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一
读罢枯燥无味的史书,我犹如被人打得半死的苍蝇,没了方向。但自从我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史事也可以写的这样有趣。
看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大字“当年明月”,下面还有一个“著”字。这个作者的名字也忒酷了吧,居然叫当年明月,不用猜就知道是其笔名了,他的原名是石悦。那他的笔名有什么意思呢?我来猜一猜吧。“当年”一定是明朝那年了,“明月”顾名思义,明亮的月亮,那他一定是想做一个可以为读者展现明朝真实历史的人喽,看来这本书很好看了。
翻开封面,你会看见一片黄色,我想这一定是出版商想讨好朱元璋了,因为朱元璋最喜欢黄色了!将书翻到第一章,哇,作者的构思真是奇特,这本书的开头居然是朱元璋的档案这一份档案不仅反映了朱元璋的家境贫寒,也反映了元末时期的腐败,这也就造就了朱元璋这么一个人物。
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争了(第九章至第十一章),这里刻画了一个有大智慧的,有拼搏精神的朱元璋,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但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朱元璋也无法逃过这个事实。在与陈友谅的战争中他就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个,误救韩林儿和刘福通,在就出了韩林儿之后,朱元璋撤退的路上,张士诚的军队不断地骚扰他,于是朱元璋铸就了他的第二个大错。但由于对手的手辣,朱元璋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来看看朱元璋的对手吧。他就是陈友谅,他训练出来的军队要比朱元璋的高很多,更要命的是,他的长处正是朱元璋的短处——水军。他造出来的船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这么强大的一个对手,朱元璋是怎么样战胜他的呢?当然靠的是智慧,还有陈友谅没有的——人心。古语云:“性格决定人的一生。”就因为陈友谅的手狠,只许自己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自己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原因了。所以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陈友谅的聪明,反思他的失败的地方。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马皇后。她在朱元璋被困,就快被饿死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在陈友谅仅攻龙湾的时候,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她还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人,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了出来。她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她生如夏花,逝如冬雪;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这本书中最愚蠢的一个人就是胡惟庸了。他贪污受贿,挑战朱元璋的权力,他自大的以为自己是个极聪明的人,朱元璋算什么,但他不知道朱元璋历经的苦:他从茅草屋的风雨到皇觉寺的孤灯,从滁州的刀光剑影到藩阳湖的烽火连天,他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自尸山血海里站立起来;他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忍受过无数的痛苦,他不畏惧所有的权威,不惧怕任何的敌人;一个个盖世枭雄在他面前倒下去,他见过的死人比胡惟庸见过的活人还多!这个胡惟庸真是不自量力呀!
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的经历是多么艰辛呀,不,何止一个艰辛可以比喻呀。他从一个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人变成了一个统领国家的皇帝,世间真是没有什么不可能呀!
正如我们王老师所说“年轻没有什么不可能。”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去谱写美好的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二
从6月底开始读这本书,到现在整整两个月,阅读近69个小时。
知乎上有一句话:也许你看不完一遍明史,但你却能读好几遍明朝那些事。
确实,本套书有七本,很长,但读起来很愉快,至少前六本是的。
那么,读完了有什么感受?嗯...在读这本书时,是以欢笑开端,以沉思结束的。
明朝的二百余年就在69个小时里匆匆而过,应该还是留下了点印象的。
比如说...淮右布衣朱元璋,阴险冷血陈友谅,七下西洋马三保(郑和),穷游天下徐霞客,裸奔装疯唐伯虎,知行合一王阳明,缺心眼子朱厚照,第一奸臣严惟中(严嵩),抗倭英雄戚继光,第一幕僚徐文长,本草纲目李时珍,世间再无张居正....
