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小班科学冬天来了教案篇一
我们幼儿园座落在美丽的玉渊潭公园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每到秋季来临,各种花草树木的种子、果实、叶子随处可见,光园内就有石榴树、松树、柿子树等多种植物。这些都是孩子们操作的好材料,结合课程组推荐的《培养儿童好奇心d89个科学活动》一书,我开展了《落叶》这一科学活动。通过这次活动的实践,让我更深层次的理解了幼儿园科学教育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启蒙教育。
一、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兴趣
从幼儿周围生活中取材,给幼儿提供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幼儿一定很投入。所以我以落叶为材料,开展了一次有关落叶的科学活动。因为园内植物很多,落叶随处可见,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总是被地上的落叶吸引,常常有孩子捡来颜色鲜艳的叶子送给我,班里的桌椅下,孩子们的口袋里也时常出现落叶的身影,它们都是孩子们偷偷带回来的,孩子们对落叶有着浓厚的兴趣。活动准备阶段我与家长链接,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在公园里、家周围、来园的路上,收集落叶,种类尽量多一些,然后把收集到的落叶带到幼儿园投放到科学角。这样材料得到了丰富。收集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过程,使幼儿对落叶有了初步的认知。
二、创设宽松的氛围,将幼儿摆在主体的位置,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来到公园里捡各种落叶。面对草地上厚厚的落叶,他们兴奋无比,有的跑上去踩一踩,有的摸一摸,有的踢一踢,更有的直接躺在了上面感受落叶的松软,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观察、探索着大自然的丰富多姿。也收集了大量落叶。
面对我们一起收集的落叶,大家开始了观察、讨论,以往我会把每一个环节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等等考虑的特别细致,可现在通过对《培养儿童好奇心d89个科学活动》一书的学习,我会思考出大致几个环节,几个问题,每一个环节具体要做什么,要看孩子们的反应,灵活应对,要让孩子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说,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减少一直是老师牵着孩子走的现象。现在孩子们使用自己找来的材料进行探索,他们兴致盎然,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而此刻作为教师要做的是观察他们的行为,聆听他们的想法,跟随他们的思路,适时的抛出引导他们的问题。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没有压力,敢说,敢做,能将自己的认知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孩子们发现了落叶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并能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三、做幼儿的帮助者,根据实际随机调整教育方案和孩子们一起到公园捡落叶,可当孩子们面对草地上那厚厚的,松软的落叶时,他们都跑到草地上跑啊,跳啊,踢啊,忘记了自己来的目的,他们此刻感兴趣的不是捡落叶。我赶快变换教学形式,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尽情的感受满地的落叶,把捡落叶推迟,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试探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
在这次活动中,通过科学启智的理念,我比以往进步了很多,孩子们不单单在落叶的活动中认识了落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激发了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活动的过程中我总是担心“我不讲,他们会知道吗?”,“再放纵下去会不会偏离了主题?”等等。对自己角色作用把握的还不是很好,还不是十分放的开。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将主权真正的交给孩子们,教师根据幼儿探索的需要灵活的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成为幼儿学习的帮助者。
最后,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课题,感谢课题组的培训,感谢我们园领导的大力支持,“科学启智”这条道路,我会坚持走下去!走好!
