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散文最美的遇见篇一
二十年前,当“呱呱呱咕”的鸟叫声响彻田野上空的时候,我们知道小麦就要成熟了。人们便开始准备收麦子用的工具,家家户户都要赶更上集买铲子买镰刀。把铲子镰刀在石头上磨得飞快,然后把铲子安在铲杆上,把镰刀安在弯弯的镰把上。
“呱呱呱咕”,“呱呱呱咕”,这是一种什么鸟,至今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每当小麦成熟的时候,它们就会飞来,在麦田的上空一边叫着一边飞向远方,几秒钟反复一次。我始终没见过它落在哪里,或在哪里栖息停留。它们好像就是麦田的观察员,在不断地飞越田野、村庄的时候,告诉人们:麦子熟了,麦子熟了!
只要听到这种鸟声,人们便不再懒惰,就开始洒水碾场。那个时候,村子外边,家家都有一片场,不种庄稼不种菜,专门留着夏碾小麦秋晒玉米。收麦前先把场地除草平整,然后洒些水,用牲口拉个石磙把场地碾得结结实实又光又平。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收麦时节天气燥热,常刮南风。看着还没熟好尚且半青色的麦子,夜里被燥热的南风一吹,很快变得一地金黄,突然之间全都熟透了。
一年一度的繁重的劳动开始了。
天刚蒙蒙亮,就要早早起床。早晨凉快些,能够多干活。男人用铲杆铲,妇女用镰刀割。铲到中午,还要把早上收的有些潮湿的麦秆翻晒一遍。中午的太阳像个大火球,晒得人汗流浃背。即使累得少气无力了,父母也不让我们休息一会,总是催促着说:“赶紧干吧,别等变天了,一经雨淋,铲倒的麦秆就该掉头了,捡都捡不起来。赶紧割完了,还得往场里拉呢!”
铲完一块地,就开始往场里拉。买了四轮拖拉机的人很少,家家大都是用木板车拉。木板车我们这里叫架子车,是用坚硬的槐木或榆木做成的。车下安着建筑工地常用的人力车轮。拉麦的时候,先把车轮放在一边,把架子车平放在地上。为了能多装,常常要在架子车的前头或后头绑上几根木棍,这样可以增加装载面积。
先把割倒的麦子搭成一堆一堆的,再用木叉或铁叉挑着往架子车上装。干了的麦秸秆比较光滑,不会装车的人很难装多,一亩地的麦子往往要拉好几次才能拉完。会装车的把车装得很高。装好后用绳子勒紧,找人帮忙把架子车的两根车把抬起来,把搁在一边的车轱辘放在车下,才能拉着走。那时地里的生产路高低不平,车子走在路上左摇右晃,一不小心,费了半天苦力装好的麦车就翻了。翻倒的麦车还得重新再装,一大堆麦秸棵沉重地挤压着,拽也拽不动,等再次装上车,恨不能把人累死。
麦子好不容易拉到场里,一时找不到车碾,还得垛起来,防备着下雨。等约好出租的三轮或四轮拖拉机有时间来给你碾场了,你再把麦垛摊开晒着。拖拉机是按时间收钱的,麦秸晒得越干碾得越快,用的时间短,付给人家的钱就少。所以,一场麦秸往往要翻几遍,累得人上气不接下气的。
拖拉机来了,在晒好的麦场上碾一遍,麦秸还得翻,翻后再碾。碾过两遍后,要抓紧时间起场。起场就是把碾过的碎麦秸用叉挑起后垛起来,把剩下的麦籽麦糠碎麦秸聚拢到一块。
最后就是扬场了。
扬场必须有风。风小了麦籽扬不出来,风大了会把麦籽刮跑了。扬场可是个技术活,要轻铲高扬散得开。扬麦时铲起一锨麦籽麦糠混合物,手腕一抖抛向天空,麦皮、碎麦秸随风飘走,麦籽呈一溜线均勺散开,洒落在地上。
扬场时还需要有人配合,你扬一锨,那人用大扫箒扫一下,把没飘走的散碎麦头、麦秸秆,还有小土坷垃、石头子扫到一边去。
