、在每一个地方,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完成后同桌用这样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最有特色的是那(),让我感受到()。
3、交流自学情况。
(二)交流、学习第1、2自然段
1、作者分别来到了哪些地方?师板书:民居、大昭寺、八廓街
2、我们就按这样的句式进行交流。在民居中,最有特色的是经幡。说感受。板书:经幡飘扬如果学生找不到重点,请学生再默读一、二两段,结合爸爸的话来谈谈。
3、齐读。每当风起的日子,经幡随风飘扬,你听到虔诚的藏民仿佛在向神佛祈盼着——
4、什么是“旗舰”?(指挥舰)指导朗读。到了正月,整座拉萨古城就像——布达拉宫则是——那经幡就像——旗舰上飘扬的彩旗。
5、经幡令整座古城有了一种浓浓的宗教味,这样的宗教习俗也只有藏族才有。
板书:宗教习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大昭寺,你觉得最有特色的又是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随机板书:大昭寺——寺庙建筑。
2、出示句子:寺顶上耀眼的金顶,鎏金的胜利宝幢,展翅欲飞的“香香”鸟,安详的双鹿,龇牙咧嘴的鳄鱼头,还有那深褐色的“边贝”墙,把大昭寺装点得圣洁、壮观。
3、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大昭寺的圣洁壮观?(一到二位学生读)
4、看图片然后齐读。板书:宗教饰物
(四)读议第四自然段
1、在八廓街又有什么特色,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再给你1分钟时间默读,然后请同学回答。
2、交流:随机板书:热闹非常
3、这街上的诵经声、香火味、藏戏声仿佛又在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个宗教之城)怪不得作者说:它是一道宗教的江,是一条生活的河。我们藏民大多是虔诚的信徒,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人。
4、宗教即生活;有千年宗教信仰的藏民让拉萨成了一座宗教之城。也只有这样的一座城市才会让作者发出如此赞叹: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这一切使圣地拉萨富有魅力,使古城拉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四、交流感受,心灵对话
今天,读完了课文,我们又对拉萨了解多少呢?让我们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写一写。
拉萨谣教学反思篇三
从“学为主”做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致力体现以下两点:
《拉萨古城》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作者抓住“生活与宗教”截取了拉萨富有代表性的民居、大昭寺、八廓街来体现拉萨“生活与宗教”相依相伴的地方特色。文本解读时,我发现:作者在写作顺序与写作内容上与我们常规做法有许多出入。再进一步了解教材,我们发现,本课内容与其说在介绍一个地方,不如说在介绍一种文化。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最终目的是为了体现拉萨做为神佛之地的地方特色。这些对学生来说是未知、难点知的。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通过几个语文活动与师生之间的话题把握,立足学生的“已知、能知”将未知、难知变成可知、善知。这样的学习内容的提炼,我个人觉得充分体现了这为主所提倡的学生为主,学习为主。
根据学情与文本特点,我将本课语文教学的'目标设定为:
1、通读课文,借助关键句子清楚作者的写作顺序,描绘地理方位图,质疑展学。
2、对比读“藏族民居”与“大昭寺”,发现其写法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体会拉萨“生活与宗教”相依相存的地方特色,感受藏民们对信仰的虔诚。
3、在释疑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顺序上的奥秘。
从目标中可见,活动从学生的质疑出发,符合高年级学生“冒险、探索”心理特点,以“释疑”为支架。在活动中,让孩子们经过对比、发现、联结等阅读策略,培养提取信息、推断解释、评价鉴赏的能力。力求学生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拉萨谣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身体状况欠佳,感觉很疲惫,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情不够,没有预想中的效果好。在课堂中,让学生朗读的时间还是太少,我讲解的过多。
课前播放歌曲并出示歌词《天上的西藏》,学生的兴趣立马被调动,乃至在课后还要求再听一次这首歌。本课的词语很有地方特色,我结合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拉萨这一独特的民族风情,我让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并且齐读三次,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时就很准确快速,这些词语对学生没有难度,只是他们不知道词语所蕴含的内容。
随后提问:朗读课文,画出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并在句子中用圆圈圈出游览的景点。学生能找出游览景点,但是不知道哪些是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我开始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游记,那么游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呢,并且出示相关语句,但是学生还是一无所知。可见关于游记这一题材,学生掌握不佳。
当我出示三句关于游览景点的句子时,问他们这三句分别是什么作用?还是没有人知道“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许是我这个问题问的太直接突兀,没有铺垫,或许应该在课中时问。
在教学第一段时,我出示了几幅短皱帘和经幡的`图片,并且告诉学生关于经幡的知识,学生在随后的联系说话中就能很顺利地说出经幡的作用:把经幡插在青青的牧场,是为了____________。把经幡插在长长的公路,是为了____________。
在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想让学生知道游记的写作特色是“所见所闻+感想”,并且在选材时要注意选取有代表性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来写。这些知识点还是以我的讲述为主,或许学生没有很深入地体会,还是应该结合实际,比如出示关于雁荡山的游记,让学生深入感知游记的特点。
在本堂课中,我播放了四段音乐,希望学生在音乐中更好地感知拉萨的独特,在最后一段音乐中,我让学生朗读由课文改编成的诗歌,学生在音乐中朗读积极性很高,读得很有激情,并且在后续播放拉萨的图片时,都被深深吸引了。
总体来说,本堂课还是依着课件来走,我感觉也较疲惫,喉咙不舒服,有很多地方还是有所欠缺,比如在教学“八廓街”时,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之前也有所下降,对于“它是一道宗教的江,是一条生活的河”这一关键点,我出示了一个表格,但是刚开始只有一位学生举手表示能填出来,后来经过提醒才明白宗教与生活的联系,在拉萨,宗教与生活是“混在一起”的,出示这个表格后我本想让学生自主说出“混在一起”,但是无人应答,我还播放了藏戏唱腔与迪斯科乐曲,问学生“你听到这两种声音混合在一起时,有什么感受?”学生表示很难听,受不了。
对于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独特”,我感觉学生没有很深入理解,他们在课堂中只是知道了拉萨的独特风格,但对于游记这一题材特点在写作上的迁移运用,还是一知半解,还是应该要有实际的例子告诉学生才好。
拉萨谣教学反思篇五
历行十年教学道路,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该为学生做点什么?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大概的浏览几遍,便能从总体上去把握它。那么我们应如何更好地推进学生发展呢?我想,在弄清了文章写什么之后,更应不遗余力地关注其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来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为他们的习作水平奠基。
有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因此我努力地践行着,在每个块面的设计上,呈现这三个坡度。
一、浏览课文,了解“写了什么”
浏览全文,抓关键句,了解主要内容。读文,看图经幡是怎么样的?大昭寺里你看到了什么?八廓街上,你感受到什么特点?这是每个教学版块的第一层面,即明白文章写了什么,了解三个景点的特点。
二、品读揣摩,体会“怎么写”
作为神佛之地的拉萨古城,无不散发着佛教的气息,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份气息撒落于文字之间。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语段的比较等方式,去揣摩,去感受这字里行间浓浓的佛教气息。
三、叩击思维,明了“为什么这样写”
明明是写民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写经幡?写气势宏伟、典雅,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昭寺,着力点却用在了诸多的佛教饰物上。一条繁华热闹的八廓街,在作者眼里却成了一道宗教的江,是一条生活的河。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反问,去叩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围绕主题进行选材的方法。
就这样让学生漫步于拉萨古城内,感受着洋溢于字里行间的浓浓的佛教气息,欣赏着古城拉萨独特的风貌,在不经意间学习着作者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