小班科学冬天来了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
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从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和模仿性学习入手,通过听声音、猜声音、学声音、创造声音等活动,增强孩子对声音的敏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和可变性。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以科学为主导,巧妙地将生活、语言、音乐等领域有机渗透,相互整合。把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引入活动,把酸奶瓶变为形象生动的“瓶宝宝”来吸引幼儿,激发兴趣,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贯穿各个环节,让幼儿通听一听、猜一猜、摇一摇、试一试等环节在玩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玩,体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发现“瓶宝宝”唱歌的秘密,探索用力大小不同能使“瓶宝宝”唱出不同声音的歌,不同的东西装进“瓶宝宝”肚子里,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萌发幼儿好奇、好问、乐于尝试、喜欢探索、敢于表达的学习品质。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请幼儿尝试匹配瓶盖,这一过程主要是锻炼孩子旋瓶盖的小肌肉动作和学会观察挑选大小合适的瓶盖(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我用有趣的提问吸引孩子进入活动:“天气冷了,瓶宝宝的帽子找不到了,我们帮它找一找,找到大小合适的帽子给它戴上吧,要带紧哦,如果用小手摇一摇帽子掉下来的话瓶宝宝就要感冒了。”
第二环节是请幼儿装豆豆,摇一摇,探索制造声音的方法。教师先提问“瓶宝宝会唱歌吗?”然后将装好“豆豆”的瓶宝宝摇一摇,让幼儿发现瓶子里装进东西会发出声音,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接着,请幼儿操作装“豆豆”,考虑到真实的豆豆颗粒较小不方便操作,因为第一次活动用区域材料中喂小动物的串珠颗粒代替豆豆,请幼儿装。他们都很享受装和摇的乐趣,装进去以后摇一摇能发出声音,都乐此不疲。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操作,我还自编了儿歌“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吃好拧紧小帽子。”幼儿操作的时候,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加以提示引导,他们都操作地很有效。
第三环节是摇瓶宝宝,感知用力大小和声音轻响的关系。我先示范用力摇和轻轻摇的时候瓶宝宝发出的声音轻重不一样,用形象的语言提示“我的瓶宝宝吃饱了,它要唱歌了,大声地唱;瓶宝宝累了,它要小声地唱”,请幼儿感知。再请幼儿跟着老师为改编的歌曲《大鼓小鼓》伴奏,教师边唱边摇:我是一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我是一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结束环节是一个延伸活动的提问:“是不是瓶宝宝肚子里装东西就会发出声音了呢?”引发幼儿的思考。为他们在自由时间或区域活动时,进一步探索“放不同的材料到瓶子里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做好铺垫。
活动反思:
1、科学活动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寻找生活中最常见的、幼儿熟悉的材料,很容易吸引孩子进入幼儿,同时也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衔接,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活动中的酸奶瓶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以收集的,这次是请家长和孩子一同搜集带到幼儿园的,因此在出现瓶子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很“自豪”地说:“这个是我带来的!”教师在选择让瓶宝宝唱歌的材料时,也考虑到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随处可取的,教室里现成有的材料,幼儿也很熟悉。
2、托小班科学活动应以形象的游戏贯穿,有个具体的形象会让幼儿很快进行探索的情景。比如一开始给瓶子找瓶盖,我就说成给“瓶宝宝找帽子”,他们马上就积极地投入,而且告诉幼儿“要把帽子戴紧,要不然会感冒”,他们就都把盖子拧紧了。活动过程中,孩子难免会不停地摇瓶子,但我在提醒的时候会说:“瓶宝宝唱累了,请它躺在你的小腿上休息一下吧!”而不是简单直接地说“不要摇瓶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就会安静地管好瓶子听老师讲再操作。
3、科学活动不是一次集体活动就结束了,要引发幼儿后续的探索。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摇瓶子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装数量不同的相同东西,摇瓶子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不是所有的东西装进瓶子里都有声音,比如:棉花、纸片等。所以,最后的提问,能引发孩子继续探索,将这些材料投放进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由地再尝试操作。
4、改进之处:瓶子上面可以适当装饰,将瓶宝宝的形象变得可爱些,更容易让孩子有情感上的共鸣。
小班科学冬天来了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通过过操作活动巩固搓圆的技能。
2、引导幼儿通过压扁,加工成“元宵”。
3、体验元宵节的风俗。
活动准备:
1、橡皮泥、泥工板。
2、碗、勺子、锅子等厨具。
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
2、教师示范月饼的做法。
你们想想元宵是怎样做的'呢?元宵做好了,你们看看和我们以前做的月饼有什么不同?
3、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幼儿制作时一定要搓圆。
4、“下元宵”、“吃元宵”。
5、讨论介绍元宵节的风俗。
你们知道元宵节还要做些什么吗?
