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篇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课堂教学新变革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五个方面来展示我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课堂教学新变革的理念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在过去,课堂教学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几乎是唯一的知识源,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而现在,课堂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思考、讨论、合作,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课堂教学新变革充分利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以前,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有限,往往只局限于教科书和讲义。而现在,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变得丰富多样,教师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并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教学可以通过展示PPT、播放视频、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等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第三,课堂教学新变革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过去,教学往往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往往是讲述式的教学方式。而现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比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第四,课堂教学新变革明确学生的角色是主体和参与者。过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只是听讲、记笔记和完成作业。而现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维,培养创新和合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最后,课堂教学新变革明确了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在过去,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角色。而现在,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引导和指导的角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并通过鼓励、指导、激励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保持对教育新动态的关注和研究。
总结来说,课堂教学新变革是一场全面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它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等多个方面改变了过去单一、被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拥抱这个新变革,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不断迎来新的变革。尤其是课堂教学,在过去一直以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为主,如今正逐渐向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转变。在过去几年中,我在教学学习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从中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学生需求。过去,教师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点。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源源不断地涌入学生们的脑海,教师的传授变得更为单一和无效。相比之下,探究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或独立探究,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研究的课题,并通过实践和对知识的发现和应用来加深理解。这种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也更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和沟通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的新变革需要有效的指导和评估。在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变成为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还需要时刻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估,以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成果。有效的指导和评估,是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能够顺利落地的关键。
然而,课堂教学的新变革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教学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规划。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创新和开放的教材和教具,设计适当的学习任务和组织形式。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以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其次,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教学需要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提供鼓励和支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索和发现的环境。同时,学生也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参与度来面对学习,主动思考和合作。
最后,课堂教学的新变革离不开教育领域的整体变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戴入式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已经开始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从智能教具到在线学习平台,新技术正逐渐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可能性。除此之外,政府和学校还需要提供支持和投入,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以适应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教学的需求。
总之,课堂教学的新变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评估,充分准备和规划,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以及教育整体发展的支持和投入。我相信,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我们能够找到更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育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
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篇三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篇四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一人讲台式教学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这个变革的过程当中,我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刻体会到了课堂教学新变革带来的种种好处和新鲜感。以下是我对于课堂教学新变革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变革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传统的讲台式教学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而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将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例如,我曾经在一节英语课上使用了一段生动有趣的视频来讲解英语发音规则,整个课堂不仅活跃了起来,而且同学们也更加积极地参与了讨论和互动,有效提高了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
其次,新变革提供了更加自主的学习空间。过去,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现在,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曾经在一节科学课上组织了一个小组实验,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得出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技能,还学到了科学思维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再次,新变革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和合作性。在过去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是靠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来学习,缺少和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现在,教师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可以分享和交流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在我教授的一门历史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扮演角色的活动,让他们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在小组内展开辩论和讨论。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新变革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过去,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而现在,新变革使得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我采用了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兴趣,设置了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来学习,还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新变革给教育带来了许多好处和新鲜感。教室的形象愈加丰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好的促进和发展。然而,新变革的引入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教师的角色转变和资源支持的不足等。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教学新变革的发展,并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
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篇五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平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平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