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篇一
《王子与贫儿》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本书主要讲述了16世纪两个社会地位截然不同的人——小乞丐汤姆和英国王子爱德华之间的故事。
汤姆出生在贫民窟,整天在街头乞讨。他一直渴望宫中锦衣玉食的生活。王子爱德华一生下来就是高等储君,受到仆人的精心照料,百姓的爱戴,可他却过腻了,渴望宫外的自由。有一次王子出宫游玩,巧遇汤姆,他俩长相相似,于是互换衣服,互换身份,互换生活。
乞丐汤姆穿上爱德华的衣服,成了王子。他虽然出生在贫民窟没有良好的教育,但却是一个有博爱的人,他用一颗“贫儿”的心,善良的心包容百姓,怜悯百姓,赢得大臣、百姓的喜爱和尊重,把当时的英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读到这儿,我惊呆了。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这样的王子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门豪车接送。家中六个大人侍候一个王子或一个公主,我们还嫌这不好,那不好,挑三拣四。
我的外婆住在乡下,他们村有许多外来民工租村民临时搭建的平房,这些房子大都比较小、光线不好、设施差,一间房子不分卫生间、厨房、客厅、卧室等,一家三四口人挤在一起。有一次,我到外婆家玩。路过一间租房,往里看了看,只见两张床挤在一起,煤气灶、煤气瓶、麻袋、大大小小的盒子等堆积在地上,还有长了黑疤的西红柿,叶子黄了的大白菜,干瘪的黄瓜······再看看被子、衣服都快堆到天花板。我对外婆说:“这哪是人住的地方,我同学家的小狗住得比这强多了?”
“他们是外地人来这里打工,做得辛苦,但一个月就两三千,房租、一日三餐、生活用品、抚养小孩子,有的还得寄钱回老家······哪能租好房子?”外婆告诉我。
一个月就两三千,两个人也只有四五千,要四个人花?我和姐姐一个月的兴趣班就要三千多,每天的水果、牛奶等其它零食,一日三餐还要吃这个吃那个。我难以想象他们迫与生活,去打工,不分昼夜,在隆隆的机器边度过,但他们却很享受眼前的一切······而我还天天报怨要上这个兴趣班,要做那个练习。
我边想边跟外婆到田里去摘豌豆,远远看见一个小孩和他的妈妈正在田边做着什么。走近一看,远来是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正在摘外婆家的豌豆。他拖着一双满是污垢的拖鞋,衣服裤子脏兮兮,而且还比他的个子大多了。黝黑的皮肤像非洲人,头发凌乱,看上去好久没洗了。只见他把瘦小的身子藏进豌豆丛里采豌豆,熟练地剥开,取出青青的豌豆小心翼翼地放入嘴中。“这小孩怎么在吃生豌豆呢?”我惊叫起来。只见他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满脸挂着幸福的笑容,一种无比享受的样子。孩子妈妈看见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们:男孩每天都吵着要到这片豌豆地里来摘豌豆吃,说很喜爱吃。我带着好奇心也伸手摘了一个剥开放入嘴里,啊,又苦又涩,立马吐了出来。孩子看着我呵呵笑着。
他们走后,我问外婆:“生豌豆怎能吃?还不如吃点薯片薯条。”
外婆摸了摸我的脑袋,意味深长地说:“这些外地小孩,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咸菜拌饭,哪有你那么多的零食?你们是天上地下的两个孩子。”
这不就是生活中“王子与贫儿”的故事吗?虽然我家算不上富裕,但至少我想要的父母都能满足我。想起书中一句话“每个人生下来没有贵贱之分,只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了。如果脱去外衣,大家都是一样的。”的确,我现在所拥有的都是父母给予的,离开了父母我和吃豌豆的小孩又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感恩父母给予的一切,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并好好利用,让自己强大起来。否则,我们这些“王子”早晚会变成“贫儿”,“贫儿”通过努力同样也能成为“王子”。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篇二
一天,我去书店买书,结果没有看到我喜欢看的书,却看见了《王子与贫儿》这本书,王子和贫儿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觉得很好奇,便买下了。
书中大概是这样讲的:在英国一天,一个王子与一个乞丐在一个时间同时生了下来。乞丐叫汤姆,王子叫爱德华。一个受到父亲的毒打,另一个却能享受荣华富贵。一天,他们碰在一起,爱德华羡慕汤姆的自由自在,汤姆羡慕爱德华的荣华富贵。于是,王子穿上了乞丐的衣服,乞丐穿上了王子的衣服,体验他们向往的生活……最后,他们还是换了回来。因为在他们彼此互换身份的时候,他们体会到做对方的不易,反而开始怀念做自己时的好处。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还是做自己好。
精彩点评:很感激殷璇为我们推荐了这本值得深思的书,小作者将书的内容浓缩来介绍,一样引人入胜!同时,小作者也从书中感悟到了“做自己最好”这个道理,实属难得!读书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沉淀,在生活中有没有人和王子他们一样的心态呢?联系生活的部分更能说明道理哦!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篇三
《王子与贫儿》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汤姆和爱德华交换身份的故事。
汤姆出身贫困人家,四处流浪;而爱德华出身王宫,过着贵族的日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长相完全相同的`两人互换了衣服,导致他们的身份也互换了。汤姆过上了王子的生活,还当上了新的国王。而爱德华却四处流浪,对贫困人的生活有了深切的体悟和了解。最后他们又换回了身份,爱德华变成了国王。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如果人的出身不同,那么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不同。爱德华出自贵族,没有过过苦日子,他不知贫苦人的处境,对苦难没有什么认识。而汤姆出身贫穷,深深知道贫苦人家的难处。所以他俩换了身份后,汤姆才会设法帮助穷苦的人,而爱德华经过流浪生活的磨砺,也明白了贫苦人的生活有多难,看到穷人那么的可怜,才想到他以前做的事多么荒唐啊!
