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篇一
刚来到湘西时我便被这里的山水震撼了――原来我以前并不知道什么叫山清水秀。这里的山高高低低很有个性地独立或绵延,这里的水在哪都能见着,绕山而行又不随山而止。
第一天就见识到了这里村民的淳朴,在这里谁有困难便会有很多人来关心帮助。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村民的热情。第一天就有董哨村支书留我们吃饭,后来就有大哨村支书像邻居一般给予我们所需的东西,有次走访时还有不相识的大姐请我们穿苗服。
来之前以为这里会很落后,来时才发现这里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这里的路不是烂泥小道,而是宽宽的马路,村里的路也多数是水泥铺成的。经过了解才知道这里的村民一心想改变自己的现状,政府也大力投资发展这里的经济。让人有“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感觉。经过了改革开放,经过了新农村建设,这里已经发展了很多,但是偏远的地理位置让这里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发展迅速。这里人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基本还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自己种粮吃,喝的水是山上引下的泉水,衣服自己做,连布都是自己织。这里的人一直在寻求生存的路,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但去年金融危机打工的人回来了很多。现在有很多人选择种烟,这倒也成了他们的出路。这里山多平地少,能种稻的地极少,倒是种烟不仅不需要很大的地,而且收入也比稻谷多几倍。但是种烟也不是人们生根立命的办法,毕竟国家不鼓励种烟。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董哨村会计的想法,他认为补抽要发展还得靠农业,发展大棚蔬菜,开展养殖业,养猪、羊、牛等牲畜。来到这里我也发现这里要发展不能靠打工,打工赚不了多少钱。这里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开展旅游也并不现实,发展农业才是正道。既然董哨村会计寻求到出路,其他干部应该也是有想法的,我想他们缺少的是技术上的指导和场地的限制。来这里时就发现这里有很多修路的人,本以为都是本地的工人,一问才知道这些修路的都是外地的。由于修这里的路不比修别处的路,这里山高路险多是盘旋的山路,需要很高的技术,而这里的人虽然打工的很多但有技术的却很少。其实技术不是学历决定的,为什么这里的工人就缺少技术,别处的工人就有这些技术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想不太明白。如果能解决技术上的障碍,这里也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的,不用总是靠政府出资。据我所知,我们所到的地方只是补抽乡最富的四个村,还有十几个中等下等的村我们没有去过。如果都靠政府的力量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条件显然是不现实的。
来到湘西过了二十几天有意义的生活,真有点不舍……希望我们真的为湘西做了点什么。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篇二
感悟大山里的秘密--我的崭新支教之旅
关内志愿者张福生
有些东西只有真正亲身实践过才会深刻理解其意义。伟人改变环境,能人利用环境,凡人适应环境,而庸人抱怨环境。经历过这次支教,让我懂得,其实自己是多么地幸运,我们没有权利一味抱怨,而是要承担义务去尝试改变--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环境。
曾经参加过很多次支教活动,但这次是时间最长、距离最远的一次。7月17号从家里出发,心情比较复杂,心中还有很多的忧虑,因为刚从学校回家不到几天,上一趟旅行留下的疲惫的影子还没完全消失,而现在又要启程。一个人的时候,常会问起自己,同样身为农村的孩子,同样生活在偏僻的山村,为什么还要跑这么远去大山深处参加义务支教,没有任何报酬、完全自费!类似的问题,身边的朋友和父母都有问起,他们说,如果是为了想在暑期增加社会经验和阅历,提前体验一下作为准教师的角色,那么我可以在家附近找一所学校实习;如果是想要去体验一下艰苦的生活,那么我可以留在家里帮父母分担一下家务;再如果是想的的确确做一些公益事宜,我也可以留在村里,帮助村里的乡亲父老一起修马路;如果……这一串串的假设也不是毫无道理。
带着这样的一些困惑,我来到了北川,参加了一个叫做“中国心”的志愿者组织,参与到北川关内一个叫做马槽小学项目点的支教活动。()从关外到关内,我们翻越过了一条叫做“擂禹路”的大山,这是一条越过多米大山山顶的山路,据说,它是地震时期解放军官兵打通的一条从关内通往关外的“生命线”。翻过大山,再历经一个小时的山路,我们到达了支教目的地。这是一所四周被高山围绕,在地震之后新修的学校,面积不大,只有一栋教学楼、一栋住宿楼和一个操场。由于学校是新修的,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和城里的一些学校相比,这所学校的设施并不占下风。难以想象这是坐落在一个落后山区的学校,因为自己想象中的支教地学校都显得很破旧。这样的状况和心中的期望形成了一定的落差。但是,当到开营第一天迎接孩子们的时候,当看到那些穿着朴素,眼神充满纯真和渴望的孩子以及他们老实、纯朴的家长的时候,在心中形成的落差立刻消失了。我为孩子们能够在这样一个落后偏僻的地方享受和城里边孩子差不多的教学设施而欣慰,而高兴。但是,在这里,教学硬件得到了改善,但是这里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依然贫乏,而且,离开了学校,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又回到了原点,依然让人担忧。在这个时候,我之前的忧虑和困惑彻底消失,更加确定自己来这的理由,更加坚定了这次支教的信念。
