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大学师生关系调查报告篇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同时,也可以让老师更加喜欢自己的职业,从而在教育事业中奉献自己所学,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才。而相反的,如果师生关系不好,不仅使老师天天上课情绪化,影响上课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看来,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关系。
然而,在我们身边,很多大学生忽略了师生关系,也有些大学生都在抱怨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太差,常常感叹“和老师沟通好难!”、“不好意思和老师沟通”……与此同时,老师们却感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学生不擅长交流”,“上课太过于沉闷”……那么,导致大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僵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究竟什么的状态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怎样才能达到那样的状态呢?为此,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就关于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拟定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为老师卷,一份为学生卷,对当代大学生和老师进行调查,希望对改善师生关系有所帮助。
2关于调查方法
1)调查主题:关于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
2)调查时间:8月20日至23日期间
4)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采访
a)利用问卷星网上发布调查问卷
b)实地发放调查问卷
c)采访在校学生
总计发放学生卷123份,收回有效问卷89份,老师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6卷
5)调查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现状,提出解决办法
6)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大学在校授课老师(主要在北京市)
7)调查结果分析方法:百分数、图表说明
3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问卷展示
见《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学生卷)》和《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老师卷)》。
(二)问卷中重点题目分析
师生关系涉及“师”和“生”两方面,因此我们设计了两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和老师分开调查。
例如:两份问卷都有这样的题目:“您对现阶段的师生关系满意吗?”。此题是我们针对第一个调查目的而提出的——总体上了解学生和老师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
如:“您认为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一题,存在于两份问卷中,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和老师的不同态度,为解决问题提供可行的办法,避免了对于问题的片面的理解。
再如:两份问卷最后都留下一道填空题,给被调查者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给老师提出建议,这样更有利于两者的沟通,从而为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在问卷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在调查中遇到的问题:经常被人拒绝,特别是调查问卷(老师卷)难以完成。
由于我们都是第一做调查问卷,所以在调查的过程中确实遇见了一些问题,但大家凭着所学的知识和在实地调查中积累的经验,最终完成了所有的调查。
开始,我们在做问卷调查的时候,没有注意被调查者正在做什么或者是否有时间乐意接受调查,因此很多人拒绝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吸取教训,我们发现在大街上大家都不太愿意接受调查,填写调查问卷也不太方便。于是,我们换了调查地点,转向各学习场所,教学楼自习室、图书馆等。这样,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学生卷。
后来的调查(老师卷)更困难,大多数老师都比较忙,但是经过几天的奔波,我们终于顺利的完成了26份老师卷调查。
这次调查区别以往的只注重理论知识不注重实际应用课堂,我们在三天的实地调查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是平时上课难以学到的。我们学会了自己实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即使改变策略解决问题,我希望老师多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培养我们实际应用的能力。
4根据调查所得结果分析
4.1学生方面
1你有过怕老师的经历吗?
2.为什么怕老师呢?
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严格的辈分关系让学生觉得老生就是高高在上的。这样,两辈儿的人之间常有的那种莫名的隔阂就在师生之间形成了。所以,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必须是平等相待。
3.和老师交流时,老师对你的态度是?
在和老师交流中51.14%同学表示老师对自己很热情,也有43.18%的认为老师面无表情,看不出心情。70.11%的同学认为,老师能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是一个很令人高兴的地方。但也有近30%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视若无睹,从这方面我看到的是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老师的不信任。
4.对于老师的评价,你满意吗?
5.毕业后,你还会去看你的老师吗?
92.05%的同学表示无论毕业后自己在社会上混得好不好都愿意回去看自己的老师,去感谢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5.68%的同学表示有出息了愿意去看老师。
6.你认为老师对你影响是?
由图6,80.68%的同学认为老师在各个方面都对自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独立思考、生活态度、做人做事方面。由此可见,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帮助,同学们都记在了心里。
7.在你心中,你是否有最喜欢的老师和最不喜欢的老师?
