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件篇一
教学中,我采用了归纳法,练习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30×2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件篇二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物体或图形沿着一条直线运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作是旋转现象。看似简单的两种运动现象,其实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从孩子们起初的作业情况中很快反映出来了。分析原因,主要有这几点:
有的孩子对一些物体的运动形式不了解;
孩子们对诸如汽车行驶、门的运动等现象存在争议;
格子图上画物体平移后的图时,孩子们在审题上不够仔细,有的孩子数格子的方式不科学。
针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我在相应的练习课中,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实例,让孩子们小组内说一说、演一演这些实物是怎么运动的,再通过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掌握这两种运动现象各自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其他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孩子们积极寻找,但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比如:有孩子说“门的运动是旋转现象”,马上有孩子反驳“是平移现象”,前者列举的是教室的门,后者列举了校门口的移动门。在讨论与争议中,一些有争议的现象反而给孩子们多了份思考,孩子们表示,在描述平移现象或者旋转现象的时候,要把物体的运动说清楚,比如:飞机飞行是平移现象,但飞机上的螺旋桨在做旋转运动。这也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在格子图上数和画的环节中,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再集体讨论、纠错,一些学生很快归纳出,先在原图找点,再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对应点,接着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隔多少距离。在画图时,更是交流了绘画的技巧:先找点,再移点,最后将平移后的点连起来。但也有部分学生数格子的方式不对,我就一一辅导。
《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由于我高估了孩子们对这两种现象的判断力,效果不如人意,但在之后的练习课中,结合实例,有动有静的展示,以及不断地讨论与争论中,判断平移与旋转的关键点孩子们基本掌握了,不少孩子课间还会来和我讨论某种现象,判断这是平移还是旋转,很是有趣。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件篇三
一、我会填(共20分)
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9块,小明吃了2块,小明吃了这个西瓜的()。还剩这个西瓜的()。
2、480×5的积的末尾有()个0
3、里面有()个,()个是1.。
4、在5.47中,小数点左边的5表示5个(),右边的4表示4个(),7表示7个(),读作:()。
5、5个足球队进行比赛,每两个队都要进行一场,一共要比赛()场。
6、24人要排成长方形队,有()种排法,如果要站成方队,至少要增加(),或者至少要减少()人。
7、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份试卷约9(),黑板长4.5(),墨水瓶盖约3(),游泳池的面积是1200()。
8、80平方米=()分米4公顷=()平方米
5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9、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比长少2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10、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二、小法官(共5分)
1、周长不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一定也不相等。()
2、每页写16个大字,小明写了它的1/2,小红写了它的1/3,小红写的快()
3、把一筐橘子分成5堆,每堆是它的1/5.()
4、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用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剪成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三、我会选(共5分)
1、1、下面()组汉字都是轴对称的。
a、美国b、金山c、春天
2、与28×60的计算结果不同的算式有()。
a、280×6b、208×6c、210×8
3、用一根长2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a、25米b、20平方米c、25平方米
4、大于0.1而小于0.2的数有()。
a、9个b、没有c、无数个
5、在图中涂色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
a、b、c、
四、计算部分(30分)
1、直接写得数(6分、每题0.5分)
1-(+)=25×80=10-3.6-6.4=
8×8-8÷8=(+)×36=9+9÷9×9=
0.56+5.6=29×11=(9.6+14.4)÷6=
720×40=3.2-1.5-1.5=420÷2÷7=
2、竖式计算(12分、每题2分)
29×1439×4016.3+8.9
46×25650÷56.4-2.8
3、脱式计算(8分、每题2分)
五、操作题(10分)
1、在下面每格1平方厘米的方格上,画出两个12平方厘米的不同的长方形。(6分)
2、将小船向右平移6格。
将平行四边形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
左平移6格。
六、实践应用(34分)
1、豪华电影院有12个小放映厅,每
个小放映有32个座位,育才小学一次
去了350人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够
吗?(4分)
2、课外活动,全班同学的去打球,剩下的同学去跳绳。跳绳的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跳绳的比打球的多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4分)
3、有76个座位的森林音乐台将举行音乐会,每张票15元。
(1)已售出42张票,收款多少元?
(2)剩余的票按每张12元出售,最多可以收款多少元?
