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学堂一游心得体会篇一
孔学堂是中国古代一所重要的学校,也是儒家学习的圣地。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孔学堂,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学堂散发着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一进入孔学堂的大门,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学堂内外的建筑都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元素,墙上挂着字画,墙角摆放着青瓷花瓶。一幅幅古老的楹联映衬着红墙黄瓦,给人一种厚重而庄严的感觉。而走进大厅,更是能感受到浓厚的古代书香气息。这种庄严的气氛让我倍感肃然起敬,也让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其次,孔学堂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孔学堂作为儒家学习的圣地,一直以来都扮演着教育的角色。孔子提倡的礼、乐、射、御等传统礼制仪式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弘扬。每年的“大成至圣”祭孔大典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习者前来参加,共同庆祝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这使我意识到,儒家思想的传承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
再次,孔学堂是一个与文化艺术结合的学习地。在这里,我不仅了解到孔子的思想,还有机会亲身参与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国画、古诗词等课程。通过亲自动手,我慢慢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书法让我明白了意境的重要性,国画让我体验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融,古诗词让我感受到言语的美妙之处。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孔学堂让我体验到的宝贵的经历。
此外,孔学堂还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的平台。在学堂的课程中,我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研讨孔子的思想,互相交流心得体会。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他们的不同观点和解读让我深刻理解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也让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过程。
最后,参观孔学堂让我更加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所学府,孔学堂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如今的社会,教育仍然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孔学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所有教育者应该向往的榜样。
总之,参观孔学堂的经历让我收获良多。不仅了解了孔子的思想,还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交流了与他人的见解。在这一切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学府的庄严与博大。通过这次参观,我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我相信,这次经历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不断追求卓越。
孔学堂一游心得体会篇二
4月8日,“三严三实”的中华文化根基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阳明大讲堂举行。
贵州书记赵克志出席并讲话,省政协主席王富玉,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海南副书记李军,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桂晓风出席,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张学智讲话。赵克志、滕文生等共同为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揭牌,并为十所首批入驻的省内外知名院校授牌。省领导谌贻琴、陈刚、张广智、傅传耀、何力、黄康生,省文联主席、文史馆馆长顾久出席,会议由张广智主持。
赵克志在讲话中代表贵州、省政府对研讨会召开和国内知名院校入驻孔学堂表示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朋友们的光临表示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贵州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赵克志说,近年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努力打造了孔学堂这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平台和综合载体。今天在孔学堂召开这次研讨会,深入学习和挖掘“三严三实”的文化内涵,很有理论意义、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克志指出,“三严三实”开启了党的作风建设新征程。“三严三实”严字当头、重在实处,思想深刻、要求具体,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严三实”着眼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六个方面,为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锤炼党性、秉公用权、加强修养明确了努力方向,对我们踏实干事、扎实创业、老实做人提出了全新要求。“三严三实”从思想和实践层面对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谋事理念、工作方法等提出了更高标准,为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赵克志指出,“三严三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思想理论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三严三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内在要求看,“三严”指向主观世界的改造。从行为取向看,“三实”指向客观世界的改造。从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来看,“三严三实”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有了“三严”,“三实”就有了道德基础;有了“三实”,“三严”的实际价值才得以体现。
