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螳螂捕蝉读后感篇一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参考了很多网上其它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直觉上总感觉不是很好。反复读、讲故事、组织学生表演,这样的设计好像很热闹,可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课堂目标指向哪里?思索许久,我觉得本课虽然是个简单的故事,却因为这个故事的简单导致教师对文本的分析不够,导致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到位。
我觉得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个特殊的故事,是因为它是以一个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巧劝吴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处理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呢?我想,首先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从大故事中脱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写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伏在身后的祸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直劝不如巧劝”。其次这两个故事的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小故事是进一步教学大故事的前提条件,教学大故事是教学小故事的必然归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学是大故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大故事的教学单独进行,必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学中,我从小故事突破,通过这样三个问题串起全课:
1、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吴国明白了什么?
2、为什么大臣们都没能劝住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做到了?少年的劝妙在哪?
3、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在教学第一个问题时,我结合练习册指导学生自学,解惑,并指导复述。第二、三个问题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问题驱使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而后进行交流指导。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少年和吴王对话时的心情。抓住“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潜伏着祸患呢”一句,感受少年心忧国家命运、冒死直谏的勇气。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比较大臣们和少年在劝谏方法上的不同。然后,再次分角色表演,让学生体会吴王在听到两种不同的劝谏时的心情会有何不同,最终总结出“直劝不如巧劝”这一道理。并由此引申开来,教育学生在劝说别人特别是劝说长辈时更要注意说话的技巧。
遗憾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课堂上似乎有些沉闷了。对于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在课堂上也有所欠缺了,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也没有落实。似乎一堂课的时间还并不够。很是矛盾,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有些问题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解决了。如何让课堂更有效,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在教学中摸索,解决的大问题。
螳螂捕蝉读后感篇二
《螳螂捕蝉》一课是六下第三单元第10课的内容,讲述的是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阻执意要攻打楚国,一个侍奉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围绕中心小学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我是这样突破重、难点的:
首先,学习寓言,明白寓意
其次,读文质疑,明确重点
课文的难点是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吴王通过寓言故事领悟到的其实就是大臣们劝说的道理。问题就有了“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和少年都进行了劝阻,同样是劝,少年的劝阻成功了!由此,我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第三,思考问题,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读读大臣们是怎么劝阻吴王的,再读读少年又是怎
么劝说的,比较起来思考,你认为少年为什么能劝说成功,最终让吴王想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国这个道理。
第四,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第五,展示汇报: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少年
最后,总结提升: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学寓言说寓意,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老师更多的是引导,体现了“让学”的思想。不足之处在于让得还不充分,导得不够流畅,前面拘泥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在汇报交流时时间有些紧,讨论得不够深入。
《螳螂捕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螳螂捕蝉读后感篇三
一直觉得,寓言故事主要教什么?就是教它的寓言道理呀!所以,《螳螂捕蝉》一课没有太多可教的,就是能悟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即可。
去年,对教材又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领悟寓意是第一个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是要体会少年的睿智与口才,再者是吴王的固执到恍然大悟这样的变化体现了什么?这个故事中,谁是最后的胜利者?翻着去年的旧教材,书上这么写着。今年,读了沙主任的《承载匠心的感叹号》一文,也颇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区区几个不起眼的标点符号,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独到之心,实在佩服沙主任独特的文本解读,也实在佩服文本的建构,原来最特别的东西就隐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字中。
