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谈读书的名言篇一
46、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47、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鬬,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48、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49、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5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1、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还歌缓缓归。
5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5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5、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56、世事如今辣酒酿,交友自古春云薄。
57、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58、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5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60、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61、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62、天不容伪.
63、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64、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65、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6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7、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68、养生治性,行义求志。
69、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70、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71、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72、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73、天涯何处无芳草。
7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7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77、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78、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7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80、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2、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83、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84、此身泰山重,勿作鸿毛遗。
85、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86、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89、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90、至言不繁
91、夕阳无语燕归愁
92、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9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4、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
95、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9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98、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
苏轼谈读书的名言篇二
《观潮》苏轼
1、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2、注释:
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3、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4、这是东坡居士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写下了此诗。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感叹:“不过如此!”
另外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认为: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满足,没有失落,没有遣憾。禅意是,很多人终身在追寻某种东西,未追求到手时是痛苦,追求到手后是厌倦、无聊,觉得“不过如此”,这样一来,人生便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的摆动。而具备了平常心,体验了生活禅,你在实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标时,在看到了“庐山烟雨浙江潮”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5、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可是《观潮》一诗,就完全是另一种抒写,值得玩味。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变得平淡无奇了。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可以忘记了,烟雨、江潮也似有还无了。
以禅理人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难免的。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拂尘看净”、“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淡化,淡到不过如此,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
6、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7、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
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
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像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吴言生《经典禅语·庐山烟雨浙江潮》)
8、「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它形容一个人向往庐山的蒙蒙烟雨和浙江钱塘潮水的澎湃,很遗憾一直没有机会登临庐山、亲见浙江钱塘潮水。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后来他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我们对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对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一心追求。庐山烟雨你未曾见之前,它是神奇的庐山烟雨,你见了,心里的神秘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你未亲见之前,它是澎湃壮观的浙江潮,在你的想象中飞舞,你到了,它还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减。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世间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见到才是我的。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听,不必加意夸张渲染。只要我们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能够不在这些外境上面计较、起烦恼,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本色了。
很多人愤世嫉俗,有怀才不遇的慨叹,实在是多余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事无常,诸相皆空,如果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世间一切有也好、无也好,都看做镜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忧愁;无,也可以心灵自在,深入体会无限、无边、无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气,失去是结缘。常怀一颗平常心,能让我们在生活里不因好恶而颠倒挂碍!
9、年少时初读这四句诗,乍以为印刷出了错误,怎么第一句和和四句是同一句话呢?百思不得其解,求教学长,学长肯定书没有印错。我想了好久,得不出所以然。正因为茫然,所以印象深刻,从未忘记。
十年后再突然想起,已经过了最青涩时光,细细回味这四句话,一时间百感交集。
庐山烟雨,钱塘观潮,都是不可方物的美景,是多少人千里迢迢历尽艰苦都要朝圣般觐见的风物,未达成所愿时,总是耿耿于怀,惦记着,攒足了劲儿,誓不罢休。真的身临其境了,才松了一口气,可能还稍稍有点失落。原来,期待了那么久的事情,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震憾。其实,烟雨和潮,一直在这里,不曾改变,变化的,只是“求不得”的心情。
在人的一生里,有多少事情,我们是充满了期待和美好幻想的呢?为了心里的烟雨潮汐,我们一开始都是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挖空心思的,从求学,到求职,到求爱,求婚,求子……无一不是,而所求的,一旦到手,开始欢喜几日,慢慢平静平淡下来,才发现,不外如是,从而立,到不惑,再到知天命,多少的烟雨潮汐,到了最后,原来只是求全。
那些在时光里淡淡地流逝了的种种散聚,欢喜和伤悲,那些为了得到而付出的努力,那些为了成全而承受的隐忍,那些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徘徊和挣扎,那些含泪挥手笑着说的再见……磨灭了的是最初的殷勤和炽热,埋没了的是雄心壮志和渴望,最后剩下的,是平静如水的淡泊,到得别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
如水雾飞花,如梦如幻,如朝露,如泡沫,世间种种,诸法空相,在我指间流过,而我惶恐地抓不住,知道抓不住,还是徒劳地想抓住点什么。这就是执着吧,未到千般恨不消,究竟意难平。
苏轼谈读书的名言篇三
【原文】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赏析】
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
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
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像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它形容一个人向往庐山的蒙蒙烟雨和浙江钱塘潮水的澎湃,很遗憾一直没有机会登临庐山、亲见浙江钱塘潮水。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后来他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我们对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对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一心追求。庐山烟雨你未曾见之前,它是神奇的庐山烟雨,你见了,心里的神秘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你未亲见之前,它是澎湃壮观的浙江潮,在你的想象中飞舞,你到了,它还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减。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世间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见到才是我的。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听,不必加意夸张渲染。只要我们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能够不在这些外境上面计较、起烦恼,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本色了。
很多人愤世嫉俗,有怀才不遇的慨叹,实在是多余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事无常,诸相皆空,如果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世间一切有也好、无也好,都看做镜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忧愁;无,也可以心灵自在,深入体会无限、无边、无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气,失去是结缘。常怀一颗平常心,能让我们在生活里不因好恶而颠倒挂碍!
