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感悟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校本心得感悟篇一
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入,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随着未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创新已经成为各级教育机构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这方面,我所在的学校不断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推进校本创新,也欣喜地看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以下是我在创新校本方面的心得体会。
〇、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是创新校本的基础。作为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因此,家校合作、品牌创建与推广,将是有效实施“创新校本”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当积极推行沟通与互动平台,落实家校沟通的渠道,发挥家庭资源的作用。另外,学校也要将学生所学的优秀成果和文化特色的宣传推广,力争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
一、师生互动
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直接关键师资力量,为此,在创新校本的基础上,改进师资标准,培养师生互动和互助能力,将是师资培养的重点。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利用新技术手段,发掘教学新形式,让师生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互动。我校开设“名师课堂”,让有经验的老师分享教学经验,或者深度剖析某一门重点科目领域内容的独到见解,以此来吸引学生们参与讨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也为大家打通了学习上的难关。
二、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学校校本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贯彻“知行合一”的理念,积极推动学生们在课堂外实践并取得实际成果,同时改善学校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便利条件。我们学校引入“公益课程”,让学生利用假期去进行实践探究,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在传统课程中能得到思想上的提升,更能从实践中体验压力,锻炼自我,培养抗挫心理,进而提高自我所有能力。
三、应对教育
应对教育是一种以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的教育观。在学校中,我们要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发挥。学校应该发动学生团体和学校志愿者组织,积极面对现实的问题,对比课程标准,掌握核心技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学校要加强学科课程的创新性改革,更好地适应现实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只是纸上谈兵。
四、主题活动
校本创新应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周期反馈为主要目标。学校需要在主题活动的组织中,发挥个性化,追求创新性。学校应该通过积极开展联谊、文艺团体、科技智能、读书论坛等主题活动,培养和引导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和能力,同时避免过度劳动带来学习压力和负担。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充分调动校内和校外各财力和资源,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创意和活力得到发挥。
总之,校本创新需要教育机构、学生和家长通力协作,不断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途径,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发展作为学习的首要目标,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优秀人才。作为一名教育机构的工作者,更应该知道校本创新需要师生互助、不断改进,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创新教育的成果不仅精于计算机和数字方面,更要发挥在人格和道德方面。
校本心得感悟篇二
自诩为“最美好的年华”,那些曾经的学生时代注定会伴随着无数回忆。而如今,刚刚走出校门的我却不禁感叹:如果能让校园里的教育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会更有意义吧。对此,校本实施则是一项有益举措。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我的校本实施心得体会。
第二段:感受
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不免觉得那时候的课程体系相对缺乏个性化和深度,学习的难度有时也过高或过低。但是在学校开展的校本实施计划中,我们学生可以更好地甄别自己的优劣及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促进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与老师更好地沟通也是校本实施的一个重要目标,课堂更加轻松自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近。
第三段:改变
相比较以往,校本实施计划的大量参与能够推动学生在学习方面更专注于自己的优势发展,并通过更生动、更生动、更开启思路的课程形式去寻找创新灵感,这让学生自信更具协作性和创造性。
另外,校本实施还让课程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识。在这里,我体验到了用脑子思考课堂内容的愉悦感和丰富的课堂信息分享。
第四段:收获
在这一过程中,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规划、性格特点、梦想等,而我们的老师也经常鼓励和引导我们去更多地思考这些问题。通过对校本实施计划的参与和体验,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对于知识的探索和好奇心的驱动,这无疑对于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段:反思
虽然校本实施计划给予我们极大的收获和成长,但也需要我们相应地付出与贡献。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参与到教育的改革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让体验的价值的不断付诸实践中,在学习、成长、社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总的来说,校本实施计划的开展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脱身,去探索自己的特点,全面提高自己的未来竞争力,同时促进更加有意义的课堂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成长的机会。因此,我相信校本实施的推动需要更多人去投身于其中,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校本心得感悟篇三
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和“做”,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这几位青年教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特别是老师们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他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这一点我觉得提的很好。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来说较差,利用好实践活动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颜红梅老师的数学课上和时超老师的语文课上的学与动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扎实,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总之,在每节课中,都能感受到每位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周密细致,每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闪光点供我学习、借鉴。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愉快。新课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向老师们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熟。
