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的读书笔记篇一
响应书协的号召,本月读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闲来时随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影响孩子一生的60个好习惯》,看罢,才知道原来培养孩子的习惯是如此之重要。现在把读了这本书的一点点体会写出来,以期与各位分享。
培养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
习惯决定命运,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资本,成功的教育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开始!
学校的教育主要是教给孩子知识,而孩子要成为一个健康合格、优秀杰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的正确引导是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
那么,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和教育家都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把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行为;把行为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习惯;把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性格;把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命运。”
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道歉,学习东西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作为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的富兰克林博学多才。他自己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他的成功正是来自于他自幼养成的良好习惯。
他在年轻的时候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他决心使自己拥有这13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记录表,每项美德占去一页,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做到的地方,就用笔做个记号。最终,富兰克林真的养成了这些习惯,并使自己走上了成功道路。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段话:“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每一对父母都应该高度重视孩子习惯的养成,并且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各种能受益终生的好习惯。借此机会,愿每个孩子都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愿每一对父母都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初中生的读书笔记篇二
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以这么大的震撼。马利是一只调皮捣蛋的拉布拉多寻回犬,虽然他调皮捣蛋,但是拉布拉多寻回犬忠诚的特质在他的身上得以完美的体现。他充满了活力,一天可以吃四大勺狗食也不长胖,还可以把咖啡桌顶在身上绕房间一圈。他非常调皮,乘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偷吃可口的三明治,还把金项链吞入腹中。但是他为主人奉献了许许多多。他的心地纯洁善良。他无拘无束,但是他对这个家庭的爱与忠诚是永恒的。他分享了约翰一家所有的快乐,也分担了他们所有的苦恼。他与约翰一家血脉相连,不离不弃,从马利身上,约翰一家懂得了,原来动物也会爱。其实马利就像一个小孩子,当他慢慢长大的时候,教给了约翰一家许许多多的事情。你肯定会说:“这么惹人喜爱,肯定是只乖乖狗。”但是,如果你认为马利是“模范狗”,那就大错特错了。约翰和妻子珍妮新婚后不久就开始养的这条拉布拉多犬是“闯祸大王”。虽然他是一条“坏”狗,但是,你却无法不爱他。和他相处的每分每秒,都充满了泪与笑的记忆。约翰在书中记录下马利的桩桩“恶行”:屡次咬坏门、大嚼家具、爱跟墙皮较劲、吞掉一条金项链及对脏尿布的'“浓厚兴趣”。
约翰曾试图把它送进宠物学校学规矩,可学校对这名顽劣的学生放弃努力,宁愿退还学费。然而,这条“坏狗”也带给约翰一家无法言喻的乐趣和感动。当约翰在照顾遭到袭击的邻居时,马利在一旁认真地站岗放哨。当珍妮流产后,马利安静、温顺地陪伴在女主人身边。从马利身上,格罗根感受到“友情、无私以及毫不动摇的忠诚”。本书在《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宝座长达17周。这本书有一个最特别的地方:从马利回家到马利被埋葬,都写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马利生活时的点点滴滴。马利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总共经过了13年。13年的时光和马利的生命,都被汇总在这本《马利与我》中了。从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马利一生。
13年。岁月对于一个人的侵袭是缓慢的。但是对于一只拉布拉多寻回犬的侵袭是非常快的。13年,马利飞快地走完了他的狗生岁月,他的生命,虽然不算很长,但多么精彩……不是第一次读这本书,但每次捧起,都有种流泪的冲动,感动,无需理由,而且常在。
初中生的读书笔记篇三
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绅,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取名叫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识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小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作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伤的骑士,把酒囊当作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为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读《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读,又觉得书中蕴含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本质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在现实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高粱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西班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的一部百科全书。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质,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意义。相隔四个世纪,仍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初中生的读书笔记篇四
《繁星。春水》是我所接触的第一部冰心奶奶的作品,我满心期待地打开这文题浪漫的诗集,一页一页地领悟,甚至还细细地读起来,一书毕后,我对此书是毁誉参半的。
冰是刚的,心是柔的,刚柔相济,便是此书的过人之处,柔的文字和感情,刚的.哲理和抱负,柔而不弱,刚而不冷,令人过目不忘。而读着此诗集,人的心情便会随之宁静起来,读着赞扬童真,自然和母爱的诗时,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思想在诗集的伴随下漾开来;而读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时,自己也会身临其境;读到告诫人们的诗时,我也会把这些道理铭记于心……这是我拍案叫绝之处。
实话实说,相对一部分的诗,我是捉摸不透的,无法理解的,更无法体会其中的真意,这样我很迷茫。
对于一些诗,我是持怀疑态度: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鸟儿危险,躲在巢穴里,儿女困难,躲在母亲里。这是一种现在世人多么厌恶的“躲避精神”啊,从两个方面来说,都有瑕疵。
母亲是生母。
一有困难,哪儿都不想,哪儿都不面对——喊母亲!母亲会替“我”披荆斩棘,母亲会替“我”承受切肤之痛,母亲会毫无怨言,而“我”只需躲在母亲的怀里,酣畅地,安然无恙地,而一切就交给母亲!
