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了郑义门的故事你有感想篇一
郑义门动画片是一部廉政教育片,但是观看有什么感想呢?我没有需要怎么做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不少于三百字的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现在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理论,我觉得要真正深层次的剖析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看看家这个社会体细胞经历了哪些变迁。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门望族,其血脉延续久远,见证了无数次“城头变换大王旗”,经历了数百年物是人非的变迁。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贵,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风醇良,历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氏义门。
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却不通汉族文化。但是它们在长期的征战中,认识到汉文化对于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元始祖忽必烈登上皇位以后,在他的即位诏书中就指出:“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忧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因此,他就位伊始,即诏十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材异等,列名上闻;并诏立国史翰林院,招揽儒学人才。一代大儒姚枢、许衡、窦默等都成了元始祖的重要谋臣,又在各地又诏立诸路学校提举官,一些博学老儒得到了擢用,为元朝初期施仁发政,立纲陈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家庭政治、家庭伦理建设,一开始就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隆古之治在乡族,固国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从齐家始”,形成了朝廷上下的共识,旌赏孝义力田是他们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元朝宫廷规定“民有同居五世者,辄下令旌表其门”。可惜当时这样的“门”不多,而浦江郑氏家庭,却脱颖而出,首开元代风俗之先,实现了“九世同居”的振兴局面,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表彰。
郑氏家族的同居义举,所以受到当时朝廷的重视。还出于统治者的自身的需要。元朝当局有个致命的缺陷,皇位的继承法没有规定,只是依仗贵族大会(忽里台)来公选,每次皇位交替,都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给后宫、重臣及诸王之间的竞争留下了隐患。元始祖忽必烈,平定天下,以文德洽海内,定一代之制,使典章文物大备,可谓功勋卓著。但在他去世以后,由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问题。他有十个儿子,二儿子裕宗真金,被封为太子,不幸比始祖早九年而薨,不得已只得把皇位传给裕宗的第三个儿子铁木耳,但裕宗还有第一个儿子甘麻剌,他也不甘心将王位拱手他人?就这样忽里台大会开了一百二十多天,为立储争论不休,直至甘麻剌受到众人责备而退让,铁木耳方当选。不过自此以后,两派势力围绕皇权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忽必烈去世至最后一个元顺帝登位的三十九年间,皇帝换了九个,最短的只有两个月。英宗、明宗均在位被谋杀身亡。而一个成功登位的皇帝,也无不以反对者的鲜血生命为代价。而郑氏家族孝义同居的事迹,同皇族内部的争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家和万事兴”,元朝宫廷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这一点,拼命宣传郑氏同居的意义和好处,可惜元朝统治者无法学到手,在一片表彰郑氏义门的声浪中,继续杀来杀去,内外交困,终于走向了元历史的尽头。
元朝统治,自元始祖定国号“大元”的1271年算起,到元顺帝退出大都止,前后共九十七年,这是郑氏家族同居共财发展最顺利、成就最突出时期。这段时间,不仅达到了“九世同居”的高峰,而且家庭治理方面,更趋成熟和制度化,创造了一些别人所难做到的事绩,倍受朝廷关注。
