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政课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一
教学反思强*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着眼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调控,以达到对不良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的改善和优化,不断加深对学生学习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现在,反思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能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提高理论与实践水*,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本人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探索有关教学的理念、方法、目的以及教学心态等方面的问题,将教师的“会教”与学生的“会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感性经验而不进行理性思考,那么他原有的教育理念及不当的教学行为就很难改变,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教学工作的20次重复;如果不从经验中进行教学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或许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根据反思的内容可分为: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方法与技巧反思、教学心态反思等。
1、反思教育理念。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不足,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与否。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而工作热情又很高,那么对学生的伤害往往就越大,正是“好心办成了坏事”。因此,当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传统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其绝对权威地位不能受到半点挑战,学生的一切活动均需围绕教师这个_圆心_作等距离运动,不能越雷池半步,因而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完全被抹杀。学生只是被看作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教师在“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作为一名当代的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正在进行的前提下,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独特个性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这样才会*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理念,善待学生,少一点批评与指责,多一点赞扬与欣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本人前几年虽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但每年都有毕业的学生来校看望。原因就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岐视“差生”,相反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却能给予更多的关爱,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
2、反思教学方法与技巧。好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而教师的“填鸭式”教育,虽然也能使学生了解,但效果就有明显区别。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反思。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关键是看教师运用的是否得当,即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征以及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尤其要看是否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它不在于一堂课问多问少、讲多讲少、练多练少,而在于问、讲、练的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内在的动力,否则就难免不陷入*。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需要教师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技巧来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本人在上《货币的职能》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讨论货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其次让学生总结;最后本人小结引入课题。那一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课后学生反应良好,本人也教得轻松。因此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3、反思自己的教学心态。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
日益增加,使得不少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伤害,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没有耐心;教学缺乏激情,呆若木鸡;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因此,对教师个人而言,外界的压力并非一时所能改变,关键在于自己要能以某种方式坦然面对压力和心理困扰,缓解紧张,学会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改变对事物、事件的评价、看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放弃或调整某些欲望、目标,以减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差距。心态*和了,功利性减少了,就能心*气和地对待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善待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是批评学生的方式也讲究艺术了,这样反而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意想的结果,真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本人刚开始走上讲台时,恨不得把自已所学的知识全教给学生,有时学生不能接受,经常埋怨学生,结果就可想而知。后来一想,凡事有一个过程,做事须一步一个脚印,心态调整了,上课的气氛开始好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也提高了,当年的文理科两班的会考合格率均在95%以上。
当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教师去进行教学反思,如教师的专业知识等。对于政治学科而言,不少学生认为空洞的说教多,理论性太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尤其要灵活地处理好教材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即深奥的内容通俗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论的内容实际化等,才能使学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1、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适用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反思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反思效率,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以同事为鉴。把其他教师作为自己反思的一面镜子。通过对照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但不能照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并把它有机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否则,就有不伦不类之感。比如,本人在教研过程中,发现一位教师在讲解“保险”在职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使我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地方尽量采用一些可类比的东西进行教学。
3、以学生为鉴。把学生的反馈意见作为教师反思的一面镜子。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因为教师的工作最终还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切的归宿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上 。
思政课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二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
在第一轮“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的示范下,第二轮的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有了一定的经验,但针对不同课程仍然需要进行精心地打造,需要团队成员的配合和课程建设前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的制定,需要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讲教师对课程建设规划的认真执行和灵活应变能力。
(一)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版的教学方案,《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在2020春季学期开设的课程,这一时间恰好是佳木斯大学第一轮“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完成之后,在第一轮试点课程的启迪之下,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课程负责人决定组建团队,进行第二轮“课程思政”试点。
1.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大三时开设的,前期政治学原理等课程已经开过了,学生有一定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团队成员根据课程的以上情况制定了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的思路是立足于二本院校学生实际,以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出品牌为目标,对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进行建设,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术兴趣,提高学生思政理念与政治素养,从而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课程建设规划就课程建设的内容及进程进行了梳理,为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
2.明确团队成员分工
王凤双、刘卫财负责课程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建立有效沟通协调机制。
3.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准备
课程团队成员协助课程负责人查阅资料、反复推敲,进行课程大纲、计划、方案、形成性考核方案等的设计。课程选取了智慧树知到平台的优质资源《西方社会两千年》作为学生的拓展资源。
(二)课程建设的实施
1.教学平台的选择
以学校课程安排时间为准,严格执行线下课程表时间,选择智慧树知到平台,将课程ppt、拓展优质资源、相关链接等传人课程平台。
2.选择课程适合的教学方式
采用ppt加语音的方式,配以课堂讨论、答疑,课前预习加课后作业等形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性的基础上,在完成好专业课知识传播的基础上,着重打造思政元素的融入。
3.具体授课过程
课程负责人沈丽巍老师课前发布学习任务,提供学生预习资料;
课后组织好讨论、答疑,布置作业,做好在线答疑与作业批改;
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以备学生到校后检查。辅导员郑华老师在课后将学生对课程的反响反馈给课程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定期教研活动和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等方式,解决反馈中的问题,提高思政因素的融入效果。
4.考核要求
对思政因素融入效果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对相关问题的观点等方面进行衡量,在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思政因素融入效果相结合的分析基础上,最终评定出学生的课程结业成绩。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经验总结
(一)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准备工作
1.要制定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