庄稼人最高兴的就是这个时候。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大堆黄澄澄的麦籽,干干净净地扬出来了,双手捧起来,用鼻子一闻,那原始的新麦味道沁人心脾,当时那种心情那种感受,是城里人终生也体验不到的。
后来家家都有了农用三轮车或小四轮,往场里拉麦子不用人力车了。再后来,很多家又买了打麦机,就不再碾场了。但是收麦季节还是很累。那么多亩地的麦子要铲倒,还要装车,还要卸车,还要用打麦机打。用打麦机打麦,常常昼夜不停,一打就是一个通宵,既累又脏。出风口喷出的麦糠混合着尘土,把人荡的睁不开眼,鼻子嘴里都是土。一场麦打下来,对着镜子一照,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即使戴着口罩,口罩也会给你荡得透不过来气。况且那么热的天,戴着口罩也难受。
生活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民,真正是苦难沉重,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几十种农业税名目繁多,农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食,一分钱不给,光“交公粮”就要交去三分之二。一年到头,种粮者反倒要饿着肚子。
如今,再也没有收麦季节的劳累了,谁也用不着购买镰刀和铲子了。村头的打麦场也都种上庄稼不再保留。以前人拉背驮半个月还收不完的小麦,现在一二个小时就给你收光打净了。大型收割机,一过去两米多宽,收得快打得净,一点土气都不沾。一仓一仓的麦籽直接给你卸到车上,熟透的麦子收下来不用再晒,直接可以去卖或入仓。再也不会让你在烈日下晒得汗水淌流,不会再让小型打麦机荡得鼻眼不分。
农村变化之大,要是搁在二十多年前谈论今天收麦时的情景,无疑是痴人说梦,打死也不会有人相信的!
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当个农民,挺好的!
散文最美的遇见篇二
杏儿黄,麦收忙。一年一度的麦收季节又开始了。
现在的麦收,轻快的象喝了一碗白开水。一家两亩小麦,随便雇请一个收割机,不到一个小时,稀里哗啦,就结束了。千把斤黄橙橙的麦子就到了场院,晒个一两天干了就入仓,就等着磨面蒸馍了。
这种简单的劳作,简直就不像是麦收,过去所有关于麦收的一切繁复的内容就这样一笔带过,仿佛酒席前一点开胃的小点心。
记得小时候的麦收那是一年农事中,一个很重要的季节。那个时候是生产队年代。由于粮食不够吃,每年的青黄不接的日子好不容易熬过了,眼看着麦子熟了,终于可以敞开肚量吃香喷喷的饽饽了,人们心里洋溢着喜悦,整个村子都沉静在对丰收的渴望里,都在等待着开镰的日子。就连我们小学生也要放假两个星期,去生产队捡拾遗落的麦子。
由于割麦是一桩很辛苦的劳作,家里也要筹办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物。妈妈赶集买了一点猪肉,那时候不过年节,是不买肉的。还买了两个当时很稀奇的卷心菜还有小咸鱼,加上自家自留地里新鲜的土豆和茭白,一切准备就绪了。
