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拿来主义挖掘和运用篇一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杂文,称为《拿来主义》,今天,对待过洋节的问题,我也要倡导拿来主义。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有选择的拿来。我主张,我们对待外国文化,也要大胆的拿来!
最近国家公布了节假日新的放假规定,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要给国民放假,这一消息无疑是个好消息,它体现了我们重视本国文化传统、重视传统习俗的精华。
对于这一消息的发布,有人说:重视传统就该取消外国节日,像圣诞节、情人节等在中国影响了年轻一代。
诚然,这些假日确实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也直接影响了消费和心理等许多问题,但是不是说这些外国节日就是不好的呢?非也。
圣诞节,给孩子们增添了乐趣和幻想,给大人们增添了节日的欢乐和内心善良的归属,……这些都是外国假日的优势。
所以我们说:取消外国节日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好做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不能向外国一样,各种风俗都跟着学;我们也不能把外国节日一棍子打死。我们辩证吸收,将中国节日和外国文化的精髓融合,在世界一体化的前提下,走出自己的节日特色,形成浓浓的民族激情!
对待外国节日,我们要大胆的说道:拿来!
拿来主义挖掘和运用篇二
今日,我和爸爸读了一篇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这是鲁迅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九日发表在《中华时报。动向》上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了中国人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开始,中国人自我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整个封闭了自我。再到把东西送出去,但不根据礼尚往来的规矩,说:“拿来!”中国人怕了“送来”的东西,先是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之后是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直到印有日本“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在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我来拿!
我们要有选择地拿。要拿到好的,首先,要挑选、辨别。如果班里有个同学,十件有九件不如你做得好,但有一件比你强,你要不要向他学习呢?如果你要让自我更优秀,显然是要向他学习的。而学习的前提就是虚心,不能因为你其他方面比他强就看不起他。
在写作文时,应对作文题目,你也许有许多素材可供选择,然而,这时你应当想想,什么素材写起来更有新意,更合题意。你要迅速地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最终选定一个,把它“拿来”!
可是有些东西是否拿来就要研究了。一个同学玩电脑游戏十分入迷,水平极高,常和一群玩友吹牛,他似乎有了人气市场。当你于一旁“隔岸观火”,你是否感觉自我被冷落了?你要不要也加入他们玩游戏的行列,从而和他们一齐交谈呢?再则一伙人在一齐吸毒,你会加入吗?应对如此诱惑,到底是该“拿”还是该“舍”,相信聪明的你会做出合理的选择。
读罢此文,爸爸也是感慨颇多:如果我们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向其他国家、民族认真而有鉴别地学习精华。同时还应当有自信。在学习过程不忘自我,不失自我。同样应当不自私,学习不是为一已、一家、一集团的利益,是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总之,我们应坚持清醒,既不为取得的提高和成绩沾沾自喜,也不因别人真诚或故意的称赞而麻痹。
学习其他国家、民族优秀的东西,发扬我们国家、民族历史上优秀的东西,努力创造更优秀的东西——包括制度、经济、文化、道德等,这应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
拿来主义挖掘和运用篇三
再次拜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的心深深地被吸引。为先生在当时的社会局面之下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而感到惊讶,更加深了我对先生的敬仰崇拜之情。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三十周年,面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绩,从“一穷二白“变成了现在的国强民富这脱离不了鲁迅先生的“拿来”思想。先生的文章强调“拿来“与“送去”这两大问题,让我们国人机智敏锐,目光放亮,反复强调“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影响,抨击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自给自足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强调“拿来主义“,要吸取外国的精华文化来充实自己,取长补短,这正是先生写此文章的要旨所在。
鲁迅先生是在告诉我们,要用机智放眼世界,要我们自己主动去拿,对于国外的一切我们还要学会辨别,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清利弊,而不是一味地随心所欲去拿,定要经过度量,根据我们自身需求和利益去拿,绝不能闭关自守,抱残守缺。拿来以后我们还必须自主创新,使之变得更完善,更适合自己。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扎下了很深的根,而在发源地印度却早已灭亡了,我们伟大的古师大德发挥智慧,吸取了外国有用的东西,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足,丰富充实了中国文化,从而使得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本土的儒道相辅相成。这正是切切实实的“拿来主义”。
我们伟大的佛教随着社会的发展叉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如何使佛教更好地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如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求,我们唯有走由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这条改革之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说明了佛教的缘起和立根。这种缘起和立根正是我们推行人间佛教的基石。用佛法来进化人心,进化社会,建设人间净土。处理好佛教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关系。使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相互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在佛教弘化上起到促进人类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拿来王义“,让我更坚定了这一信念——提倡人间佛教,构建和平美满、清净无染的人间净土。
拿来主义挖掘和运用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至此,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环节一: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三: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环节四:课堂训练。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环节五:布置作业。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拿来主义挖掘和运用篇五
《拿来主义》是第二册第二单元(杂文)的第一篇课文。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说理,又具有文学的因素。本单元学习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感受杂文极强的思想性;领悟形象的阐述中所蕴含的道理,品味言外之意;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
根据单元要求以及本文特点,研究到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感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语言,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教学的难点是学习课文的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设计
教学也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仅有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力,努力开启学生的思维,静心的品味语言,才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出语文味。
我在设计《拿来主义》的教学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十分关注课文的语言因素。所以,我用朗读、替换词语的办法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加以比较和揣摩,并联系背景,对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深层含义进行品味,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还经过描绘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对语言静心的品味和咀嚼,加强学生的语感,并以“比”的方式拿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形象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领悟形象说理的妙处。
课后作业的设计尽可能新颖而贴近生活,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由我们的呼吸着手,引申到文化的呼吸新鲜贴切,易于理解课文并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抓整体
认识问题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首先从整体观念出发,着眼课文的全局,理清作者的思路,而思路又体此刻结构上。
从文题“拿来主义”入手,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几个简单而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拿来主义”的主张在哪几节提出来的?拿来主义的具体原则是什么?“拿”的对立面是“不拿”,仅仅是“不拿”吗?为什么会“送去”?然后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理清第一部分资料,也为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做了准备。
引导学生浏览教材,抓住关键词“所以”“譬如”“总之”,筛选语句“‘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步步深入,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全面把握文章资料。
(三)质疑问难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是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鉴赏第一、二部分时,先鼓励学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提出问题,自我来“拿”。再讨论交流,然后精当的点拨,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四)读、换、说、写品味语言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犀利、幽默是个难点,在鉴赏课文资料的同时,贯穿语言的品读,用替换词语、还原喻体、口头描绘以及片段描述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比较分析
比较是进行科学分析、认识事物特点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学生求同辨异思维的有效方法。剖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反动实质及严重后果时,经过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强调“拿来主义”,否定“送来”,肯定“拿来”。
鉴赏第二部分比喻论证时,用“比”的方式来理解“大宅子”的比喻和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的做法(可将学习比成河流,要成为活水才能够提高)。讨论能否不用“大宅子”,而换用其他的喻体来比文化遗产,体会“大宅子”比喻的妙处。还原喻体与原文进行比较能够理解比喻说理的作用。
(六)探究讨论
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培养学生的思辨本事和表达本事。
分享:
拿来主义挖掘和运用篇六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这篇文章被选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必修四》等课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