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实施的依据。为进一步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题组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课程建设规划。通过制定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能够使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中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和根本任务及课程建设内容、把握课程建设基本原则、掌握课程建设基本措施,保障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并取得良好效果。
2.要做好团队成员的分工
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研交流活动,通力合作,实现协作设计-协作实施-协作反馈-协作改进的良性循环,进而提升“课程思政”效能。为保障“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课程团队成员之间各司其职,“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3.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准备
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最终确定以智慧树知到平台的优质资源视频课程《西方社会两千年》、爱课程平台的中国政法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为前期预习和拓展知识的主要参考资源,课前课程负责人将本节课需要的内容发布和布置给学生,课上结合优质资源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思政因素的融入。课上及课后利用知到平台的功能进行讨论、答疑等活动。
(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要精心打造,灵活应变
1.课程负责人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新时代涌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它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切实执行立德树人原则,发挥每门课程教师的政治自觉和思想政治优势,确保教师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只有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师的头脑中,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
2.发挥专业特色,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理论要全方位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进一步探索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
一是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课程思政的开展,要求高校建立结构严密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教学安排,比如学分要求、考试考核等。在专业课的课堂上,教师应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改造,进而修订课程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计划,逐步形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框架。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综合素养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体系相呼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中强调价值引领,思想引导,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社会浪潮中坚守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着力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专业课程的学科特点,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作用,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方面持续加以改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兼顾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及前沿性的同时,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导向。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更多地采用研讨性教学,在课堂讲授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社会问题思辨、热点辨析的过程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发掘与融合。
三是加强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课程评价。评价标准一要站位高,二要抓得准。站得高在于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全方位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抓得准要求教师既准确把握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又体现思政教育属性,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有效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不论哪一个专业学科,都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3.融入教学实践,达到全方位育人
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探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对价值观、素质教育、人才品质培养的要求,结合思政理论和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启发,对职业活动和职业道德获得切身的感悟,使自己的职业意识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提升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思想道德修养。
在讲解马基雅维利的“人生在于奋斗”思想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积极面对人生。
二是融入德育教育。在阐述古希腊罗马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的伦理学基础时,将正义论等思想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正确对待义利,从而教育学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要坚持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三是融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到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时,后世对马基雅维利的评价截然相反,有人说他是“暴君的导师”、“凶残的马基雅维利”、“现代罪恶的导师”,他的著作《君主论》是希特勒的枕边书,对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而言,此书“臭名昭著”的作者马基雅维利,犹如法西斯主义的真正鼻祖。但相反也有人认为他是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可以称得上“美国宪法思想之父”。正是因为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结合他的生平,他曾经参加了反美地奇家族的斗争,在佛罗伦萨共和国从政14年,可是美的奇家族复辟,马基雅维利受到了影响,不得不离开了他奋斗了14年的政坛,他统一意大利的梦想成为泡影。在这样的困难境遇中他没有放弃,而是将自己的统治经验编撰成书献给当时的美的奇家族,目的就是要回到他日思夜想的政坛当中,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意大利的统一。对于这种为了祖国的统一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甚至是生命的行为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此加以重视并进行思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讲授法
虽然讲授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也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方法,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讲授法是指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构成的现代意义上的讲授法。《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是抽象的和系统的,采用讲授法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和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本节课所采用的讲授法主要是辅助进行讲解,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和课程的小结。
(2)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因其灵活的教学方式,现代的教学理念为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主要采用对比启发、提问启发与联想启发。
对比启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清晰地展示事物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提问启发,就是通过设置一些新颖有趣,又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获取问题答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获得知识。通过提问启发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联想启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从而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联想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形成发散型思维,提高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多角度认识,进而全面掌握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某个理论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4)经典阅读法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就体现在一部部经典著作中,通过经典的阅读,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一般经典比较晦涩难懂。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在思想家的生平及著作这一部分中,列出有代表性的书目,比如《理想国》、《政治学》、《政府论》《君主论》等,并在课程上讲授经典的阅读方法和书的大致内容,以及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样阅读效果会明显一些。线上学习期间,学生课后作业较多,没有大块的时间进行精读,但至少要了解书的大致内容,可以让学生先读一些介绍性的书籍,如王沪宁等编著的《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俞可平的《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等都是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和阅读经典原著的入门性著作。
(三)团队成员要密切配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团队成员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协调沟通制度。在网络信息流畅的情况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处理,保证教学过程顺畅。在定期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将这一阶段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大家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最终拿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三、《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为期一学期的课程试点工作基本结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既有收获,也存在不足,需要在下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加以弥补,以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调育人的效果。
1.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
根据《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特点和课程的思政目标,课程建设团队不断设计和丰富了课程内容。智慧树知到平台优质课程资源《西方社会两千年》、爱课程app中的中国政法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为学生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内容提供了参考,同时将课程前期储备的资源上传课程平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课程节数限制,不能将思想家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介绍,另外在某些方面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2.课程的平台功能需要进一步挖掘