元朝一开始,郑氏家庭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那是元始祖十五年(公元1278),宋朝投降的第二年,地方上还比较混乱。五世孙德璋因为人刚直,与物多忤,受到诬陷,罪会逮扬州狱,兄德珪毅然代刑,争先死于狱中。这件事对后世影响很大。六世孙文嗣、文融兄弟等先后主家政,他们接过父辈创造的业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家庭内部治理推向鼎盛。其中尤以文融,功绩最著。他出生于宋景定五年(1264),元始祖登上皇位的前一年,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享年九十岁。经历了元朝一代的兴衰起落,他还担任过元朝的下级官吏,建康路龙湾提领,熟悉元朝政务。中年辞官,继从兄文嗣,主家政四十余载。在他的带领下,以朱熹家礼为蓝本,先后办了几件振兴家族的大事:一是建立祠堂,设立祖宗牌位,四时祭奠,朔望参谒,以尽报本孝敬之礼。二是整顿扩建学校,培育后继人材。原有家塾东明精舍一所,系五世孙德珪所创,到了六世文嗣、文融兄弟主家政时,进一步扩充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延聘大儒吴莱、宋濂先后主教席。规定男子八岁以上从家学,年二十以上,学无成就者,改习家业,学有所进者不拘。学习内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课,词章辅之。三是制定家规。先是由文融为书五十八则,七世孙郑钦和郑铉补充后录七十则,续录九十二则,勒石锓梓。《家规》根据九世同居,人多族众的实际情况,从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礼仪、家庭管理、家长职权、人员分工、财产分配、妇规、社交和睦邻关系,都作了详细规定,大大促进了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团结,使人伦风俗面貌一新,历史评价甚高。
郑氏义门的七、八两世,是人丁兴旺,人材辈出的时代,他们再也按捺不住读书、求职、出仕的冲动,纷纷走出家门,广交朋友,成功的开展外交攻略,为家庭的振兴添砖加瓦。郑氏家族六世以前,人口较少。元初六世兄弟仅5人,而到了元中期七世就跃升到11人,八世26人,九世44人(其中10人是明以后出生)当时史称“九世同居,食指三千”,一家四世同堂,以每个男丁四口计,约计300人,同居共炊,雍睦一室。时天下承平,“衣冠萃于燕都”,七世孙郑铉,排行昌七公,首创出游先列。带着侄孙郑涛,叔侄双双观光上国,拜会当朝名士虞集、揭徯斯、黄溍诸公,通过他们结交胄监诸俊彦,日以文学诗礼为习,于是藉藉有声誉。他还同当朝丞相脱脱相友善,曾为书数千言,陈时政之弊,丞相多采纳之。他虽然一生隐居求志,不乐仕进,但仁义之声,名震朝野,为后来子弟进身仕途开辟道路。七世孙郑铢,排行昌八公,从小学做生意,赚了钱,使家道丰裕,与兄郑钦营田二千亩,建嘉礼庄以给婚姻之用。但他不满足安逸的家庭生活,决心到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新的机遇。他带了两个“苍头”骑马直奔京师,受到丞相脱脱的赏识,官至行宣政院照磨,转松江等处稻田所提领。所到之处,无不以勤政清廉,一发无所取,而受人称道。继后,八世孙郑深、郑涛、郑泳、昆仲三相继崛起,他们皆以文学出仕。蔚为名臣。人称“河东三凤,风韵高远”。其中郑深初客丞相脱脱家,为其子哈剌章之师,委以托孤之重任。后辟太傅府长史,总领太傅府事务。官至宣文阁授经郎,兼经筵译文官,转宣文阁鉴书博士,日侍皇太子研席,宠遇殊甚。以江南浙西道廉访司事卸任还乡。从弟郑涛同样受知丞相脱脱,先为子师。在脱脱因浮言去国的危难时刻,与兄郑深一起,受托孤之重任,守义弗辞、深得公允。在元朝宫廷中,先后担任经筵检讨,同知经筵事,权参赞官,国子助教。两入翰林,同知制诰国史院编修官。后任太常博士,中书礼部郎中等职务。兄弟双双同入馆阁,传为美谈。从弟郑泳,少从宋濂游学四方,及壮,受知于丞相脱脱,辟为三公府掾,随脱脱平徐州,征高邮,侍从左右。脱脱去国后,转温州路总管府经历,至正中,弃官回家。兄弟三人,皆以才学进身,明大义,守礼节。与人交,不以势之崇卑而二其心。深得当朝名士的赞颂,与公卿大夫数百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的为官品德与郑氏家风,名传天下。
在以明朝“郑义门”为专题的《咱们穿越吧》节目中,以“家风家教”题材,张国立和其他诸位嘉宾以郑氏家族家庭成员的身份感受这一兴盛百年的家族孝义文化。
郑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至今已经整整闻名了900多年。郑氏家族继承了250多年历史,15代人出了173名清官,促使这个家族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它的家规——《郑氏规范》。
