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博客篇一
乌塔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课文主要写了她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通过攀谈,“我”知道了中德孩子所受教育的差异,中国的孩子从小依赖性强,是家里的宝贝,一般由爸爸妈妈带他们一起玩。而德国的孩子从小独立生活能力很强,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我”在罗马认识了乌塔。第二部分讲我们住在一个房间,“我”了解了乌塔一个人旅游欧洲的事。第三部分讲乌塔以后还要到中国旅游。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欧洲的地理位置。欧洲在亚欧大陆西部。北临北冰洋,西靠大西洋,南隔地中海。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 自读课文 ,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可查字典、词典。
洗漱、惬意、电话号码、反驳、逻辑、精疲力竭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 小组内每个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对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讨论乌塔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姑娘。
二、合作探究:
1、我会认真地默读课文,并思考:
(1)、在初次见面的部分,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乌塔做事有生活经验,从容不迫?
(2)、在地图上找出乌塔在欧洲游历的地点,读读、议议乌塔为什么不怕危险?
2、了解主题,展开讨论
(1)、乌塔的哪些话或哪些做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见解。
(2)、说说自己打算从哪件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3)、在你的心中,你觉得乌塔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博客篇二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把课文读正确,了解读课文时还不太理解的词语。
3、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他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
2.谁能把课题写出来?(指名写,写时强调该字笔画较多,要写紧凑)写得怎样?(简单评价)
3、理解课题:“繁”是什么意思?(多)繁星呢?(许多的星星、数不清的星)
4、简介背景:课文是谁写的?1927年的中国还很落后,一群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相约去海外求学,其中就有巴金先生,在乘船去法国巴黎的旅途中,他写下了许多游记,《繁星》就是其中一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导读:文中写了巴金先生几次看星,分别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预习中你是不是把这些内容都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成果。
2、指名学生说。
3、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还有别的分法吗?(提示:这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写在旅游的途中,今天我到哪儿了,看到什么玩了些什么?但这篇游记有些不太一样,谁看出来了?前两次并不是在他这次旅游途过过程中的事,而是--回忆。所以这篇文章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回忆,一部分写现在)
三、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看星的感受。
1、直奔重点段,了解作者的感受:这三段中,大家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今在海上,是怎样的情景勾起了巴金先生对以往看星的回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划,用横线划出巴金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的,用括号圈出他看到这样的星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并把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标上小黑点,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按提示自学第三自然段。
3、集体交流反馈: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1)这段话由几句话组成,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指名读每一句,概括一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星?(理解“半明半昧”板书昧,问:昧是什么意思?半明半昧呢?这半明半昧的星是怎样装点在天空中的?理解“悬”)
(2)再来看第二句,指名读,概括一下,这句中的星又是怎样的?(理解“摇摇欲坠”板书,问:坠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整个词的意思就是--摇摇晃晃地快要掉下来)
(3)第三句,指名读,概括讲这时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像是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出示:飞舞)
(4)指板书,联系“悬-摇摇欲坠-飞舞”你们看,星星在作者眼里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近,提问:星星为什么会跑到他的身边来飞舞?作者觉得星星像是萤火虫一样在身边飞舞,觉得和星星在一起,是星星从天上飞下来了,来到他身边,还是作者飞上天去了,来到群星中间?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星空里了,已经陶醉于星空之中了,他的身体上去了吗?不,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上去了,他随着他的情感,随着他的想象来到了群星之间,陶醉其中,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读哪一句就要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脑子中要出现与作者描写相同的情景。指两名学生读,齐读。
(1)指名回答。(出示相关段落)
(2)提问:这段话写出了作者的几点感受?指名回答。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体会柔和、静寂、梦幻的不同感觉,指导朗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了他总的感受的?(触觉、听觉、幻觉)他把这几种感觉排列在一块儿写,突出表达了他此时内心总的感受,这样排在一起的写法,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内心体验,我们也来像这样写一写)仿写句子。(1我校的学生是……的,……的,……的。2上海这座城市是……的,……的,……的。)
5.与前两次比较看到的星星有何不同。
(1)这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的舱面上所看到的星以及他看到星时内心的感受,那么他之前在家乡和在南京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内心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作者看到的星星的样子,用括号圈出看到这样的星时内心的感受,把关键的词语标上小黑点。
(2)交流反馈:以前在家乡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子?(密密麻麻)三年前在南京呢?(星群密布)它们有区别吗?(密密麻麻是满天的星星,看起来没有秩序,星群密布虽然还是满天的星星,没有改变,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已经把它们看成一群一群,一组一组的呢?为什么他会组合这些星星了?看书回答。
(3)他认识了许多星星,再看看星星就不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了,看,这几颗星组成了(师画北斗七星)……现在,他能把星星组合起来了,这时候就是他说的……星群密布。
(4)那么,前两次看到“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的星空时,他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指名学生回答。(一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一是仿佛在和朋友谈话。)相机出示三次的感受,这三次感受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一样的吗?(提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到同一景物时,他的感受会是一样的吗?)