由于是第一次使用智慧树知到平台,期初对于平台不够熟悉,有些功能还不能发挥。比如,智慧树知到平台的 的功能,这项功能可以随时提出问题,随时检验学生的听课状态与理解程度,但这一功能在课程实施中期才得到有效利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熟悉平台,挖掘平台中更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
3.学生实践环节欠缺
由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本身理论性非常强的特点,导致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实践环节欠缺,虽然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环节,但还很单一。
四、《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的今后设想
1.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只进行了一学期,改革的经验还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适当调整和增加教学内容,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2.进一步突出课程特色
结合《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进一步突出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尝试运用案例教学、对比分析、纵向比较、分组研讨、名著导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在传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爱国情感和品质、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围绕课程目标及思政目标、课程管理、课堂教学、思政因素融入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逐步形成课程建设规范。
3.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依托《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理论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素质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价值引导功能。持续推进综合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明确课程定位,围绕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及教学考核等方面,细化审核管理,形成课程建设标准。挖掘《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阐述剖析思想家的生平、政治思想等,引导学生树立和强化守法意识和创新精神。修订课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规范。探索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深入挖掘相关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
思政课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三
20xx年9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河东教育中心举办的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培训,崔建萍、陈宏翠等四位教师向我们详细解读了教育部刚刚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有关精神和内容。在一上午的集中培训中,关于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主旨和变动,我们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也在此次培训中学到了很多教学新理念和新技能,心里也有很多的感触和体会。
此次课程修订,总的来说有了很多细微的变动,内容的修改也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规律,也变得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教学阵地,按照新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心理健康的“四有”新人。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思想品德课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课程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就要注重从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位一体地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新课程下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第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吃透教材,做到脉络清晰,胸有成竹.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要求我们对教材做到了如指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明确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需要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都会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重要的内容要素。由此,才能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知识为息息相关、层层递进的。
第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形式单一,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倦,兴趣大减。因此在课堂上可采用自主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比如:我曾有幸参加过北辰区教研室组织的实验中学听课活动,实验中学选用的是爬黑板的形式,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导者,学生自己找知识点,并写到黑板上,这种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锻炼了主动探讨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第三、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_就照我教的来_而扼杀。教师不仅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自学。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们将来是要自己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未来的,而这些就需要他们自身要学会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学校里,老师还可以教会他们,但是出了社会呢,怎么办?老师不可能一生都陪伴在学生的身边,不可能一生手把手去教育他们。所以,关键的还是要教会学生们如何懂得去自学、自省和自悟,这样,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四、要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对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第五、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完善。政治是一门变化性、时政性极强的学科,要想更好、更多、更及时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自己就必须要不断地“充电”。多看时政新闻、报纸、书籍等,及时地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动向,并能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开扩视野,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才能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只有自己有满满的“几桶水”,才能倒给学生满满的“一碗水”甚至是“一桶水”。
总之,只要教师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
思政课教学反思与改进篇四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学校周边交通及校园日常生活指南;
3、让学生学习掌握学生手册;
4、使学生了解军训各项时间及要求安排。
主要内容和教学设计:
1、思政辅导员信息、社区辅导员信息
1、宿舍管理规定
2、厦门工学院学籍管理规定
3、厦门工学院违纪处分管理规定
1、下发军训作息表
2、军训期间每日安排
3、军训后勤申请条件及时间
4、军训动员
思政课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五
老实说,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依然 “新瓶装旧酒”,高呼“素质教育”、“新课改”,骨子里实践中仍奉行“应试教育”,“轰轰烈烈喊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是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真实写照。以下是自己在本学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不到之处,诚请不吝指导。
我们选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丰富,不时点缀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文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确定每节课的三位一体目标;二是教师应把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描述语言具体化、明确化、清晰化,简洁、具体、最好概括为“……是……”、“为什么……”、“我们学习……,将会……”;三是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具体为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围绕问题进行训练,围绕问题进行复习作业,如此,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顺利实现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举打响,一炮走红。
为此,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课本中黑体字、图画、故事、补白、问题的用意,融会贯通;三是应当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四是应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五是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
对中学生而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要在上课前,学生应预习课文,划出所谓的知识点,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这一过程十分关键,因为教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学生又是一个个个体,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课上集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二要在上课后,教师要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目标基础上,留置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三是要在课堂上,对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中遇到的问题,要自觉主动提出,将问题当堂解决,不留死角;四要在解决所有疑难后,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有必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思考,找出自己认识上、知识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纠偏补错,及时复习,融会贯通。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往往符合这一规律。
教师在展示目标以后,先要让学生通过层次目标,找出问题答案;后要逆序而上,分类总结次目标、中目标、总目标答案,脉络清楚;三要综合分析整个问题,形成对总目标的了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学会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它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合作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
所谓“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
教师千差万别,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学要因教师的个性、能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第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层次不一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