目里,于小彤除了和宋小宝等人一起从事收晒谷麦,盘点房间,细数布匹等体力活动之外,还成为家族中的主记,负责掌管家族的钱箱。在担任主记期间,于小彤一直量入为出,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主记应有的职业道德,但是节目组出于制造冲突和增加节目的看点的考虑,再次陷害于小彤:邀请搭档女演员的母亲来到节目里索要五两银子的“穿越费”,宅心仁厚的于小彤不愿意看人为难,最终打开钱箱将银子赠予对方。然而,做了好人好事的于小彤却因为擅自挪用公款而遭到了大家长张国立的杖责。尽管如此,于小彤却并不后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够帮助一位老人完成任务,自己受到一些责罚算不得什么。在最后一次录制中,张国立要求各位成员背诵《家训》,现场却发现许多嘉宾并不能背出,还乱对口型、试图鱼目混珠,张国立当场发飙,他认为大家录制节目太过玩闹,不够投入。总导演发飙后,现场嘉宾终于认识到了严重性,不但马上端正态度,宋小宝还作为兄长替弟妹们承担了鞭子的惩罚。另外金圣柱作为一个韩国人,这对于他来讲真的是难上加难。幸得可以与兄弟杨旭文一起,两人不仅在劳作间隙、亦或是睡前休息都孜孜不倦的探讨起来,杨旭文一字一句的为金圣柱讲解《家规》的要义以便记忆。两人的行为也充分的表现了“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的良好家训。
经过这期节目,宋小宝等演员纷纷表示深有感触,在沉下心按照家规行事之后,他们都深刻感受到了“郑义门“的传承精髓,感觉经此一事,成长颇大。我想不止对于他们,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虽说那是明朝时期的家规,但就现在来说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最后就以《郑氏规范》来结尾吧:
听,听,听,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
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听,听,听,
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
毋纵奢侈以干天刑,毋用妇言以间和气,
毋为横非以扰门庭,毋耽曲蘖以乱厥性。
有一于此,既殒尔德,复隳尔胤。
眷兹祖训,实系废兴。
言之再三,尔宜深戒。
听,听,听!
用户评论
读了郑义门的故事你有感想篇二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被称做“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整整闻名了900多年。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该片共12集,每集时长10分钟,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家规为纬,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其中,《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拒绝排场、拒绝礼单,抵挡住了各种诱惑,清廉为官的故事。而《致力为公》篇,则讲述了当粮长的郑濂,不卖人情,秉公丈量所辖区域田地,编制税赋籍册的故事。
曾担任过《大清盐商》、《四十九日祭》等电视剧编剧工作的南柯,这次担当《郑义门》编剧工作。据南柯介绍,在角色上,剧组特别设计了“角端”这样一个精灵的形象,这只淘气可人的精灵,让《郑义门》的故事变得风趣又引人入胜。
据悉,从3月7日至3月18日,《郑义门》将在央视综合频道(1套)每晚18:40档播出,每天一集。军事农业频道(7套)于3月7日至3月12日20:35档播出,每天两集。少儿频道(14套)于3月7日至3月12日20:00档播出。
郑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未冠子女被惩罚要去倒夜肥,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惩罚的行为,更是调教年幼晚辈要懂得尊老爱幼,低调做人。节目中程野带着杨旭文去买土地,拼命压价,发生赌博行为,结果被鞭打还要向族人跪拜270下,诸如此类的家规,有其很深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惜传统的文化被遗忘得零零落落,这是精神财富的缺失,最终会导致民族之魂的消失殆尽。
读了郑义门的故事你有感想篇三
在央视多个频道热播的动画片《郑义门》也在桐乡六中校园电视台每天中午播放。该动画片通过《以法齐家》、《家法如山》、《俭以持家》等生动的动漫故事,体现“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下面是整理的关于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3篇范文,欢迎阅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2019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今天的郑义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触碰那口悬挂在宗祠左侧的大钟,耳边响起悠远而又熟悉的钟声。回望郑氏义门,那本被视为其家族灵魂的《郑氏规范》,其中的一些条款或许与今天的人们产生了时空上的隔膜和认同上的疏离,但这种以一纸家规将“孝义”精神传承至今的创举,以及蕴藏其中的重教育、尚节俭、睦乡邻、崇清廉的理念,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今天的人们治国治家的启示和借鉴。
