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音乐与总结篇一
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初一思想品德课恰好进行到第六单元第十二课第二节《荡起友谊的双桨》,因此此次验收课我便和学生共同探讨了这一节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虽然大部分男女同学之间能够正常交往,并建立起积极向上、纯洁健康的友谊。但是,也有一些同学,由于不能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产生了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长此以往,会妨碍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因此,本课不仅要让学生接受男女同学间交往,还要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
本课的教学以体验感受为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视频、游戏、小故事营造了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个个的情境当中感受异性间的交往要注意哪些问题,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合作讨论,亲身体验得出本课的知识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做好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是一堂课的基础,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要给课堂的生成留出足够的空间,也就是说课堂的设计要有弹性。除此之外,针对本节课的特点,课前的调查是不可少的,通过课前调查掌握学生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利于教师抓住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设问或者情景设置,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本课以校规大讨论的视频作为导入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思考男女同学交往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同桌面对面、班级动物园、寻找差距等几个环节,让学生不断的理解男女同学交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思考,很自然的得出结论,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点。
细心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课堂生成的关键点,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课堂表现,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的调整课堂的教学,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课堂,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的教育不是一个速成的教育,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要融入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作为一名思想品德的老师,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其实,品德的教育不需要长篇大论,课堂上、生活中关键时刻的提点,潜移默化下就可以引导学生正视自己,发展自己。
此次验收对我来说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希望我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教学注重每一个细节,我还要慢慢的品味教育的艺术。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音乐与总结篇二
这是一首传唱了五十多年的经典老歌。在教学中,如何使《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有新的突破,为此,对歌曲的教学设计我做了重新安排,打破常规,做了一些尝试: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学科综合与其他音乐体裁的联系。从学生熟悉喜欢的北京名胜为主线导入新课,体会荡舟湖面,快乐歌唱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歌词欣赏、了解创作背景中来,再对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进行介绍:是影片《祖国的花朵》插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一首优秀的二声部童声合唱歌曲,曾获1980年第二次少年歌曲评选一等奖,至今仍传唱不衰。当我介绍到这首歌你们的爸爸、妈妈也许都会唱时,学生们十分佩服的眼神和表情到现在还在我的脑海中呈现。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歌曲产生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美的感受。在朗读歌词时,学生习惯了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但在这一课中我强调学生用有感情的声音朗读歌词,初步掌握歌曲所要表现的内涵;在歌曲的学唱中,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姿势进行演唱,教会学生连贯而优美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倾听和参与中获得对歌曲的初步感知。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聆听,跟随音乐轻轻摇摆、轻声哼唱等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娓婉动听,富有诗情画意。通过欣赏课件和歌曲的学唱,感受歌曲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0x xx | x x || ”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起伏的旋律层层展开,音乐富有动感,将人们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意境之中。并渗透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等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并鼓励每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环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美的音乐触动他们的心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通过小小音乐会,有班级的小乐队及为大家献上精彩的表演,还有用动作手势表现歌曲,用竖笛演奏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有特长的学生一展才华,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将本节课的内容继续升华,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较为成功的完成了全课的教学。这样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歌曲的内涵,增进对音乐不同题材以及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是我对《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后反思和总结,作为我今后的教学参考与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音乐与总结篇三
教学这篇课文时,学生的兴致很浓,究其原因,跟营造的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
上课伊始,我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谁知孩子们会唱以前的儿童歌曲,他们和我一起唱起来,歌声停止我对他们会唱表现出吃惊,我说:“你们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吗?”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我把作者、及这首歌是影片《祖国花朵》中的插曲简单介绍了一下。接着出示课题,孩子们读的很有感觉,我说,我们之前以歌词作课文的,他们立即高高举起了小手,是《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顺便巩固了旧知,并让零散的知识成系统。
教学第二部分时,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阳光下的少先队员内心的喜悦:“迎”、“洒”、“望”“悄悄地”。
