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化学能与电能教案篇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仍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仍难抹去其阴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将一篇课文,简单地分解成字、词、句、段、篇章结构来进行分析讲解,把一篇本来具有整体美的文章拆得支离破碎,认为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其实,这种方式方法,忽视了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功能,越来越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入难以摆脱的困惑:教师教起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更是味如嚼醋,恹恹欲睡,学生觉得难学,厌学,学不好,倒致效果甚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都有追求美欲望,而追求美却潜蕴着人们不竭的积极动因。很简单,如果学生不能感觉到语文的美之所在,就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了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就没有了学好语文的动因。因此,让学生发现、感受和体验语文教材的美,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学生觉得语文课中充满了美,他们就会不断努力去发现,他们就会主动去学,刻苦去钻研,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然美、社会美、语言艺术美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就是“潜在的引导力量”它可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意识和行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关键在于挖掘出教材中“美”的因素,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力,通过感知与体验,在对课文美的接受与观照的双向流动中获得美感。
一、积极利用语文教材中自然美的功能,激发学生充分感受语文课中的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个别性显著地表现了一种属性。如明月、彩虹、红花、绿叶,以及鸟兽虫鱼、园林田野等,都是自然产生的美,本身就是美。自然美包括:形态美、色彩美、声响美和人文景观美。自然美是人们在其审美经验中所常常接触的,有其巨大的魅力。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穷莲叶接天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展现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景;如朱自清的《春》中随着春天脚步的走近,“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生机盎然柔和温馨的江南令人陶醉。
又如《天山景物记》中皑皑雪山,澄澈的溪流、辽阔草原构成别具一格的北疆画卷,又如《故乡的榕树》中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汩汩的溪水,老榕树则组成了特有的南国风光,《绿》展现的是大自然生机盎然之美,《荷塘月色》则表现的是令人遐思的大自然的朦胧之美……。只有对这些自然美的因素认真加以开掘,才能呼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开拓其视野,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美,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的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一般称为社会美。社会美广泛存在于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涉及到社会美的内容。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峻青的《海滨仲百夏夜》等;特别是文学课反映和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可以算得上博览社会生活美的殿堂,如《荷花淀》对水生嫂编席的描写“女人坐在院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让人体会到劳动的美。《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不愧为人人称道的巾帼英雄。《孔雀东南飞》情侣间的深切爱恋。《致橡树》平等、忠贞的爱情。《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让人体会到人际关系中的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表示的环境美,可以使人怡情悦目,体会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意境。
三、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艺术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因
语言艺术是以语言为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媒介,其艺术形象,人们是无法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而在语言的指导下,通过欣赏者的想象和理解,才能体会和感受到的。可以说,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艺术美,基本上是属于语言艺术美。
艺术美因其特殊性,使人易于感受到它的美,通过对艺术美的欣赏,易于提高人的审美感受的敏感性。
如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看似在写由远而至的秋风,实际上是在抒发独处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愈锤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作品中的语言铿锵有力,激越飞扬。大量的排比、反复、叠句的运用,使西北汉子在黄土高原上的忘情奔放、狂野倾泻表达得酣畅淋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再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读出美,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美读:1、读出音韵美:2、读出意境美:3、读出情感美;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因素,这些因素正是牵动学生审美注意的一根根无形的线,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这种教学资源,用“美”去迷住学生,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寓语文教学于美感之中。这样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动因。
人教版化学能与电能教案篇二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下大工夫,下长久的工夫。随着中考语文阅读题分值的越来越多,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不会为兴趣而阅读,喜不喜欢和别人讨论阅读过的文章和书,重不重视阅读,逛书店和和上图书馆看书的频率高不高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阅读习惯。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谈吐不凡、深入浅出的把课上好,这首先是对学生一个最好的榜样。如果再加上适当的引导,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大量相关的课内课外书籍。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趣味性高的阅读书目,如本学期的《海底两万里》,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非常高,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情节曲折生动,故事性强。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阅读时要结合练习或者检测。个别学生读书质量差,很快会忘记所看内容,所以要做好练习或者检测,便于学生记牢,更重要的是真正理解作品内涵,有自己真正的收获,而不是走马观花。如看四大古典名著,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热点题目,让学生在看书时做到认真、仔细。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学会读书的方法。读书方法主要有朗读、选读、默读、跳读、精读。要学生根据阅读书目种类的不同学会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来读书。同时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古人或者名人的一些阅读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像鲁迅的嚼辣椒驱寒的读书法,让我们看到的是为读书而用辣椒来驱走寒冷的坚强: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秦牧的“牛嚼”和“鲸吞”读书法。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关系到学生将来整个语文学习的高度。所以我们应该用我们最大的热情来让学生的阅读“飞”起来。
人教版化学能与电能教案篇三
摘要:
文章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美术作品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信心;利用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利用学生作品美化校园,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作品展示
多年的美术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有着非凡的创新潜力,美术教师必须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使学生才艺得到培养。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资源就要好好地开发利用。我针对我校的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美术作品资源,做成教学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信心;利用学生作品,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利用学生作品美化校园等措施,有效调动学生内因,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是我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学生美术作品资源,服务美术教学的几点做法,请观者批评指正。
一、利用学生美术作品做成课件,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信心。
几乎每节课,我都带相机进入课堂,因为学生在习作时,会有意或无意塑造出独特的作品,我会及时拍照收集这些珍贵的资料。这样,学生既感觉到了老师对自己的欣赏,又激发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增强了创作信心。课后,我会把这些学生作品加以整理,分类保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做成课件服务教学。例如,我在教学《标志设计》一课时,就采用了上一级学生的标志设计作品做成课件。通过归类鉴赏,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标志设计的知识点;通过对比和分析比较,学生也找出了这些作品的不足之处。当学生看到自己或同学的作品出现在屏幕上时,眼里闪着兴奋的神采,学习美术的兴趣更浓、信心更足。这时,他们蠢蠢欲动,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作欲望,也想大显身手,为自己的班级或学校设计一枚精美的标志设计。
每年春天的学校运动会,各班都会打出自己的班徽。它们各具特色,在运动上竞相媲美,那都是学生设计作品的精选展现。我校的校徽,也是出自一名初一学生之手。
学生作品是很好的素材,利用这些现成的素材做成美术教学课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也取之方便,能够及时制作出适宜不同年龄的教学课件,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信心。
二、通过评价学生作品,激励学生创新。
我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审美感受和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自我分析和思考。教师对作品的评价虽带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要放在学生评价之后,因为教师任何定性的评说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因缺乏主见而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教师务必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将评价变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在自评时,尽可能把自己的精彩创意展示给大家,在创作中所遇困惑也会征求大家的帮助。学生进行自评有利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对他人评价也是学习、交流和提高的过程,有助于更清楚全面地认识自我。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交流感受,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了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学生间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整个评价开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教学评价有效性的'保证。事实证明,让学生参与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树立自信心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艺术贵在创新,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是艺术。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最好途径之一,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引导创新。在每次的作业展示,既要展出画面很完美的作品,又要展出某一方面处理得比较好的作品,更要选出许多有个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欣赏那些与众不同、颇有新意的作品。对于能超越自我、略有新意的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正是在这种崇尚创新的评价标准的引导下,学生变得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深信,学生在这种自由、平等、开放的交流互动中定能擦亮一双双慧眼,张扬一种种个性,放飞一颗颗心灵。
三、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作品展示对学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初中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通过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对被展示作品的同学和其他同学都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展示了作品的同学希望下次还能收到表扬和关注,其他同学则会向做得比较好的同学看齐,努力做好,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和大家共享。
那么,作品展示都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呢?
1、各班教室内外墙壁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教室内外墙壁是全体学生的展示平台,不仅要展示优等生学生的作品,而且要有意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后进生往往极少得到别人的赞扬,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展示和赞扬。因此,教师不能只关注底子比较好的学生,只展示他们的作品,要注意平衡,让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通过班级展示,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作品集进行展示。
平时注意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做成作品集,会给学生很大的鼓励。作品集可以是每个学生自己制作一个集合,也可以是一个组的优秀作品集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作品集中,心里更是美滋滋的,美术创作兴趣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3、运用学生美术作品展现各班的艺术特色。
在美术学习中,相互交流也是学习的好方法。在交流中促进步,求发展。我们学校、班级每学期都举办美术作品竞赛,通过评奖、展示相互学习,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我校号召各班美术作品展示要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尽量彰显个性。观赏各班教室内外文化布置,你会发现各班艺术风格独特,有的班以彩墨画为主、有的以剪纸为主、有的以手工制作为主……都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班级艺术文化特色。
通过各种形式作品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品都能得到大家的赞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好美术专业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精选装裱学生美术作品,美化校园。
学生美术作品是取之不尽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布置校园环境,营造艺术校园文化氛围。在美术教学中,我会精选一些优秀学生作品,进行装裱,挂在走廊、大厅、办公室内等。这些作品是从每个年级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受学生的喜爱,能激发学生对各种艺术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生最大的兴趣就是欣赏自己的得意之作,缓解学习压力。学生艺术作品随处可见,并及时更换,他们从中感到自己劳动被尊重,得到师生的关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校园内外环境布置的艺术化,也是彰显学校艺术特色的重要手段。利用学生作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这种形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而且深受家长和老师的赞赏。