怀着释然、豁达和奉献的心态,我渐渐地、安心地展开了工作。在这里,我的身份已不再是大学生,而是这里的一名志愿者老师,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影响到学生。带着这份责任、尽心和决心,我慢慢进入工作状态,慢慢习惯这里的生活。在这里,我们所有的志愿者们有明确的分工,各就其职。非常荣幸我被安排到高年级任课,并且担任高年级的生活老师,能够有机会能与这里的孩子们有更多、更近的接触。这十几天下来,和孩子们的沟通和生活还算圆满,和志愿者老师们在工作上的合作还算成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产生过不愉快。但是,这些问题在最后的总结大会中得到了沉淀。
身为教学组的老师,能有机会参与到家访和后勤的工作,感到非常庆幸。同时,正是因为这些不一样的工作体验给我留下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不一样的收获。作为一名师范生,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非常珍惜和重视与孩子们交流。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发现这里的学生非常懂事、真诚、勤奋,但是这种惯有的农村孩子的乖巧塑造出了他们沉默和内向的性格,他们在课堂上不太敢放开,不敢大胆发言、表演,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或者提问;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能力,但是不善于表达,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个性;这或许是因为信息和交通以及环境条件的限制,这些孩子们的视野似乎被周围的大山所阻挡,不够开阔,非常有限,他们都希望越过高高的大山,寻求那片宽广的天地;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渴望能够快乐幸福的学习和生活,希望自己的学校有健全的、先进的设施,希望课堂上充满知识和乐趣。面对他们的美好期待,我们志愿者们只有全力以赴。
在后勤和教学各项工作中,在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的合作和交流中,在与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相处中,同样得到了许多宝贵的财富。那种志愿者们之间的互帮互助,师生间的情节和友谊让人难以忘怀。
一天的家访,让我再一次体会到浓浓的乡情和责任。孩子们的家长对我们都十分热情和感激,他们把孩子交给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给孩子们带去知识,帮助他们成长。这个时候,我更加明白自己来到这里的意义所在。同样作为从农村生长的'孩子,我深刻理解家长们的心情,对于他们来说,孩子是他们的希望,而对于山里的孩子,只有读书,只有知识才能有机会让他们走出大山。在大山里,一个孩子的大学梦不仅仅是个人求学、求知的梦想,它更是承载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以及祖辈世世代代的期望和责任。但是,又是在这样的大山里,在这个经济和教育落后的地区,对于那些贫困家庭,他们追梦的路途是如此艰辛坎坷,甚至希望是如此渺茫。此时此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我们微薄的帮助对他们来说意义有多大,也更加确定自己十几天的坚守没有白费。
“成长营”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也许真的只有时间能够改变一切,在即将离别的时候,才懂得更加珍惜和不舍。仔细回想这些天的经历,发现的确有那么一幕幕瞬间让人难以忘怀。在离开之际,突然各种感动、各种思索完全占据了曾经存在的遗憾。也许,换了一种环境之后,随着时间的前行,会慢慢淡化离别时的那种复杂的情感。但是,我想,自己永远不会忘怀这一次支教的感人经历,曾经留在这里的记忆将会永远封存在脑海。或许,在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再回想起当年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定会有不一样的滋味。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篇三
- 志愿者支教活动总结
- 志愿者支教活动总结
- 暑期志愿者支教活动总结
这次暑期的湘西支教,我收获了很多。认识湘西,走进湘西,让我感受到湘西的山美,水美,人美。
来到湘西过了二十几天有意义的生活,真有点不舍……希望我们真的为湘西做了点什么。