母亲是祖国。
这本诗集是五四运动后盛行一时,但是,五四运动中,如果心中对入侵者不满的风雨来了,而“我”只能躲在祖国母亲的怀里,受人蹂躏,受人欺凌,这次,“我”不能酣畅了,不能安然无恙了,我默不作声,我忍辱含垢,可是,我只能躲在母亲的怀里。
遇到挫折,不是应该勇于面对,靠自己去解决吗?如果时时靠母亲,那么这种没完没了的依赖又可持续多久?一旦母亲离开了我们,困难再次来临时,我们还会毫发无伤吗?相比这次心灵上的痛是高于肉体上的痛。但如果我们遇到困难,是站出来,是让母亲坐在一旁,独自作战,想必再柔弱的心灵也会坚强起来。
相对于这只鸟儿,我更喜欢同有诗人身份的高尔基先生笔下那只“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海燕”。相对于“我”,我更喜欢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那些为国挺身而出的战士们。
这是我对《繁星。春水》的所感所想。
初中生的读书笔记篇五
下面将《乡土中国》中几个核心概念结合当前中国的某些现象进行分析。
1、 熟人社会
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对比西方在法律框架下人人的自由与平等,中国社会则多了许多“人情味”,这种“人情味”通常无法用法律来解释,而是在礼俗与道德的支配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拿当前中国最热的 “看病”而言,它始终牵动着中国老百姓的神经。本来有病去医院看病,医生履行自己的自责,然后药到病除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中国社会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即给医生塞“红包”。病患以“红包”为媒介重点在于拉近了与医生,从而和医生建立某种关系,混成熟人,而另一方面,医生往往也是对于那些“熟人”似乎更为体贴,相反如果是“陌生人”医生则更偏向“铁面无私”,不但要求病人做各种身体检查而且在开药问题上也较少考虑病人经济负担。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这种熟人社会的文化在于,对于熟人,大家知根知底有事好商量,做事情也留有余地,免得他日山水再次相逢时难以说话,相反人们对于陌生人的态度则生硬得多了。所以在这样的熟人文化下面,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看病要找熟人,不熟的也要混熟的原因了。其实在中国社会,何止单单“看病”如此,各行各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熟人关系”,“熟人与关系”是法律制度以外,维持中国社会运行的另一套规则,即“潜规则”,作为一个在中国社会生存的人,如果单单依照法律制度和程序来办事是绝对不够的,须知法律背后还有规则,唯有懂得这些规则才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
2、 礼制秩序
如果说“熟人社会”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描述,那么“礼治秩序”则是这种熟人社会背后的机制,这种机制是说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做得对。这种礼制其实是融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明显的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长幼要有序。我体会最深的.是每次放假回家或者准备出远门,家人总让我去拜访家里的长辈,我想这正是礼的一种体现。有了礼就有了秩序,就不会乱套。所以我们餐桌上有礼,我们仪式上有礼,我们逢年过节有礼。有意思的是,中国社会的这种礼很难用统一标准定位的,因为各地各乡的风俗不一样,汉人和少数民族的礼也大相径庭,但是这并不妨碍礼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礼节已经简化,很多现代人甚至不知道现行礼节的来源,但是礼的现象却依然存在着。应该说从礼制秩序入手,结合生活情景是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国情、切透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在中国把握了礼数,就能融入熟人社会,但是礼的学问学校并没有教,也教不全,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去积累。
3、 男女有别
《乡土中国》虽然侧重描述中国乡村基层生活的特性,但是也勾勒出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和国民性格,透过《乡土中国》这本书,我们不仅仅了解到了中国的农村,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文化的根基,反身自顾时更能发现身上的“土性”,这种土性恰恰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的根源。“土性”也派生出这样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元素:乡愁、家园、落叶归根、安土重迁、房子。尽管千百年的岁月悠悠流逝,但是中国社会的这些特性却始终延续着,乃至今时今日纷纷扬扬的房地产话题,也能从《乡土中国》这本书当中找出文化根源。应该承认,作为一本学术著作《乡土中国》虽然篇幅不多,但是呈现出来了丰富充实的内容和深刻悠远的意义。这也反映了费老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严谨实地调查的求实态度,所以我在为书的内容给自己带来启迪而致谢的同时也对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学术精神深表敬佩!
初中生的读书笔记篇六
抛开烦恼的家庭琐事,轻轻地翻开《繁星·春水》这本书,首先从书路领航开始,走进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20年,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阅读导航:《繁星·春水》这本诗集多是歌咏自然,母爱,童真,人类之爱的隽丽晶莹小诗。
大概是因为骨子里根本就没有文学的天赋,看着这些简单的诗句,我有些茫然,我在诗句和诗句赏析之间来回的阅读,有些似乎读懂了,有些还是似懂非懂。我想儿子比我更难读懂这些诗句,因为我看到他在诗集里的批注都是抄袭了诗句赏析里的句子,有些抄的还前言不搭后语。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的.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一篇一篇的读过来,优美的诗句犹如清晨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的朋友!别了,我把最后一页,留与你们!”不知不觉读到了最后一篇,简单的几句话,留下了更多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