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写字姿势的教学反思篇一
何谓细节?一些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所谓“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一滴水能见太阳”,一些教学细节,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咀嚼,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标点,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意,我们应善于发现标点符号中的“秘妙之处”,品其味,悟其情。
《最后的姿势》一文有这样的两句: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3)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同学们经过一番思考,悟出了这些符号的“语言”——第一句中的感叹号,体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地震了,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万一塌陷了呢?太危险了!第二句中的感叹号,体现了当时谭老师心情很着急,他在为大家的安危担心,也写出了当时情况十万火急,大家晚一秒钟跑就可能来不及了!也有学生说:“我从中读出了谭老师舍生忘死的精神,紧急关头,谭老师让学生先走,自己却没有走,按理说,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脱离危险,但他没有这样做,而且,楼房坍塌的瞬间,谭老师还用血肉之躯护住了四个孩子,他太崇高了!”当时,情况越是紧急,就越能体现谭老师的崇高精神。
再读读第四句,其中的省略号你又读出了什么呢?“谭老师被压在废墟下了!”“谭老师遇难了!”“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自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你也深知:老师也是血肉之躯,难道他不会疼痛?老师也有儿女情长,他也有着深爱的妻子儿女、父母朋友,难道他不渴望美好的生活?”
“为了四个孩子的生命,我一个人付出生命,值得!”
“当时他心里什么也来不及想,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让孩子们脱险!他什么都顾不上了!”
“他也渴望美好的生活,但在那一刻,他什么也顾不上了,救了孩子们再说!还有,如果他抛下这几个孩子,自己逃生去了,他的良心会一辈子感到不安的。”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四个孩子的生命,就算死了,他也是欣慰的。”
……
就这样,借助标点,叩向文本,孩子们一步一步走进了谭老师的内心深处!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一读意蕴深!
写字姿势的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的班级有点无聊,虽然前班已经充分准备,但学生似乎不是很感激,虽然习惯了学生未知,但我的心或失望!幸运的是,这个班顺服纪律,基本目标可以达到。反映如下:n感觉一种酸在四种语言的教学环境中描述的,我组织学生朗读,抓住标点和其他感情的危机,老师的办公室不惊慌。虽然有个别学生参与的答案,但是平静的阅读和让这种危机的感觉削弱了很多,考虑到有限的时间放弃教室的时间。
n感觉两个甜在读老师的话和动词的支持,这是教学的组织,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行动,让学生从支持的经验中谈论什么?双手支持从突出老师的力量突破身体的`动量,用他们的肉血和血打开保护伞保护学生,减少破碎的砖,水泥板直接打击了桌子的严重性后果。在这个时候,学生真的明白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是一种爱,无私的爱。然后我问:谭老师不怕吗?他不想要更好的生活,他不害怕他的妻子和女儿伤心伤心你做谁说老师的声音?这时候学生似乎有点动了,他们说:我是一个人换来的四个学生的生活,这是值得的!他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怎么能有心脏,所以他们去?在这个交换我顺势疗法问:你看到一种谭老师吗?学生理解更多的地方。
写字姿势的教学反思篇三
《最后的姿势》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学生对于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还捐了款,对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也有所耳闻,但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仅靠几张图片和朗读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我上网搜集了介绍谭千秋老师的事迹的视频,穿插于教学中播放。
课文写得很好,很多语言都是学生值得品味和学习的,我也花了较多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和细细品味。
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出来。比如谭老师给学生上课的那一番话,正是他精神的写照,他是这么想的,这么教育孩子的,也是这么去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上了一堂什么是真正的人生的价值的课,可歌可泣。再如,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他镇定自若,一心想的是让学生赶快离开,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谭老师的动作描写也是十分感人的,当四个孩子无法脱身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谭老师的动作描写:“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其中的“拉、撑、护”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无私的师爱。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谭老师的品质,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谭老师的义无反顾,谭老师的大公无私,谭老师的舍己救人。
另外,课文中还用了四处环境描写,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提供了素材,也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第一处: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第二处: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连续的几个感叹号,写出了情况紧急,也突出了谭千秋老师的镇定。
第三处: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说明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地四处: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了谭千秋老师已经遇难。
通过配乐读,学生们明白了环境描写对于烘托事件和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这句话耐人寻味,我让学生欣赏了视频,如果说之前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是感动的心情,当看视频的时候,我发现了学生的沉默,发现了学生眼睛的湿润。看完,我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宋天站起来久久说不出话,后来说了四个字:“感动,想哭。”不用说太多了,学生体会到了,敬意隐隐上升。
写字姿势的教学反思篇四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故事。
初读课文,让我感触颇多,勾起了对这一事件的众多回忆,我不停地搜索着相关资料,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谭老师的精神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何不此为突破口呢?于是,在第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第二课时,则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地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写字姿势的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和孩子们围绕“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来学习的。每一处孩子们都在重点词句中感受着谭老师的可贵品质。例如第一段,孩子们通过“平常”感受到谭老师对家人的关爱;“早早”读出谭老师对工作的尽责。“天空阴沉沉的'。”读出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第四和第六自然段中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的词句更是孩子们细细品读之处。环境的骤变、灾难的降临谭老师却掷地有声、简洁有力的指挥者孩子们逃离。谭老师如此临危不惧是多么令人感动。“拉”、“撑”、“护”准确表现着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孩子们在读中感受着,在评价中感动着。