在对老师的感情方面,同学们也有自己明确的想法。40.91%的同学有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没有自己最不喜欢的老师。42.04%的同学既有最喜欢也有最不喜欢的老师。
8.在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题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描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老师的样子。总结起来,有这样几条:
1)不在学生之间作比较(至少比较结果不要当着学生的面说),一视同仁。
2)幽默风趣,讲课生动。
3)关心学生,热心帮助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4)平易近人,善于和学生交流,能和他们打成一片。
5)学识渊博,能够做到:懂学生所懂,讲学生所不懂。
6)有责任感,尽量在多方面为学生考虑,不只是学习方面。
大学师生关系调查报告篇二
尊敬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的老师陈培培,很高兴能在今天——这个处处讲求和谐的新时代和各位老师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个话题,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心沟通——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热爱和平,期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此乃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同学友好相处,师生互敬互爱,同事坦诚相待,上下同心同德,方能谱写出临清教育和谐的欢快乐章!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作为一个新教师的我,感触颇多。从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我又进入了另一座象牙塔,从”学生”这个角色转变到”老师”这个角色上,总有一些不太适应,所以刚上课那会儿,我既想和他们做朋友,又不想他们太过放肆,所以总是无法很好的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时,找学生谈话,不是批评,就是教育,这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要和你老师对着干;下课时为了和他们距离拉近,就和他们一起玩耍,结果导致上课时学生也不怎么”安分”,等等。后来,在慢慢的摸索中,我也有了些经验体会,我认为只有老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改善师生关系,共同发展,因为老师与学生,这是任何一所学校的核心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构建任何一所和谐校园的核心!然而,我们靠什么来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呢我觉得,唯有真诚!唯有沟通——用心沟通,用心交流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心理相融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良方,心理相融使得教师的思想言行更深刻地在学生心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师生之间心理相融究竟该如何实现呢那就是师生之间坦诚相待,用心沟通!因为只有通过沟通,才能消除彼此疑虑,促进相互的信任;因为只有通过沟通,才能消除彼此隔阂,促进相互的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
用心沟通,不仅可以点燃希望的灯火,还可以构建心灵的桥梁;用心沟通,它不仅可以挥洒智慧的甘霖,还可以点化难言的心结!
而沟通的前提是尊重,尊重要比爱更重要,当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的时候,他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我在全体学生的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我说:”男同学劳动时应该向他学习才能体现男子汉的魄力。”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从这件事中,我充分体会到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应当采取一切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一直以来,我十分注重用平等的心态坦诚地同学生进行沟通,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在沟通中达成共识,在交流中促进进步。也正因如此,在我的课堂中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互动效果。
20xx10月,我参加了临清市”教坛新秀”讲课比赛,在精心的准备,认真的讲课之后,我最终获得了”教坛新秀”的称号,在获知结果的第二天早上,我像平常一样来到高二四班上课,当我推开教室门时,一阵震人心弦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63位同学不约而同地欢呼:”陈老师,祝贺你!”见此情景,我顿时语塞,心情激动万分,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教学得到学校与学生的认可,还有什么能比此事更令人感到自豪的呢这就是心灵沟通达成默契的结果!
岁月匆匆,如今,我在教师岗位上已经工作近一年了,回想起刚刚执笔教学时的懵懂和稚嫩,内心倍感教学之路的艰辛,蓦然回首,突然发现,我们只有用心去同学生交流,用爱去与学生沟通,以知识教育学生,以行为引导学生,以工作服务学生,才能够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当然,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也少不了辛酸与烦恼,因为某些学生的抵触,因为少数学生的无知,也因为个别学生的误解!但常言说得好: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既然是与学生沟通,就必须是心灵的交流,从心开始,从真诚出发。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赢得学生对你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和他们一道在这美丽的校园中播洒理想的种子,收获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欢乐果实!