4、王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一张长32厘米,宽是15厘米的长方形纸,最多可以剪成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5分)
(5分)
6、李虹家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上方砖,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大方砖每块18元,小方砖每块4元。(6分)
大方砖小方砖
7、租船。有3名老师带领36名同学去划船,请你设计三种
租船方案,并说出哪种方案最划算。(5分)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件篇四
本节课以“吃西瓜”这个有趣的教学情景为主线,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这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及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首先,学生要明确:
(1)“小熊吃了这个西瓜的23,大熊吃了这个西瓜的”是什么意思?
(2)小熊吃的多还是大熊吃的多?这就是必须具备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分数比大小的基础知识。
其次根据教学情景,要求学生提出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1)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在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求学生拿出圆形卡片,与同桌相互讨论,寻求答案。然后我再利用课件展示,这时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仔细观察演示过程。最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并解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从而揭示它的运算规律,最终摆脱对图形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通过对单位“1”的认识,就能很顺利地将“1”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而言,学生掌握比较顺利。从课堂效果上看,课堂气氛活跃。然而在本节课的处理中,有学生用纸片平均分成了16份,涂出其中的4份242表示,我虽肯定了他的做法,但并没有抓住机会向学生展示为什么“?”
错失了让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的认识的机会。另外设计的题型中“???”
只强调了写法,并没有单独地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等于0,让学生加深印象。鉴于以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自己要不断地学习,经常反思教学得失,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件篇五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的《吃西瓜》一课。主要以“吃西瓜”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的加减法,这是在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教学流程分析与教学得失
在课前准备环节,我以老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化解紧张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以与学生做永远的好朋友为条件,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每个人要一心一意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勇敢大方地举手发言。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入学习状态。在导入新知之前,老师用老朋友见面后叙旧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旧知;再以小熊吃西瓜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探索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在探究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时,放手放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的操作活动探究算理。在此环节,我处理得很不好,主要表现在:
(1)我在向学生陈述活动要求时,没考虑到学生普遍不善于认真倾听的现状,只说了一遍,就让学生开始操作。操作活动费时较多,效果很不好。有的同学竟然像在美术课上画画一样,涂色时涂得很详细,尽管我及时调控,但或许是他们年龄较小的缘故,根本不听使唤,依然我行我素。如果我把活动要求打在课件上,先让学生集体齐读操作要求,明白意图后再动手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2)我自己对本课的准备还是不充分。本来预设让学生用手头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代替西瓜,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图片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但由于一时紧张,又怕那样做会很费时间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于是我临时调整教学方案,要求学生统一用老师发给他们的正方形纸动手操作。这样就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了固定活动要求的限制,反而不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训练。再者,本来是让他们把正方形纸折一折平均分成八分,再用彩笔把折痕画出来,结果我把这一点给忘了。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整个活动的质量。尽管一些基础好的同学也顺利地完成了操作探究任务,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只是瞎玩了一会儿,没达到预想的学习目的。
(3)在交流活动结果时,由于动手操作环节费时较多,我一时着急,就只找了一位同学上前说探究结果。其实在巡视时,我还发现了其他几种比较好的折法,却苦于时间有限,最终没让他们展示出来。如果此时能多展示几种,不但可以让那些同学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还能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探究环节结束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算理,并学以致用,马上进行少量的热身练习,巩固算理,效果比较好。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减法时,本来是想让学生再次经历比一比、撕一撕的操作活动。但在探究加法算理环节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独立完成,虽然时间显得有点仓促,但从学生反应来看效果还不错。
在突破难点“1”减几分之几环节,虽然对“1”和“8/8”的意义和关系作了分析,但还是不够系统,估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此环节的学习会比较吃力,如果再结合分数的意义多举几个例子来分析、练习,可能效果会比较好。
练习的设计虽然能紧扣本课主题和知识重难点,但在注重它的基础性,层次性、趣味化和生活化方面还比较欠缺。如果能有效地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放手,才能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在课堂上,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探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课堂小结环节由于已经临近下课,处理得有点粗糙。应该多找几个同学谈自己的收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再次让他们在回顾交流中理解本课的重难点,升华记忆。在下课前再次让全班同学口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可能比较稳妥一些。
总体看来,我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
(1)在师生双边活动方面,教师讲的偏多,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较少。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老师教学的主导性。
(2)教师本身上课的激情不够,组织教学不得力。整堂课气氛不够活跃,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不足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鉴于以上各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一定要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经常反思教学得失,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