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拉萨的天空听课记录篇一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一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教学这篇课文的思路: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本科的重点问题,进行自学。
2、汇报:我先让学生汇报一下预习内容:生字、新词。还有查找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使他们认识到青藏铁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是沟通东西部、促进合作发展,造福西藏地区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3、感受课文。交流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的困难时,学生们结合具体词句体会到,在建设者身上,始终斗志昂扬,洋溢着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正是同学们所要学习的。
遗憾:为了更好地体会工作人员在修建风火山隧道中因为高原缺氧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顽强精神,我在课前搜集了资料,准备课上与学生交流,但是一课时的时间显得头重脚轻,没有完成预定的设想。
拉萨的天空听课记录篇二
初次看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文题时,我心中就出现了许多问好,而且对这篇课文的内容一点都不看好。等到备课时,我不得不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没想到一下子喜欢上了它。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如何一节课上完这篇篇幅不短的文章呢?多方学习、参考他人的教学设计后,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下面请大家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 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生:交流: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可以用笔在书上勾画出你想要的答案,也可以在重要的句子旁边做批注。
学生自主阅读后,我引导学生介绍青藏铁路。学生因有备而来,将方方面面都汇报到了。看到学生兴致勃勃,我即兴让孩子们给这条铁路换个名字。“长龙”、“天路”、“神圣路”……一个个具有特色的名字从孩子们的嘴里说出,说明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这条路的重要性。在这基础上,再来交流第二个问题,学生对筑路工人油然而生敬意。
另外,该课中难理解的词语特别多,例如:分外妖娆、狰狞、杯水车薪、始料不及等,这些词语对理解课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起初,我想把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单独抽出来布置学生回家,先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意思。以前也试过这种方法,可到了正式讲课要理解词语时,学生就只会拿着从各类词典上抄来的答案照念,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词意?能否将其运用到习作中?这些都是未知数。鉴于之前的做法不甚妥当,我便尝试改进,决定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词语意思,或猜测,或抓关键词,感觉比单独抽出来理解效果好。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觉得略读课教学的难度不亚于精读课教学,甚至更难,主要是难以抓好这个切入点。以后,我还得不断探索,不断向他人请教。
拉萨的天空听课记录篇三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原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在贯通风火山隧道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从中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铁路与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资料,学生们很积极地搜集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汇报交流的时候也兴致勃勃,讲起来滔滔不绝,由于时间关系,课上交流不是很多,单也为学习本课做好了铺垫。教学中我始终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紧扣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不少缺憾,有不少的问题困惑着我。
我在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时,就发现该课中难理解的词语特别多,例如:“分外妖娆、狰狞、杯水车薪、始料不及”等,这些词语对理解课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起初,我想把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单独抽出来布置学生回家,先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意思。以前也试过这种方法,可到了正式讲课要理解词语时,学生就只会拿着从各类词典上抄来的答案照念,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词意?能否将其运用到习作中?这些都是未知数。
鉴于之前的做法不甚妥当,我便尝试改进,决定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词语意思,尝试让学生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猜测词意。可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时间会大大流失,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只是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了几个词语的意思,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并不到位。这样一来,一篇略读课文就要分成一个半课时甚至两个课时。这就有悖于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了。
又如我在实践中也发现了问题:学生只是一味套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一些精神、品质、道理等。比如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当我问及“建设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坚强不屈”。此外,就再也找不出词语来谈感受、谈体会了。更让我觉得纳闷的是考试时的基础题往往就会考到略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全然不知这些词语是从哪出来的。
教学中我还尝试过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我发现学生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简单的,要么是课文注释中有答案,要么是前后文有答案,要么是常识性问题(比如“拉萨在哪里”),要么是自己早已理解的词语仍要提出来给其他同学做答。真正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
总之,我感到略读课的教学更难把握,上成精读课成了常事,怎样上好略读课,还有待我们不断改进尝试。
拉萨的天空听课记录篇四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教学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在教学时,我主要是这么做的: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在悦耳的歌声里,学生一点点静下心来,沉浸其中。一首《天路》,开始了今天的学习。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简单,不容易。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问题较好回答,学生能轻松得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感受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课文题目在文中一咏三叹,这个简单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前后出现了四次,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执著的精神。其次,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这里提到的第一个特点,学生能发现,也能较好地进行感悟。而第二个特点,则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感受,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一节课下来,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有一些环节还很粗糙,比如教师的评价语、本课小练笔的安排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较好地解决。
拉萨的天空听课记录篇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属于一篇自读课文,字词比较复杂。重难点在于通过了解修筑青藏铁路过程中工人们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过程,体会成功的不易。由于同学们对青藏铁路的历史和意义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在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资料的作业,并事先预习课文。
从教学过程来看,思路是比较清楚的。从歌曲《天路》引入,扣住一个可以突破上述重难点的句子“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来读,理论上可以较好地突破上述目标。然后,由此引入建筑工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决心和信念,在品读这句话四次出现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工人们的坚毅、勇敢、智慧。同时把本课与詹天佑一课相比较,说说两篇课文的`异同。最后,拓展延伸,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和思想的理解,来给铁路取名,为课文插图写解说词。在教学时可以说较好地把握了“读”的原则。
遗憾之处也有,一是在板书中写课题时丢了一个字,找板擦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用一个修改符号,二是在一个课时中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时前松后紧,使得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三是没有深挖教材,比如课文中“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出现具有什么含义。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