因此,让我们师生之间用心进行沟通吧!”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眼睛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让我们用真诚开启心灵,用智慧孕育成长,用希望放飞理想,用和谐谱写临清教育美丽的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学师生关系调查报告篇三
其实,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像以上这种师生关系不民主、不平等的现象仍然随处可见:
镜头三:许多教师觉得直接责打学生太过血腥,也容易遭致学生反抗,于是把体育课上的一些动作“移植”过来,如命令学生做50次俯卧撑、半蹲一节课、双手高举一个小时、站马步等,还有的进行罚站、重重地罚抄写作业等。这样的例子很多,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社会看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
我们提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协调的状况,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努力创设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学师生关系调查报告篇四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同时,也可以让老师更加喜欢自己的职业,从而在教育事业中奉献自己所学,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才。而相反的,如果师生关系不好,不仅使老师天天上课情绪化,影响上课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看来,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关系。
然而,在我们身边,很多大学生忽略了师生关系,也有些大学生都在抱怨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太差,常常感叹“和老师沟通好难!”、“不好意思和老师沟通”……与此同时,老师们却感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学生不擅长交流”,“上课太过于沉闷”……那么,导致大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僵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究竟什么的状态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怎样才能达到那样的状态呢?为此,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就关于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拟定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为老师卷,一份为学生卷,对当代大学生和老师进行调查,希望对改善师生关系有所帮助。
1)调查主题:关于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
2)调查时间:xx年8月20日至23日期间
4)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采访
a) 利用问卷星网上发布调查问卷
b) 实地发放调查问卷
c) 采访在校学生
总计发放学生卷123份,收回有效问卷89份,老师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6卷
5)调查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现状,提出解决办法
6)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大学在校授课老师(主要在北京市)
7)调查结果分析方法:百分数、图表说明
(一) 问卷展示
见《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学生卷)》和《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老师卷)》。
(二) 问卷中重点题目分析
师生关系涉及“师”和“生”两方面,因此我们设计了两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和老师分开调查。
例如:两份问卷都有这样的题目:“您对现阶段的师生关系满意吗?”。此题是我们针对第一个调查目的而提出的——总体上了解学生和老师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
如:“您认为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一题,存在于两份问卷中,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和老师的不同态度,为解决问题提供可行的办法,避免了对于问题的片面的理解。
再如:两份问卷最后都留下一道填空题,给被调查者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给老师提出建议,这样更有利于两者的沟通,从而为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 在问卷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在调查中遇到的问题:经常被人拒绝,特别是调查问卷(老师卷)难以完成。
由于我们都是第一做调查问卷,所以在调查的过程中确实遇见了一些问题,但大家凭着所学的知识和在实地调查中积累的经验,最终完成了所有的调查。
开始,我们在做问卷调查的时候,没有注意被调查者正在做什么或者是否有时间乐意接受调查,因此很多人拒绝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吸取教训,我们发现在大街上大家都不太愿意接受调查,填写调查问卷也不太方便。于是,我们换了调查地点,转向各学习场所,教学楼自习室、图书馆等。这样,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学生卷。
后来的调查(老师卷)更困难,大多数老师都比较忙,但是经过几天的奔波,我们终于顺利的完成了26份老师卷调查。
这次调查区别以往的只注重理论知识不注重实际应用课堂,我们在三天的实地调查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是平时上课难以学到的。我们学会了自己实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即使改变策略解决问题,我希望老师多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培养我们实际应用的能力。
4.1学生方面
1你有过怕老师的经历吗?
2.为什么怕老师呢?
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严格的辈分关系让学生觉得老生就是高高在上的。这样,两辈儿的人之间常有的那种莫名的隔阂就在师生之间形成了。所以,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必须是平等相待。
3.和老师交流时,老师对你的态度是?
在和老师交流中51.14%同学表示老师对自己很热情,也有43.18%的认为老师面无表情,看不出心情。70.11%的同学认为,老师能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是一个很令人高兴的地方。但也有近30%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视若无睹,从这方面我看到的是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老师的不信任。
4.对于老师的评价,你满意吗?
5.毕业后,你还会去看你的老师吗?
92.05%的同学表示无论毕业后自己在社会上混得好不好都愿意回去看自己的老师,去感谢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5.68%的同学表示有出息了愿意去看老师。
6.你认为老师对你影响是?
由图6,80.68%的同学认为老师在各个方面都对自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独立思考、生活态度、做人做事方面。由此可见,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帮助,同学们都记在了心里。
7.在你心中,你是否有最喜欢的老师和最不喜欢的老师?
在对老师的感情方面,同学们也有自己明确的想法。40.91%的同学有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没有自己最不喜欢的老师。42.04%的同学既有最喜欢也有最不喜欢的老师。
8.在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题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描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老师的样子。总结起来,有这样几条:
1) 不在学生之间作比较(至少比较结果不要当着学生的面说),一视同仁。
2) 幽默风趣,讲课生动。
3) 关心学生,热心帮助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4) 平易近人,善于和学生交流,能和他们打成一片。
5) 学识渊博,能够做到:懂学生所懂,讲学生所不懂。
6) 有责任感,尽量在多方面为学生考虑,不只是学习方面。
看同学们的要求,对于老师似乎还是很难能够全都达到,毕竟,除了学生,老师还有自己的家庭、朋友。但只要是能够达到以上任意一两点的老师,我想都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4.2老师方面
1.您认为哪种学习方式更有效?
