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全册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词义。
2、通过重点理解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看图写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
1、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看图写文的方法。
2、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油画《拾穗》。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 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
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我们来欣赏油画《拾穗》。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6、同学们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
7、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得十分逼真,认真地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作业
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幅油画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板书(仔细观察)。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6、小结: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更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并加入想象。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收获)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全册教学设计篇二
昨天校长宣布本周教学重点工作——全面推开备课,听课研讨。今天第一节寻课,碰到姜南,很委婉地表达要听我的课。我当然不能推诿这友好的“点杀”,人家听课还算是看得上马老师哈。于是诚恳而大方地答应并邀请他们听课。为表示礼貌,课间去教室的途中绕道前去邀请同年级的两个妹妹。姜南开课4、5分钟后,因为有家长找而离开,老师的工作总是有这么些偶然的因素干扰。还有同伴因为工作忙,不能常走进教室听课。那就把这课教学实录按回忆发于此。供大家一起来讨论课堂教学。
开课场景:铃声响后,在教室里的孩子都安安静静地静息了。七八个位子还空着,主人下课玩,跑得太远。铃声响完了,才陆陆续续地跑进来。我阴沉着脸批评了这些孩子。课堂也就这么严肃地开始了。孩子们这样进课堂有些影响我上课的心情。
第一课时:因为课前没有布置预习,就在课堂上做得预习,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至少让孩子们读通顺课文,然后检查信息反馈,接下来重点赏读3、4、5段,默读,勾画,简单批注)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拾穗》。打开书,课文开篇很美,请孩子们把开头一句读一读,读好。
生读 (没有稻子飘香的美)
师:女孩子再读,读出香味弥散——慢慢、优雅的散开那样的感觉。
女生读 (感觉好些)
师:全班再读。
生读。
师:面向马老师,已经积累下来的孩子背给老师听。
生 大部分能背 (教学意图:学生的作文为什么平淡,还是积累的东西太少。意在课堂让孩子轻松地做些积累。)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拾穗》,并重点练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端起书来,再把二段好好地读一读,再感受观图写实与联想的巧妙结合。
生 在我的指令下较认真地读。
师:现在我们重点要读好三、四段,一二组的孩子读3段,三四组的读4段,各自练习两分钟。
生 都还是练习得很认真( 2分钟后)
师:请展示大家的朗读, 作者写得好,我们也应该读得好。请大家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思考你们读的那部分内容写得好的地方。
师 做无关痛痒的点评 (这种团队读书,不点评,很不利于激发孩子参与的激qing。现在的孩子个们个人意识特强,团队意识不够。怎样做精当又直指孩子内心的点评迅速激发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我还在学习中,思考中。)
师:请代表团队,汇报你的赏读发现。
课堂情景:开始举手的人不多,过了一会,举手的人有些增加。(我在这个现象的观察中思考,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让过程细腻地展开。)
一生发言:三段中,我觉得妇女的动作写得好。(并读了相关语段)
一生发言:这段中,我觉得“紧紧”这个词用得很好。要是我们写肯定只写:她攥着麦穗。(多么有用的发现!)
生:我读出了她对这一根根稻穗的珍惜。
生:我读出了他对全家人的爱。她不会放过任何一点给家人带去粮食的机会。
那是让全家人活下去的—— 生:机会
(这个“紧紧地”一词的妙用与深刻,是我在课前阅读,研究文本时同样的发现,有了我自己的发现,走在孩子前面的发现,才有了我这里的深刻引领。自己阅读文本多么重要啊!)
生:我发现4段中,那个女孩的舞蹈动作写得很准确。很细致。
师:是,我们一起读一读,来感受这种细腻的表达。
生 懒洋洋的读
师:暂停,这个女孩年龄还小,人生的路刚刚开始,她还没有你们读的这么沉重呢。
生 笑
师:(满含精神的)来,孩子们再读。
生 这次感觉好些
师:我们再做一个配合,我来读这段中冒号前面的前半局,你们读冒号后的后半句。体会这后半句是怎样把这个“舞蹈”写具体的。(这就是写作指导)
生 配合读。
师:请在后半句做上旁批,写出它的作用。边批注边告诉自己,以后你也会这样把一个词,一句话写具体。
(我赶紧把大屏幕调了出来)
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只在白天天拾穗,
天黑了绝不会来。
师:看看大屏,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
一生:我从前几个段已经读出了,这些人很穷,他们虽然穷,但是很守规则。不会在夜里去捡拾麦穗。
师:是的,这群弯着腰拾穗的人虽然很穷,但是他们的人格形象却是直立的。(在读这幅画面的时候,我从这群穷人身上读书了一种动人的美来,也许是源于作者米勒对土地,对土地上这群儿女的爱,于是源于情感的艺术再现就这样富于表现力。 我是很想把这群穷人身上蕴含的精神美传达给孩子的,聪明的孩子自己能从画面,从文字中读出来。真好!)
师:接着读,看你能从后半段中读出什么来?