今天这节课,我想,学生一定能学到,文章里的小小的不起眼的标点符号都可以圈出来玩味玩味,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的影像:如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的期盼;少年循序渐进如钓鱼似的吊足吴王的口味,最后才揭示谜底等。
螳螂捕蝉读后感篇四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文章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攻打楚国,少孺子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从结构上看,课文记叙了吴王想攻打楚国,下了死命令,这是故事的开端,可以说是起因,接着,少年巧说故事,寓理于事,是故事的发生发展,意旨分明,是故事的主体。最后,吴王听了故事,收到启发,决定取消攻楚的决定,是故事的结果,文章前勾后连,一气贯通,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从语言上看,文本以对话的叙述故事,生动传神;少年用寓言故事,通过委婉巧妙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实现语言积累的目的。
针对文本及学生特点,我在课堂上做了如下工作:
于是我从学生课前的质疑入手,梳理文章结构(故事的起因、结果)。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吴王的态度为什么前后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从问题入手,抓住少孺子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少孺子的一系列做法有什么必要之处。在此,为人物品质的理解、明确道理进行铺垫。
少孺子的做法令人称道,他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分为了几个层次:一读,引导学生朗读螳螂捕蝉的故事,使故事整体构建在学生头脑中。二读,引导学生抓住三种小动物的动作,体会它们的悠闲自在和只顾眼前利益。三读,引导学生找出三种小动物的共同点,即它们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藏的祸患。这样,既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整体构建故事,又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20xx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我利用地形图等方式,让学生读懂了少孺子的用心良苦时,孩子们无不赞叹少孺子的才智胆识。于是,在学生感情最饱满、情绪最激动时,我让学生在“谏”字的前面加上一个字,最能表达自己对少孺子的敬佩。这样,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答案“巧谏”、“妙谏”、“勇谏”、“智谏”、“曲谏”等富于个性化的答案层出不穷。
4.适当拓展,延伸课堂。
古诗文的教学,我个人一直都认为,学校的古诗文课堂就是要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通向广阔的古文天地的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介绍更多有趣的古文知识。
文言文《鹬蚌相争》与《螳螂捕蝉》有着极其多的相似之处,我在课堂后部适时引入了《鹬蚌相争》,请学生根据注释进行原文文意的把握,同时,体会文章的寓意,以及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有了前一篇文章的基奠,很快在小组中进行了相关的自主阅读,效果很好。
反思自己的课堂,这节课所做到最多的还是对文本的尊重和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主思路的尊重。当然,课堂上基于自主的步子还不是非常大,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动脑筋做到的。
螳螂捕蝉读后感篇五
今天,终于上完了教研组的公开课,同事们都很热情,我一上完,都围拢过来,热烈地讨论起我的课来。想起窦桂梅老师那时候上完课下来,非要逼着老师们说自己的三条缺点一事,心里便觉得暖暖的不需要我一个个地求,大家都愿意把我课堂中的不足之处给我亮出来,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与支持啊!在此,真诚地感激各位同事的指点,你们的批评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现将同事们的观点记录下来,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1、课堂结构比较好,首尾联系,让学生从吴王巨大的变化中体会到少年这段话的作用。
2、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练出三个大问题,作为课堂的主线索,层次脉络清楚。
事实上,我把这个问题分裂开来问的,我问:螳螂、蝉、黄雀各指什么?这么一比较下来,就能发现如果按上面的问题来问的话,学生更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同样是一个问题,但问题的设计却大有学问。
备课之初,想到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螳螂、蝉、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隐患各指什么?可是在后来的备课中却遗漏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下一问题吴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的伏笔,所以是不应当失掉的。而我,甚至于直接丢掉了。
由此看来,深入地探究,能够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1)、恍然大悟的解释没提到(这个没想到);
(3)、课堂用语重复得过多,不够简炼(怕学生听不懂问题,往往会重复)。
由此看来,细到无痕处,才能有课堂的精彩。
我个人认为留着是可以的。
联系生活实际谈也可以,但课堂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强调吴王对螳螂捕蝉故事的理解,而且跟我们的课题《习作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联系起来了。但是我那个习作训练因为前面的伏笔埋得不够(比如说吴王的性格特点),所以在这儿说话练习就显得有点唐突。
当我设计完一份教案后,我往往容易被教案所牵制,而无法跳出教案,超越教案,所以一开始就忽略的问题在后面的修改中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是,今天的课堂遗憾得多了点。尽管后来有同事称赞我完全改变了以往上课的风格,称赞我进步很大,但面对这么多课堂中生出来的问题,我没有丝毫的喜悦感,反倒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紧迫感和压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