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一
预习,正越来越被更多的小学数学老师所青睐,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终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不容置疑。
可有些老师提出:教材中一些需要推导算理、计算公式以及需要探究后才得出结论的内容不必安排预习。理由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而我恰恰认为,这类课,预习过后,合理组织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说反而具有更高的思维含量。
例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我是这样组织预习的:
(1)布置阅读书上p89-90页的内容;
(3)在解决例题时,你是怎样替换的?
(4)在探究过程中,你还遇到什么问题?
第二天,我这样检查预习并组织新课,分为这几个层次:
1.开门见山,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解答预习要求;
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9个小杯,9个小杯是怎么来的?
3.同样720毫升,全部倒入大杯需要3个大杯,3个大杯是怎么来的?
4.小结两种替换方法(大杯换小杯,或小杯换大杯);
5.组织验证;
6.质疑:预习中你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7.改变条件拓展提升:把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改成大杯容量比小杯容量多160毫升,让学生思考如何替换,组内交流。
8.对比总结: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9.巩固训练:如何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这样的课堂把原来要通过探究,最终得到的“替换”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预习感知,并通过预习反馈,延续下面的探究活动,解决这节课的重难点,可谓单刀直入,不拐弯抹角,学生的思路清晰,思考方向明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谁又能说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呢?反而,我认为:
1.这样的课堂,高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地展现了多样化的见解,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思考,不至于跟不上教学的节奏,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长此以往,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3.课堂中教师可以重点点拨预习中产生的疑惑,围绕重点难点组织合作交流,拓展、创新。而不至于课堂中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难点,造成会的学生不愿听,不会的学生听不懂。这样的课堂,充分节约了教学时间,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思考难度,为了突破难点,课的开始交流预习作业中长方形示意图的画法及面积计算,先参透画图意识。
这样,可降低一些难度,从而揭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由于预习单中学生已初步了解增加长或宽怎样画,因此在学习例1时,学生马上想到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上,我也放手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并通过交流,完善画图方法,再通过分析题意,明确了解答方法。
画图策略的优性,对学生来说体会不是太深,再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并体会:当信息比较多的'时候,通过画图,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从图上能看出有什么不变,数量关系更清晰,明白,能从图上解决问题。再通过后面的想想做做,学生对画图这一策略的认识又有了提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三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答一下。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予了提示,并且收集了几种比较典型的解题方法。
师:好,老师选了几个学生的作业,我们来听听听他们的想法。第一位同学在解题时时有困难的,所以,老师给她了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表格。
生1:30是第一天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所以是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所以是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所以是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所以是50个。
师:很好,这种方法正确吗?
齐答:正确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检验一下对不对。
师与生一起读:第二天35、第三天40、第四天45、第五天50。
师:是不是都多5个?求出答案后,我们应该回过来检验一下。
师出示列算式的方法。
生2:第一天是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30+5=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35+5=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40+5=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45+5=50个。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
齐答:可以。
齐答:第三天是40个,第五天是50个。
师出示生3的作业,请生3来介绍。
生3:我发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了两天,也就多了两个5,所以2x5=10,再把第一天的加上多的.就是第三天的40个。
师:根据他的思路,我们来想想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
学生回答:4个。
师:可以怎样列式?
生:4x5=20,30+20=50个。
师:求出最后的答案正确吗?
生:正确。
出示错例
师:这位同学对吗?
全班同学一起来看,学生举手发现:第五天5x5+30=55是错误的。
整个板块老师收集了三种正确的方法和一种错例来进行展示,这三种正确的解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都是学生在理解了题意和数量关系后写出的,错例的展示提醒了学生从条件出发的重要性。对于第三种方法展示是,老师问了全班“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这是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不是每道题都一定要一步一步的解决,这是对于学习的提升。
从坐在边上的同学情况看,有一个错误,两个不会做,只有一个会做。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对于这题的解决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是不是可以准备一些表格纸,装进信封放在小组长那边,如果谁有困难,可以到组长那边的信封里拿提示,适当降低点难度,我想这样全班就都会解答这些题了,从而也告诉学生所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有很多种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四
这一课时最关键的是在例一,因有对以前知识的复习,所以在掌握程度上必须把握得当,让学生明确使用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然后再大规模地开展策略的教学,让学生感知一一列举的优点!
