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效的名言篇一
一次完整的作文课教学应具备以下四个环节:课堂指导-----课堂写作----课后批改----课堂点评(反馈)。由于种种原因,多年以来,我们常常把这几个环节肢解开来,效果不尽人意。我以往的做法也是这样的,第一节课先评讲上一次作文,然后匆匆布置和指导本次作文,第二节课学生开始写作,下课了收缴作文,再让学生互改,最后教师自己批改。每周的作文教学任务似乎是完成了,但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作文课愈来愈成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看来,仅靠一周两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用足用好这两节课,让作文课成为学生乐意上的课,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经过多年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1+1”高效课堂模式。“1+1”高效课堂,究其底就是抓住“1+1”,即用好“导学案”和“合作学习小组”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作文课教学上,本人就尝试着充分利用导学案和合作学习小组,从作文教学的主要环节上加以突破来提高作文课的。
做好课堂指导工作。先编好作文导学案。拟题目,明要求,注意写法,挑选范文等都是针对学生的阶段特点和考试要求,并经过组内集体备课统一而定。编写时还应注意到系统性和梯度性,如初中生以写记叙文为主,初一的学生写“像”记叙文,初二的学生写“好”记叙文,初三学生写“深”记叙文等等。课堂指导时,要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功能,通过组内讨论、组与组的交流、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对作文的构思、选材、语言、表现形式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避免写作陷入误区或游离于主题之外。
我认为作文批改应是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批改,以往都是学生的一对一互改,问题是学生层次不同,批改的结果也是五花八门、高下不一。我的做法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语文组长牵头,对所改小组的每一份作文进行批改。先依次确立每一份作文的主改人,由主改人朗读并执笔,其他组员参与,形成统一的批改意见,写好旁批、总评和打分,最后签上本组所有人的名字。教师再对学生批改进行最终审阅和纠正,作好记录,为课堂讲评作准备。对于批改这一事情,如果放在课堂上,时间有限,再加上平时学生学业紧张,很难有大块的时间完成此事,所以不好统一做法,只能利用课余闲暇时间来做。我的要求是课堂上学生及时完成作文写作,老师查阅后发给相关小组长,再给3-4天时间完成互改作文的任务。当然对于如何进行互改作文,教师要做好培训工作。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所以“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特别是对初一学生,尤为必要,一旦落到实处,可谓一劳永逸。
最后是作文课讲评这一环节。如果说作文的过程“为伊消得人憔悴”,它是一种耕耘的付出,需要积累作积淀,那么作文讲评,则是一种与别人分享果实的喜悦,一种享受、一种提升。点评的形式多样,有个人对个人的点评,小组对个人点评,教师的示范点评,还有师生互评等等。通过点评可以让学生明得失,知对错,对于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意义深远。如果操作得当,落到细处,合作学习小组的功能在这一环节中就可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高效的名言篇二
中学英语“导学案式”高效课堂探索文/赵瑞玲
专家指出衡量课堂是否高效有两条标准:一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益、高效率;二是时间消耗的是否合理,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
当前我区正在全面推行高效课堂建设,我们英语学科进行导学案教学已有一段时间,根据我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状况,我们提出建设导学案式高效课堂,建构“导学案引导自学、课堂展示交流、知识巩固拓展”的课堂教学流程,形成一个多边的信息交流网络,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导学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把知识点梳理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提前自学,问题设计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基于当节知识点,课堂上以导学案为教学线索展开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感兴趣的方式,通过展示、点拨、讲解、反馈,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一、导学案引导自学
导学案教学很重视学生的课前自学,教师根据当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点情况,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自主学习单的形式,导学案设计上根据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每个环节中都设计成基础部分、拓展部分和拔高部分,基础部分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课本做出来,这样就等于把课本基本内容让学生提前阅读了几遍,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拓展部分根据内容适度加深、拓展,让中等以上的学生能够自己或通过学生交流能做得出,拔高部分则不作统一要求,作为学生的自选项目,等到上课时间教师讲解解决。
比如,“辨析语言”拓展部分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设计:(1)分析较长的对话都运用了那些功能语言,并掌握同一功能项目使用多种方式表达的方法。(2)找出英汉表达习惯不同的句子并体会运用。(3)阅读课本后面的appendix中的相关内容,学习英语中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如,同义词、句辨析),并能根据所学提出与其相关的问题。
这样在正式上课前每个学生都能预先借助导学案自主预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依靠自己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进行初步预先消化。由于导学案的分层设计,每个学生都有能够自主解决的内容,预习起来也就有了劲头,效果也明显提高,这样课堂上的任务就显得轻松了,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交流展示、巩固训练,可谓事半功倍。
二、课堂展示交流
课堂展示环节采取个别学生汇报展示,其他学生肯定、质疑、互动交流,教师点拨指导的形式,借助多媒体展示台把导学案展示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进行展示讲解。展示时选择学生不能选择优生,因为优生导学案做得好,让他们展示暴露不出自学中的问题,尽量选择中下等学生,他们的展示通常代表了多数学生的基本情况,利于提出质疑,互动交流。对于导学案中的拔高部分,则由优生来讲解,()讲解不清的教师出面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心中明白。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展示当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对话当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在展示中教师要对展示交流进行指导,并在展示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导中要改变以往讲解式的教学语言,以提问、设问、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在讲解时注意“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点,不讲学生自学中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交流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听了也不会的,这样的讲解趋向示范性和引领作用。展示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话交流指导的过程管理,不流于形式,讲究实效性。不同情况下交流存在着差异,结合错误的交流、讲解后的交流、质疑分析后的交流、辨析评议中的交流应有所变化,让交流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知识巩固拓展
展示交流之后,教师要配备一些训练题目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在设计巩固性练习题的时候,要注意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例如,单词拼写、词组用法、话题功能、语法使用等,同时注意题型的多样化。练习题目要从紧扣基础、注重能力、难度把握等方面进行精选。同时注意典型性和示范性,拓展“双基”功效,做到训练几道题,让学生掌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能融会贯通。
在拓展形式上对话表演、人物访谈、电话交际、天气预报等也都是练习的很好形式。例如,在module3radiotimes学完之后,即可布置学生讨论班级或校广播站的栏目设置、职能分工以及真实地去做几期校园英语广播节目。
