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卖炭翁读后感初中篇一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
职业-----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
〈〈顺宗实录〉〉卷二: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明确: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卖炭翁读后感初中篇二
读忆日本文学作家二葉亭四迷的《读卖炭翁》是一本极其值得深究的书。虽然仅有短短几千字,却能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迪。这本书以一个普通炭翁的日常琐事为主线,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真善美。我读完这本书后,受益匪浅,心灵得到了滋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思维转变。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常常抱怨生活的不如意。而《读卖炭翁》中炭翁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即使是最困苦的境遇,也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和快乐。炭翁把自己离开病床一天的时间定义为真正享乐的日子,在柴堆中体验着生命中的美好,这种转变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巨大力量。从此,我明白了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
二、关注细节。《读卖炭翁》中炭翁对一颗小马铃薯的偷窥以及一只蛤蜊壳的观察都显示出他对生活的敏感和细腻。有时,我们总是盯着美而忽略了周围的平凡。而炭翁的眼中,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价值,每一件事都值得重视。通过读《读卖炭翁》,我学会了像炭翁一样,去观察和体验细节,发现生命中微小的、美好的瞬间。
三、体味孤独。炭翁在书中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亲友都已去世,只剩下孤单一人。但炭翁并没有对孤独感到绝望,反而将孤独视为一种享受。他用孤独磨砺自己的内心,自学文化。我们现代人总是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静静的待在一处,却不知道孤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自己。炭翁告诉我,独处并不可怕,它是心灵的自由,是在思考和反思中更好地成长。
四、感恩生活。炭翁赞美每一份工作和生活的乐趣。他对他的炭坑以及烟火制作过程的热爱让我感受到了对职业的珍视与热情,这种对工作的态度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通过《读卖炭翁》,我体会到了人应该对生活中的每一份喜怒哀乐怀着感恩的心态,不论工作多么庸碌和平凡,都应该心存感激。
五、领悟人生智慧。炭翁的人生哲学以及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和感悟充满智慧。他充分理解了人生的短暂,懂得珍视时间,抓住眼前。同时,他也懂得接纳和谅解人性的缺陷,宽容人们的错误。这种境界让我震撼,并思考着自己如何才能达到这种高度。通过《读卖炭翁》,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去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更好地去平衡生活。
总而言之,细品《读卖炭翁》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发。炭翁的生活哲学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让我明白了一个坚定的生活态度和一种如何正确看待生活的方法。与其抱怨生活的无奈,不如换一种角度想问题。把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当做享受,从小事中发现快乐,关注细节感受生活的美好。读完《读卖炭翁》,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灵魂得到滋养,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卖炭翁读后感初中篇三
读《卖炭翁》,是我高中时在文学课上的必读作品之一。这个作品以一个卖炭翁的故事展开,通过对卖炭翁的一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以下是我对于《卖炭翁》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作品中卖炭翁的坚守和努力所感动。卖炭翁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卖炭为生,年复一年地默默耕耘。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都坚持不懈地工作,从不怠慢。尽管他只是一个卖炭的普通人,但是他用他的努力与付出,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了一个勤劳、守纪的高质量生活。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使我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回报。
其次,作品中卖炭翁淡泊名利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用“不落窠臼”这个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卖炭翁对名利的淡漠态度。卖炭翁对于世俗的成就和得失看得很淡,他只想淡泊地生活,一心专注于赚钱养家。他并不追求名利,心态平和,内心充实。这与现代社会追求物欲和名利的风气形成了鲜明对照。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名利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从内心淡泊名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再次,作品中卖炭翁与人为善的态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卖炭翁对待别人总是充满了同情和善良,他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常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在卖炭翁家附近有一个老翁生病了,卖炭翁心急如焚,夜半赶去帮忙,甚至亲自熬药送药。通过这个细节,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和帮助的重要性。在这个现代社会,友善与关爱很容易被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冷漠。因此,卖炭翁的行为对我倡导的是,我们应该对他人多一份宽容和帮助,这样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最后,我被作品中强调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所震撼。卖炭翁正是通过他那不懈的努力和日积月累的奋斗,才获得了成功。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成功不是意外,而是必然。只有付出,才能收获;只有努力,才能成功。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启发了我的内心,让我明白只有付出努力,埋头苦干,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结起来,读《卖炭翁》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作品以一个卖炭翁的故事为中心,通过对其平凡一生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坚守与努力、淡泊与善良品质的人物形象。他的坚持与奉献、淡泊名利与助人为乐的精神,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逐物欲,追求名利,很少关注内心和他人。通过阅读《卖炭翁》,我明白了物质并不是全部,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丰盈和对他人的关爱。我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向卖炭翁学习,保持一颗平常心,努力奋斗,并且时刻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卖炭翁读后感初中篇四
读书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它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知识,还可以提供人生的启示和思考。日本文学作品《读卖炭翁》就是一篇如此令人感慨、深入人心的佳作,它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自然和世界的独特感悟,传达出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在阅读《读卖炭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故事所感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一段: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