麦收一般是在夏至那些天开始的。当时,生产队所有的青壮劳力,包括未出嫁的姑娘们,齐刷刷的排在小麦地头,生产队长一声吆喝,三十多个人都挥镰上阵了。不用一袋烟的功夫,收割的快慢就泾渭分明了。那些腿脚利索的,年轻力壮的就蹭蹭的冲在前面了。他们偶尔直起腰来回头看看那些拉在后面的人,眼里流露出嘲讽的笑意。
半晌休息的时候,大家能喝道我妈妈刚刚挑来的石榴茶水,那一担水将近一百斤,要走二里的山路才能到达这里,别的婶婶大娘都不能胜任这个任务,只有身强力壮的妈妈出马了。那种石榴茶是用新鲜的石榴芽叶大锅烧的,需用大碗趁热喝,一股浓郁的清香一下子就能通达人的五脏肺腑,全身的溽热疲惫就在一阵汗雨下过以后,云开雾散了。
我至今觉得妈妈的石榴茶是世上最好喝的茶,只是后来再喝却找不到那个味道了。
那时候我跟另外两个小孩,被分配帮队里的牛车装麦子,赶车的是麻子三叔,他是个高大健壮的汉子。我负责把大伙收割的小麦搬到地头牛车跟前,麻子叔负责装车。拉车的黑犍牛是队里最有劲的牲口,每一次我们都把麦子垛的象小山那么高,用一根粗粗的缆绳拢结实,我们便急不可耐的爬到麦垛顶上,麻子叔扬起鞭子吆喝一声:驾!我们的牛车就开动了。那时候坐在高高的麦垛顶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天上的云彩,俯视着身边青青黄黄的田野,心呵简直要飞出去了。
麦子运到场院以后,趁着晴天赶紧晾晒。中午最热的时候,大家汇聚在场院里打场。此起彼伏的连枷声里,麦粒象蝗虫一样飞溅起来,又落下去。当时觉得整个大地都在颤抖。场院中间是毛驴拉着碌笃,就是一个大石碾子。来回的碾压。那时候我有了一个最有趣的工作,我手里拿着一个破瓢,跟着毛驴后面每当毛驴把自个的尾巴支棱开要排泄了,我就立刻上前用破瓢接住。好在那种尴尬的事儿并不多,一个麦季不过一两次。
麦季最怕什么?最怕连阴雨。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九二年,就在小麦成熟的时候,就遭遇了这种天气。整整一个月几乎没有晴天。麦地被雨水泡的象发面,站不住人。由于没法收储,几乎所有的小麦都在麦穗上生根发芽了,远远地望去,像一颗颗盛开的蒲公英。侥幸收下麦子也都发霉变质了。
那一年的小麦面粉,蒸出的馒头黑漆漆的,咬一口牙齿就粘的拔不出来了,一股麦芽糖的甜味。
后来,村里开始有了脱粒机了。人们被这种柴油机带动的轰隆隆的大家伙惊呆了。把一抱抱的小麦吃进去,麦粒在肚子地下就哗哗流了出来,一个大麦垛几带烟的功夫就脱粒完了,真是喜欢的不得了。这也导致了一个严重的结果由于全村十六个生产队,只有一台脱粒机,谁都想抢先给自己用,于是,各个小队之间就常常为争夺脱粒机大打出手,双方各自拉住机器的一头拼命拉扯,像是拔河比赛。甚至直接动了拳脚,那个热闹劲儿,比看马戏都有趣儿。直到后来,村里有了更多更大的机器,我们再也无缘观赏那热闹的全武行了。
散文最美的遇见篇三
独品咖啡,读品自我。
悠闲时光,畅享生活。
悠然心情,乐享阳光!
幽香咖啡,悠享人生。
休闲时光,乐享悠享咖啡。
借一丝甜,得片刻的逃离。
因为爱情,所以咖啡。
悠雅生活,享我自在。
悠享咖啡,打开心扉。
悠然自得,享受今天!
新鲜天下,心动私享家。
捧一杯温暖阳光,让心情休息一下吧!
一品咖啡,新鲜食材配。
知音难,咖啡有意。
咖啡,淘时光。
浪漫的幽情,悠享的回味。
品尝悠享咖啡,放松忙碌心情。
享生活,慢生活。
给自己一段时光,让心情自由飞翔。
悠然自在,怡然分享。
我们的付出,为了更高尊贵。
品味生活,悠享乐道。
咖啡,让平淡的生活变惬意。
情感的流露,生活的升华!