课后作业是巩固的基本途径,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自然不同。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在考虑集体共性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作业内容、数量和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不同内容和难度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总之,导学案式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中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它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确实有很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去实践探索。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
高效的名言篇三
团队精神,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把个人的优点发挥出来,把个人的缺点逐渐弥补,使整个团队趋向于完美的个体。犹太人是一个弱小的民族,正是凭借强大的凝聚力才得以发展至今,并且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在犹太传说中有一个关于“折箭”的故事:
一天,久病在床的国王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枝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暗照办了。国王又对大儿子说:“你随便拾一枝箭折断它。”大王子捡起身边的一前,稍一用力箭就断了。国王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再枝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大王子抓住箭捆,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这时国王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枝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只有三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儿子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国王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高效的名言篇四
元旦过来的作业批阅本来繁重,可于其中发现学生的优秀作业并做好评价与激励不也是一种超越吗?请看下面的记录:
洞察问题深层结构,尝试“作业”上的超越
--由批阅谭笑“二次函数”作业想起
元旦过来的中午,先是阅读同学们的错题集,上周组织大家学习的几个专题,只上交了几本整理的,但都没有整理完整,可能有时间方面的原因。
等到批改到《导学式高效课堂》时,谭笑同学的作业实在让我感到惊讶!--因为我看到两年前徐亚东作业的影子。
我很高兴,今天在谭笑同学的“二次函数”练习上看到这样的情形。应该说,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完成这方面的超越,即可看成是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这对未来人生的职业追求、学术素养等研究品质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我十分推崇和赞赏这样的“作业”追求。
高兴之余,写了上面这番话,既是对谭笑同学的表扬,更希望以此激励其他同学有此追求。
注:晚上调来的一节晚自习课,点评了此事。
我告诉同学们由这次作业批阅与评价让我想起了西西弗斯,他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与更加悲剧的俄狄浦斯王类似,西西弗斯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他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最后,我把摘抄在“导学式高效课堂”首页的一段话送于学生作为新年寄语,与他们共勉:
他想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西西弗斯的石头,是悲惨的源泉,也是重获幸福的踏板。
高效的名言篇五
以情导境,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文/章小霞
摘要:以情导境,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创设;情境;高效;课堂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理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对此,谈谈本人粗浅的认识。
一、“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是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
为此,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是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是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是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优化新知识的导入,精心设疑,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二、“具体问题”生成情境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但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数学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等并不能单独存在,而是综合在一个个鲜活而又具体的问题中,这些问题往往又以数学所特有的形式展现,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加以不同类型的情境引导,通过精心设计具体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例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时:(1)创设问题情境。今天是星期一,8天后,82天后,8n天后是星期几?(2)分层设问。(a+b)2,(a+b)3展开式有几项?每项怎样构成?每项系数有何特征?按首字母排列规律?(3)动态生成。猜想(a+b)n的展开式?学生猜想后点题并提出:如何推理二项式定理?定理由学生讨论,师生合作得到证明,教师在关键处点拨。
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从课堂开始就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上,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猜想、证明,更通过合理设置一系列的小问题而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和探索。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但获得了二项式定理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索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
三、导入趣味创设情境
利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把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之中,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或造成一种悬念,或激发学生兴趣,或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程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利用“数学小品”引入新课就是很好的途径。
例如,讲“等差数列求和”时用“高斯求和的故事”导入;讲“等比数列求和”时,先讲章前引言中“古代印度国王舍罕奖赏宰相国际象棋发明者达依尔的故事”:“达依尔只求国王按国际象棋的64格奖赏64份小麦,每格子小麦的颗粒数依次是:1,2,4,8,16,32,……”学生觉得可笑。“你能帮帮国王算一算一共要放多少颗小麦?全印度能有这么多小麦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兴趣油然而生,由此自然导入新课。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滋有味,把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四、课堂氛围营造情境
美国著名教育先驱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因材施教”“见机行事”“灵活判断”是教师教学智慧与艺术的具体体现。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情境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机智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契机,把握即时动态情境进行引导和发散,则是一个数学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
例如,在讲《三视图》时,画由若干个相同正方体堆积而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总听到:“多像俄罗斯方块啊。”“对啊,这些三视图多像俄罗斯方块啊。”并让一个“游戏高手”上黑板将俄罗斯方块的所有形状都画出来。然后我说:“由相同正方体堆积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基本上都是各种形状的俄罗斯方块。”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原本以为自己贫瘠的空间想象能力一下子迸发出来,大家积极思考,勤于画图,这个知识点轻而易举地被学生吸收了。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无论教师对教学准备有多么充分,都取代不了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的即兴发挥与临场应变,“教学机智”使教师超越剧本化的备课方案,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这种创造性活动焕发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注:本文属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