转眼间支教工作已接近尾声,这十八天的支教经历已经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了不平凡的一页。十八天的酸、甜、苦、辣,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十八天,对于我和那里的孩子来说,太短了,实在是太短了,还没有来得及回味就已经踏上了返程的火车。这十八天,在给孩子们留下美好回忆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提供了锻炼成长的机会。在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各方面都在进步。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的这次支教工作做一下总结:
第一, 教学方面
第二, 调研走访
走访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亲近了这里的生活,更加了解了这里的孩子。
第三, 日常生活
第四, 课外活动
本次支教活动由于时间比较短,我们只组织了一次大型的课外活动:棋类比赛。
结语:
这十八天,我作为一个学习者学习着来自书上和实践中一切;这十八天,我努力着…….蓦然回首,时间已过,排达坝苗圃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因为从他们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坚韧、什么叫毅力、什么叫不服输,他们求知的眼神我将永远记住。排达坝苗圃希望小学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驿站,它将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奋斗。
7月12日~7月31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暑期志愿者支教活动,在这二十天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在教学之外还进行了社会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分析原因:首先,教育问题主要受制于经济条件。补抽乡大多数自然村都是政府鼓励种烟的,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都是靠种植烟草发展经济。大哨村、补抽村和董哨村由于种植烟草比较多,因此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要能负担起的,家长也会尽力想办法。有个别家长表示,自己因为没有文化,所以希望孩子多读点书,尽量接受高等教育。吉久村经济条件很落后,由于人均土地很少,所以种的烟草并不是很多,经济条件相当落后,很多人外出打工形势并不是很好,有些人甚至需要家里寄钱过去,因此负担学生的学费显得很吃力,当家庭经济负担不起学生庞大的学费支出的时候,鼓励学生积极接受教育似乎也便很难行得通了。其次,家庭子女众多也是家庭经济条件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们调研中发现,子女众多是当地的一个普遍情况,一个家庭三到四个小孩的情况极其普遍,甚至还有四五个的。当地人普遍的观念是“有儿有女穷不起,无儿无女富不长”,家庭子女多,加上经济条件本身就不好,因此子女的教育问题分外困难的一件事。不过,吉久村村长反映,通过接收外界的信息,村民也在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最近两三年传统观念已经有所改变,变为“儿子有一个就可以了”。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从注重人口数量转变为质量的提高也仍然任重道远。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篇四
这次暑期的湘西支教,我收获了很多。认识湘西,走进湘西,让我感受到湘西的山美,水美,人美。
刚来到湘西时我便被这里的山水震撼了——原来我以前并不知道什么叫山清水秀。这里的山高高低低很有个性地独立或绵延,这里的水在哪都能见着,绕山而行又不随山而止。
第一天就见识到了这里村民的淳朴,在这里谁有困难便会有很多人来关心帮助。我们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村民的热情。第一天就有董哨村支书留我们吃饭,后来就有大哨村支书像邻居一般给予我们所需的东西,有次走访时还有不相识的大姐请我们穿苗服。
来之前以为这里会很落后,来时才发现这里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这里的路不是烂泥小道,而是宽宽的马路,村里的路也多数是水泥铺成的。经过了解才知道这里的.村民一心想改变自己的现状,政府也大力投资发展这里的经济。让人有“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感觉。经过了改革开放,经过了新农村建设,这里已经发展了很多,但是偏远的地理位置让这里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发展迅速。这里人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基本还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自己种粮吃,喝的水是山上引下的泉水,衣服自己做,连布都是自己织。