周末,悠享咖啡见;周末,在悠享咖啡。
好咖啡,好品质,好生活。
散文最美的遇见篇四
(1)“品”,三个“口”。造字本义: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慢慢地辨别滋味。
请以“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我的世界(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
能创造繁华,勤劳才能平淡苦痛。
——题记
柬埔寨,一个神秘的大地,《古墓丽影》中雄伟壮观的古寺,神奇虬劲、用树根包裹寺庙的蛇形树,都紧紧抓住了我的心。在去往柬埔寨的前夕,我一刻不停到想象当我看到古寺、佛头时心中会是哪般滋味。一定是像百香果一样,酸酸甜甜又让人捉摸不透,那种满心期待、震撼与欢喜的滋味。可当我真正踏上那所土地,第一个涌出来的,却是残酷的现实带给我的,比苦瓜更深郁的苦痛。
“当雨季来临,乘船游洞里萨湖,您会看见清澈的波涛,水量满得溢上了两旁的湖岸,碧绿柔美的芦苇满飘着白绒花……”我们在柬埔寨的第一站就是游第一大湖——洞里萨湖。这里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感受独特的水上民居。华侨导游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说着:“不过。”
是的,“不过”,从观光船发动机响起的那一刻,导游的说辞便再也无法逆转我们对它的印象。
此时的洞里萨湖处于旱季,水浑浊不堪,水量稀少,发动机搅起一团团浑黄的泥和沙,令人作呕。岸边稀稀拉拉几根芦苇,干枯,低垂着头,有时被炎热的风吹得触到水面。那水面面竟似连泛起涟漪的力气也没有,凝结了满湖的压抑。一切都破落着,水上民居、草、工地、人、心。
船开出去不远,隐约从压抑的水雾中看到一叶孤舟,是两个柬埔寨土著男孩在撑着。虽然已经提前被告知船行途中会有乞讨的柬埔寨小孩,零食和一美元是早准备好的。可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执桨的小男孩突然振臂一挥,一瞬间出现了几十条相似的木船——乞讨大队?只见他们前赴后继地向我们的船扑来,扒上船,齐刷刷睁着饥饿的眼睛,伸出漆黑黑的手,说着仅会的几句中文:“吃的。”“一美元。”“谢谢。”
岸边,有人在用湖水洗衣,洗脚。往湖里倒垃圾甚至在湖边方便。而近在咫尺的地方,几个孤身划木盒铁桶出来的小孩,直接用手从湖里舀水喝。
这些孩子,都是应该像我们一样背着书包上学的年龄啊!可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柬埔寨土著为什么那么穷?就是因为他们懒!一季的作物种完就将土地荒废在那里,不懂得找其他物种。男人在家里呼呼大睡,都让女人和小孩出来受苦受累;宁可让孩子来乞讨,也不让他们去上免费的湖畔学校。
疾病的痛苦一代传一代,无知与落后却再也无法医好。或许这里的每一个人,一生里最好的房子,就是湖畔山坡上一个个挤挤挨挨的坟墓。
我体会到了深深的苦痛,就算不是悲天悯人,也压抑了满眼泪水,但在这痛苦背后,我又品味到了一份自豪。庆幸自己是中国人,有着勤劳自强传统品德的民族。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才能重新站起来,续写了五千年辉煌。
往昔的辉煌都已成过去,只有勤劳,才能创造永恒的繁华。
散文最美的遇见篇五
伴着清惬的晨风,漫步于金色的原野,眼前的麦浪与心中的乡情交相涌动,不由得又想起了故乡的麦收时节。
我的家乡在一马平川的宛东平原上,那里气候温润,阳光充沛,土质肥沃,是优质冬小麦的重要产区,素有“南阳粮仓”之誉。但在儿时,由于乡亲们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舍不得花钱请大型联合收割机,因而人人持镰,男女老幼齐上阵,就成了最普遍的麦收方式。
