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力与运动教学反思篇一
纵观《小小运动会》,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学生体验了生活,体验了快乐,体验了成功。取得这样的成功,是因为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新的教学理念,不是想着在40分钟内,尽可能地把我们所知道的知识都塞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大的知识量,而是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具体说来,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时代对教师角色转换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思维的特点,设计了四个活动板块:开幕、运动会、设计奖杯、乘车回家。将原来的教学重点改为探索的重点,运用了活动的教学法,真正地实现了角色的转换,由台前转到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学生喜欢童话、动物设计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美的情感,使学生乐于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如“开幕式”,同学们看了以后都说太美了,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以至他们从中发现了数学问题。如“这漂亮的队形竟是我们学到的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真有趣!”可见同学们对开幕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了共鸣。这样学生当然乐意发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去思考解决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创造了“提出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寻找数学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运动会开始了”,教师创设了运动会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观赏,还没有让同学们提出问题,同学们已经知道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但多,而且各有千秋,接下来解决问题时,老师没有带着学生逐题分析题意,逐题解答,而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时,老师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点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模式的经历,为其后继学习和研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单纯的教师灌输、学生模仿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如“设计奖杯”,按以往的教学,先在黑板上呈现一个奖杯,然后教师一边示范,一边告诉学生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学生跟在老师后面临摹;或者教师说,学生做。这样的教学,学生没有自主探索,没有合作交流,只是机械地执行教师一个一个的指令,思维含量不高,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大大不利的。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没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没有用一种思维代替全班同学的思维,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同学们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他们能自主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并且同学们由于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自己合作的伙伴,互相帮助,共同设计奖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力与运动教学反思篇二
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本节课能够把活动课与复习课有机地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如:设计奖杯这一环节,看似美术课,其实里面包含着辨认图形及图形的运用等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比较好地体现了本节课是数学的复习课,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复习课。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回答让你惊奇,“小狗和松鼠一辆车,猴子和兔子一辆车,车上空余的位置给它们放行李”。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如设计奖杯、安排车辆等问题,都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可以把“动物们的运动会”改为“学校学生自己的运动会”;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虽然本节课已经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如: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实施时,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力与运动教学反思篇三
第一次上课由于学生活动量多,导致最后一个活动“动手设计表演队列”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达不到此次活动的目的。组内老师认为应该把学生动手笔答小卷子的活动放到最后,这样可以机动处理,在第二次课上,我进行得很顺利,同时也能够留有充足的时间处理前面的问题,不像第一次讲课那么急促了。综合这两次课,虽然同上一个内容,但每次课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在教学技能的不足上也有了一定的改正。
以前讲课,对于学生刚刚回答的问题,我总是再重复讲一遍,目的上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际上助长了学生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的毛病。在本组老师的再三指正下,我在这两次课上,尽力克制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就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解决,采用简单的语言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发现没有老师的重复,学生能够听懂,这样节省出了很多时间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我充分认识到了数学课教师语言应该注意简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以前自己急于进行教学进度,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一些问题或想法,我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并给予合适的反馈,这样错过了认识学生在某方面知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两次课上,我注意了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发现在简单的问题中学生也容易出错,这需要老师及时指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课堂教学上,老师给予学生反馈不只表现在课堂纠错上,还要及时捕捉学生表述不清的地方,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等,对于复习课,更要帮助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选择。在这节课上,学生在根据体育用品统计表提问题时,有的学生提出了“参加比赛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6+12+8+4=30,我追问了学生是怎么计算的,目的是在计算连加运算式时要学会观察,学会使用“凑十法”。在处理智慧老人的挑战选择合适的体育用品这个问题中,有的学生购买了多个同样的体育用品,采用的是连加的计算方法,我注意到了引导学生用更为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这样培养学生进行算法优化的意识。但在处理这个问题中,我没有进行小结,应该把连加和乘法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乘法的确比连加简单,认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以前教学时很少在使用过渡语上下工夫,通过这次课,我发现创设符合问题情境的过渡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过渡语贯穿整节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另一个角度上让学生认识到事情有起因、经过、结果。他们在处理某个环节的问题时,从而认识到这个环节是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培养了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的态度。