校本心得感悟篇四
首先,老师在来晚的情况下,没有丝毫的慌乱而是马上开始正常进行课程这样的心理素质是值得我学习的。
其次,对于老师的讲课方式我觉得值得借鉴的地方有:
1、老师对于重点的词缀反复强调以便学生记忆。
2、老师每讲一个单词会让同学们一起朗读,这种看似简单的方式,让同学在困倦的情况下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
3、词汇的讲解方式除了词根联想,,还有谐音联想,希腊罗马神话的插入,外加网络流行的语言使整个词汇讲解更加精彩。其中还有中西文化的对比,使老师更有魅力,以前学过课本的联想,让学生有共鸣,其中有设计让学生猜想的东西,这样不但更有深度,而且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不仅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有参与。整个单词的讲解和单词本身的融合非常自然。
4、老师的语言衔接自然,“同学们记一下,好,来看新主线单词,肥料化肥过后,g的部分我们就暂且看到这,来看h的第二条,好。可以,我们这两个赞成就说完了,来看我们的鬼神系列”使整个课堂讲解那么自然和连贯。
我的感想:
1、、听了老师的课让我更加拓宽了自己的讲课思路,我觉得自己之前的讲单词的想法过于局限。或者说形式过于单一。自己的讲课方式还有待改进。
2、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讲课的不足,光一个讲课“自然和顺理成章”就值得我对自己每个要讲的点进行精心的设计。我觉得自己的衔接过于生硬。而且我也发现自己讲课只自己讲,并没有给学生参与进来的机会,就像刘老师说的,同学会觉得老师自己什么都会,自己什么都不会,这是我在讲课中忽略了给学生一点小成就感的机会,让同学参与进来课堂效果会更好。
3、还有我自己在课堂上还放不开,总觉得是有什么东西压抑着自己。在自我方面还有待提高,总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定位自己的风格。
校本心得感悟篇五
12月16日至18日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举行的“神木县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管理者培训班”,培训期间聆听了课程研修专家的专题报告,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受益匪浅,现从下列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参加校本研修班的体会。
首先,我觉得“校本研修”当下最需解决的就是如何激发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我们再好的出发点都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昨天,专家给我们讲了校本培训与校本研修的区别,他告诉我们校本研修较之校本培训,优势在于教师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校本活动的主体。那是不是叫法一换,就行了呢?细想,我们以前的校本培训,不也是校本研修的一种形式吗?但教师参与的热情又如何呢?消极研修、效率低下的又何尝之少呢?这样的研修不要也罢!教师的参与热情为何如此之低?我以为,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二是,教师平时的工作压力就很大,再利用休息日进行低效的培训,当然不愿意;
三是,我们传统的培训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创新。这种培训的危害不仅在于浪费时间,更严重的是让老师们在心理上抵制研修,甚至谈“研”色变。
校本研修最朴素的原则告诉我们,校本研修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直接导致教师消极研修的问题呢?我以为,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学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何为教师职业幸福感,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物质、文化和精神等方面需要获得满足的一种快乐的体验。有人说,工资绩效了,教师不就幸福了嘛!是这样吗?不尽然!作为学校领导者,还需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构建独特校园文化,并致力于让每位教师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校风,进取的教风,将会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教育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提供最肥沃的土壤。反过来说,教师也一定会以学校为荣,以职业为荣。
教师工作的对象及特点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工作的情绪,如烦躁、苦闷、紧张等,而一部分教师又不善于自我调节,长此以往,他们难免就会产生“玩世不恭”等消极的人生态度。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此时,学校领导者便是很好的心理理疗师,一是因为领导者的特殊身份,二是许多领导者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果没有,那就要善于学习了)。通过对老师的观察了解、促膝谈心,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并据此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减压、调节、学习,逐步完善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
许多教师辛勤的付出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有时甚至让家长产生误解,进而造成家校关系的恶化。因此,学校每年都要尽可能地开展几次家校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分享学校的办学成绩,聆听教师爱岗敬业的事迹,并听听家长对学校的建议,让他们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一员。家长对学校了解了,对教师理解了,才会从正面去宣传学校,宣传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才能逐步提高,幸福感才会不断增强。
面问题,扎实推进校本研修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在研修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我认为教师之间的广泛而真诚的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每次教研活动中,每个成员说说自己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处理方法,充分发挥个人智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提供思想碰撞、形成一股合力。教师之间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研修交流中学到他人的经验,激活自己的思维,引发教学灵感,提高专业能力。
2、在研修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校本研修中有一个撬动教师成长的杠杆,那就是反思。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通过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关注自己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做法,并在和同事相互探讨中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教师就教学中的失误及教学中的困惑积极反思,力求探索出解决方法和途径,通过阅读学校推荐的文章和书籍,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思辩能力。这不仅能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受益,更让他们在平常教学中养成常反思的习惯,让教师在研修中体验成功快乐。
3、在专家引领和自我内化中提高。吸取精华,吸收养料,改善自身课堂教学行为,一直是学校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定期专门邀请教育专家到校指导教学工作,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成长摇篮,教师真正成为校本研修主人。