《读卖炭翁》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讲述了一个叫炭翁的老人的生活。这个老人过着简朴的生活,以卖炭为生。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对生活有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对自然和世界充满着深入的感悟。他喜欢仰望星空,观察日月变化,从中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故事中的炭翁不仅勤劳善良,也善于思考问题,用他的智慧去理解和改变生活的困境。
第二段: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炭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对生活有着独到的体悟。他认为人生的苦难和困境是无法回避的,但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就能化解痛苦。他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痛苦是短暂的,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迎来幸福和安宁。在他看来,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泰然面对。
第三段:对人性的思考
炭翁具备着富有人性的品质,他不计较得失,乐观面对人生,善待他人。他乐意助人,帮助邻里们解决困难,给予他们希望和温暖。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信念,通过善良和宽容,为他人带来希望和快乐。炭翁的见义勇为同时也启发了我,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去温暖他人。
第四段: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炭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激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他常常仰望星空,感慨自然奇妙的创造力;他观察日月的变化,领悟到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他与自然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懂得珍惜并感激一切来自自然的赐予。他告诉我们,只有心怀感激和敬畏之心,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宏大。
第五段:对人生的思考与启示
《读卖炭翁》通过炭翁的经历,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对待这些苦难和挫折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品质和价值。正如炭翁对待生活的态度一样,我们应该积极向上,善待他人,珍惜和感激来自自然的一切赐予。只有从内心中体验和领悟到这些,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在阅读《读卖炭翁》的过程中,我深深被炭翁的人生智慧和对世界的独特感悟所打动。这个简单而智慧的老人给予了我们许多珍贵的思考和人生的启发。每一次读完这个故事,我都深深体悟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更加珍惜和感激所拥有的一切。希望通过阅读《读卖炭翁》,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思考和启发,也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
卖炭翁读后感初中篇五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卖炭翁读后感初中篇六
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地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卖炭翁读后感初中篇七
天灰蒙蒙的,还飘着片片雪花。卖炭翁正吃力地拉着牛和碳车,缓缓的向家中走去。风呼呼地吹着,卖炭翁冷得直打颤。他的头上粘着许多雪花,脸被冻的惨白,双手通红通红的。
唉,这天气真是冷啊!如果能把那些碳卖掉,那肯定能赚很多钱啊!宫中的人实在是太无耻了!一个铜板都没赚到,家里人该怎么办呢!卖炭翁边拉着牛边想。
走着想着,便到了家门口,他轻轻叩门,他的夫人出来开门了,看着一脸疲惫的丈夫,夫人心疼的一把拉过他,温柔的说:“快进来吧,外面冷!”卖炭翁见夫人如此关心他,他低下头。搓着手,愧疚地说:“抱歉,那一车碳全被宫里人抢走了,他们,只给了这红绡和绫布。真的很抱歉,又要让你和女儿受苦了。”
他的夫人愣了愣,旋即又笑着说道:“没事,那红绡和绫布也有用啊,我可以给你和女儿做套新衣裳什么的!宫里那群人这种强盗行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别自责了,快进来吧!”听夫人这么一安慰,他心里也好受些了。
屋里还是那么简陋,女儿正坐在一张破损的椅子上刺绣,缺了一脚的桌子上有一根烧得差不多的蜡烛,三碗清粥,一小碟酱菜,三个白馒头。作为一个男人,却让夫人和女儿吃不好睡不好,我真是太没用了!卖炭翁想到这眼泪不禁流了下来。女儿见此,连忙上前安慰道:“爹别哭啊,女儿绣了些耙子之类的,也能卖些钱的,您别自责了!”
看着如此乖巧的女儿,他的心疼得更厉害了,抿抿唇,擦掉眼泪,拍拍女儿的肩说:“爹不哭,咱吃饭吧!别饿找着我的宝贝女儿了!”一旁的夫人听了,连忙说:“是啊是啊,快吃饭吧!”
摇曳的烛光下,一家人吃着简单的菜,却有一种叫幸福的东西在蔓延……
一大清早,卖炭翁便又去南山砍伐树木烧炭了。外面的雪下的很大很大,女儿担心父亲会冷,拿着外套去找父亲,却见父亲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身旁堆着大堆的木柴。她心里一慌,快步跑去,跪在地上,轻声唤道:“爹。爹。你怎么了。”可只有呼呼的风声回应着她。
雪依旧在下,山里的雪花夹杂着一个少女伤心欲绝的声音久久萦绕着……
卖炭翁读后感初中篇八
卖炭翁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以卖炭为生。在一次巧合的机会下,他有幸参加了孔子的课堂,并深受启发。卖炭翁听课的心得体会不仅让他的生活得到了改变,也对后来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卖炭翁的探索历程、对孔子教诲的理解、实践及效果、对未来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卖炭翁的经历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段:卖炭翁的探索历程
卖炭翁出身农民家庭,父亲将绝活——制作炭块的技艺传给了他。然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听到路边孩子们欢快地朗读经书开始对知识的渴求。他决定深入学习,于是像一头蜂一样四处寻找学习的机会。好几年后,他听说孔子在城市里开设了课堂,由于条件艰苦,他仅得挤入教室的门口,却把自己的入学申请呈给了孔子。
第二段:对孔子教诲的理解
卖炭翁坚信,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还应该追求精神的满足。孔子在课堂上谈到人生的价值,他沉浸其中,全神贯注地聆听。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卖炭翁被这番话深深打动。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个人修身,他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只有平衡家庭生活,他才能够照顾好自己和亲人,只有通过治理国家,他才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最终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
第三段:实践及效果
卖炭翁结合孔子的教诲,开始积极行动。他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他在卖炭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发挥自己的力量,为人们解决问题。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讲座,就生活中的问题与人们交流讨论。这些实践让他变得更加谦虚、宽容、勇敢和正直。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不仅在生意上越做越红火,也在社区中获得了广泛好评。
第四段:对未来的影响
卖炭翁的经历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也对后来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身作则,将孔子的教诲传递给身边的人。他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免费获得教育资源,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他还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帮助无家可归的人找到住所并提供职业培训。这些举措激发了更多人去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改变社会的事业。
第五段:卖炭翁的经历对我们的启示
卖炭翁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所修身份和所处环境,更重要的是他对知识、道德、社会贡献等方面的追求和实践。卖炭翁敢于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求索,这种探索精神使他不断进步并改变自己和他人。通过实践,他用自身的力量影响了更多的人,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卖炭翁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学习的态度,积极探索并实践,我们也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