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目标篇一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目标篇二
1.分解因式
总体说明
因式分解是进行代数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以后的代数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多项式除法的简便运算,分式的运算,解方程(组)以及二次函数的恒等变形等,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继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节是因式分解的第1小节,占一个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类比思想,让学生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熟悉乘法的分配律及其逆运算,并且学习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因此,对于因式分解的引入,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它为今天学习分解因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由整式乘法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种逆向思维过程,而逆向思维对于八年级学生还比较生疏,接受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再者本节还没有涉及因式分解的具体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
基于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因数分解的经验,但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还完全陌生,因此,本课时在让学生重点理解因式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数学能力,如:类比思想,逆向运算能力等。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数学能力: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看谁算得快——看谁想得快——看谁算得准——学生讨论——反馈练习——学生反思.
第一环节看谁算得快
活动内容:用简便方法计算:
(1)=
(2)-2.67×132+25×2.67+7×2.67=
(3)992–1=.
活动目的: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2–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第二环节看谁想得快
活动内容: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学生思考:从以上问题的解决中,你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注意事项:由于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于本环节问题的理解则显得比较轻松,学生能回答出993–99能被100、99、98整除,有的同学还回答出能被33、50、200等整除,此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逐渐明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
第三环节看谁算得准
活动内容: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2)m(a+b+c)=;
(3)(m+4)(m-4)=;
(4)(y-3)2=;
(5)a(a+1)(a-1)=.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ma+mb+mc=;
(2)3x2-3x=;
(3)m2-16=;
(4)a3-a=;
(5)y2-6y+9=.
活动目的: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由于整式的乘法运算是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因此,学生能很快得出第一组式子的结果,并能很快发现第一组式子与第二组式子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
第四环节学生讨论
活动内容: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1)a(a+1)(a-1)=a3-a
(2)a3-a=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结论: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辨一辨:下列变形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1)a+b=b+a(2)4x2y–8xy2+1=4xy(x–y)+1
(3)a(a–b)=a2–ab(4)a2–2ab+b2=(a–b)2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讨论,能找出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联系与区别,基本清楚了“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以及“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这两种事实,后两种事实是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才能完成.
第五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1、看谁连得准
x2-y2.(x+1)2
9-25x2y(x-y)
x2+2x+1(3-5x)(3+5x)
xy-y2(x+y)(x-y)
2、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3)=a2-9
(2)a2-4=(a+2)(a-2)
(3)a2-b2+1=(a+b)(a-b)+1
(4)2πr+2πr=2π(r+r)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注意事项: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基本到位.
第六环节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有一个初步认识.
注意事项:从学生的.反思来看,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提高了逆向思维的能力,对于类比的数学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于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巩固练习:课本第45页习题2.1第1,2,3题
思考题:课本第45页习题2.1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四、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总是先介绍因式分解的定义,然后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来强化巩固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记忆与理解,其本质上是对因式分解的概念进行强化记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因式分解的记忆退到了次要的位置,它把因式分解作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全面思考、灵活解决矛盾的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因数分解类比出因式分解,对学生进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由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对比,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也使得学生对于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入不至于茫然.
尽管新旧两种教法的对比上,新课程的教学不一定马上显露出强劲的优势,甚至可能因为强化练习较少,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成绩比不上传统教法的学生成绩,但从长远目标看来,这种对数学本质的训练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数学的机械模仿记忆的层面上.
总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熟练技能,而是发展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发生深刻的变化.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目标篇三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关心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变化的,课堂教学也是变化无穷的,而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如何充当,如何处理突发问题,下面以《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反思谈谈“以学生为主”自己的一些感悟:
这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节课,内容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用提取公因式进行分解因式,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学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在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例举了5a+5b,5a-20b,5am+5bm,4am2+8bm,5am3-25bm2等进行因式分解,一直例举了5a(x+y)+5b(x+y),a(x-y)+b(x-y),到这里学生还勉强接受,再例举下去,对于a(x-y)+b(y-x)与a(x-y)2-b(y-x)2等就模糊了,这连续的例举让学生们有点招架不住了。自己认为这样做感觉不错,但课后我认真总结与反思这一节课,觉得有以下不足:
落实得不够。特别是在老师出题这一环节上,我想在学生自己自学理解了公因式后,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各个小组中要求学生自己编出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的题目,再根据学生所编的题目让别的同学说出公因式,分解因式,然后各小组选出最有代表的一题参加小组竞赛活动,看看哪个小组出的题能难倒对方。我想这样做既改变了教的方式,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这样学生学习才不会感到枯燥,学习才有味。
对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础不是很好,在刚刚接触因式分解这个概念后,学生还理解不够,基础也不够扎实,对于公因式是单项式的容易接受,但提出了多项式是公因式的分解,对于部分的学生来说是有点接受不了,所以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应在课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从学生的学习接受知识和乐于学习的角度去备好每一节课。
我们总认为每一节课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这样才觉得完美,其实不然,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每一个知识点,老师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再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去处理好问题与时间,这节课完成不了的内容下节课再讲,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我们老师应走出演讲者、唱主角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与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目标篇四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目标篇五
整张试卷以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教材为依据,特别在依据北师大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又参考了苏科版教材,实现了第二次教材改革的平稳过渡。试卷起点低,坡度缓,给了更多学生成功的体念。突出的特点有:
4、逻辑推理回归自然。数学在走过了万水千山之后,终于回归自然,恢复了它本身的独特,这不仅让人有些感慨:数学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是否曾经丧失了自我?整张试卷共考查了两道证明题,第20题实现了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使用的完美结合,同时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易错点进行了考查;第22题考查四边形问题,但出卷者能反弹琵琶,把平行作为结论来证,既避开了思维定势,又引导学生严密地论证问题,对学生的基本推理能力做了全面细致的考查,让我们重新拾回了数学的原始风情,领略了数学之美。
但美中不足的是,该套试卷居然抄袭了18分的原题,而且一字不动,连数据也一模一样,这给本来公平的考试蒙上了不公平的阴影;最主要的是它给了应试者可以猜题的误导。另外,整张试卷的层次不是特别分明,有平均着墨的嫌疑,缺少区分度。
二、各题得分情况分析
我校共有12个班级,664名学生参考,校平均:77.4,合格率:81.8,优秀率:50.5,各项指标都走到了历史的低谷。但各班之间差距不大,其中班级最高平均分:79.89,最低平均分:74.31,差距5.58分;合格率最高为:86.79最低为:75,相差10.21,优秀率最高为:53.57,最低为37,差距15.43,在这次考试中,师生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学生的潜力已充分挖掘,若要取得更进一步的成绩,则需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三(4)、三(5)班,人数:110)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在逻辑推理方面相当欠缺,在问题的实际应用方面还没有完全开窍,至于动手操作方面,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意识,但仍然是今后教学努力的重点。
三、典型错题分析
4、第23题的第一空,很多同学把10也加上去,导致错误;第2小问有的同学看不懂表格而列错方程或验根错误,考查形式比直接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好。但由于是原题,有的班级在考前讲到了,导致学生之间差距较大。
四、今后努力的几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