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现在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理论,我觉得要真正深层次的剖析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看看家这个社会体细胞经历了哪些变迁。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门望族,其血脉延续久远,见证了无数次“城头变换大王旗”,经历了数百年物是人非的变迁。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贵,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风醇良,历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氏义门。
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却不通汉族文化。但是它们在长期的征战中,认识到汉文化对于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元始祖忽必烈登上皇位以后,在他的即位诏书中就指出:“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忧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因此,他就位伊始,即诏十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材异等,列名上闻;并诏立国史翰林院,招揽儒学人才。一代大儒姚枢、许衡、窦默等都成了元始祖的重要谋臣,又在各地又诏立诸路学校提举官,一些博学老儒得到了擢用,为元朝初期施仁发政,立纲陈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家庭政治、家庭伦理建设,一开始就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隆古之治在乡族,固国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从齐家始”,形成了朝廷上下的共识,旌赏孝义力田是他们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元朝宫廷规定“民有同居五世者,辄下令旌表其门”。可惜当时这样的“门”不多,而浦江郑氏家庭,却脱颖而出,首开元代风俗之先,实现了“九世同居”的振兴局面,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表彰。
郑氏家族的同居义举,所以受到当时朝廷的重视。还出于统治者的自身的需要。元朝当局有个致命的缺陷,皇位的继承法没有规定,只是依仗贵族大会(忽里台)来公选,每次皇位交替,都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给后宫、重臣及诸王之间的竞争留下了隐患。元始祖忽必烈,平定天下,以文德洽海内,定一代之制,使典章文物大备,可谓功勋卓著。但在他去世以后,由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问题。他有十个儿子,二儿子裕宗真金,被封为太子,不幸比始祖早九年而薨,不得已只得把皇位传给裕宗的第三个儿子铁木耳,但裕宗还有第一个儿子甘麻剌,他也不甘心将王位拱手他人?就这样忽里台大会开了一百二十多天,为立储争论不休,直至甘麻剌受到众人责备而退让,铁木耳方当选。不过自此以后,两派势力围绕皇权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忽必烈去世至最后一个元顺帝登位的三十九年间,皇帝换了九个,最短的只有两个月。英宗、明宗均在位被谋杀身亡。而一个成功登位的皇帝,也无不以反对者的鲜血生命为代价。而郑氏家族孝义同居的事迹,同皇族内部的争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家和万事兴”,元朝宫廷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这一点,拼命宣传郑氏同居的意义和好处,可惜元朝统治者无法学到手,在一片表彰郑氏义门的声浪中,继续杀来杀去,内外交困,终于走向了元历史的尽头。
元朝统治,自元始祖定国号“大元”的1271年算起,到元顺帝退出大都止,前后共九十七年,这是郑氏家族同居共财发展最顺利、成就最突出时期。这段时间,不仅达到了“九世同居”的高峰,而且家庭治理方面,更趋成熟和制度化,创造了一些别人所难做到的事绩,倍受朝廷关注。