总之,美术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作品资源,让它服务于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校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增光添色,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勤砚。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闫同林。美术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03)。
[3]崔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09)。
[4]李梅。谈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j]。科学中国人,,(07)。
人教版化学能与电能教案篇四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创造观察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命活动的过程永久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我在初中生物“种子的萌发”这课教学中,除了通过演示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还让学生做个小实验。我分别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些油菜种子和小麦种子,让他们回去找2个大些的瓶盖子或小盘子,在瓶盖或盘子上垫几层皱纹纸,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分别放在皱纹纸上,每天浇些水。由于10月份天气暖和,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我自己同时用两个培养皿,垫上几层皱纹纸,分别放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每天浇点水。
过几天,种子先长出根,结合“种子的构造”来讲,胚根先长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还起固定植物的作用。并让学生把萌发的种子带到学校观察。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好,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差,让他们对照萌发条件找出原因,并记录萌发的情况。再过几天,种子又长出叶来,告诉学生这是胚芽发育而成,这时种子已长成一株小苗。对比小麦苗和油菜苗长出的叶和根都不一样。等后面讲到“根尖的构造”时,可通过培养皿的玻璃,看到皱纹纸下面长满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皱纹纸的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苗。等到种子中营养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长而且叶片逐渐发黄,这时种子只剩空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学生可写观察记录,种子第几天发芽?根生长的情况,叶片生长的情况等。实验做得好的学生最后可写成一篇小论文。
人教版化学能与电能教案篇五
一、化学实验课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原则
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要提髙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则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传统化学实验多是老师示范,学生做好记录,不仅学生动手机会少,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髙,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与空间,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使其主动参与化学实验课程,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已经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其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并非每个学生都是整齐划一地处于同一水平线,并且其个性特点有所不同,因此化学实验课程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并根据学生发展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最后,发展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其发展的过程,老师要遵循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提高化学实验设计的实际性与可操作性,拉近学生与化学课堂的距离,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髙其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的策略
在遵循上述几点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一)掌握实验观察的方法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通过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而言,化学反应的`观察顺序是先观察化学反应前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直观现象,再观察物质反应的条件及反应产生的现象,最后观察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观察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如观察物质的反应除了要看,还要听、闻,甚至要摸一下、尝一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基于不同的角度、细微之处进行观察正是科学发现的精髓所在。
(二)提高对比实验的比例
化学教学所描述的化学现象多是正确的、无误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对课本中的描述过于依赖,忽略实际实验中观察的重要性。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大对比实验的比重,使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并提髙其动手能力。比如在液体的变色实验中,二氧化碳会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老师可以让学生再向紫色石蕊中滴人醋酸,再取一个样本保持原状,让学生通过对比、操作、观察对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三)边动手、边观察、边总结
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老师除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化学现象外,还要将自己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操作过程、实验心得等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不仅对实验过程形成一种感性认识,而且通过分析总结上升到理性认知高度。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化学反应现象,解释实验原理,独立得出实验结论,实现化学概念的内化转变。比如人教版“碳和碳的氧化物”一课,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会涉及较多环节,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加人氧化铜并加热后,氧化铜变为黑色,再将其导人石灰水时,石灰水就会变浑浊。这个实验中每个环节均会有不同的实验现象,老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每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其实验原理,并要求其做好笔录,以通过文字资料形式将实验现象持久、有效地记录下来。
(四)针对操作失误反复训练
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诸多失误及错误,而这些错误恰恰可以作为典型的反面教材应用于课堂,老师在观察学生的操作失误时,先不要急于纠错,待学生得不到预期的实验结果时,再指导其一步步追溯问题所在,而后对一些典型的错误进行总结、强调。初中化学常见的操作错误包括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过早将燃烧匙伸人集气瓶,在托盘天平的应用过程中直接用手拨游码,加热试管物质时试管夹夹在中间,倾倒液体时将试剂瓶盖正放于桌面上,等等,老师要针对上述错误集中进行反复训练,以保证学生灵活运用、熟练掌握,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提高其动手能力。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一项重要内容,老师通过实验课程使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更具体化,加深学生认知,并提高其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因此,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其提供更多自主操作机会,从而真正提髙其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