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北冥有鱼写法篇一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北冥有鱼写法篇二
一、1、“北冥有鱼”一句,出自庄子的《逍遥游》。2、《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二、读后感如下:3、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4、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5、“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北冥有鱼写法篇三
在文中,庄子创造了鹏和鲲两种力大无比、身躯庞大的生物。鲲化成了鹏,从北海出发,借着大风,来到了天池。鹏的双翼好像遮住了天空的云彩,能够掀起千米的巨浪。
可是即便是这样的鹏,在迁徙时也要和尘埃一样,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够运动。纵使它能飞上万里高空,纵使它能掀起滔天巨浪,它也无法离开大自然的力量。纵使鹏能力出众,拥有强健的体魄,可它一旦失去了外界的依托,也许连北海也飞不出去,更别提什么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了。
既然连身为神兽的鹏也有所依托,不是真正的逍遥,那么身为凡人的我们又怎么会得到自由呢?但是又有谁能言之凿凿的说我们从来没有自由?也许,我们在某些方面会有不凡的成绩,得到他人的赏识。那么,至少在那一刻,我们是自由的,是得意的。我们不能终生在枷锁中生活,那么,我们就要在那一刻,解放我们的天性,不为任何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
尊称“诗仙”的李白,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一生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希望自己能成为大鹏,终有一日得皇上赏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颠却沧溟水”。风停止,大鹏也能激起沧海之水。自己失势了,也能在某个领域有一番作为,自己的地位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得势时在官场大显身手,失势时便在文坛豪情万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终究得势,可他从不看他人的脸色行事,他只做他自己,既然得意,那便欢乐。
大鹏会无风,李白会失势,可他们在史书上留下的名声却丝毫不变。我们终有一天,也会得势,那么我们就要在那巅峰时刻尽情欢乐。要知道那不是永恒。失势时,那便自由,不必为任何人而活,不必看别人脸色行事。
在未来,我们也许会成为大鹏,遨游万里,也许,我们也会成为尘埃,会被人遗忘。但是,只要我们在该享乐时欢乐,该自由时轻松,那么,在任何时刻,我们都是得势的。
北冥有鱼写法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
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
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学生再读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介绍《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板书: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庄子名言积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激趣导入
了解庄周,初步感受其风格及地位,解决学生读好的问题,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的能力,感悟课文主旨,体会句子的妙处,初步感受庄子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补充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刚刚开始诵读国学,对于庄子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庄子的哲学学生很难理解。
经过几次跟读、带读之后,学生能够流利、通顺的朗读,但是断句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北冥有鱼写法篇五
我认真的观看了三位老师的课堂实录后,收获颇丰。语文教学教知识,更重思想教育。其中李老师教的《北冥有鱼》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
北冥有鱼出自《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提及庄子,最先想到的便是《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鱼,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正是用如此充满想象力和张力的绝唱打动我们、征服我们的.鲲与鹏的形象,不仅体现这一种傲气,更是一种霸气.姑且看看鲲是如何化鹏的.鲲的身体没长到足够大时,不叫鲲,叫大鱼.大鱼和其他生物一起在遥远的北海之湾生活着,它吞食着水中生物,吸收日月精华,终于有天,它身体长到几千里长了,这时,大鱼就成了鲲.鲲在北海自由生活,方圆之内已经很难找到匹配的对手了.然而,在无边漆黑的海里,鲲是忧郁的.于是,它为了寻觅更好的天地,开始计划着如何跳出水面,尝试飞行,想体会一下迁徙的滋味.鲲在海底诡秘地游着,一次次跳起,落下,它试探着水面的风.它一直等到了六月,盛夏美好的时光,。
这时,天地间热气环旋,鲲等来了大风,它熟练的跃起,拼命一搏,双鳍一展,宽大的翅膀就出现了,只有在这一刻,鲲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鹏.鹏在风中学习飞行,它借着风越飞越高,终于,它告别了北海,向更广阔的天地飞去.之前,有谁想过,一条海里的鱼能像鸟儿一样飞行?回过头来分析这整个过程的内在含义.大鱼之所以能变大鸟,因为它主观意识上就想变.上文所说的,鲲在轻易就能称王称霸的北海里,是忧郁的,这样的忧郁其实是“领袖气质”与“英雄无用武之地”间的一种不妥协,它试图跳出水面的行为正是这种不妥协心理的反映.换个角度来看,鲲对世界的理解,与其他鱼类相比,思想觉悟是不同的,它奋发、自强.它不想一辈子在海里抬头看天,它要站得更高,以天的视角去看海.鲲跳出水面时,不叫鹏,依然叫鲲,或者叫大鸟,只有它飞起来了,飞高了,飞到云朵里了,才叫鹏.我把鲲跳出水面学习飞行看成它的第一个突破.鲲变成大鸟在我眼种是一种自省与鞭策.自省,可以理解成自我反省,也可以说成“众人皆醉我独醒”.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翻看历史,在春秋时代就有个著名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庄王没当上皇帝时,楚国内政就经历里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他的爷爷楚成王要称霸中原,他攻打晋国时被对方打败,没多久后,又祸起萧墙.原先,成王想把商臣(庄王的爸爸)立为太子,但后来成王发现这个儿子相貌不好,心想这样的人必定生性残忍,于是想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听了,为弄清楚事情,故意在宴席上调戏姑母.姑母顿时大怒:“难怪你爸要杀了你另立太子,你这个无耻的人!”商臣一听,急了,成王遇事总与妹妹斟酌,现在姑母这样说,可见事情果真如此。
《北冥有鱼》让我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荡,让我更深的理解了庄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