所以,一个人看到世界的眼光和对待世界的方式受出身影响很大,若要改变自己的方式和眼光,就要亲自经历不同生活。就像爱德华,想真正了解贫苦的人,那只有自己也成为贫苦人才能感到他们的难处。
最终爱德华在很多人的帮助下又重新当上了国王,并且能够体恤人民,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我觉得我们也是一样,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阅历,才会有更多的角度看待世界,更好的方式对待生活。
《王子与贫儿》是一本会让人深入思考的好书,值得品读。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篇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如高尔基所说。(你是如何认同书籍就是进步阶梯这句话的?这中间得有个过渡句。)所以今天我就来介绍一本书,它叫《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这本书讲述有两个小男孩,在同一天出生,但他们的命运却不同,一个是身份尊贵的王子,一个是生活贫困的贫儿。他们在一次巧合下相遇,并且交换了身份,贫儿变成了王子,开始了王宫的生活。王子想换回来,可是人人都不相信,只有亨顿相信他,还愿意帮助他,最终亨顿和王子经过重重磨难,和贫儿成功换回了身份,还成为了国王。
(亨顿是谁?这里可以略略交代一下,他为什么愿意帮助王子?)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可怜的乞丐在路边卖艺、乞讨,他们穿着朴素,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还要上街赚钱来养整个家,而其他人呢?他们每天大鱼大肉,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昂贵的首饰,但见那些穿着破破烂烂的人,拿着碗向他们伸来,不仅没有帮助他们,眼中还有着深深的`讽刺。(轻蔑)
如果我能交换人生,我想和我的偶像泰勒斯威夫特交换,因为,她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无数证明自己的奖杯。
我希望全天下的人都有一个好心肠,不能看见乞丐就说他们不好,(躲得远远的,看不起他们)要热心帮助他们,这样全世界的人都会效仿你,我们的家园也会变成一个团结有爱的家园,这个世界也会变得团结有爱起来。(结尾示例修改:我坚信,这一点一滴的温暖,最终会凝聚成大海一样磅礴的力量,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团结友爱。)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篇五
贫儿汤姆从小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幻想着自己能有一天当上富贵的王,德华因厌倦死板、空虚的宫廷生活,也幻想着能到民间尝尝作贫儿的滋味。于是有一天,他们交换了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
通过这个童话情节,小说首先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极端艰难困苦和统治阶级生活的极端豪华奢侈。在此同时,小说还鲜明地表明了人生生来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环境决定人物性格的唯物主义观念。
汤姆并非天生就只能当贫儿,德华也不是生来就只能当王,全部的不同只在服饰和地位。德华就曾跟汤姆说:“要是我们光着身走出去,谁也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的确,当贫儿穿上王 衣服时,大家都把他当成王德华穿上贫儿衣服后,大家便认定他是贫儿,这里既没有什么“天生富贵”,也没有什么“天赋王权”,问题的关键只在穿什么服饰和处在什么地位。
不仅如此,汤姆在穿上王 衣服,被人推上王位后,便立即颁发仁慈的法律,释放无罪的囚犯,否定封建法律的荒谬,指责宗教裁判所的草菅人命,成了被万民拥戴的开明君主。而 德华在穿上贫儿衣服后,也能在重新当上国王时废止酷刑,昭雪冤狱,颁布新法,以改善人民的处境。这是他俩突然心血来潮或良心复苏吗?不,这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客观影响,是健康、朴素的人民生活对人的改造作用。汤姆从人民中来,健康、朴素的人民生活使他从小就具有善良、正直的品质和同情苦难、嫉恶如仇的性格。而 德华从王宫走到人民中去以后,受人民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具有了跟统治者截然不同的品质和性格。
最后还有一点,小说虽然取材于16世纪英国,但读者从小说所描写的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很自然会联想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劳动人民的艰难处境;从小说所描写的统治者的为所欲为,很自然会联想到当时美国资产阶级政府的专横欺诈;从汤姆和 德华交换身份后的思想言行,也很自然会联想到深刻的种族歧视。因此,小说虽然取材于16世纪英国,但其批评的矛头是指向19世纪的美国。
误会和交换身份,就是这一部童话的主要情节,而这看似俗套的设置,却在马克?吐温笔下显出了隐含的光辉。这篇读后感,语言质朴平实,从手法、思想和社会背景三方面阐述了作者意图,笔风简洁,眼光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