小班科学冬天来了教案篇四
通过实践活动,现在我就从优势和不足这两方面来谈一谈。
本次活动目标是幼儿能够合着音乐的节拍创编各种搓元宵的动作以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在前反思中我就是想期望通过活动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创编撮元宵动作,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增加参与活动的自信心。现在看来幼儿还是能够比较大胆地在音乐伴奏下创编各种动作,这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因为上一个活动我们进行了实践活动《搓元宵》,所以他们才会有这么丰富的搓元宵动作,才会真情地流露出“揉,揉,揉成团。搓,搓,搓元宵”等等语言。当然,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何与节奏相符的困惑。当幼儿说出某个动作后我就及时地配上语言节奏,借助揉糯米粉、搓元宵等动作,感受并表现音乐的强弱、快慢。帮助幼儿理解动作与节奏的关系。
一、从活动内容来看:
材料:为了能够引发孩子的搓元宵经验,使活动的.过程更加富有生活性、情景性。我和幼儿共同收集了许多的搓元宵活动的图片等,引导幼儿说出搓元宵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强情境性,另一方面达到调控的作用。
方法:在这个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中,我努力将孩子们推向前台,采用让孩子教孩子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舞蹈语汇。我自始自终在观察孩子动作的基础上对孩子的动作用语言、节奏、肢体来扩大与提升。同时,为了防止动作的枯燥,我抓住孩子的瞬间引领他们两两搓,不同方位的搓。并在语言节奏的支配下尽可能地使孩子的动作与音乐相稳合。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印入我脑海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学会舞蹈。而如今通过对二期课改精神的学习与实践,我懂得了会学远比学会来得重要。因此,在活动中不注重技能的掌握,而是让幼儿自由探索习得的经验。
二、现场的互动上:
我能扑捉孩子的瞬间,引领孩子进行两两合作、互相搓。满足了他们的愿望。音乐结束时小朋友集体做汤圆的造型,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整个活动氛围很好,孩子们情绪高涨。
三、不足之处:
整个活动中我有些着急,体现在当幼儿还沉浸在自主搓元宵的快乐时我应该顺应孩子的需要,再让他们体验一次。
小班科学冬天来了教案篇五
橡皮泥是幼儿美工活动不可缺少的材料,在玩泥时,我总是不断地提醒幼儿不能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不然会把原来漂亮的颜色弄脏的。而在一次玩泥活动中,一个小朋友将红色和黄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了,分不出来,我只好将这两种颜色放在手里捏成一团,这时做错事的小朋友惊喜地喊到:“老师,颜色变了……”这一喊,把周围的小朋友都吸引过来了,大家看到红色的橡皮泥和黄色的橡皮泥捏在一起变成了橙色,孩子们都很惊奇地叫着:“老师,变颜色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就设计了《颜色变魔术》的活动,以此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大胆创造。
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1、红、黄、蓝颜料,塑料杯、调色盘、排笔、操作纸各若干。
2、知识准备:幼儿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一、引入部分
1、教师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引导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颜色吗?(幼儿准确地说出三种颜色的名称。)
2、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引导幼儿猜想:如果两种颜色混在一起,颜色会不会变?(教师神秘的口吻调动了幼儿猜想的积极性,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猜想着,有的猜会,有的猜不会。猜想――为下面进入实验操作起了铺垫的作用,幼儿在操作中将会更加认真地观察颜色是不是产生了变化。)
师:颜色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自己来玩玩,看看颜色有没有变化。
二、幼儿分组操作
1、教师介绍分组操作的材料及操作方法。(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掌握了操作的方法,能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更好地观察颜色的变化。)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操作中,玩倒颜色水的幼儿将不同颜色的水倒在一起,颜色马上起了变化,孩子很感兴趣,张琳拿着一杯橙色的水说:“变颜色了!变颜色了!”我问她:“你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变成的呢?”张琳说:“我用红色和黄色变出来的。”武伊雪说:“我是用黄的和蓝的变成绿的。”佳佳在班上年龄偏小,能力也较弱,她在旁边看着他们,拿着一个空杯子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倒过来倒过去,我鼓励武伊雪去把自己的好办法教给她。在武伊雪的帮助下,佳佳也变出了一杯橙色的水,她高兴地说:“尤老师,我变出来了。”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鼓励她自己变变看,还能不能变出其他颜色。)
玩颜料涂色的小朋友玩得也很开心,华煜拿着画笔将红色和黄色的颜料搅在一起,看到颜色的变化了,他开心地拿着其他小朋友看:“你们看,象鬼一样!”旁边的小朋友都伸过头来看,华煜更得意了,拿着画吓小朋友,我及时肯定了他的发现:“你的魔鬼颜色真可怕,大灰狼都会吓跑的,我们大家再来变变看,看能不能变出让小兔子喜欢的颜色,好吗?”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又开始玩了。)
三、分享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你们在玩颜色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幼儿:颜色变了。
师:颜色是怎么变的呢?请几个小朋友来变变看。(教师请各组的一个幼儿演示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教师提供给幼儿展示自己实验过程的平台,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而底下的幼儿能认真观看同伴的实验操作,并有幼儿在议论着:我也是这样的,我会变不一样的颜色……)
师小结: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四、幼儿继续实验,鼓励幼儿换组实验,验证同伴的实验结果。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再去玩玩,到你们没有玩过的组玩,看看小朋友的发现是不是一样,也动动小脑筋,想想你能不能变出新的颜色。