写字姿势的教学反思篇六
教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也情续激动,集体站立为谭老师默哀,并献上崇高的队礼。我认为这节课之所有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并将资料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制成资料卡,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很多学生是流着泪守在电视机旁,关注地震中的各项消息。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重组教材,学习“爱与责任”。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顺序进行重组。第二课时一开课,我就采用“课题导入,直奔主题”的方式,抓住概括谭千秋老师精神品质的“最后一段”拎出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等。再由“普通”导入:就是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教师,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然后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事情体现谭老师的“爱与责任”。接着从谭老师“日常生活”和“危难之时”两个方面的表现,来学习谭老师的“爱与责任”。在学习谭老师危难之时“舍身救生”时,又联系课文第三小节“谭老师上课时讲些什么”来学习,这样两相结合来理解谭老师“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突显谭老师的高尚品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授人以渔,学习写法】“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知识!”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如:在学习谭老师“舍身救生”的部分,强调抓住人物语言、动作,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在学习第三部分时,引导学生明白他人评价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谭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更有真实感。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其次,他人评价的部分,三个小节结构相似,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再按这种方法分小组学习其它两节,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另外,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也重视方法的指导,并且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出金点子,自己给建议,读好课文。
四、【板书设计,画龙点睛。】本课板书设计,我费了不少心思。首先从板面上看,我把它设计成一座丰碑的形状,代表着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如同一座伟大的丰碑,是可供子孙后代瞻仰学习的。其次在内容上,我抓住了课文中能体现谭老师精神品质的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精神千秋、英雄不死。对“精神不死”的理解,结合谭老师危难之时的语言、动作,概括出谭老师“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对“英雄不死”的诠释,引用藏克家和司马迁两个名人的诗句,做了有效的诠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众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导得太多的现象,如何做到大胆放手有待思考;对重点句子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学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还没能深入谭千秋教师的内心世界,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有待探索;在朗读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虽然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但学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层次感,即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危急,越来越恐怖。我想如果有声像的辅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能朗读的效果会出来;深情赞颂“爱与责任”部分,我以为还可以引入其他赞颂谭老师的文章或诗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写字姿势的教学反思篇七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一: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二:
教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也情续激动,集体站立为谭老师默哀,并献上崇高的队礼。我认为这节课之所有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几点:
二、【重组教材,学习“爱与责任”。】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顺序进行重组。第二课时一开课,我就采用“课题导入,直奔主题”的方式,抓住概括谭千秋老师精神品质的“最后一段”拎出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等。再由“普通”导入:就是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教师,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然后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事情体现谭老师的“爱与责任”。接着从谭老师“日常生活”和“危难之时”两个方面的表现,来学习谭老师的“爱与责任”。在学习谭老师危难之时“舍身救生”时,又联系课文第三小节“谭老师上课时讲些什么”来学习,这样两相结合来理解谭老师“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突显谭老师的高尚品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授人以渔,学习写法】“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知识!”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如:在学习谭老师“舍身救生”的部分,强调抓住人物语言、动作,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在学习第三部分时,引导学生明白他人评价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谭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更有真实感。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其次,他人评价的`部分,三个小节结构相似,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再按这种方法分小组学习其它两节,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另外,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也重视方法的指导,并且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出金点子,自己给建议,读好课文。
