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年级克与千克反思篇一
已经连续上了两天新课了。
对于新教的二年级,我有话想说。面对新的教材,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完全陌生,以至于自己很慌乱了。已经上了两天的课了,我是这样教的。
两节课学生字,一节课学课文。马马虎虎快三节课。生字课。先导入,然后看课文录音,再教会认的字。会认的字,先叫同学,认并组词,然后自己板书词语在黑板上。一共有十四个,叫了十四个人,组了十四个词语,也板书了十四个。学生也觉得比较单调枯燥。然后一起齐读词语,抽读,消失读。花了快二十几分钟。
对于这样我有点困惑。我有必要都板书这十四个词语吗?费时费力。我怎么样教认读更加高效呢,可以在十分钟之内教完。学生怎么认字。我也没有强调前鼻音后鼻音,近义词,反义词。还是认读只需要教字认识,不用组词呢?蓝色的字体,多音字是必须要讲的。
一直都是我讲,学生注意力也不集中,是不是还有什么好的游戏方法,能让学生更加认真。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更加有自主学习意识。
我会写,我是这样教的。比如,顶,先显示课件上的字,然后请同学读拼音说结构,然后跟着写笔顺,然后老师板书,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描红,然后写,然后组词,然后这三个字。然后下一个,一直十个都这样。学生玩得玩,听的听,讲的讲。作业错误挺多,课堂纪律不好。反正是没有管理好的秩序。自己也没有想好去上课。大体想好了,细节实施就不太行。
一节课上不完,学生写字不好,也没有足够时间朗读。
所以我慌了,也问了四五个老师讨论有关教学方法,每个人好像都不一样,我试了几种,都效果不好。果然是教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于是我要改进措施,想想怎么样才能上课更加舒服有效率。
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得冷静的想想,反思自己的主见看法。好像自己没啥经验,教学不是一撮而就,而确实是一个长期积累成长慢慢的过程。不能一步登天,没有捷径,只有自己慢慢学习借鉴,反思思考,才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提高,让学生成绩更好。
二年级克与千克反思篇二
《邮票齿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本节课中要求通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实践。以此完成导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习于轻松、不知不觉中。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上节课也让我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有趣的捷径。
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比如提出的“可是当邮票撕下来以后,身旁没有胶水,没法把邮票贴到信封上,这又该怎么办呢?谁能像敢想敢做的阿切尔一样来解决这个难题?”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搜集有关邮票的资料”,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不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形式多样,效果好。
回顾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仔细琢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到发明来源于生活,懂得细心的爱思考的人才能成为发明家。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相信有无数的小发明家正在成长。
二年级克与千克反思篇三
数学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从而我认为,数学预习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一、数学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潜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潜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十分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数学预习,有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解决。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透过预习,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学生能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数学预习,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到达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数学预习,有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潜力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明白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能够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齐预习下一节课的资料,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潜力和意识。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设法自己解决问题。
二年级克与千克反思篇四
《邮票齿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本节课中要求透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此刻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状况,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实践。以此完成导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习于简单、不知不觉中。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就应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就应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透过上节课也让我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取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搞笑的捷径。
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比如提出的“但是当邮票撕下来以后,身旁没有胶水,没法把邮票贴到信封上,这又该怎样办呢?谁能像敢想敢做的阿切尔一样来解决这个难题?”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搜集有关邮票的资料”,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不仅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形式多样,效果好。
回顾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就应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就应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仔细琢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到发明来源于生活,懂得细心的爱思考的人才能成为发明家。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相信有无数的小发明家正在成长。
二年级克与千克反思篇五
《精彩的马戏》是我们二年级的一篇选学课文。它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一场精彩的马戏。共记叙了六个节目,其中,重点记叙了猴子、黑熊、山羊的精彩表演。全文围绕“精彩”从两方面进行了记叙:一方面是动物表演时的神态、动作,另一方面是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映。文章最后赞叹:“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他们的指挥”,说明了动物的精彩表演是马戏团叔叔、阿姨训练的结果。这篇课文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积累、发展学生语言的好教材。结合本学期我们二年级组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话训练。