幼儿进行第二次的实验操作。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发现了不同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这个秘密,真棒!以后我们还可以再找找,发现颜色还有什么秘密。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日常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观察孩子的实验操作,重点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颜色变变变的现象,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发现华煜变出的“鬼一样”的颜色,并干扰了同伴的实验时,能通过教师的及时介入,以变出小兔喜欢的颜色将幼儿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中来。
二、给幼儿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
活动开始时,教师没有象以往直接示范,引导幼儿观看实验的结果,而只是教给幼儿材料的操作方法,颜色到底会不会变,给幼儿留了悬念,幼儿在操作中惊喜地发现:两种颜色加在一起变成了别的颜色,提高了探索的兴趣,操作更有积极性了。在幼儿第一次实验后,教师请各组的幼儿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给了幼儿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加在一起变的。同伴的示范有时比老师的示范效果更好,幼儿能在同伴的示范中想想自己的发现是不是和小朋友的一样。
三、关注个别幼儿,注重个别教育
幼儿都是有差异性的,在活动中如何关注个别幼儿呢?分组活动是一个好的教育形式,活动中有的幼儿操作方法不对,这时我就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助他,充分发挥了幼儿间的榜样示范作用。象佳佳在活动中不敢大胆操作,看到同伴实验成功了,心里是羡慕的,这时我让武伊雪去帮助她,在同伴的带动下,她终于也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而武伊雪也懂得了帮助同伴是一件快乐的事。
小班科学冬天来了教案篇六
玩水对小班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事,他们常常在洗手的时候偷偷地玩水,也经常会玩的忘乎所以,把衣服或袖子弄湿。今天上午做操后,孩子们和往常一样接了水坐在小椅子上喝水。这时,浩浩不小心将水洒在桌子上和地上,于是他就用食指蘸了水在桌子上画着玩。画着画着,别的孩子看见了,都用手指蘸着水在桌子上画起来,有圆形,苹果,西瓜,太阳等,看着大家玩得高兴的样子,我突然感觉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孩子们可以在地上自由自在、不受纸张的`限制自由作画。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用水来画画,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话音刚落,就听见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大桶水、自制的洒水瓶等材料,对他们提出一些要求后,孩子们便来到教室后的木板地进行自己的创作。在做画的过程中,孩子们每画了一个都会邀请我去欣赏,当得到我的鼓励后就更积极大胆的自由创作了。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在玩水的同时,能充分发展自己创作的空间,并且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小班科学冬天来了教案篇七
又有小朋友来过生日啦!爸爸、妈妈不光拎来了一个大蛋糕,还拿来了每人一瓶旺牛奶,孩子们兴奋的摇晃着罐子,“老师,罐子里有水的声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刚巧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在无锡公开了一个小班科学:《罐子的声音》,看完她的活动实录感触颇深,原来科学活动还可以这样上,我也曾有幸现场观摩过她的教学活动,应老师的教学风格清新自然、幽默风趣,令我非常佩服。在幼儿园组织的科学通关活动中,我很想对这一活动进行尝试。
小班科学:《罐子的声音》此活动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让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让幼儿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乐趣。我根据我班幼儿的特点,制定了以上目标,并以以下环节进行:
一、一听摇一摇。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摇摇空罐子、找找有物体的罐子,让幼儿区分不同,幼儿初步得出结论:没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没有物体;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有物体。
二、一听猜一猜。为自己罐子宝宝里面的东西找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让幼儿了解每个罐子中的材料。知道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三、听一听玩一玩。结合《幸福拍手歌》的音乐,让幼儿玩红绿灯游戏,通过音乐让幼儿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乐趣。
从活动设计来看,层次清晰,步步第进,目标层层落实,但从我当天活动的感觉来看,觉得有几点做的不是很好。首先准备工作不充足,因三位老师共用一份材料,罐子从上一位老师拿过来以后我没数个数,没检查盖子是否有破损,造成罐子多而分组不便,所以开始部分发现这一情况后,有点紧张,语言不够规范,语速较快。其次:各环节时间的把握不恰当。重点没有突出,如第二环节应设为难点与重点处,时间应稍长一些,让幼儿充分体验不同物体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最好再加以验证。在第三环节,听一听玩一玩中,我用的时间长了些,虽本意是想让幼儿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乐趣,但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进行节奏活动。也许观念的不同吧。(我认为是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在感受不同的声音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快乐。)最后,应老师能做到教育无痕,应老师能做到收放自如,而我却……,这就是特级教师与我们的距离吧!我想,如有时间进行试上,或许问题就能及时暴露,及时调整,及时解决了。
虽活动不是很成功,可我不后悔进行尝试,但在今后的活动中还是要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