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结合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借用教材的情境与问题这一思路,先从学生自己班上的座位情况这一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入,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练习时的城市街区图、火车票、电影票、地球的经纬线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成,效果较好。
二、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多样有趣。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引发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从中领悟集合的数学思想。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重大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引起学生参加50米跑的、参加跳绳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是哪些同学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不断克服思维障碍,自主探索设计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感悟集合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小学四年级,正是过渡时期。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35分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 胜利之中。我曾经教过郑煊,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
四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随笔3
教数学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个困惑:不管带哪届孩子,我都是花更多的心思去关注并帮助看似弱势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他们,课堂作业时巡视的时间挤给他们,批改作业的大部分精力投给他们,甚至因为他们可能再听一次就会懂,不惜占用课堂时间反复地讲给他们听。可不管怎样努力,结果总是令我大失所望,知识掌握仍是含含糊糊,作业仍是错误百出,成绩自然一塌糊涂。
我百思不得其解,逐渐以为班容量的不断扩大、家长素质客观偏低(本班家长96%无稳定职业,多数以打工为生,普遍知识水平偏低)而新课程所安排的课时又没有辅差时间,这是班内不断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出现学困生不足为奇,但一次体育课中孩子们的表现却深深触动了我:
一次体育课,突然获知体育老师请假不在,孩子们个个像霜打的茄子——焉了。看着他们失望的神情,我索性自荐当一回体育老师,带着孩子们做准备活动、游戏、练武术……在朝气蓬勃的快乐气氛中我发现竟没有一个孩子掉队。游戏中他们是那么团结努力,做动作时虽然参差不齐,却看得出他们每一个都在力求做得标准…… 为什么所有的孩子在体育课中表现得那么优秀?在百思不得其解中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了我启发。书中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节,苏氏的观点令我茅塞顿开。苏氏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限度的发展。想要做到这点,就要做到:
1、看到差异。
差异存在我们的身边,学生间的差异并没有随着分到一个班级智力、体力、脑力、思维、心理、思想等代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要素而同一到一个水平线上,相反,坐在一个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作为教师必须首先承认这种差异,承认个体之间的巨大差距,把学生都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待进步的人,这是做好教育的起点。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课堂中教师的讲授一般适合普通学生学习的需要,既没有充分考虑“吃不饱”的,又没有体现到“吃不了”的,最后照顾到只是教室里那几个默默不得语的普通学生。打破“一视同仁”做法做好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数学课的分组辅导的教学,不但充分尊重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个体中所蕴涵的巨大的学习潜力和人格力量。
3、做到有效激励。
课堂中学习方面的激励方法很多,苏氏提到的这种分组辅导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学习曙光的激励,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质和力量。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对学生人格的关注,对人格方面的激励成为获得有效激励效果的捷径,特别对那些试图捣乱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把学生看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生命的个体,教师应充分尊重这样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并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因这些差异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作为激励学生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尊重感的实现。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发掘学生进步的起点并及时给予满足,特别是在脑力劳动方面获得进步。
领会到这里我也更能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数学课堂和体育课堂迥然不同表现的原因了:
1、体育课与数学课课堂形式不同,体育课更多是用形象直观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而数学课要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来探究发现新的数学知识,而学生数学基础的差异我也关注在课堂的设计中力求做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但在更多时候却被我“想当然”地设计在同一起跑线上,统一提出要求。对于这些挂在统一高度的“苹果”,有的孩子踮起脚张嘴就能咬到,而有的孩子却使劲跳也够不着。长此以往,这些“够不着”的孩子不掉队倒不正常了。体育课中孩子们的表现启发我:设计起点低一点,要求具体一点,孩子们的收获就会多一点。
2、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决定着教师完成课程教学所承载的压力不同,而压力的不同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态不同。相对于只是考察课的体育课来说,数学课却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统一考试。考试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学期学习的总结,更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教师的价值很多时候就在这个依据中被认可或否定。所以,过重的思想压力让更多的老师缺乏了更多的耐心。殊不知正是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我们的后进生越“补”越糟。
一个走在探索路中的学习者,只有多给自己阅读的时间,多让自己博览众长,我们才能少走一些弯路,多做一些改进和创新,用我们的智慧使教育更具有魅力!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好,错题的类型很多。我仔细地分析了学生的错题,发现,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负迁移的干扰比较大。
1、商的位置写错,因为,试商的时候是将80除以20看成8除以2来看的,所以就将商写在十位上了。这是试商带来的负影响。
2、除的时候不该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出现在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上商的时候,除数的个位上本来不需要落下来,也就错误的落下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学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响。
3、基础问题也是运算错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同学不会退位减法,尤其是连续退位减法;乘法口诀也不熟练。
4、还有部分同学,计算竖式完全正确,但在横式后写结果的时候,抄写错误,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验算习惯,完全是任务观点。计算错误,验算却是正确的。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上完这堂课后,总体感觉学生对大数的认识,掌握不算好,本课让学生认识的数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观察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再进行教学。在教学后,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迁移,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这节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认识所有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教学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注意建立数感,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现实情境。
数学来源与生活,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这种联系,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五次进行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大数,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数感。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不把它当成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独立思考、去和同学合作交流,从而理解这些知识。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计数器),让学生自己制作数位顺序表。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本课的难点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时,我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读法,学得扎实,印象也深刻,这一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好得多。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的多种评价。在不断总结和表述思维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指名学生模仿老师出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由出题的同学给回答问题的同学加分,这是生生间的评价。