四、【板书设计,画龙点睛。】本课板书设计,我费了不少心思。首先从板面上看,我把它设计成一座丰碑的形状,代表着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如同一座伟大的丰碑,是可供子孙后代瞻仰学习的。其次在内容上,我抓住了课文中能体现谭老师精神品质的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精神千秋、英雄不死。对“精神不死”的理解,结合谭老师危难之时的语言、动作,概括出谭老师“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对“英雄不死”的诠释,引用藏克家和司马迁两个名人的诗句,做了有效的诠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众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导得太多的现象,如何做到大胆放手有待思考;对重点句子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学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还没能深入谭千秋教师的内心世界,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有待探索;在朗读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虽然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但学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层次感,即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危急,越来越恐怖。我想如果有声像的辅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能朗读的效果会出来;深情赞颂“爱与责任”部分,我以为还可以引入其他赞颂谭老师的文章或诗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写字姿势的教学反思篇八
经过第一次课的“试验”,我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来,听了科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中午修改完课件,梳理好思路后继续在五(1)班试教。
可能是因为第一课时解决了“读通课文”的问题,还安排了理顺“写作思路”的环节,每个学生至少度过3次课文的基础上,我“删繁就简”,重点抓了3句话:“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第一处是在环境描写之后谭老师动作的.生动描写,其实这就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一个正面的描写;第二处是通过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的话去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一次深化;第三处是课文内容的升华,是真正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这次课堂上,我死扣这三句话,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很好透彻,尤其是在读到救援人员发现谭千秋老师的文字描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几个控制不住的学生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也是我追求的课堂效果,只要学生流眼泪,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只要学生动情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达到了,我“乘胜追击”,让学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脑深凹”是什么一个场景,我感觉到学生身上都起鸡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声音来了。接下来的获救的学生的回忆、谭老师身边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语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了。后面的“张看双臂,护住学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执教《最后的姿势》开始找到一点感觉了,这样一来,大北小学的课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归信心,上这样的课一定要上出点味道了,单单抓那“三句话”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是考虑这个课时怎样弄得“充实”一点了。
于是我在后面挤出了1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谭千秋老师牺牲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诵,配一首悲一点的乐曲,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出示一组图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在谭老师的追悼会上,加入你是获救的四个学生之一,你会对谭老师说:……”最后还要用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提名奖的颁奖词”,当时想,用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让他们永远记着这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回头看看40分钟的课堂,10多个环节的“轮回轰炸”,只要有两三处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开花,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么短的备课时间,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学语言的组织职能“临场发挥”了,能整理好课件,记住那“八大环节”就不错了。
写字姿势的教学反思篇九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爱与责任”
,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
写字姿势的教学反思篇十
《最后的姿势》讲述的是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学生对于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还捐了款,对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也有所耳闻,但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仅靠几张图片和朗读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我上网搜集了介绍谭千秋老师的事迹的视频,穿插于教学中播放。
课文写得很好,很多语言都是学生值得品味和学习的,我也花了较多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和细细品味。
一、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
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出来。比如谭老师给学生上课的那一番话,正是他精神的写照,他是这么想的,这么教育孩子的,也是这么去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上了一堂什么是真正的人生的价值的课,可歌可泣。再如,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他镇定自若,一心想的是让学生赶快离开,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谭老师的动作描写也是十分感人的,当四个孩子无法脱身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谭老师的动作描写:“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其中的“拉、撑、护”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无私的师爱。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谭老师的品质,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谭老师的义无反顾,谭老师的大公无私,谭老师的舍己救人。
二、环境描写。
另外,课文中还用了四处环境描写,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提供了素材,也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第一处: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第二处: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连续的几个感叹号,写出了情况紧急,也突出了谭千秋老师的镇定。
第三处: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说明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地四处: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了谭千秋老师已经遇难。
通过配乐读,学生们明白了环境描写对于烘托事件和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这句话耐人寻味,我让学生欣赏了视频,如果说之前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是感动的心情,当看视频的时候,我发现了学生的沉默,发现了学生眼睛的湿润。看完,我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宋天站起来久久说不出话,后来说了四个字:“感动,想哭。”不用说太多了,学生体会到了,敬意隐隐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