(后半段原文)监工的明白,丢在地理的麦穗没人拾走,也是浪费;再说,给穷人一点帮助,也是应该的。所以,除非是荒年,他们从不禁止拾穗。
师再引导:本来监工的形象是让人觉得憎恶的,(生不断点头)这里的监工呢?
一生:我觉得比较人性的。(我不想孩子们把人做简单的好于坏的区分。)
师:对,无论是拾穗的人,监工他们都展示着人性里美好的东西,爱、善、自觉自律的人格。
端起书来,女孩子读倒数二段,男孩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们所读的段落主要写什么?
生读 男孩子读得差一点(这是天生的,男孩语言感觉差一些)
生答,师总结板书:简介米勒 评价图画。
师:(带领学生按板书总结)文章结构就这样 先写——生:图画内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再——生:简介米勒 评价图画。
请按这样的提示,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生汇报
师:文章开篇写得美,结尾也别具韵味。再把最后一句话读一读。
(课文最后一句是)认真地欣赏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说一说你在欣赏这幅画和读这片课文的时候,有那些感受可联想。
生1、我感受到这些人真爱自己的家人。
生2、我感受到这些穷人生活得很坚强。
生3. 我觉得米勒对这些人有深深的同情。
生4:米勒自己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所以他了解这些人,能画出这样好的画来。
(在此,也许有的老师可能会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然后在比较中让学生学会珍惜。我认为这样不抵达、触及孩子的内心情感去实施教育,没有多少意义。干脆不做。)
师:来,读一读马老师旁批下的感受。
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
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生 读两次。献给这群拾穗坚强地的人。生:读得更好些了。
师:再读一读老师摘录的米勒做这幅画的意义。
米勒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
(这段话,对孩子来说显然很深奥。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不懂就不让他们与这些陌生的语言面貌见面。试想:我们如果每天只教学话的婴儿听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那他们肯定永远只会说爸爸妈妈。我们要把孩子要拓展孩子的语言视野,还要努力让他进入到这个视野里去。下面这个教学环节便是我为此作出的努力。)
下面看着图和这段文字,听马老师提问,选用这段话中的词语做完整的回答。
师: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生:(愣了一会)开阔的土地。(师提醒说完整。)
师:在这片开阔的土地上有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生:静穆的画面。
师:是的,这是一个宁静、庄严的画面,这是敬爱生命、敬爱这片神圣土地的庄严。在这片宁静的土地,这群人活得很——生:(选出图画下的词语作答)沉重。
师:但是也很――生:充实。
师:我们能听到他们——生:深沉宁静的呼吸。
师: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生:朴实顽强的生命
(一段很生僻的文字,就这样在我们的看图、读文、问答对话中巧妙地读懂,同时进一步读懂了这幅饱含深情的图画。)
师:孩子们,我们再读这段话,把它献给这群弯腰拾穗的人,献给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也献给这幅画的作者米勒。
生读 这次读得很有感情了。
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读读这首古诗。(让西方艺术与国学经典做一个跨越时空的链接)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我们可以把锄禾换成拾穗哈。
生笑。
师:看,老师还为这幅图配上了这样一首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歌配在图画上,这里打不出来,很遗憾)
(孩子们读着,笑嘻嘻的,肯定觉得这样的搭配很新奇。)
师:孩子们读的很高兴哈。我希望再带着你们读懂写在这张苍白的纸上写着的这样一句话。(出示下面这张ppt)
苛政猛于虎。
孩子们自己读了起来:苛政猛于虎。(把“苛”读成“可”。)
师:孩子们,老师要为你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说故事,马上来了精神,都很专心。)孔子游学,有一天走到泰山侧,听到一个妇女凄惨的哭声,派子路去打探,看到一个戴孝的妇女,站在坟钱,悲痛欲绝。子路问之,妇女告诉子路:我的舅舅死于老虎,我的丈夫死于老虎,我的儿子也死于老虎。子路问:为啥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女说:苛政猛于虎!