需要改进之处:
在备课时,应做到备学生,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多得关注老师采用何种手段去教,忽视了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在学的问题,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放得不够。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多学习、多探讨、多请教。真正做到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做到自如驾驭教材,做好学生求知的引导者、点拨者。放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 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容易形成1°角的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昨天,我教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备课时把握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我想只要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加上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具体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重温旧知,学习迁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例题,我在一上课就设置了两道题:45×12,145×2(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并强调先估后算的习惯。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有了课前的“温故”和我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试说出算理,我适时板书。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展示学生出现的错例,加深新知识印象。在课堂练习中,尽量寻找学生出现的错例,并及时展示,由学生自己评讲、纠正,老师加以点评。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清晰算理。
尤其在教学时,我觉得竖式的书写很重要,在课上就重点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我在教学板书时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错误还是很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追究根底我觉得:
首先,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但是学生的计算结果却错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有对错现象。所以在课后我马上做了补救,让学生领会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的每一位表示多少个十,因此要与十位上的数对齐。
其次,由于自己是新接班,对学生的能力估计的过高,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六七四十七这种现象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主要的问题懒得写进位。
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而且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以便于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总之,教学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想结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你说我猜”的教学环节,让一个学生面向全班同学(背向教师),教师拿出所剪的四边形,下面的同学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说出这个四边形的特征,让背向教师的同学猜一猜教师拿的是什么四边形。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
1、让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了解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原有认知。
在课堂上发现,这个环节孩子很喜欢参与,在猜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中,孩子对其特征的表述是比较到位的,不仅说出它对边相等,也能说到对边平行,4个角都是直角。所以猜得比较准确。在猜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表述的时候,都说“有2条边是斜的”,“2条边朝一个方向倾斜”,却对对边平行的感悟不是很深刻。课后,我仔细分析,在孩子的认知特点上,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直角这一共同特征的迁移,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边没有互相垂直,而起对边是否互相平行的感知虽然有,但是却不深刻,在教学中,如何让孩子自主感悟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是教学一个关键,不然,到最后,学生会变成找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造就下一个环节教学的失误。
教学不足处:在教学四边形各图形的关系图时,我说:“如果把四边形看成一个大家庭(画出一个圈),那么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学生一回答,我知道这个比喻不贴切了,因为这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不是大小的关系,是包含的关系。所以重新修改设问,“你们能把这几个图形分类吗?你打算怎么分?”这问题一出,学生很快就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一类。并在自己的争论中,完成关系图。教师的设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知识的要点,切勿随意抛出,反而干扰孩子的思维。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好,错题的类型很多。我仔细地分析了学生的错题,发现,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负迁移的干扰比较大。
1、商的位置写错,因为,试商的时候是将80除以20看成8除以2来看的,所以就将商写在十位上了。这是试商带来的负影响。
2、除的时候不该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出现在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上商的时候,除数的个位上本来不需要落下来,也就错误的落下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学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响。
3、基础问题也是运算错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同学不会退位减法,尤其是连续退位减法;乘法口诀也不熟练。
4、还有部分同学,计算竖式完全正确,但在横式后写结果的时候,抄写错误,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验算习惯,完全是任务观点。计算错误,验算却是正确的。
《统计》教学反思
(1)这节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中能有话说,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我选择以学生最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这个素材虽然相对于教材提供的“城镇人口情况”更为熟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侃侃而谈的效果,这个“熟悉”似乎没有占到丝毫的优势。
(2)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是牵制着学生一步步走入自己预设的环节。这里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因为在原先他们已经有了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模式,也应该完全具备了自主去探究的能力,这样会留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在各教学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显得很松散,而且在新授也好,应用巩固也好,一直以“制图――读图――分析”这样一个模式贯穿始终,缺乏了新意,有些环节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加上自己不能很好地驾驭学生的课堂组织教学,致使在每个反馈教学上有“走过场”的感觉,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因此我觉得在每个环节之间教师对纪律的重整,组织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应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可以鼓励,肯定当前的表现,以吸引的语言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引发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从中领悟集合的数学思想。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重大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引起学生参加50米跑的、参加跳绳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是哪些同学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不断克服思维障碍,自主探索设计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感悟集合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课教学的反思,在此我提出几点:
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将例7、例8的教学放在一节课上进行,让学生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掌握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四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