2.您已经毕业的学生是否回来看您?
3.您是否喜欢现在这个职业?
4.看到您现在的学生,您的想法是?
5.在最后,我们又问了老师们“您认为您的学生们现在普遍存在哪些问题?”老师的回答中最多的是这三条:
1) 依赖性强,学习缺乏主动性;
2) 学习只要应付考试,不求甚解,不会也不经常提问;
3) 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活力,不太配合老师上课,导致上课气氛很难搞到活跃的程度。
4.3师生对比
本次调查中,《关于当代大学生师生关系调查(老师卷)》作为一个辅助的调查问卷,为我们更好地分析了大学生师生关系情况。下面就与学生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1.你对师生关系满意吗?
总体来讲,老师与对于现阶段的师生关系还是满意的,不满意的仅占全部受调查者的14.3%,这和学生的调查结果没有很大的差别(学生中,不满意度为11.36%)。但在老师卷中,我们也设置了与学生卷中同样的一道题,可调查的结果却与学生的结果大相径庭。
2.彼此定位:
有62.3%的老师认为学生是自己的朋友,并且有约31.8%的老师认为一个好老师也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这样的结果也表明,老师对于学生学习上的严厉,甚至在平时的不苟言笑,都是为了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在老师的内心,依旧把学生看成朋友,而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学生,只是平时的交流少了,隔阂就多了。同时,可能一些学生和一些岁数大的老师有“代沟”,而不愿意去多说话。
3.你觉得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的原因是
有过半数学生的选择是“缺乏一个合适的平台”,可有37.5%的老师选择“学生自己不够主动”,选择“缺乏合适平台”的老师仅占18.75%。老师和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对于师生交流的方式理解就不同,这应该是同样问题不同答案的原因之一。
4.你认为老师有这些经历吗?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师在学生的印象的是这样的:喜欢拖堂、照本宣读、喜欢将学生互相比较、给同学们讲一些愤世嫉俗的话,但又得不到解决也不能给出合理解决方式。其中照本宣读的现象最为普遍,38.89%的同学都选择了这一点,34.09%的同学认为大学课程多,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感受,不主动提问。作为调查人,我们自己也深有感触。但我想说上课不多提问不全是老师们的错,“大学课程繁多,上课时间少、学生多,老师少”是当代中国大学的普遍现象。如果每个老师上课都提问,哪里有时间将该教的事和知识都教给所有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已经对社会有所了解,也明白了一些社会关系、问题,但有的老师却还像中学老师似的善于批评社会,却看不到他们为改变这社会现状所做的努力。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已经变得有一些现实,很多想的要么是改变现状,要么便是适应现状。总的来说,他们要的是实用的知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图嘴上痛快,但现在的大学,却是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老师。
50%的学生都说师生冲突很少发生,50%的学生说虽然很多老师上课不经常提问,但讲问题深入浅出,很有道理。说明同学们对老师们还是尊敬多于不耐烦,而且,不耐烦的一部分原因以上也已经指出。
在平时学习中,对老师这一职业,同学们也没有太大的排斥,61.3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将来可能担任教师的职务,10.23%的学生将当教师当成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对“您是否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能像自己一样成为一名老师”,有74.6%的老师选择了“是”75%的老师表示自己很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并且从这一职业中学到了很多。从中可以看出老师对自己职业的喜爱程度,正因为喜爱,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老师。有这样的热爱自己职业的老师,但仍有师生关系不好的现象,只能说是师生之间缺乏了解。人都说“日久生情”,我想说的便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之后,就会互相理解彼此的做法,从而彼此之间也不再会有太大的芥蒂。
4.4得出结论,打开心结
通过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导致师生关系不如意的原因我们心里都有了一定结果。有问题就要找问题的原因,找到了原因就可以根据问题的根源来解决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当然没有什么生来的矛盾,我们的调查目的就是帮助解决这些本不该存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对以上结果分析的理解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生:
1)对老师尊敬,但不要惧怕。要知道老师也和们一样曾经是学生,也和我们的父母一样有自己的家庭与事业。
2)理解老师。老师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缺点,对人要求不要太苛刻。
3)平时上课多配合老师。教学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
4)不懂就问。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的目的则是尽自己所能将老师所知道的和课本上所写的知识都化为己有,有疑问,老师才能具体答疑,问与答的过程中也能增进师生的互相了解。
5)尽量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老师最关心的事,当然也是学生自己最重视的事。主动学习会成为学生的乐趣,老师的欣慰。
二、老师:
1)尽量不要太严肃,平易近人的老师最受人欢迎,也会使学生不会惧怕自己。
2)讲课要有趣,不要照本宣读。做一个风趣的人,学生喜欢,自己也开心。
3)不要将学生做太多对比,考试排名是必要的,但不是衡量学生的标准。尽量一视同仁,不要让学生觉得您是偏心的。
4)积极引导学生做一些课外科研活动,大学生需要那样的锻炼平台,但需要有人引导。
三、社会与学校:
1)多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些平台。比如开展一些需要师生配合的活动。