孩子们,这虎不是动物界的虎,是一个国家,一个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它沉重得,残酷得超越了老虎。
孩子们,再读这句话。
生读 这次有了严肃感。
师:这,就是人类政治走过的一段历史。我们中国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呢?2006年,中国完全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农税。当在一个大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这个公告的时候,会场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生:掌声响起。
师:下课。
有兴趣的孩子可以积累下这句话。
(当孩子们掌声响起的时候,我很惊讶,很激动。我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们会为此而鼓掌,掌声告诉我:孩子们读懂了这一课,读懂了这幅画,也读懂了一段政治历史,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掌声告诉我:孩子们心中盛着善良与关爱!能让我不为我的课堂劳动而高兴吗?也许,这就是属于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全册教学设计篇三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能写好本课的9个生字。
2.学生能朗读课文,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4.获得审美能力,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写文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
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己的发现。
师:这是一幅举世闻名的油画作品,诞生于100多年以前,具有时空不可抵挡的魅力,知道创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油画《拾穗》,并了解这幅油画的作者,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18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
(教师的谈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点名本课学习的重点――欣赏油画,了解画家。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向,省时省工省力。)
(二)理脉
生:1~5自然段写的是画面的内容;6、7两个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师:愿意先欣赏画面,还是先了解作者情况呢?你自己选择相应的部分读一读,一会儿谈谈自己的收获。
(生读文。)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文,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开始的回答不是很准确,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给学生空间,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与充分的肯定,在总结阅读方法的同时,及时加一句“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向学生传递出欣赏的热情,营造出师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金钥匙”的渗透似春雨润物,落地无声。)
师:你们对米勒有哪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汇报自己的了解(略)。
(三)赏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油画吧。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学生读书。)
生:重点写了拾穗的三个妇女。
师:找一找相应的段落,与画面中的人物比一比,再读一读书,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想哪些文字写的是画面上有的内容,哪些是想像的。学生交流:
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还带着套袖,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们看不见她的脸。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右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黑体字是画面内容的描写,斜体字是联想。)
师:看图写文不仅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段落,像刚才一样,图文对照,找一找哪些语言写的是画面的内容,那些语言是想像的,在书上做出标记。
(教师几次重申“图文对照”,既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对习作(看图作文)方法的渗透,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念,重视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
学生交流: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哦,她的年纪够大了,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辛劳,腰都落下了毛病,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加一点食物的惟一机会呀!因此,虽然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段文字,体会作者的想像。学生读书。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内容是画面中的近景还是远景呢?
生:我发现课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远景,我读给大家听:远处,有个人骑在马上……
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发现这一段也有想像的内容,他在监督着工人干活……
生:我发现课文第1自然段也是写的远景。
生:我发现第1段也有想像: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乐园。因为重视方法、重视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能力培植的过程。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朝着智慧的天空飞翔。)
(四)提升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米勒还有许多作品,我们来共同欣赏他的另几幅油画。
出示《播种》《晚祷》欣赏。
我们中国也有许多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他们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出示《奔马》请同学们欣赏。
(为学生打开一扇更加开阔的窗,让学生永远拥有飞翔的梦。――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
(五)发展
课后自己选择一幅喜欢的名画,仔细欣赏,并进行合理的想像,写一篇看图作文。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喜的是教师非常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设计。综观整个的教学流程,“图文对照”一脉相承,师生在和谐、快乐的课堂里共同赏画、析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重视语文教学的要旨,赏画不忘语言文字,析文不忘画面内容,引领学生感悟看图写文、学文的方法,使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评析: 山东广饶县教学研究室韩秋良)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全册教学设计篇四
《拾穗》是一篇看图写文,内容是对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课文按照由总到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绘了在收获的季节,三个妇女在田野上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19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表达了作者都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的是收获的季节里,田野上麦子堆好、捆好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按照总分的顺序描写三个妇女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简单介绍油画的作者,评价了画的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画作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
1.准备油画《拾穗》的彩图放大版,提供给学生们欣赏。
2.着重阅读理解第二部分,特别是描写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结合课后的小资料,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在欣赏画作和课文后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思考交流中要结合文后的小资料,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拘泥,从中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当谈到联想时,可引导学生想像三位妇女的生活处境。她们捡拾麦穗回到家,会是怎样一幅情景,她们一定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还可以谈谈自己亲眼看到过的收获的景象,加以对比,再谈感受。
〖教学建议〗
1.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欣赏油画,可以配上相应的音乐;教学课文时,使文与画相对照;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谈论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2.在理解第二部分的重点内容时,要让学生找到、画出描写三个妇女拾穗时的动作及神态的句子。如“她正深深地弯腰……她埋头苦干……”“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来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她“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指导学生通过这些句子去体会农民的辛苦,体会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3.结合生字,让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常用词语:餐、遵循、充满、欣赏、监督、偷窃等。
4.如果有条件,可把语文实践活动与德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整合,开展一次农事方面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劳动之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开展此活动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全册教学设计篇五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理解2~5自然段,特别是描写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难点:鼓励学生谈自己在欣赏画作和课文后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己的发现。
2、简介米勒(结合课后的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三、理清脉落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画面内容?(1~5自然段)哪些段落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6~7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1、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重点写了拾穗的三个妇女)。
2、哪些段落三个妇女拾捡麦穗?(2~5)
3、画出三个妇女拾捡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边找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4、汇报交流
中间的妇女从她的动作看出她对麦穗的爱惜。(攥)
右边的妇女从她的动作看出她的辛劳。
左边的妇女从她的动作看出她勤劳能干。
5、同学们刚才画的句子写的是画面上有的内容,那三个自然段剩下的句子写的是什么?(联想)
师:看图写文不仅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
6、指导朗读
生:我发现课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远景,我读给大家听:远处,有个人骑在马上……
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发现这一段也有想像的内容,他在监督着工人干活……
生:我发现课文第1自然段也是写的远景。
生:我发现第1段也有想像: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六、拓展延伸
1、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2、齐读第6、7段
3、课后自己选择一幅喜欢的名画,仔细欣赏,并进行合理的想像,写一篇看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