记忆中,那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日子。起五更打黄昏是常见的劳作方式,乡下学校也会给学生们放“麦假”。每天早上四点刚过,院子里就传来父亲哧哧的磨镰声,接着是拖拉机的轰鸣声,不等大人催,我和弟弟就从床上爬了起来,开始打着哈欠、睡眼惺忪地穿衣服,带上一壶凉水、几个冷馒头,跟着父母就上地了。
早上割麦虽则天气凉爽,但露水太重,麦秆非常柔韧,割起来很是费劲;中午时分麦秆虽被晒得焦脆,镰刀轻轻一带就能割掉,但酷热难当,滋味更不好受。至今仍能记得那种辛劳的情形。太阳宛如悬在头顶的火球,火辣辣地烤着,阵风掠过,热浪滚滚,烘得人口干舌燥。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我和弟弟嫌捂得慌,干脆挽起袖管,夹杂着浮土的麦芒子刺在胳膊上痒疼痒疼的,再加上不断冒出的汗水,那段时间前臂满是红疹。
一般是下午一点左右,母亲回去做饭、喂牛,我们三人继续收割。而后回家扒上几口饭,赶紧再来田里,要是天气不是过于炎热,午饭就在地头解决了。母亲还会把没有吃饱的黄牛,用长绳子拴在附近的草地上觅食,以节省时间。下午的活也很重,不但要割,还要把割好的麦子装车、运回、码垛,等到忙完,已是晚上九点多了。
我和弟弟累得够呛,那种感觉已不是双腿像灌铅般重,而是感觉除了脑袋昏沉沉的之外,浑身轻飘飘的,到家猛喝一阵凉开水,摸到床就睡。等到母亲唤我们吃饭时,感觉肚子咕咕叫身子却爬不起来,等到半夜饿得扛不住了再起来吃。母亲总会给我们热饭菜,父亲常叹息道:“要是能用收割机就好了……”这还是无雨的夜晚,要是碰上打雷扯闪,还得去给麦垛遮雨。
可喜的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的大力推进,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状态显著改善。现在的故乡,传统的麦收方式早已消失,坦荡的原野上,“大联合”们往来穿梭,金黄的麦流哗哗涌出。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尝到了机械化的便捷。丰收的喜悦,抚平了父母的皱纹。父辈的机械收割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远在异乡,尤其是在这样的麦收时节,每想到二老的艰辛与操劳,我那抱愧父母的心,常于无限感慨、思恋之余,涌起莫大的欣慰与憧憬。愿摆脱了旧的劳作方式束缚的父母,永远健康幸福!愿生长于斯的故乡,愈发富裕美丽!(作者刘杰,笔名青裳孤客)
散文最美的遇见篇六
经过早上和上午近八个小时的劳累,全家终于可以回家吃午饭了,此时的孩子们和来时相反,总是走在父母的前面。奶奶已经晾好了一锅加白糖的开水,一进家门我拿起碗一气就喝了两碗,当舀起第三碗时,奶奶抓住了我的碗说:“好东西不要一次喝够、吃够,细水才能常流……”午饭在一阵狼吞虎咽后,我率先吃饱了,倚在家里的炕边进入了梦乡。
突然,一阵喇叭声把我惊醒:乡亲们,据电台播报,午后可能有雷阵雨,不要息班了,赶快去地里收麦子吧……于是爹娘便拿着草绳,拖着我和姐姐赶往麦田。到了地里一看,正午的太阳像火炉一样挂在南天,晴澈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哪来的雷阵雨,真是见鬼了”我小声嘟嘟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曝晒,此时的麦芒很刺人,我虽然穿了长袖的衫衣,仍然感觉很难耐,在苦难中,我暗暗想一定要好好学习。下午4点多钟,西边天空升起了一个柱状云,并且发展很快,半个多小时后,已经有风从西边吹来。就在我们担心收不完时,同村的姑姑带着家人来了。说时迟,那时快,我们刚收完麦,狂风夹带雨点,便迎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