太多太多能让人感慨钦佩、愤怒唾骂的人,上面列举的人里,我刻意忽略了明朝后期,也许是我不喜欢悲剧。
但是历史注定就是悲剧的,所以用作者的话讲,读史读多了,容易悲观。
在读这本书的两个月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作者会怎样结尾,会怎样写一个朝代的谢幕,读到最后发现,关于落幕他一带而过,却以徐霞客的故事做了总结: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之前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还历历在目,读到这句话时,突然就安静了。
我不知道,也许确实是按照作者所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这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三
“书写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很多次,高兴、兴奋、沮丧,什么都有可能。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感觉------没有感觉。大明朝270多年的历史,从朱元璋到崇祯朱由检,读完这套书用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从一开始的想一口气读完到后来慢慢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看着大明这个舞台上主角的更迭。今天,这个剧组收摊了。没有感觉的原因是我不再把这套书当做小说来看,不再期待小说高潮的紧张,结局的怅然若失,也就无所谓有什么感觉了。历史,就是要也只能是旁观。
“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看到这句文评不禁感叹:确实比我会说。。我之前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时,觉得语句太白,但因慕其盛名,还是义无返顾地读下去了。越读越会被当年明月的语言吸引,带入到大明岁月中,不知不觉,语言的事,竟也觉得不是事儿了。其实如今我认为,初读时之所以认为其语言太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点:一般此级别语言的小白文无非就是作者功力一般或者内容无内涵。但读下去会渐渐了解到当年明月是一个有态度的文学创作者,当其深厚广博的知识通过文字展现在你眼前时,你会发现,这本书很好读。对于我来说,我自问算是能看得进书的人,但一口气读7本也着实有些麻木,甚至乏了,因为这套书不同于演绎、秘史、戏说,其忠于正史的态度多少会令人觉得有些乏味。但这就是历史啊,历史本就是冰冷无情的啊,当年明月用幽默诙谐的语句写出无情的历史已经很成功了,我也为我能一口气读下来感到骄傲。
把整个明朝算作一段历史来叙述,一口气看下来还是能有些收获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位忠臣、太监、文人等都能单独出一本书写,但宏观来看以大明这270余年历史为整体,无论是对作家还是读者,都有更高的要求。“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相信这是读过很多史料,看过太多人生起伏,王朝更迭的人才能有的感悟吧。其实一个人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尊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历史和教材上的字句可能是不同的,和人们传统观念上和口口相传的内容可能是不同的,至少看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有些英雄我们是不能遗忘的,有些出现在教材中的、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人们,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其实也是片面的。
“我相信,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每个人有看和不看的自由,也有买和不买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强迫。”这句话一定要为之点赞,因为我读的是网络电子版,从当年明月的作品中收获了新的知识和感悟却没有付出,在此要对他说一声谢谢。不买是因为确实负担不起读一本买一本的预算,不过昨天去书店,看到一位作者的名字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花钱买了----敬一丹。在我看来,她出的书在网络上可能不太容易找到电子版,其次她是我非常尊重且认为人设绝不会崩塌的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她出的书应该是有深度、质量有保障的,所以我买了。“买与不买的自由,看和不看的`自由”,说的真好。
总的来说这是套值得推荐的好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四
历史本身并不幽默,但讲述历史的人可以是幽默的,因为即使事物的发展再悲观,但也要积极面对充满希望啊。
我以前便对历史人物,事迹感兴趣,奈何从小对历史的的了解仅仅限于他人讲的,故事书看的,课文之中了解的,《三国演义》,历史书仅此而已。
这算是系统的了解一个朝代的兴亡史了,略有感慨。
书中出现的那么多鲜活的人物,每每让我惊叹,有的让我钦佩,像于谦,以一己之力救国于水火,奋勇前而有谋,刚烈果敢,实在是配的上国之砥柱。每当有奸臣乱世,不由之愤慨,像严嵩,魏忠贤,人为何能无耻到这种地步,置国家危难于不顾,置苍生百姓于不顾,贪赃枉法,枉为人也。也有为那些能臣而感到可惜的,像袁崇焕,性格缺点造成最终结局,可惜啊!
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消散在了历史的风尘之中,但我知道在六百年前,有那么一个朝代,叫做明,出现了很多的人,有正有邪,发生了很多的事,有好有坏。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的真相等待着一个又一个有求知欲的人去探索。
历史虽然最后难免出现悲观结局,但生活还是要充满希望的,你也只是历史中的一个渺小的点,你当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五
首先,我是一个工科生,或者说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工科生,所以我不太喜欢历史。
曾经连中国几个朝代都说不清楚。其实历史就是讲故事,只是故事的结局已经定了。就好比看一场已经知道胜负结局的球赛,但是过程同样可以很精彩。可惜从小的教科书总是这样:xxx变法,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意义。然后考完试,什么都还给老师了。其实所有的变法不都是为了国富民强吗?好好的历史变成了教条,所以什么都没记住。后来想想,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历史的,喜欢看历史剧,只是现在的电视剧都改编的有点不成样子了。什么人物都可能杜撰出来。以前一度很喜欢看隋唐英雄传。。哈哈,好了,言归正传,谈谈自己看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感觉吧。
明朝那些事儿,很好看,跟看故事书一样的,看得关键就是我记住了。记住了这个奇特的朝代,这个皇帝权利或许是最少的朝代。有一天晚上睡不着,回忆了一遍,所有的皇帝,居然记住了。。。所以我很震惊,震惊。在这么多皇帝里面,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一个完美的皇帝,没有仇恨,虽然他有足够的理由去仇恨;没有复仇,所有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去复仇。在他当皇帝之前,真的可谓是险像环生,可是所有身边的人都保护着他,宫女,缤纷都保护着他。让人感动不已,每每看到此,忍不住落泪。
一种单纯的善良,总是让人感动。可惜皇帝很短命,留下来一个朱厚照,虽说混蛋,不过朝廷有杨廷和撑着,所以似乎都没啥问题。觉得最冤枉的就是崇祯了,其实他很想做好,而且很努力,可惜经过万历和木匠皇帝的折腾之后,明朝这个摊子实在实在太破了,破得根本没法东墙西墙这样补起来了,然后不可避免的明朝就这么灭亡了。积重难返,并非一己之力可以挽回了。
所以想想最后一个皇帝真的也挺可怜的,身上背负着亡国的罪名却并不定就是最糟糕的皇帝。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说着就是命运,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