在以这些为基础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思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力求把解决问题的环节简单化,避免形式上的繁琐。第一节试讲课,当电脑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问题“24名学生参加50米跑步比赛,怎样分组最合理?”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集体汇报交流。学生们根据乘法口诀认为分为2组、3组、4组、6组、8组。接着我问:选择哪种方案最合理?学生进行讨论,大多认可分为4组和6组这两种方案,由于我缺乏经验,急于按照教案去走,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分为4组,因为操场上有4条跑道。”他的回答符合我备课时的思路,我马上认可了答案,并总结要根据操场的跑道条数来选择合理的分组方案。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也在我的总结下机械地认可了这种方案。上完课后意识到自己在这道题上理解错了,混淆了小组接力跑和赛跑的方式。在第二节课上我进行了调整。当出示问题情境时,问学生:每组有几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案是2人、3人、4人、6人、8人,接着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哪种最合理。学生根据跑道的条数能很快地选择每组4人的方案,再接着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出分成6组。当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分为4组也可以,一条跑道一个组。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可能会出现这种思路,因此,我当场让4个组前6名学生起立,让他们模拟比赛,结果大家发现这是接力赛跑,与题目的要求不同。这样的引导既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通过解决这道实际问题,从实际情况中区分了两种赛跑的不同方式,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
在课堂上生动幽默的语言更容易和学生交流,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上缺乏这些,比较生硬、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技巧。
如学生动手设计表演队列活动,我要求同学合作给18个学生设计表演队列,并写出算式表示表示表演的总人数是18人。我发现有的学生设计得很有规律,算式很容易写出来,而有的学生设计没有规律,面对种种情况,我应该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设计要有规律,这样才能写出算式,但我没有点明,只是让设计有规律的学生展示了,那些设计没有规律的学生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第二次课我注意了这个问题,达到的效果好一些,可见教师的活动小结很重要。
力与运动教学反思篇四
《动物运动会》一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动物运动的方式并进行模仿,使学生对观察、模仿动物运动的各种运动方式感兴趣。本节课中我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大量的运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首先,对本次动物模仿秀模仿前的准备,我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明确的演示,使学生知道对动物的运动进行仔细的观察才能模仿得更准确,模仿时还要注意感觉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用力大。
对动物的观察,生活中我们可能对于常见的家禽是进行了观察或者偶尔观看电视也了解一些动物的运动,但是要对多种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准确细致的模仿,那还需要有细致的视频或图片,所以在这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短时间内系统观察多种动物运动的途径,既快捷也很简便!
而对动物运动模仿的要求我也用多媒体课件明确演示出来,既有对台上表演者的要求,也有对台下观众的要求,包括观众的模仿秀评价表,使台上台下互动,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本课一开始的导入就是从学生生活中对动物运动的观察开始,既是对学生已有感知的运用,也是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从学生对平时动物运动的观察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注意了平时的观察,但是观察得还不够细致,还没有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本课所提供的图片素材很多,为学生的模仿提供了探究素材,但对图片应进行精心选择(最好是便于模仿的、动作过程清晰可辨的、典型的或不是平时所见普通的、能扩大学生认识外延的动物)
本课重在模仿,对于动物动作与生活、环境的联系挖掘得还不够深入,可以在后面进一步挖掘教材,将典型深入化。
力与运动教学反思篇五
手指点画是一种新的作画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不同作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乐趣。《小人国的运动会》是我自己设计的一节美术课,这节美术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方法画小人,并且能在印画的过程中,用手指点画的方式创造各种人物形象,表现各种人物细节,表达自己的想象。在课前我作了充分的材料准备,如经验的铺垫“你们知道哪些运动项目,做一做动作。幼儿操作材料是人手一份小印泥、红、蓝、黄、橙、紫色颜料每组一份,连画纸都是设计成参赛卡的样子。当我出示范画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全被我吸引了。整个活动构思我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以去小人国玩为游戏情景使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本节活动中,我始终贯穿游戏情景,并亲自示范手指点画和添画,重点讲解了点画人物的不同造型。我发现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画的也很不错。
课后我总结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
1、 幼儿活动前的要求说的不明确。
2、有点幼儿没有把颜料擦掉再换另一种颜色颜料点画,导致两种颜色颜料参合。
3、幼儿画完之后,要进行点评。(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将一些好的作品和一些有一定问题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点评)
4、两次幼儿操作没有一个经验的提升,第二次点画应该对孩子提出新的要求。
经过这次颜料画,我发现孩子们的进步挺大,就是完成之后不够细心。我相信在接触更多的颜料画之后我们班的孩子们会做得更棒!
从幼儿画好的作品来看,大部分幼儿都能用手指指尖点画,有几个孩子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比如章欣怡小朋友不仅能点画,还能用颜料来画上好看的背景,徐诺欣小朋友也不错,她不仅能表现人物的正面,还能点画和添画结合,表现人物的背面、侧面,非常有意思。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都很兴奋的像我介绍他们的作品。
通过这次美术活动,我觉得自己的课前准备还应充分些,不仅要认真准备教学活动,而且还要多学习这方面的文章。不仅要考虑到教学活动,而且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