最后让学生找这首诗的特点,其中学生发现“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出现了三次,我和孩子们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要这样写,并知道了在歌中叫副歌,在磁带歌声中有感情地朗读结束本课。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音乐与总结篇四
本课是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的歌词,题目《让我们荡起双桨》,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第一小节描绘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湖水,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色彩鲜艳和谐,让人心醉。第二小节抒发少年儿童荡舟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这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尽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游玩,听我们歌唱。第三小节则以一个问题将诗歌的意境进一步得到升华。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词之所以能编入小学语文教材,我想主要是因为它作为歌曲确实旋律优美,广为流传,受到大家的喜爱。其次,歌词通俗易懂,语言优美,是可以称为“经典”的。本课的目标定位我认为还是以学习诗歌语言,品味形式之美,想象优美意境为重点。但在教学第三段“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时,虽然孩子们也说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但孩子们还是似懂非懂的,说不出任何理由。教学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和提升。大家谈到的“太阳”,其实在中国文化中,太阳也是具有丰富的含义的。由于时代和人生阅历的因素,现在的孩子们不可能知道“太阳”就是党和人民,我们可以适度讲授,是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课上同时也结合简单介绍了当时歌词创作的时代背景,激发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同样在教学第二节和第三节相似的地方,教学时可以相互比较、前后联系,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也有学生想到是父母给自己带来了幸福生活,我也明确地表示这也完全正确,并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要尊重父母、爱戴父母。因为我觉得面对三年级的孩子,应避免过多的说教,政治教育痕迹太深。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觉得课堂中老师一直在导,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状态,师生互动需要加强,课堂气氛需要再活跃些。这也许是因为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师生彼此间缺少一些默契吧。
听一位老师上《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有这样两个环节引起我的思考。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一节诗时,是这样说的:“北海公园的景色可美了,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二是读三四行诗“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补画的环节,让学生把白塔的倒影和四周的绿树红墙画出来。
第一个环节首先让我感觉到老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老师的理解出现问题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引导的偏差。看得出来,学习第一节诗老师的着重点放在了感受北海公园的美景上。其实这节诗重点应是写孩子们在湖面荡舟的美好画面和轻松愉悦的心情。孩子们脑海中浮现的应是轻舟荡漾,碧波白浪,绿树红墙,凉风习习,歌声阵阵的一幅整体的画面,感受到的是红领巾愉快的心情。如果对课文有了这样的理解,那么就不会把这节诗割裂开了,拎出喜欢的句子来读,应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读,来感悟,也不会只引导学生去注意景美,而是从人的活动、心情,景色的优美多方面综合来读诗,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二个环节我们看到了老师试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去感受语言,这种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设想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和想象。如果处理不当,会适得其反。“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行诗写得确实非常美,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让学生补画,意图是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美景,同时理解“倒映”和“环绕”。学生大多能把白塔的倒影画正确,这样的常识学生基本还是有的,再说书上有白塔的倒影。那么这个画倒影的作用就要打折扣了。书上的画一目了然,再画有点多余的感觉。学生没法画出“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很正常,因为从美术的角度来看,从一个视角来画是不能把“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给画出来的,只能画出一部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画还差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到四周环绕绿树红墙来,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一圈的绿树红墙,边画边说这就是环绕,本来很美丽的一幅图突然间变得逼仄了,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了,小船仿佛被紧紧包围了。看似很好地理解了环绕,实则不然,随着黑板上那幅美丽的图被环绕后变得死板,环绕这个词教死了,这句诗也教得失去诗味了。红领巾在船上轻轻划着桨,船儿在水中荡漾,远远望去,绿树红墙,令人陶醉。本来能引起无限遐想的诗歌语言经这样一处理现在却变得呆板,了无生趣了。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的是谁?这是全文最难解释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去接受或去体会到呢?于是我就先抛出第2小节第1句中“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太阳”指的是什么?请学生回答。什么大案都有,父母、老师、工人、革命先烈、太阳、红军……但是他们没有能够说出“太阳”指的是我们伟大的党。我认为这也很正常,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以他们的人生阅历来回答确实是有难度的。我想老师的教就是要教在学生迷茫时吧。只有适时加入一些背景的介绍,孩子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答案。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后面的“谁”,学生们就马上联想到是我们伟大的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
点破难点,让孩子容易接受,其实在于选择其恰当的手段。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音乐与总结篇五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情欢乐”,让学生说说对“尽情欢乐”的理解,学生们有的说开心地玩,有的说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等一些孩子的表达语言。
然后接着问,那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快乐、高兴。
由此,变引出问题“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当我把问题抛出的一瞬间,教室里及其安静,尤其几个课上的活跃分子,今天也是“稳坐泰山”。
怎么办?看到孩子们这么漠然的表情,不用多说,他们的思维被“卡住了”,就是有孩子在下面“窃窃私语”,那也是没回答到点子上,于是我便开始引导,“同学们,我们的平常的生活、学习离不开父母和老师,但是他们能给全国的小朋友带来幸福生活吗?”逐渐,孩子的思路慢慢被打开,知道了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我们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心,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怀?在讨论交流中,孩子们不禁流露出了对党和人民的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
这样情感的牵引,使得难点不禁迎刃而解,孩子的情感也得到了激发,读起课文来,也能有声有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