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一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实地观察蜜蜂。教学中,以提问法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用填表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默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清试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1课时
2、学生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1)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
(3)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体会到的感情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适当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
(1)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2)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飞。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三年级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二
1.训练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感悟,读中欣赏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积累课文中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写了珍珠泉的那些特点。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见过泉水?我国有许多神奇的泉水,你们看!(出示制作的关于泉水的课件,播放的同时老师做介绍)
2.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欣赏一个泉水,它叫珍珠泉。(板书:4.珍珠泉)
3.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教师相机对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
展示了泉水的图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端摩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认读词语:镶嵌青苔蕨草缘故嘟噜扑哧一笑干涸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珍珠泉那些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也可以和同伴讨论。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落实学生的自主读书,一读是读通顺,二读是读懂内容。这环节给学生你的读书时间,学生独立地阅读思考。
三.细读课文,研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那些方面描写珍珠泉?(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2.提问:你最喜欢课文描写珍珠泉的哪一部分,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3.珍珠泉所在位置。
(1)提问:那绿色的大绒团是什么?(感受环境的幽静和生机,体会比喻的贴切)
(2)你喜欢这山林吗?喜欢就用朗读来表达吧!(读出幽静和生机)
4.四周环境及泉水
(1)出示句子:水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提问;这里描写了泉水的什么特点?圈出绿、深、清。
(2)对比朗读,出示句子
a.水是那么绿,那么深,那么清。
b.水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提问:多种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谈哪句写得好。
(3)这样的潭水多美啊,我们用朗读来读出它的美吧!
5.泉水涌动的特点
(1)提问:本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描写泉水的涌动,你们画出相关的语句,反复地读一读,然后告诉大家你读后的感受。(学生进行说和读,教师及时评价指导,让学生理解更深刻,感受更丰富)
(2)出示句子: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重点指导:扑哧是水泡绽开的声音,扑哧一笑是拟人句,把水泡当作人。
你看水泡多活泼可爱,我们来有感情地读读吧!
(3)出示句子: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提问:读到这,你知道珍珠泉名字的由来吗?
这水泡多美啊!让我们来读一读。
6.体会家乡情怀。
面对这美丽的珍珠泉,作者不由地说了一句--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让我们读出作者的自豪和骄傲吧。以及对家乡无比地热爱。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环节按照作者的思路去指导学生认真地读书,每次读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通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语言,揣摩表达形成,加强了重点语句的理解和积累,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4.珍珠泉
位置--泉水--泉水涌动--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泉水(绿、深、清)
水泡(扑哧一笑、彩色的珍珠)
【设计意图】
本板书设计简要展示了文章叙述的顺序就及泉水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珍珠泉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发布而实验的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眼中蜜蜂的外形是怎样的?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师生交流法布尔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可以请教同学。同时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4)出示文中词语,采取多种形式检查
3、检查句子:课件出示:“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2。师范写“辩”“跨”“查”,抽生板演。
3。小组合作,口头给字组词。
4。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法布尔什么事情?
7、理清课文脉络:
实验过程(2—7自然段)
实验目的(第1自然段)
实验结论(第8自然段)
三、了解目的,初识人物。
1、自主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从这段话中都了解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2、学生交流。抓住“听说,想”体会法布尔的探究精神。
3、重点聚焦“无论....总是....”,说说这组关联词语说明的问题。引导句式练习。
4、指导感情朗读句子,重点强调关联词语的朗读重音。
四、课堂小结:
事实果真如人所说的那样吗?法布尔的实验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同学们,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如愿解开谜底的。
板书设计
14、蜜蜂
辩跨查
实验过程(第2—7自然段)
实验目的(第1自然段)
实验结论(第8自然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三年级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四
1.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预习内容
一、读课文: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1.读词语
平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
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二、我知道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预习过程中我遇到的不明白的问题:
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学案
1.小组内交流
小组长检查:生字读音、新词的意思、课文朗读情况、了解课文的大意。
2.全班交流展示
老师抽查预习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二、合作探究:
1.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提示:第一自然段)
2.作者是怎样试验的?(提示:读第二自然段)
三、交流、点拨导学案
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四、学习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课堂练习
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3.抄写词语。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文中词语
三年级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五
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