当然,提高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主动性,我们还需要完善校本研修的制度。“纲举则目张”,当制度完善了,考核起来才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为校本研修提供外驱力。同时,我们还要在研修形式下功夫,增强研修形式的多样性、互动性、情趣味。另外,我们还需要精心挑选校本研修的内容,完全可以结合地域特点、学校特色以及教师需求准备一些本土化、草根化的研修内容,使教师便于研修,乐于研修。最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让教师成为研修的主体,第一点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为重要,而在我们农村学校则可说是迫在眉睫。
校本心得感悟篇六
校本心得体会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和体会,是教育工作者个人思考与总结的结果。校本心得体会既可以是个人的教学心得,也可以是团队的合作心得。通过积极总结和分享,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还可以推动学校整体的发展。下文将从个人与团队两个层面分别探讨校本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并指出如何有效应用和传承。
个人层面:
教师作为校本心得体会的主要来源,其个人心得体会对教学质量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首先,个人的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教学的改进提供思路和方向。例如,教师通过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可以发现某些学生在某一环节容易出现困惑,进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其次,个人心得体会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不断积累心得体会,包括教学方法、学生管理、课堂管理等方面的体会,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最后,个人心得体会还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经验借鉴,推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团队层面:
校本心得体会在团队中的分享和应用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首先,团队中教师的心得体会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从而不断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时,可以帮助其他教师发现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避免重复犯错。其次,团队中的心得体会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分享心得体会建立起相互支持和鼓励的关系,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团队中的心得体会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与成长。教师在共同学习和交流中,不仅可以汲取他人的经验,还能够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如何有效应用和传承:
校本心得体会的有效应用和传承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首先,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校本心得体会共享平台,提供一个教师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书面形式分享,也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进行交流。其次,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和反馈,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组织定期的交流活动,例如课题研究、教学观摩等,以促进心得体会的互通有无。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教学心得体会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总结和分享,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学校可以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总结能力,通过专门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综上所述,校本心得体会在个人和团队层面的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个人层面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提高学术能力,而团队层面的心得体会则能够促进团队合作和学习。在有效应用和传承校本心得体会方面,学校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和激励机制,培养教师的反思和总结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校本心得感悟篇七
校本心得是指个人在工作中深入思考、总结和提炼出的有关教育教学的心得和经验。它既可以是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及教学方法的认识与体会。校本心得的积累和分享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下是我个人对校本心得的体会和思考。
首先,校本心得在教师个人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工作中,每位教师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和提炼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个人的校本心得是教师的宝贵财富,不仅有助于自身提升和教学水平的增长,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其他教师。我的校本心得主要来源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与同事、家长、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反思和总结,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校本心得对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他们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体水平。校本心得的积累和分享可以打破教师个体的局限,促使各个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和分享,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教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我学校中,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心得交流会,每个老师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校本心得。通过交流和分享,我们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然后,校本心得能够有效推动校本课程的发展与创新。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特点、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由学校自行设计和开发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心得正是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和积累。通过校本心得的交流和分享,学校能够发现、挖掘和借鉴教师的创新经验和教学实践,进而完善和发展校本课程。在我校,我们定期组织校本课程研讨会,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的校本心得,不断推动校本课程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校本心得的积累和分享也有助于教育研究与理论的推进。教育研究和理论的发展需要基于教育实践的验证和丰富,而校本心得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素材。通过将校本心得系统化、集约化地整合,能够形成具有普适性和可复制性的教育理论,并对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校本心得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积极参与研究与理论探索,为实现教育教学的提高和创新贡献力量。