对于例二,学生对于这里含有的找规律的知识掌握较好,因此容易上手,可以让学生明确掌握用表格的方法来实现一一列举的策略,后来证明这是对的,用表格的方法,可以将一一列举的策略的优点发挥到最好,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五
算法你比较喜欢?”在试一试中,也是用三步来解决。所不同的是,例题是求两积之和,这里是求两积之差。但思考的策略不相同,教师在学生解答例题的基础上,独立列表整理条件,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独立解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仍然说不出思考过程来的,这时老师带领导已经过关的学生来帮组强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达到以好带差的效果。
在想想做做的时候,先指导学生认真看图,收集各种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根据问题将各种条件整理成表格,并分析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独立解答。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学会跟着老师思路想问题,又能养成独立的解题方法。
第二题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指导解答。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图中情况再提出些问题并解。第三题虽然与例题和试一试的不同,但学生也能通过列表整理的方法,独立地,认真地用自己的能力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
在第环节中:教师以“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环节:教师在出示例题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里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在这环节中,老师的一句:“你准备从哪想起。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做到了认真细致。在这题里,学生可以有两种想法,一是: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要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二是根据桃树有3行,每行有多少棵,可以求出桃树的棵数;根据梨树有4行,每行5棵,可以求出梨树的棵数,然后求出桃树、梨树一共的棵数。这里老师能让学生独立的回答每步的思考过程。在第二课时里,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够多,在教案中我们设计了让小组活动交流的时间,但在实际的课程中,这样的活动只有一次,而且质量不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六
这节课,我围绕小猴摘桃设计了5个复习题,旨在通过前四道题目,复习加法、减法、乘法,以及两步计算问题,最后一道题目通过学生补充条件不同,提问求出的都是“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为什么结果不同?强调在解题过程中条件的重要性,引出今天的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另外补充的条件:第三天摘40个,从而引出条件中数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补充的条件和什么有关?在上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部分有些重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补充条件中找加、减、乘及两步计算问题可能会更好些。
这节课大致上我自己还算满意,还有些细节地方需要改善,今后我会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七
周五,我借班上了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一节课下来,感受颇多,现反思总结如下。
一、预设要精心。
是……用符号列举等。设计这样的环节是想告诉学生列举的方式并不重要,关键要一一列举。可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列举时,恰恰没有出现预想的方式,清一色地在设计表格,打“”,且能完成的极少。等了一会,转了一圈也没发现不同的列举方式。无奈!只好改变预案,带着学生完成列表列举便草草收场。其实,备课时曾经在脑子里闪过“如果学生不出现多样的列举方式,怎么办”的疑虑,可总自信的认为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预设的不够精心,导致了教学出现意外后,没有很好的应急处理方法,教学期望无法达成。试想,如果能未雨绸缪,当学生都在苦苦设计表格时,顺势引导:表格容易设计吗?不用表格,你能想出别的列举方式吗?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摆脱表格的影响。之后,指出列举的方式不重要。并把表格列举留作自学,集体完成……我想就不会出现教学时的窘境。
二、备“学生”要落到实处。
教学中,处理在表格中画“”表示订阅方法这一环节时,觉得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容易,便放手让学生尝试。结果,多数学生不知所措,几乎没有学生能不遗漏、不重复地完成。其实,在集体备课时,盛校长就曾专门分析了这张表格:指出它是个复式表格,学生很难看懂,要注意变通。可我却想当然!如果能实际地调查一下,课堂上也许就不会出现盲目的尝试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时间浪费。备课要做到“心中有书、手中有法、目中有人”,真的是缺一不可呀!
可能是因为借班的原因,也可能是比较紧张,学生在发言时稍微有点偏离我心中的答案时,便急忙打断,包办代替。比如:在回答长与宽的和是为什么是9?学生李说:因为周长是18,减去…….听到用“减”我马上打断了他的话,又请了另外一位学生。下课和他聊天时,才弄明白他的`想法:周长是18米,包含两组对边,减一次,再减一次。也就是18-9-9=0。所以长与宽的和是9米……一个正确的想法就这样被我一口否定了!如果当时再给些时间,或许这样的遗憾就不会发生。相信回答问题的学生,更要相信其他倾听的学生。课堂中出现错误时,我就像一个权威的裁判,忙着判断是非。设想一下,如果通过学生的评价或学生之间的辩论交流,可能效果会更好。做到善于挑动“群众斗群众”还需平时多磨炼呀!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八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答一下。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予了提示,并且收集了几种比较典型的解题方法。
师:好,老师选了几个学生的作业,我们来听听听他们的想法。第一位同学在解题时时有困难的,所以,老师给她了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表格。
生1:30是第一天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所以是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所以是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所以是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所以是50个。
师:很好,这种方法正确吗?
齐答:正确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检验一下对不对。
师与生一起读:第二天35、第三天40、第四天45、第五天50。
师:是不是都多5个?求出答案后,我们应该回过来检验一下。
师出示列算式的方法。
生2:第一天是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30+5=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35+5=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40+5=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45+5=50个。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
齐答:可以。
齐答:第三天是40个,第五天是50个。
师出示生3的作业,请生3来介绍。
生3:我发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了两天,也就多了两个5,所以2x5=10,再把第一天的加上多的就是第三天的40个。
师:根据他的思路,我们来想想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
学生回答:4个。
师:可以怎样列式?
生:4x5=20,30+20=50个。
师:求出最后的答案正确吗?
生:正确。
出示错例
师:这位同学对吗?
全班同学一起来看,学生举手发现:第五天5x5+30=55是错误的。
分析:
整个板块老师收集了三种正确的方法和一种错例来进行展示,这三种正确的解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都是学生在理解了题意和数量关系后写出的,错例的展示提醒了学生从条件出发的重要性。对于第三种方法展示是,老师问了全班“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这是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不是每道题都一定要一步一步的解决,这是对于学习的提升。
建议:
从坐在边上的同学情况看,有一个错误,两个不会做,只有一个会做。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对于这题的解决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是不是可以准备一些表格纸,装进信封放在小组长那边,如果谁有困难,可以到组长那边的信封里拿提示,适当降低点难度,我想这样全班就都会解答这些题了,从而也告诉学生所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有很多种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