(5)学生自主感悟后,与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
(6)集体交流反馈。
四、根据课文线索归纳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一一展开的,这三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看到的星,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请你根据这线索,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指两名学生归纳)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请你也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去观察星空,让星星和你作伴,让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把自己的观察所得,把自己的奇妙想象写下来。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博客篇三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一边读书一边批画父亲与姐弟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方法,感悟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教育。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渲染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文中省略号所表达的情感,渗透省略号的作用,体会父亲的无奈与为难。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一边读书一边圈点批注,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体会关键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抓阄”(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美丽宁静的小山村里,小姐弟俩放牛归来了,因为明天就要开学了,他们追逐着、嬉笑着,真高兴啊.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多么和谐画面啊!然而因为家境贫困,此时父亲正准备用抓阄这种古老方式,决定他们谁能去上学的命运。父亲该怎么开口和两个孩子说出这件事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座偏僻的小山村,走进这户普通的农家小院,走进父子三人的内心世界,去细细体味这份至纯至美的真情。
二、精读父亲表现,感悟父爱情深(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住父亲的描写感受父亲的内心情感
(1)根据问题情境,找到重点语句。a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读画)b分别读出所找的句子(明确重点语句)。
(4)汇报: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来汇报。重点词:一声不吭迟疑沉吟尴尬(随着汇报板书出来)抓住一声不吭体会出父亲矛盾心情(孩子那么喜欢上学,但是由于生活的压力,作为深爱孩子的父亲,所以他只能一声不吭的蹲在那,抽着旱烟。)抓住迟疑(拿不定主意)体会出父亲的犹豫、痛苦、矛盾。为什么迟疑?指导朗读抓住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体会父亲复杂的心理。为什么会沉吟?指导朗读尴尬(表情极为不自然)体会父亲无奈、为难。
三、学习姐弟表现(3、4自然段),感悟姐弟亲情。
刚才我们通过“一声不吭迟疑沉吟尴尬”这些关键词,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为难和无奈,当父亲伸出两只紧攥着的大手,让姐弟俩抓阄时,姐弟俩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三,四自然段,用双横线和波浪线分别划出描写姐姐和弟弟表现的句子。
(1)根据问题情境,找到重点语句。轻声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姐弟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读画)
(4)汇报:汇报时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来汇报。
a、1、弟弟对姐姐说:“姐,你先抓吧。”
2、姐姐刚要拿,弟弟忽然一步冲上来推开姐姐,喊着:“我比你小,应该让我先来。”联系上下文,通过对比的方式“你先抓,我先来”体会弟弟的对姐姐的谦让。抓住关键词冲、推、喊体会表面看弟弟在抢着抓阄,实际是在抢这抓短草茎,也就是要将上学的机会让给姐姐。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感情朗读。
五、总结全文:
这星星点点的灯光,让我们感到温暖,更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就像这次抓阄,在为难与无奈中开始,又在爱与亲情的召唤下变得完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感人的故事——抓阄(指课题齐读)。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博客篇四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难点: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教学用具媒体资源:动画《中彩那天》。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1、出示彩票,提问:(1)老师昨天也买了一张彩票,猜猜老师中彩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2)假如你中彩了,会是什么样?(兴奋不已;高兴地跳起来;大专用欢呼;逢人便讲;想想今后怎么办?……)
2、导入课题,质疑课题。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中彩有关的课文《中彩那天》,看看课文中中彩的人表情给你说的和想的是一样吗?板书:《中彩那天》。指导学习多音字“中”。(2)看到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板书在自己的本子上)
(谁中彩了?中彩那天的情景怎样?中彩人高兴的程度如何?中彩那天有什么事发生?……)
过度:带着你们心中的疑问,听范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书中做了回答。
1、看课文,听朗读,注意听清字音。
2、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1、有不会认识的字词和读不通的句子吗?教师根据动画课件范读指导或同学间相互解决。
(1).读准字音:
“湛”应读“zh4n”。“馈”应读“[emailprotected]”。
“兴奋”应读“x9ngf8n”。“诲”应读“[emailprotected]”,不要读成“hu!”。
(2).识记字形:
“德”左右结构,右下角“心”字上面的一横不要去掉。
“赠”左右结构,右下角是“日”不是“目”。
(3).理解词语:(在讲解课文时辅助讲解领悟)
拮据:生活困难,缺少钱。器重:本文指老板对父亲很看重,很重视。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看,形容迫切地希望看。闷闷不乐:心情不舒畅。
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教诲:教训,教导。
以上三个教学步骤,同时用动画《中彩那天》的字词部分内容辅助教学。
2、练习:插入学习指导的作业。
3、自己的疑问在课文中得到解决了吗?