庐山烟雨,钱塘观潮,都是不可方物的美景,是多少人千里迢迢历尽艰苦都要朝圣般觐见的风物,未达成所愿时,总是耿耿于怀,惦记着,攒足了劲儿,誓不罢休。真的身临其境了,才松了一口气,可能还稍稍有点失落。原来,期待了那么久的事情,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震憾。其实,烟雨和潮,一直在这里,不曾改变,变化的,只是“求不得”的心情。
在人的一生里,有多少事情,我们是充满了期待和美好幻想的呢?为了心里的烟雨潮汐,我们一开始都是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挖空心思的,从求学,到求职,到求爱,求婚,求子……无一不是,而所求的,一旦到手,开始欢喜几日,慢慢平静平淡下来,才发现,不外如是,从而立,到不惑,再到知天命,多少的烟雨潮汐,到了最后,原来只是求全。
那些在时光里淡淡地流逝了的种种散聚,欢喜和伤悲,那些为了得到而付出的努力,那些为了成全而承受的隐忍,那些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徘徊和挣扎,那些含泪挥手笑着说的再见……磨灭了的是最初的殷勤和炽热,埋没了的是雄心壮志和渴望,最后剩下的,是平静如水的淡泊,到得别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
如水雾飞花,如梦如幻,如朝露,如泡沫,世间种种,诸法空相,在我指间流过,而我惶恐地抓不住,知道抓不住,还是徒劳地想抓住点什么。这就是执着吧,未到千般恨不消,究竟意难平。
【艺术特色】
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精彩,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描写的惟妙惟肖,十分精彩。
(1)清晰的层次之美
全文语言精练,共有四个段落,可分为两个清晰的层次。第一层为前三段,描绘江中壮美之景;第二层为第四段,记述江边盛况。江中壮美之景分为三个典型场景: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三个场景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曲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交响曲。
文章的层次之美不仅表现在整体构架的思路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局部的描述层次上。以“水军演习”一段为例:先写教阅场面宏大——继而写指挥调度灵活,后写江面上战火密布,最后写战争胜利,活现出一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水军的赫赫声势。
(2)精彩的描摹之美
全文以描写为主,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大师,极善抓拍典型场景和特写镜头。作者笔下的浙江怒涛:登城越岭,浪涛排空,如玉似雪,如雷似霆。水军云集的场景:巨舰数百,分列布阵,旌旗刀枪,森严壁垒。江面激战场面:黄烟弥漫,炮声隆隆,声如崩山,势如破竹。吴儿弄潮则突出其踩波踏浪的姿势:“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其勇猛之态,阳刚之气,技艺之精,令人拍案称奇。写江边观潮的壮观场面则用简笔勾勒:“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席地不容闲”,观潮的热烈火爆场面,一览无余。文中无论是江中奇景还是江岸盛况,均描摹得气势恢宏,酣畅淋漓。
(3)精妙的映衬之美
作者于多处运用映衬手法表现江潮的壮丽雄伟、水军的骁勇善战和吴儿的刚健勇猛。第二段中,描写交战场面“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接着笔峰陡转,“烟消波静”“一舸无迹”,以倏然而至的静态反衬先前攻势的猛烈,蕴含着对水军行进速度之快、变化之奇的高强本领的赞誉之情。最后一段写江岸上人山人海,车马塞途,水泄不通,席地难闲,与江中的奇景互相映衬,更展示了观潮的无穷魅力,将一幅宋代历史风情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谈读书的名言篇四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
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
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像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它形容一个人向往庐山的蒙蒙烟雨和浙江钱塘潮水的澎湃,很遗憾一直没有机会登临庐山、亲见浙江钱塘潮水。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后来他终于亲临庐山、浙江。
我们对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对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一心追求。庐山烟雨你未曾见之前,它是神奇的庐山烟雨,你见了,心里的神秘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你未亲见之前,它是澎湃壮观的浙江潮,在你的想象中飞舞,你到了,它还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减。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世间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见到才是我的。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听,不必加意夸张渲染。只要我们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能够不在这些外境上面计较、起烦恼,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本色了。
苏轼谈读书的名言篇五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译文]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海潮都很著名,在还没有去那里观赏的时候,心中总有许多遗憾无法消除。
[出自]北宋苏轼《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
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赏析: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可是《观潮》一诗,就完全是另一种抒写,值得玩味。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变得平淡无奇了。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可以忘记了,烟雨、江潮也似有还无了。
以禅理人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难免的。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拂尘看净”、“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淡化,淡到不过如此,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