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翻译类论文开题报告中文还是英文篇一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双重人格
《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艾米丽·勃朗特笔下的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更是以他特有的性格和对爱情的追求方式深深的吸引了众多读者。选题的目的在于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希思克利夫的性格进行分析,提出希思克里夫内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剧烈冲突,以及他内心中复杂的心理状态和由爱为恨的转变过程。研究在疯狂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复杂的心态,以此展现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扭曲的性格,进而阐述人性在扭曲社会中发生裂痕,扭曲和毁灭的社会根源。
通过描述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展现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畸形社会中人性扭曲,进而变得暴虐无情,产生强烈的复仇心理,达到复仇目的以后以自杀告终,它以狂飙般猛烈的情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从男主人公出走,重归,报复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双重人格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进而提出自己对这部作品深刻的理解,努力发掘人性的现实意义,展现《呼啸山庄》对人物深刻的心理描写所体现出的巨大艺术魅力。
1、《呼啸山庄》出版时并未引起国内外评论界多大的注意,即便是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引起的巨大震撼也被认为令人作呕的恐怖,评论界一些人斥之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认识到这部书的价值。作品发表一百五十年来,从最初的遭受冷遇,到后来的备受崇拜,评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如今,《呼啸山庄》被公认为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艾米丽·勃朗特也因此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同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作家。但是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尽管也有少数评论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认为他的复仇是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的正常反应,但多数评论家都对他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复仇毫无人性可言。
2、在国内,很多学者对《呼啸山庄》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故事结构上分析它的思想主题,也有的学者对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婚姻爱情的自我追求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对作品所运用的哥特式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性格、形象分析上。通过对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疯狂的复仇计划进行研究,分析其复仇根源,探询他的悲剧人生。
3、在国内有很多研究《呼啸山庄》的作品,如葛志宏的作品《论呼啸山庄中的现代主义因素》,袁翠珍的作品《一个扭曲的灵魂——简评〈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黄晓燕的《仇恨与爱情》等等。
理论研究法: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的研究分析,增强对作品主人公的了解,并对其形象进行深刻的研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分析法:通过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形象性格的分析对比,对研究对象进行进一步分析。
文本分析法:通过阅读作品,分析文章的主要思想及精神信仰,价值追求等,充分显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英]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杨苡译,译林出版社,1990年。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美]约翰·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三联书店,1987年。
黄晓燕:《仇恨与爱情》,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厚得:《西方文论精解》,吉林大学出版社,20xx年。
方平:《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
徐光兴:《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
第10周(5月7日——5月12日)撰写开题报告,整理已有文献资料。
第11周(5月13日——5月19日)撰写论文提纲,确定文章框架结构。
第12周(5月20日——5月26日)完成正文部分,形成初稿。
第13周(5月27日——6月2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
第14周(6月3日——6月9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进行再次完善。
第15周(6月10日——6月16日)论文定稿,装订成册。
翻译类论文开题报告中文还是英文篇二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翻译类论文开题报告中文还是英文篇三
(一)研究意义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态度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长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研究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研究围绕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展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研究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代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研究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xx(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xx(12)。
(一)研究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造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x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2、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研究资料,充实论文的研究素材,从而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大致思路对素材进行梳理、利用。
3、理论分析法
在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准确凝练的用作本文的理论支撑。
4、逻辑论证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著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本文中有关问题作深入思考,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
(三)研究进度安排
1。学生选题: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纲:20xx年11月18日前。
3。开题报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论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论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论文答辩:20xx年5月26日。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一)乱世流离——独处他乡的无依感
1、游子思乡无路乐景写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衬
(三)婉转附物的托物起兴
三、《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语简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伤时叹逝的感伤主义
翻译类论文开题报告中文还是英文篇四
一、选题依据(包括课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意义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态度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长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研究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研究围绕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展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研究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代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研究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xx(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xx(12)。
二、研究方案(包括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安排)
(一)研究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造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x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2、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研究资料,充实论文的研究素材,从而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大致思路对素材进行梳理、利用。
3、理论分析法
在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准确凝练的用作本文的理论支撑。
4、逻辑论证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著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本文中有关问题作深入思考,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
(三)研究进度安排
1。学生选题: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纲:20xx年11月18日前。
3。开题报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论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论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论文答辩:20xx年5月26日。
三、写作提纲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一)乱世流离——独处他乡的无依感
1、游子思乡无路乐景写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衬
(三)婉转附物的托物起兴
三、《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语简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伤时叹逝的感伤主义
翻译类论文开题报告中文还是英文篇五
(一)研究意义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态度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长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研究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研究围绕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展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研究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代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研究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xx(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xx(12)。
(一)研究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造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x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2、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研究资料,充实论文的研究素材,从而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大致思路对素材进行梳理、利用。
3、理论分析法
在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准确凝练的用作本文的理论支撑。
4、逻辑论证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著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本文中有关问题作深入思考,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
(三)研究进度安排
1。学生选题: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纲:20xx年11月18日前。
3。开题报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论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论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论文答辩:20xx年5月26日。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一)乱世流离——独处他乡的无依感
1、游子思乡无路乐景写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衬
(三)婉转附物的托物起兴
三、《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语简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伤时叹逝的感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