元朝一开始,郑氏家庭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那是元始祖十五年(公元1278),宋朝投降的第二年,地方上还比较混乱。五世孙德璋因为人刚直,与物多忤,受到诬陷,罪会逮扬州狱,兄德珪毅然代刑,争先死于狱中。这件事对后世影响很大。六世孙文嗣、文融兄弟等先后主家政,他们接过父辈创造的业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家庭内部治理推向鼎盛。其中尤以文融,功绩最著。他出生于宋景定五年(1264),元始祖登上皇位的前一年,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享年九十岁。经历了元朝一代的兴衰起落,他还担任过元朝的下级官吏,建康路龙湾提领,熟悉元朝政务。中年辞官,继从兄文嗣,主家政四十余载。在他的带领下,以朱熹家礼为蓝本,先后办了几件振兴家族的大事:一是建立祠堂,设立祖宗牌位,四时祭奠,朔望参谒,以尽报本孝敬之礼。二是整顿扩建学校,培育后继人材。原有家塾东明精舍一所,系五世孙德珪所创,到了六世文嗣、文融兄弟主家政时,进一步扩充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延聘大儒吴莱、宋濂先后主教席。规定男子八岁以上从家学,年二十以上,学无成就者,改习家业,学有所进者不拘。学习内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课,词章辅之。三是制定家规。先是由文融为书五十八则,七世孙郑钦和郑铉补充后录七十则,续录九十二则,勒石锓梓。《家规》根据九世同居,人多族众的实际情况,从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礼仪、家庭管理、家长职权、人员分工、财产分配、妇规、社交和睦邻关系,都作了详细规定,大大促进了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团结,使人伦风俗面貌一新,历史评价甚高。
郑氏义门的七、八两世,是人丁兴旺,人材辈出的时代,他们再也按捺不住读书、求职、出仕的冲动,纷纷走出家门,广交朋友,成功的开展外交攻略,为家庭的振兴添砖加瓦。郑氏家族六世以前,人口较少。元初六世兄弟仅5人,而到了元中期七世就跃升到11人,八世26人,九世44人(其中10人是明以后出生)当时史称“九世同居,食指三千”,一家四世同堂,以每个男丁四口计,约计300人,同居共炊,雍睦一室。时天下承平,“衣冠萃于燕都”,七世孙郑铉,排行昌七公,首创出游先列。带着侄孙郑涛,叔侄双双观光上国,拜会当朝名士虞集、揭徯斯、黄溍诸公,通过他们结交胄监诸俊彦,日以文学诗礼为习,于是藉藉有声誉。他还同当朝丞相脱脱相友善,曾为书数千言,陈时政之弊,丞相多采纳之。他虽然一生隐居求志,不乐仕进,但仁义之声,名震朝野,为后来子弟进身仕途开辟道路。七世孙郑铢,排行昌八公,从小学做生意,赚了钱,使家道丰裕,与兄郑钦营田二千亩,建嘉礼庄以给婚姻之用。但他不满足安逸的家庭生活,决心到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新的机遇。他带了两个“苍头”骑马直奔京师,受到丞相脱脱的赏识,官至行宣政院照磨,转松江等处稻田所提领。所到之处,无不以勤政清廉,一发无所取,而受人称道。继后,八世孙郑深、郑涛、郑泳、昆仲三相继崛起,他们皆以文学出仕。蔚为名臣。人称“河东三凤,风韵高远”。其中郑深初客丞相脱脱家,为其子哈剌章之师,委以托孤之重任。后辟太傅府长史,总领太傅府事务。官至宣文阁授经郎,兼经筵译文官,转宣文阁鉴书博士,日侍皇太子研席,宠遇殊甚。以江南浙西道廉访司事卸任还乡。从弟郑涛同样受知丞相脱脱,先为子师。在脱脱因浮言去国的危难时刻,与兄郑深一起,受托孤之重任,守义弗辞、深得公允。在元朝宫廷中,先后担任经筵检讨,同知经筵事,权参赞官,国子助教。两入翰林,同知制诰国史院编修官。后任太常博士,中书礼部郎中等职务。兄弟双双同入馆阁,传为美谈。从弟郑泳,少从宋濂游学四方,及壮,受知于丞相脱脱,辟为三公府掾,随脱脱平徐州,征高邮,侍从左右。脱脱去国后,转温州路总管府经历,至正中,弃官回家。兄弟三人,皆以才学进身,明大义,守礼节。与人交,不以势之崇卑而二其心。深得当朝名士的赞颂,与公卿大夫数百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的为官品德与郑氏家风,名传天下。
在以明朝“郑义门”为专题的《咱们穿越吧》节目中,以“家风家教”题材,张国立和其他诸位嘉宾以郑氏家族家庭成员的身份感受这一兴盛百年的家族孝义文化。
郑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至今已经整整闻名了900多年。郑氏家族继承了250多年历史,15代人出了173名清官,促使这个家族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它的家规——《郑氏规范》。