赵克志强调,践行“三严三实”重在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深入挖掘“三严三实”的中华文化根基,就是要从知行合一中汲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做好谋事创业这篇大文章。要突出教育引导,把“三严三实”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全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院校的教学之中,纳入到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的学习之中。扎实开展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坚持“五去五求”,大力倡导“风气要正、工作要实、干部要干”。要注重实践养成,大力倡导“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马上就办”作风,敢于直面改革发展难题,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看准了的事情、定下来的工作,就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向前推。要健全长效机制,把“三严三实”贯穿到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之中,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作为监督管理干部的标准,形成重德才、重实绩的考核评价导向,做到严早、严小、严预防,促进干部队伍健康成长,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赵克志说,我们将不断提升孔学堂战略地位的开放性,增强功能发挥的集群性,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的科学性,使孔学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作为。希望各入驻院校专家学者积极投身到孔学堂事业当中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
张学智在讲话中代表国际儒学联合会对孔学堂及所有入驻院校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诚挚问候。他说,孔学堂不仅着眼于普及,也着眼于提高;不仅注重传承,也注重传播,这样的.模式,是一种有益探索,值得关注和重视。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开园并迎来十所著名院校入驻,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相信孔学堂良好的条件和开放的氛围,一定能催生更多学术成果。国际儒学联合会将会积极参与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的建设,和各界共同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国际性学术高地,一个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华文化爱好者向往的学术殿堂。
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在发言中说,孔学堂是贵州人民的创举,是传承文明的典范,也是各地学习的榜样。第二期研修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将成为省内外、国内外学者和学生切磋的平台,其意义和价值不可限量。相信孔学堂在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修身意识,培育广大党员干部务实精神方面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会议开始前,嘉宾们参观了孔学堂棂星门、大成门、礼仪广场、大成殿、研修园、数字图书馆、博士公寓、教授宾舍。
首批入驻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的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十所高校。
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央有关部委、国际儒学联合会、各入驻院校有关负责同志,省直有关部门、贵阳市、省内部分高校主要负责同志,省内外部分专家学者,孔学堂建设单位、组成单位有关负责人。
孔学堂院校入驻仪式暨“三严三实”中华文化根基研讨会今日举行#e#4月8日,孔学堂院校入驻仪式暨“三严三实”中华文化根基研讨会将在贵阳孔学堂举行。
当天,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将入驻孔学堂。研讨会上,十余位省内外知名学者将就提出的“三严三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如何从中国传统中挖掘其文化根基,寻找围绕“三严三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新思路等内容进行探讨。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也将在当天揭牌。
此外,4月9日,以“现代法治与礼法传统”为主题的首届春季论辩大会将在孔学堂举行。
孔学堂一游心得体会篇三
孔学堂是我国古代崇尚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弘扬中华文明的象征。近日,我参观了一次孔学堂,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学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感。穿过庞大的广场,来到松柏掩映的大门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士人读书之地。走进孔学堂,四周的建筑散发出历史的气息,仿佛与我一同倾听着古人蕴含其中的智慧。在这里,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激发起我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其次,孔学堂让我领略到了儒家文化的魅力。孔学堂是古代士人读书学习的地方,也是进行礼仪、音乐等传统文化教育的场所。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孔庙中供奉的孔子塑像,也听到了讲解员对传统思想的解释。孔子提倡仁爱、孝道、忠诚等伦理道德,这些思想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看来,儒家精神是引导人们生活、行为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第三,孔学堂的教育观念深深地触动了我。孔子强调“教育无年限”,主张教育要赋予学生全面的素质提升。他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人格和智慧。在孔学堂里,我看到了许多小朋友跟随家长来学习古筝、书法等艺术,也有一些学生聆听着老师讲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这让我深感教育的力量,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弱。
第四,孔学堂所倡导的和谐社会观念令我称赞。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重视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和为贵”。在孔学堂里,我看到了参观者之间相互礼让、微笑相待,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孔学堂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参观孔学堂让我有了对未来的思考。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以孔学堂为榜样,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人文素养。同时,我们也应该拥抱现代科技进步,不断学习和探索,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孔学堂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指引。我相信,只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智慧,就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总之,参观孔学堂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我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孔学堂所弘扬的儒家思想和教育理念,引领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我将继续发扬孔子的思想,坚持学习,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并将这些智慧传承下去。
孔学堂一游心得体会篇四
孔学堂是一所历史悠久、庄重而充满文化氛围的学府,每一次踏入其中,都会被其优美的园林景致所吸引。正是因为对孔学堂的热爱和向往,我有幸成为一名孔学堂的学员。在这里学习的两年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收获了很多珍贵的经验和感悟。
