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笔记篇一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饮冰室》。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一)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5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研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第1~2段。
2.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3.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4.精读第4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六、布置作业
1.就下面几个问题的情境,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习任务。
(2)完成长辈托付的某项任务。
(3)完成班集体或学校布置的某项工作。
2.完成学生用书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笔记篇二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在“最”字上加点)
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
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
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苦乐观。(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
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
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2、写一篇心得体会。
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笔记篇三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比较法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忆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笔记篇四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理解词义
1.失意: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语出《礼记·中庸》。
7.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四、问题归纳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4.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道理论证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性。
5.引用“有人说”的话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6.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7.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的灵动表现为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运用,读起来就非常流畅自然。另外,文章还引用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表述都不一样。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背负应尽而未尽的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七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比较法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忆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笔记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脉络。
2.学习作者如何讲责任与未尽的苦处与乐处,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章提到的责任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与脉络。
2.难点:理解责任的内容,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苦乐
1、谈话导入新课。
2、读课题看看标题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二、自读自悟
1、介绍略读方法。
2、给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学习。
自读提示内容:用换标题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与乐》――结合课文内容找观点
《最苦与最乐》――结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学生自读学习
三、互动质疑
1、既然讲的是苦乐,为何标题不是《苦与乐》?
2、《最苦与最乐》能表现作者思想,为何标题不是《最苦与最乐》?
教师围绕自读提示,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明确课文内容与结构。
四、点拨反馈(结合实践,谈苦乐)
1、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围绕“你还觉得苦吗?”谈苦乐。
五、感悟分享(补充资料,自主展示,说责任)
1、根据课后阅读提示明确“责任”。
2、给出梁启超的资料,感知“责任”。
六、总结拓展(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引导拓展)
谈收获,明责任。
七、推荐作业。
1、微作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作者是如何把责任与苦乐这么大的话题说的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再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试从写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