过渡: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我们走进课文再感悟领会。让我们再认真读读课文。
1、自由读文,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2、思考: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在班上谈读文后的体会。与同桌同组交流交流。
(父亲是个大好人,不贪财,不图利,诚实、守信……)
3、汇报自己不懂的句子。如:
(1)为什么中奖后,父亲开着车,他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3)可以看出,那个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我激动地说:“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5)为什么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父亲却显得特别高兴?
(6)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4.小组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学习讨论,如除上述问题外,还有不懂的地方,也可提出来,组员共同学习、交流。每题可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5.班上汇报、交流。(可自由安排在第一课时或者第二课时,时间自己掌握)
(1)为什么中奖后,父亲开着车,他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因为家里生活困难,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他买的两张彩票里有一张中彩,恰恰是一辆奔驰牌汽车,而那张中彩的彩票又是父亲帮库伯先生捎的那一张,并作了记号。而库伯先生早已把此事忘记了。如今中彩了,父亲拥有这辆车,不但能实现自己往日的夙愿,而且能使家里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但是这样一来,后半生将会受到良心上的遗责,精神上的折磨。如果把车给库伯先生,自己今后的生活依旧贫困,美好的愿望很有可能成为泡影,但“我”的精神世界是轻松的、愉悦的、富有的。到底选择哪条路呢?此时的“父亲”心里复杂矛盾极了。)
(是昧着良心把本应属于同事的奖品车留给自己?还是讲诚信,把“梦寐以求”的奔驰车让同事开走?这是一个“道德难题”。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得把车交给已经忘了在彩票存根上做记号的同事,如果自己把车留下,就是虚为的表现,就有愧于同事和自己的良心。)
(3)“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说明了什么?
(说明父亲非常想把得到的奖品——奔驰汽车据为己有,好实现自己多年来的愿望,扭转家庭贫困的处境。)
(4)为什么我激动地说:“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这句话的意思是:库伯家有钱,他不会在乎这辆车的。而我们家穷,这辆车对我们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呀!即使爸爸留学生下这辆车也是有理由的,也是理所应当的。)
(5)为什么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父亲却显得特别高兴?
(在得与失面前,父亲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终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诚实、守信的思想占了上峰。当父亲看着奔驰汽车被开起时,心里如释重负,因此显得特别高兴。)
(6)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父亲打电话请同事来取车,正说明了父亲诚实,守信用,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是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所以说那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1.朗读全文,思考:
(1)本文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本文使用的是总分总结构。)
交流体会:
(诚实、有信用,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但往往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公与私,利与弊,名誉与金钱面前很难做到。然而,“活得诚实、有信用”就是说的、做的跟内心想的要一致,克服再大的困难,再大的痛苦也要兑现对别人的承诺。这样做了以后,别人就会相信你,信赖你,愿与你交朋友,愿与你一起共事。与此同时,你不但无愧于心,而且心中充满了快乐与幸福,而这种精神上的富有、充实,就是一大笔用金钱换不来的财富。)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博客篇五
先把同学们引入话题,共同来讨论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博客篇六
1、出示橡树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树?
(枝叶茂密、郁郁葱葱、粗壮……)
2、是的,这就是一棵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橡树。板书:橡树(橡注音,三拼指导)
3、简单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叶子比手掌还大,它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物,通常能开出黄色的花朵。果实坚硬,是小松鼠的最爱。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橡树有关的课文。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文中带拼音的生字(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件什么事。
2、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分读
字音:“延”整体认读音节,“尚”后鼻音,“楔”字特别难认,多拼读。
字形:“延”和“挺”字后半部分区分。
字义:楔子结合图片理解,保持固定位置,上粗下尖的物体马蹄形结合简笔画理解。
3、交流大意:(若概括有难度,预设:人们在南北两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的公路,但因为——改变了计划,最后公路——。)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橡树的句子。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具备了怎样的特点?
齐读本句,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把橡树比做哨兵?