首先,孔学堂教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在孔学堂,我们学习的既有儒家经典,也有国学经典,这些古代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内容,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开阔了我们的思维视野,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和人生的意义。例如,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君子”理念,这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使我们能够更加自律和自信地生活,提高我们的修养和素质。
其次,在孔学堂我们还可以结交到各行各业的朋友,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社交圈子,也为我们的将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相处,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彼此的特长,共同进步。孔学堂还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如讲座、论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还可以让我们结识更多的知识渊博的人士,从而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曾经参加一次孔学堂举办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讲座的主讲人是一位知名学者,他详细解读了各个经典著作,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与他的交流和学习,我受益匪浅,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另外,孔学堂还给予了我们很多实践和探索的机会。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我们经常组织朗诵比赛,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口才和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在准备朗诵比赛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还要通过朗诵的方式,让自己更好地表达出来,这既对我们的表达能力进行了锻炼,也增加了我们对古代文化的感悟和理解。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所学的传统文化应用在实践当中,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其价值。
最后,孔学堂还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午夜读书夜活动,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典著作,并在活动当晚进行朗诵或分享。这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从而促进我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午夜读书夜活动,我选择了《红楼梦》作为朗诵的对象,通过准备和朗诵,我对《红楼梦》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分享,我也了解到了不同人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还可以促进我们之间的交流和共同成长。
通过在孔学堂的学习和生活,我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古代的东西,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在孔学堂,我不仅成长了,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和指引。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所学所感运用到实际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孔学堂一游心得体会篇五
立秋之初,夏季的炎热并未有丝毫退去之势,然为了能一睹贯耳久矣的孔学堂之风采,我们还是起了个大早,想来古时求学的秀才学子也就是如此吧,不论严寒酷暑,但凡念着学堂、惧着先生、惦记着父母妻儿的守望,都是这般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的求学光景。
大约两个钟头的车程,我们从喧闹的都市街道抵达了清雅幽静、书韵墨香的孔学堂。
遥遥望去,但见目及的远处青山依依,近前碧荷绿水萦绕山体徐徐蜿蜒开去,把整座孔学堂置身于青山绿水的画卷之中,仿佛一处穿梭了千年时空的世外桃源,避开了俗世的纷扰,远离了人间的喧嚣,有的只有古来圣贤的谆谆耳语和学子们的朗朗颂音。
在垂柳扶风、碧波粼粼的相依相伴中,沿着一座石拱桥踱步前行,不知不觉间,便到了孔学堂的正门,上书“儒星门”三字,厚重而庄严。其后,便是孔圣人的石像,正拱手而立,目光和蔼慈祥地看着来此求学的人们,不知他会不会为他的学识和思想能绵延至今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呢?我想大凡圣人都是淡泊明志、不逐名利的吧,但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便是将自己的理念和理想传播开去,去给世人一盏明灯,去给人间一点希望,去给天下一点智慧,这大概就是孔老夫子所言之“经世”了。
进得孔学堂,正中飞檐斗拱、端庄巍峨的为“大成殿”,殿前两侧各置一口方鼎、元鼎,象征天圆地方,乾坤大势,暗含宇宙之机,皆藏于智;左右各设“明伦堂”、“儒学馆”两个讲堂,定期会有名师鸿儒来此传道解惑,也总有好学求知的人们前来切磋求学。我看开课时间尚早,便信步走上明伦堂来。明伦堂大约三十平米,朱漆石柱撑起实木的古朴屋顶,地面是青石板铺就,堂上花梨木的桌椅,是先生授课时所用,堂下设三十二个石凳,我坐下来,看着一米阳光透过学堂后斑驳的树影斜斜地洒下,那一刻,仿若置身于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先生,手握竹简书卷,微微侧耳聆听着学生的疑惑,继而手捻长髯,微笑而应,虽世间战火狼烟绵绵不休,然这一处子问我答的课堂依然静好若初。
儒学堂内大多是孩子们的字画,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那些书写于半尺熟宣之上略显稚嫩的手笔,随风轻摆,它们似乎是告诉我们,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传递着国学的精粹和智慧,也传承着中华民族民族的希望和强大,它们在这小小的学堂之内,发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呐喊,昭示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也同时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死,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儒学堂后是一个小博物馆,描绘的是孔子一生的际遇和贡献。我认为,孔子所论之儒学,其实并不是只有一家之言的单纯学术,而是一部教育史,他不仅传递给人们自己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一个教会人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进而又如何为人师表,最后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过程。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到“父母唯其疾之忧”,整部《论语》,无不是以浅显易懂的哲理来告诉人们如何学习,如何为人,如何处世,这些道理,让人读来既不生硬也不教条,反而是清新而静美,朴实而温暖。
而孔学堂向我们昭示的,并不仅仅是儒学的经典,它的真谛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普及与传承,它静处流年一隅,以温文尔雅、庄严神圣的气势,散发着它无穷的知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