这里的人一直在寻求生存的路,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但去年金融危机打工的人回来了很多。现在有很多人选择种烟,这倒也成了他们的出路。这里山多平地少,能种稻的地极少,倒是种烟不仅不需要很大的地,而且收入也比稻谷多几倍。但是种烟也不是人们生根立命的办法,毕竟国家不鼓励种烟。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董哨村会计的想法,他认为补抽要发展还得靠农业,发展大棚蔬菜,开展养殖业,养猪、羊、牛等牲畜。来到这里我也发现这里要发展不能靠打工,打工赚不了多少钱。这里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开展旅游也并不现实,发展农业才是正道。既然董哨村会计寻求到出路,其他干部应该也是有想法的,我想他们缺少的是技术上的指导和场地的限制。来这里时就发现这里有很多修路的人,本以为都是本地的工人,一问才知道这些修路的都是外地的。由于修这里的路不比修别处的路,这里山高路险多是盘旋的山路,需要很高的技术,而这里的人虽然打工的很多但有技术的却很少。其实技术不是学历决定的,为什么这里的工人就缺少技术,别处的工人就有这些技术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想不太明白。如果能解决技术上的障碍,这里也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的,不用总是靠政府出资。据我所知,我们所到的地方只是补抽乡最富的四个村,还有十几个中等下等的村我们没有去过。如果都靠政府的力量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条件显然是不现实的。
来到湘西过了二十几天有意义的生活,真有点不舍……希望我们真的为湘西做了点什么。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篇五
这次暑期的湘西支教,我收获了很多。认识湘西,走进湘西,让我感受到湘西的山美,水美,人美。
刚来到湘西时我便被这里的山水震撼了——原来我以前并不知道什么叫山清水秀。这里的山高高低低很有个性地独立或绵延,这里的水在哪都能见着,绕山而行又不随山而止。
第一天就见识到了这里村民的淳朴,在这里谁有困难便会有很多人来关心帮助。我们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村民的热情。第一天就有董哨村支书留我们吃饭,后来就有大哨村支书像邻居一般给予我们所需的东西,有次走访时还有不相识的大姐请我们穿苗服。
来之前以为这里会很落后,来时才发现这里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这里的路不是烂泥小道,而是宽宽的马路,村里的路也多数是水泥铺成的。经过了解才知道这里的村民一心想改变自己的现状,政府也大力投资发展这里的经济。让人有“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感觉。经过了改革开放,经过了新农村建设,这里已经发展了很多,但是偏远的.地理位置让这里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发展迅速。这里人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基本还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自己种粮吃,喝的水是山上引下的泉水,衣服自己做,连布都是自己织。这里的人一直在寻求生存的路,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但去年金融危机打工的人回来了很多。现在有很多人选择种烟,这倒也成了他们的出路。这里山多平地少,能种稻的地极少,倒是种烟不仅不需要很大的地,而且收入也比稻谷多几倍。但是种烟也不是人们生根立命的办法,毕竟国家不鼓励种烟。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董哨村会计的想法,他认为补抽要发展还得靠农业,发展大棚蔬菜,开展养殖业,养猪、羊、牛等牲畜。来到这里我也发现这里要发展不能靠打工,打工赚不了多少钱。这里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开展旅游也并不现实,发展农业才是正道。既然董哨村会计寻求到出路,其他干部应该也是有想法的,我想他们缺少的是技术上的指导和场地的限制。来这里时就发现这里有很多修路的人,本以为都是本地的工人,一问才知道这些修路的都是外地的。由于修这里的路不比修别处的路,这里山高路险多是盘旋的山路,需要很高的技术,而这里的人虽然打工的很多但有技术的却很少。其实技术不是学历决定的,为什么这里的工人就缺少技术,别处的工人就有这些技术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想不太明白。如果能解决技术上的障碍,这里也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的,不用总是靠政府出资。据我所知,我们所到的地方只是补抽乡最富的四个村,还有十几个中等下等的村我们没有去过。如果都靠政府的力量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条件显然是不现实的。
来到湘西过了二十几天有意义的生活,真有点不舍……希望我们真的为湘西做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