目里,于小彤除了和宋小宝等人一起从事收晒谷麦,盘点房间,细数布匹等体力活动之外,还成为家族中的主记,负责掌管家族的钱箱。在担任主记期间,于小彤一直量入为出,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主记应有的职业道德,但是节目组出于制造冲突和增加节目的看点的考虑,再次陷害于小彤:邀请搭档女演员的母亲来到节目里索要五两银子的“穿越费”,宅心仁厚的于小彤不愿意看人为难,最终打开钱箱将银子赠予对方。然而,做了好人好事的于小彤却因为擅自挪用公款而遭到了大家长张国立的杖责。尽管如此,于小彤却并不后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够帮助一位老人完成任务,自己受到一些责罚算不得什么。在最后一次录制中,张国立要求各位成员背诵《家训》,现场却发现许多嘉宾并不能背出,还乱对口型、试图鱼目混珠,张国立当场发飙,他认为大家录制节目太过玩闹,不够投入。总导演发飙后,现场嘉宾终于认识到了严重性,不但马上端正态度,宋小宝还作为兄长替弟妹们承担了鞭子的惩罚。另外金圣柱作为一个韩国人,这对于他来讲真的是难上加难。幸得可以与兄弟杨旭文一起,两人不仅在劳作间隙、亦或是睡前休息都孜孜不倦的探讨起来,杨旭文一字一句的为金圣柱讲解《家规》的要义以便记忆。两人的行为也充分的表现了“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的良好家训。
经过这期节目,宋小宝等演员纷纷表示深有感触,在沉下心按照家规行事之后,他们都深刻感受到了“郑义门“的传承精髓,感觉经此一事,成长颇大。我想不止对于他们,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虽说那是明朝时期的家规,但就现在来说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最后就以《郑氏规范》来结尾吧:
听,听,听,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
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听,听,听,
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
毋纵奢侈以干天刑,毋用妇言以间和气,
毋为横非以扰门庭,毋耽曲蘖以乱厥性。
有一于此,既殒尔德,复隳尔胤。
眷兹祖训,实系废兴。
言之再三,尔宜深戒。
听,听,听!
读了郑义门的故事你有感想篇四
“重孝守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浙江浦江郑宅镇,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创造了十五代不分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孝义”文化在郑氏后人中传承了900多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这一季聚焦古村落。我们将触摸散落在古村落中的书院、宗祠、民居、戏台、码头,唤醒失落在寂寥古村中的文化基因。
“郑义门,在浦江,“江南第一家”美名扬……”
童谣中唱的“江南第一家”,就是浙江金华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家族”。郑宅镇的34个行政村中,8个村姓郑。
“我们那时候是没有申请的,朝庭直接找到这里的,封我们‘江南第一家’的。”郑秋义介绍说。
说起先祖的荣耀,义门郑氏宗亲会秘书长郑秋义,脸上洋溢着自豪。“江南第一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钦赐,因为郑氏先祖历经宋、元、明三朝,树立了“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的家族榜样。
后来,郑氏家族合家义居绵延了十五代人、历经了三个多世纪,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足以创出当时的“吉尼斯记录”。
如此泱泱大族,穿越上千年历史,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今天的“江南第一家”,已经是国家4a级景区。蜿蜒的白麟溪穿镇而过,牌坊、宗祠、书院,小桥、流水、人家,营造了江南水乡的秀美,也记录着“江南第一家”的辉煌与沧桑。
5月,“江南第一家”登上了中纪委监察部官网的“头条”,这次是因为郑家传承了900多年的家规——《郑氏规范》。
郑秋义介绍,这个家规,不是一开始就有168条,原来是52条。因为家庭越来越大,约束的条例、条条框框也越来越多了,所以又增加到168条。到这168条以后,就没有更改了。
郑氏先人制定的家规,如今都实实在在刻在“江南第一家”景区的石碑上。时下最引人关注的是第88条:“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正是有家规中对“族人”的这些约束,郑氏子孙先后有173人出仕为官,没有一个是“腐败分子”。
“这么这么这么多年之前,有这么这么好的规范管理,很了不起的!”郑秋义说。
同样在时刻警醒后人的,还有镌刻进郑氏宗祠大门里的《祖训》。
郑氏祖训: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听,听,听!
