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班量量有多高教案反思篇一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学习的第二节内容,是让学生感受1厘米的长度,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也就是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发现每人测量的都不一样,这时就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课桌的长度,每人测量的却不一样呢?在小组的讨论中,孩子们发现是测量工具的不同引起的,这时引出了刻度尺。
由于不少孩子之前见过刻度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手中的刻度尺,看看刻度尺上都有什么。在小组成员的比拼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观察到刻度尺上的刻度线,0刻度,数字等信息,这就为接下来学习测量物体打下基础。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测量时没有从0刻度开始,而是从尺子的边缘开始。
2、尺子和铅笔分离,没有对齐。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在学生的汇报中,学生发现并整改问题,从而真正掌握测量的`方法。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是没有0刻度怎么测量。我同样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来探究,在小组的力量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测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认识尺子,用尺子进行测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后进学生还是不能用尺子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测量但不会画钱,画的线都是弯曲的,这是要加强训练的地方。后期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尺子,在画尺子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的奥秘。
大班量量有多高教案反思篇二
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从龟兔赛跑这一故事引入,学生显得很兴奋,争论中我们引入长方形的周长。围绕“花边”这一生活情景开始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此需要明确求长方形周长,关键是理解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的含义。书上没有给出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周长定义出发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再通过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注意算式的简化,达到算法的最优化。学生探索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后,经过比较发现了最优化的一种算法。不过我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只要他们的算法在理即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我们班的小马同学并没有套用公式,而是根据自己对周长的理解来计算,方法也很对。所以我对他也竖起了大拇指。其实我们教学就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方法,并开阔孩子们的思维。
大班量量有多高教案反思篇三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本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实践活动课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害怕上的,因为学生不易把控,经常一节课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反思本节课,学生在活动时还是比较有秩序的,孩子们基本上养成了有序的习惯,这些都是生态课堂中预习习惯的养成和约定的使用带来的有益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再观察、再思考、再实践,践行生态课堂的四个方面,让课堂活动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大班量量有多高教案反思篇四
《花边有多长》主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同时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要想学生探索和发现长方形、计算方法,关键是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掌握长方形的特征。教材没有概括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周长定义出发计算图形的周长,再通过长方形的特点,注意算式的简化。
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案探索“花边有多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学生发现新的方法后非常兴奋,并且通过全班交流将学生的多种方法进行展示,然后比较那种方法最简单,从而自己探索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此时我进一步点拨学生“长方形对边相等”我们还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一个长和一个宽,再用乘法意义就得到最简单的计算公式。学生看到这个公式后更加高兴,孩子们很快就把公式理解性的记在脑海里。看着学生上课劲头十足我让他们试着来做一些练习题,很多学生都会运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来计算,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是利用其他的方法计算的,我都予以肯定和鼓励。我想在快乐课堂的今天不必限定学生必须用哪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适应性,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我们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真正掌握知识、方法、发展思维,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合作,也是快乐课堂的价值所在。
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班量量有多高教案反思篇五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有多长,出现不同的答案,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认识尺子,进而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接下来认识2厘米、5厘米。
然后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
小熊测量同一支铅笔却出现不同答案时,由学生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此时,我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和提示,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接着让学生估一估数学书上的线,再量一量,再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
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长加以巩固。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上完课,我反思发现,有些情况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有时教师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
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不断提高自己的“二度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