(草原上的哨兵给你怎样的感觉?不怕风吹日晒,笔直挺立有精神,守卫草原有意志)
橡树和哨兵有共同之处充满生命力,挺拔,粗壮结实经得起考验,经历了风风雨雨依然挺立着)
哨兵守卫草原为草原放哨,那橡树呢?它守卫着什么?
朗读指导,读出橡树的生命力
4、如此一棵高大、结实、挺拔的大树出现在修路工程中,人们又有怎样的反应呢?配合读(4—6自然段)
工程师:什么话也没说(没有命令,不知道怎么办,计划不能随意修改)长久地(内心复杂,可能在想什么)叹气(应该保护、计划不能修改,如何是好,为难)
工人:沉默不语意思理解,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不想砍,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等待安排)沉重叹气(工程师没有答复,担心,心情沉重)
3、要保护橡树,只有公路绕行,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是笔直的了。工程师无奈。最后问题解决了吗,采用了怎样的办法?引读第7段。
工程师为什么要在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打进楔子呢?(不影响橡树的成长,让橡树的根部不受到伤害)
看到这个办法你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保护了树木,为了保护树木而弯曲,甚至影响了美观)
朗读指导:我们和工程师工人一样,关心着橡树的命运。它被保留下来,大家都松了口气,轻松多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读读这个决定。
4、几年过去了,当坐车过往这条笔直而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的公路时,人们总不约而同地赞叹。
理解“不约而同”的意思,“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做法大家很赞同,认为很好)
高尚的心是一颗怎样高尚的心呢?(爱护橡树、保护大自然……)
1、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赞叹呢?
2、现在,这棵挺立在路旁的高高的橡树,成了这条宽阔的公路旁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响,它似乎在说些什么。
3、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你们在赞叹工程师和工人的同时,自己也被深深地触动,相信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想他们一样保护一草一木,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
8、路旁的橡树
粗壮、结实、挺拔
计划实际
宽阔、平坦、漂亮————————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
改变高尚的心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博客篇七
《高山流水》是西师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高山流水》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复习生字,导如课题。
1、齐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一)、了解俞伯牙。
2、读第二段,体会俞伯牙遗憾的感情。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虽然他是个音乐家,但是找个了解他音乐的人却很难,就在这时,伯牙出使途中,来到汉阳江口,他只能对江弹奏,这时伯牙弹的是《高山流水》。
2、自渎3、4段,想一想哪些地方描写伯牙在弹奏《高山流水》时的情景,抽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美景,有琴声的傍晚。播放《高山流水》,生感受,师读课文。
5、正当伯牙弹起这段音乐的时候,钟子期听到这段音乐,自渎5-7段,勾出描写钟子期神态和语言的句子。抽生回答。
6、出示钟子期的句子: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a、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从哪些词说明子期夸的妙,读出气势磅礴的语气。
c、抽生读,齐读。
d、理解“啧啧赞叹”。(不停的赞叹)。
e、赞的是什么?(伯牙的音乐美妙),怎么赞的?再读。
7、再来看看子期的第二句赞叹。
子期又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a、读一读。
b、伯牙弹奏的是什么?子期赞的是什么?
8、区别体会两句的感情不同,自己体会对比读一读。
9、听了子期的赞叹,伯牙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伯牙弹“志在高山”时,伯牙是什么表情?(惊讶,只是看了一眼子期)。是什么原因?
当第二次赞叹是,伯牙是什么表情?
齐读伯牙的语言:
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这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以为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从这句话体会伯牙什么样的心情?
齐读,读出伯牙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抽生读)
10、回顾过渡。
子期第一次赞叹,伯牙弹的是“志在高山”,第二次赞叹,伯牙弹的是“志在流水”,对比读一读子期的赞叹和伯牙的话。
(二)《高山流水》悼知音
1、子期和伯牙一见如故,于是有了来年的约定,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他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自渎8-12段,说一说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2、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4、用读体会伯牙的痛苦、伤心。
a、抽生读。
b、抽生评。
c、齐读。
(三)小结。
1、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相遇,让伯牙激动万分,而这一次的离别,又让伯牙心碎不已,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才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碎琴山,古琴台也因此而得名,高山流水、知音也有了新的含义。
2、默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读后的收获,在生活中,你有自己的知音吗?
3、再读课题。
学了这课,你对高山流水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学了这课你该怎么对待自己的朋友?
《高山流水》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
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为《高山流水》悼知音。
在巧遇知音这一部分中,尤其以伯牙两次抚琴为重点;在凭吊知音部分,又以伯牙摔琴为重点。整篇课文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就如一曲动听的曲子,令人回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要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