2)管理安排教学课程时能考虑到给学生和老师充分的交流时间等。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给老师发问卷时,我们都是小心翼翼,不得不说我们也有点怕老师。大多数老师很忙,不愿意为我们应填写调查报告,相对而言,调查学生则容易很多。不过,不管怎么样,困难总能克服,经过我们几天的努力,这一次的调查已经圆满结束,并且有了上面的报告。
师生关系一直是而且将会一直是社会应该关注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此次的调查给了我们对于大学生师生关系的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我们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相信如果这些建议能够得到实践,师生关系将会更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此次调查工作的全部内容,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内容分仅代表我们小组的个别意见,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存在,望大家予以谅解!
大学师生关系调查报告篇五
1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1.1教与学良性互动
教和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有效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一堂体育课的形成。师生互动是言语的有效沟通、情感的交流、互相的理解和支持。良性的互动可以做如下的分析:首先,师生互相欣赏,教师的欣赏尤其重要。在课堂的开展中,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什么的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更多的运用欣赏的态度发现学生,鼓励学生,为学生的发展锦上添花。其次,更多地运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教师在一些教学内容相对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或者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上,需要更多地采取激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和勇气参与其中,使学习的成效最大化。
1.2教学创新即时启发与生成
教学并不是照本宣科,并不是如教案一样完全一成不变的。相反,教学是即时性的,尤其是学生的学习会随着当时的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而改变。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必须适时地把握体育课堂,及时地做出应对和改变,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当时学习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反应,及时迅速地做出反应,或者采纳学生建议和要求,和他们一起进行探索,或者适时地做出妥善的引导,有效地应对学生的需要,使大学体育课堂焕发生命力。
2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路径
2.1师生精神共鸣
体育运动由来已久,能够强健人的体魄是其发展最基本的功能。体育之所以能够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几千年来备受人们推崇,关键性的还是其包含的体育精神。至今风靡全球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体育精神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对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以此,大学体育课堂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体育精神的灌输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体育中去,使学生在体育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促使人格的完善。首先,坚强性共鸣。大学体育不仅仅需要理论的学习,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会有很多高强度的.动作,需要学生有充分的理论做支撑,同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也必不可少。其次,审美性共鸣。体育包含的力量美、速度美、造型美,会促使学生更加青睐体育,迷恋体育带给自己美的享受和快感。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学生从体育中感受美、体验没、创造美,使师生产生美的精神共鸣。
2.2师生文化共享
各种体育赛事、体育运动都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和学生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探讨体育文化,实现师生文化的共享,是师生共同形成崇高的体育意识。第一,体育文化创新共享。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体育赛事层出不穷,信息化也能及时地将各种体育赛事的创新记录传播开来。世界记录的更新、新的体育项目的发展,让大家兴奋不已,并在课堂中达成信息文化的共享,激励大家对体育的向往。第二,体育文化魅力共享。体育运动中物质文化也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和学生的共享有能够引起师生的共鸣。如体育服装的享受,篮球球服,跆拳道的服装,各种体育器材带给大家的美和无限的魅力,融合在体育实践中,促进本身提高的增强。
2.3师生魅力共创
师生在课堂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更需要亲身体验体育带给大家的魅力。体育活动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需要大家有足够的体力和毅力,努力克服这其中遇到的困难,敢于挑战自己,乐于挑战自己。在教师的协同下,不断地超越自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结语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阶段大学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大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体育的魅力,构建共享平台,有效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模式,在共同兴趣的引导下共同学习,激发精神共鸣,促进师生的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