本课时的教学,我设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会读“瞅”、“圆溜溜”等词,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理解各段中体现动物表演特点的词句和观众看表演反应的词语体会小猴的可爱、顽皮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这场马戏的确十分精彩。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说说“黑熊踩木球”。
3、能据课文中的写法,任选一个节目写一写。显然,本节课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仿写。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层层铺垫:精读第一段,让学生明白写法;创设情境,仿说第二段,让学生学会运用。这样的处理,缩短了说和写间的差距,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最后写也就水道渠成了。具体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播放马戏,激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播放马戏渲染了气氛,把学生的情感带入了马戏表演的环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思维,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精读“猴子爬竿”,归纳写法。看了马戏,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我又出示课文第二段,让学生品读马戏的精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摒弃繁锁的分析,在不讲读的情况下,变着法儿激发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围绕“你觉得这是只怎样的猴子?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描绘的内容,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马戏节目的精彩之处,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展开想象,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场马戏十分精彩,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用词的讲究,以及作者的写法。最后,进行总结,板书要点。
二年级克与千克反思篇六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重1克的图钉,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图钉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克和千克的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二年级克与千克反思篇七
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二年级克与千克反思篇八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
本节课,在教授1千克=1000克时,我刻意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猜一猜,称一称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然后再通过设问强调两者虽相等,但在数学意义上完全是不同的意义,更好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年级克与千克反思篇九
“千克和克”这单元主要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内容大体分两端安排:第一段,了解判断物体轻重的基本方法,知道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感受1千克或几千克的实际轻重;第二段,认识克,进一步掌握成物体轻重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这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他们需要通过丰富的活动积累经验,形成鲜明的表象。二单位换算在解决问题时应用比较广泛,对后续学习也有桌重要的影响,所以也应该作为重点来对待。本单元教学难点是合理估计物体的轻重。这是因为估计物体的轻重不仅需要学生对千克和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需要他们对物体自身的质量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所限,再加上刚刚接触质量单位,因此他们完成相应估计活动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通过体验、观察引导学生逐步感知。
首先是体验,通过水果分享进行体验。每位学生与家长一起购买1千克水果,用右手拎一拎感觉有多重,再用左手拎一拎感觉有多重,数一数有几个,拿起其中一个放在手心里掂一掂,感觉有多重。第二天带到教室,全班就1千克不同的水果进行深入体验。拎,右手1千克、2千克、5千克;左右手各拎1千克,左手1千克右手2千克,左手1千克右手5千克;不同的学生分别拎1千克、2千克、5千克绕教室走一走……数,数一数1千克水果大约有几个。通过交流发现,1千克苹果约4个(个儿比较大)、6个(个儿一般),1千克梨约2个(个儿很大)、6个(香梨),1千克桔子月8个,1千克桂圆约80个,1千克冬枣四十几个,1千克鸡蛋约20个……算,1个水果约重多少克。一个苹果大约重200-250克,一个桔子约重120克,一个冬枣约重20克……通过体验,不同的学生对千克、克、1千克、几千克、几十克有不同的认识。
其次是观察。千克与克,对于学生来说,平时很少接触,就算接触,也不会用“千克与克”的眼光去观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提前到超市购买不同包装不同质量的物品,带进教室带进课堂让学生们进行观察,刚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在物品的种类、包装上,但很快学生们就知道了,每样物品的包装袋上都标有质量,如:净含量:200g、250g、400克、480克等,净含量200+5g……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知道了净含量200g的意思,也知道了净含量200+5g。再次走进超市购物时,很多学生自然而然会去观察商品的质量。也有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公共自行车车篮的载重量是10千克,煤气罐上标有15千克的字样等等。
因为体验,因为观察,所以学生乐学、爱学!也因为学生乐学、爱学,所以体验更深入,观察更入微!
二年级克与千克反思篇十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完全靠眼睛观察得到,要通过提、掂等感觉来感知。如果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形成了较深刻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这两个单位解决问题,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注重实践、体验,具体做法有: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学生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小零食,食盐等,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请家长陪同孩子去市场调查各种商品的质量,反复让学生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和“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本单元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第一节课让学生带各种小零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先看一看各种包装袋上的质量,再掂一掂,感受每种物品的质量,用意很好,但是卫生没有处理好,学生边吃边掉,教室里非常脏,打扫了很长时间也没打扫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