总之,校本心得对于教师个人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认真总结和提炼自己的校本心得,积极参与交流与分享,为丰富校本课程、推动教育研究与理论发展做出贡献。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校本心得会为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校本心得感悟篇八
本学期我校继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有许多的.新的值得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使自己在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认识和体会。结合着我们教研组本次校本研究的活动展示来讲,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作课部分是按照这样的过程进行的,先集体备课,然后小组成员分担活动流程中的各个部分:
1、说备课理念
2、说教学过程
3、说备课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4、教研组成员作课
5、课后反思
6、课后总结
7、小组成员点评。
各部分联系紧密,紧扣文本,为教学服务。
我最大的收获来自集体备课,我们组的集体备课在立足于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教材、学生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交流研讨进行探讨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挖掘全组老师的智慧,形成教学的合力。结合课文在集体备课中我们研究过后达成如下观点:首先这是低年级教学,应该通过联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其次在教学语言上要注重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用接近儿童的语言,这样学生更易接受。特别是在创设情景这个教学设计上,老师们积极行动集思广益,设置符合教学内容的多种情景,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足了铺垫。集体备课带来成效是立竿见影的。各位老师都将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展现给了大家,又从别人那里吸收到更多的有益信息,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教学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
1、注重引课的艺术:引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具,挂图、设问等,一定要有创意。
2、教师设计学生表演这个环节,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3、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配上音乐录象等,把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形象的动画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加深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一定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着手,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采取以上各种教学手段的每节课的教学之前,做好集体备课部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共同探讨解决。通过这次的学习、讨论,自己深有启发,对于每节课后,也要写出详细的教学反思,有情景描述、问题分析、对策构想,既要针对教学的闪光点、失误点、困惑点进行反思,使之具有针对性,把反思在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通过学习,自己认为集体备课是是校本教研中各自提升的酵母菌,滋生了教学火花。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部分。
校本心得感悟篇九
校本实施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它被视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的有效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将从个人的体验出发,探讨校本实施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积极参与实施
在校本实施的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项目中去。只有亲身参与其中,才能了解项目的具体内容、目标和实施难点。我参与了一项数学课程的校本实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推动课程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我更加了解了学生们的困难和需求,也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第三段: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学科的教师间的合作能够让项目的执行者从各个方面获取支持及反馈,以确定项目不足之处,然后计划对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我曾参加了一次跨学科的实施项目,其中有数学、英语和科学三个学科的教师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共同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分配和日常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经验,通过开放的互相沟通和交流,终于找到了中心观点——以学生的需求为本,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第四段:对教师个人的提升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参与校本实施的一个显著目标是提升个人的教学质量。在校本实施项目中,我们可以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以此来调整我们因个人专业而形成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我曾经参加了一个针对移民学生的实施项目,这个项目也让我更有趣地探索如何运用技术和其他教育技术方法来规划好我的教学策略。通过在项目实施中获得的教学经验,我将能够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让我的学生受益。
第五段:结论
在总结中,我们认为校本实施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项目,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提高教学水平。在实施过程中, 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而言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教师个人的提升也是校本实施所促进的最重要的目标。我相信,在未来,校本实施的实践会越来越广泛,其有效性也将得到更多的认可。
校本心得感悟篇十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以及这段时间我们对全校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培训,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以下是我对校本培训的几点思考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近年来,教学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但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还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我们的策略是提高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即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 ,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