透过这悠扬的钟声,我们穿越到900年前。每天清晨,郑氏族人听到钟声响起,就会聚集到郑氏宗祠里,诵读家规、聆听祖训。
郑秋义介绍,以前都住在这个范围之内,一敲钟,全部都能听得到。现在为什么不敲呢?1485年由于一场大火,烧掉了,就分家了。到现在为止,有8个行政村,敲钟也听不到,所以这个规矩就没有了。
时光流转,郑氏族人早已不再齐聚一堂聆听家规、祖训。先贤制定的规范已经演变成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流淌在子孙的血液里。
今年70岁的郑隆喜,是梅花锁业的董事长,也是义门郑氏宗亲会的会长。“孝义”持家、“仁恕”处事,老人坚持了一辈子。郑隆喜的小儿子郑大干,大学毕业后在省城从事着自己喜爱的音乐事业。父亲一个电话,他就放下一切,回到老家,为的就是一个“孝”字。
郑大干表示,对父母亲,能够传承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他认为也是一种孝;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愿望,一起帮他共同实现,这种也是一种孝。
时过境迁。“江南第一家”如今被开辟成了旅游景点,九世同居的盛景、“三朝旌表”的荣耀,已经慢慢消褪。来郑宅镇进行旅游规划的中国美术学院高级工程师马山,受到郑氏家规的启发,拟了一份保护景区的《白麟溪公约》:“不往白麟溪和街道抛撒垃圾杂物”,“公共场所,放低谈话音量”,“开车进入村镇,不按喇叭、不开远光灯”……短短23条内容,浅显易懂、简单明了。
马山认为,168条家规到今天来说,它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一条一条的内容,而是在那个理念。我们应该把它们的理念转化为现代生活里面的规矩。
可让马山略感尴尬的是:《白麟溪公约》张贴出来半个多月,响应者不足30人;有人签上名,又涂掉了。
行走在白麟溪岸边,作为郑义门的后裔,郑秋义先生颇有感慨。他表示,现在的人,对“孝义”这一块好像很淡薄了。这个我们自己体会得到。守什么规矩也好,做人也好,都是比不上我们祖先的。
孝义传家900年。让郑氏先人慰藉的是,当年刻在宗祠的《郑氏规范》如今编进了教材,在孩子们中间代代相传。
读了郑义门的故事你有感想篇五
《郑义门》是一部以《郑氏规范》为主题的廉政教育片。剧中对浙江郑氏家族恪守祖训、守德明理的故事进行了形象系统的阐释。其采用的动漫形式也将儒家艰深抽象的道德哲学以最平实的方式介绍给了观众。总体来说,《郑义门》对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孝悌、廉敬观念的再普及和再发展有其积极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廉文化也对中共中央大力反腐败的壮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素以道德教化见长于世。自孔子“仁”观念的提出,至于孟子“义”观念的发展,中华民族即形成了以“仁义”为本的道德传统。虽历经千年,虽历尽坎坷,但“仁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代言,紧持“仁义”信念的人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家训家规作为重要的道德教化手段得到了极大发展,比如最著名的《颜氏家训》,乃至于我们谈到的《郑氏规范》。中国儒家文化认同“修齐治平”之道,认为“国”由一个个“家”组成,并且认为“家齐而后国治”,相对于爱国,爱家是更为基本的要求。从汉代“举孝廉”之制到明清“忠臣求于孝子家”,无不体现这种思想,即是:爱有差等,身之不修不可齐其家,家之不齐不可使国治,国之不治不可平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儒家对于人性的特殊理解,其后续发掘对于反腐倡廉伟大事业必将有极大助益。
反腐倡廉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工作,很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制度法律这样的硬手段,也需要道德教化这样的软手段,并且最理想的结局应该是软手段的胜利。孔子曾讲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对于《郑义门》所体现道德教化的学习和宣传必将是长期的,其收效必将是缓慢的,但其最终结果也必将是最光明的。
当然,对于《郑义门》中体现的“廉敬”文化的学习也不能生搬硬套。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当今社会是现代社会,而“现代”所蕴含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对人的尊重。所以,“道德强权”、“以礼杀人”这样的极端现象也该引起高度重视,道德教化应永远立足于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格独立的底线上。
郑义门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