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篇一
《古文观止》是由清代的吴楚材、吴调侯二人选编的,最初刊行于清康熙三十四年,是一部广受大众欢迎的古文读物。她如同中华古典名著殿堂的一颗宝珠,让我爱不释手。
我是怎么得到她的呢?以前,我虽然久慕她的大名,但无缘见到。一次,我与爸爸一同去新华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应接不暇。我们在店里逛来逛去,没一会儿,爸爸就选了好多书。看着爸爸怀里的大部头,我很是羡慕,就也加入了选书的队伍。最后,我选中了这本好书——《古文观止》。
我为何对她如此喜爱呢?
首先,是因为她的编选严格。她选编的全是名家名篇,有史传、论说文、见闻札记等等。这是她编选严格之处,像盛开着漂亮花朵的花园,散发着文章的芬芳。
第二,是因为她的内容精美。她将内容风格相似的、小众无趣的文章都删去了,呈现给读者全是经典之作。这也是她内容精湛之处,每一篇都如同一段美妙的乐章,传唱着文化的旋律。
第三,就是因为她的译文注释,也十分准确。每一篇正文后面,都有对于生僻字和典故的解释。每个注释,都宛如一枚光洁的海贝,闪烁着文史的光芒。
《古文观止》里还有许多警世好句,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等等。
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本书中,我也有我最爱看的文章。我爱看的精品美文有《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对楚子》和《归来去辞》。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
文中,烛之武是郑国的使者,他利用秦、晋、郑三国关系来打动秦穆公,似乎处处为秦,实际是以保全郑国为目的。
烛之武真是一位口才好得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人。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如遇事要冷静、说话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然则可能不会成功。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真令人豁然开朗!
《王孙满对楚子》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楚庄王意欲向周问鼎之轻重。周的使者王孙满的回答则从“德”、“天”二字说起,由“德”提出了重德的说法,有德者就有鼎;再从“天”入手,以周朝虽然年代已久,但是“天命未改”为由,堵住问鼎者之口。
《王孙满对楚子》向我们说明德是做人和立国的根本。这则故事令人茅塞顿开!
《归去来辞》是陶渊明的名篇,为后世所称赞,像一顶王冠使陶渊明高坐于文学的殿堂。
《归去来辞》以辞赋的形式,描写了作者由迷途折回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品质,也流露出了当时官场的污浊。
此外,我还很喜欢这几篇文章——《师说》、《陋室铭》和《阿房宫赋》等。
虽然每篇文章给我的印象都很深,但是仍不如整本书那样有冲击力。
因为《古文观止》是一部中国传统名篇的选集,她所收录的名篇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书在手,就能大体上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
是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扬中国文化,因为她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能让我们提升修养,能让我们增长知识,更能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以中国传统文化而骄傲,她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
来吧!让我们一起来读古书,一起来继承和宣扬中国文化吧!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篇二
我爱读书,尤其是爱读有营养,有味道的书。那,什么书有营养,什么书有味道呢?我认为吧,书中的营养是指书里蕴含的哲理,让读者读完之后可以在思想上前进一大步;书中的味道又是指作者的写作风格要独树一帜,不要太大众化,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如此说来,所谓“读书”,乃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互动也!
即便书海茫茫,而且这样的书也是少之又少。但至少在我看来,《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我们不妨分析分析:从纵向看,它记载了从战国至清各朝各代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读起来的时候,直让我感到我正驾驶着一艘小帆船,荡漾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横向看,《古文观止》兴趣的文章大都是散文。因为散文比较多,所以兼取了骈文。由此看出,这本书的体裁风格多样并别具特色,如书,论,碑,记等。实在是纵横交美的好文选。
另外我提出一个建议,建议正在读《古文观止》的朋友慢点读,像品茶一样,静静地,缓缓地品,仅有这样,才能品出《古文观止》这杯热茶的香醇。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篇三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一样,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并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礼貌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礼貌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礼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篇四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据说《春秋左氏传》是孔子同时代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所作的鲁史《春秋》面撰写的,长期研究表明,这是战国初年一位佚名史学家的编年史著作,因为他预言的好几件战国初期才发生的事情只能是事后记述时的装神弄鬼而不可能是先知先觉的预言应验,不过早在西晋时发现的战国魏襄王墓中已有类似它的简牍,又说明它成书也不能晚于战国中叶。
历来都把《左传》和《春秋》按年编在一起,是因为尽管有人怀疑过它们之间并无干系,但“《左传》释经(《春秋》)”的权威说法一直未被动摇。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两部书虽然记事的时间大体相当,但《左传》并不像《公羊》、《谷梁》两传那样紧紧地围着《春秋》转,而是很有意识地试图再现春秋至战国盛衰的兴亡历史,因此,它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及叙事态度上都和《春秋》大不相同:由于它不再是客观地单纯记录而是主动再现历史,所以它的叙事不像《春秋》那样简略枯燥详而是详尽曲折的描述;由于它是渗透了主观的历史追忆而不是冷静的现场记录,所以它的语言不像《春秋》那样缺乏热情而是充满了想像力;由于它是事后撰写无须任何顾忌可以明确表示意见,所以它不《春秋》那样有闻即录而可以剪裁选择以表明爱憎。而恰恰是它委曲详尽的叙事结构、生动的叙事语言明确的叙事态度,使它不仅成为我国第一部成熟的编年史,也成为一部杰出叙事文学著作,后世散文家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起伏跌宕的布局结构,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富赡华丽的语词句式,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一唱三叹的言论方法。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篇五
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古文观止》就是这样的一本“精华”书籍,它收录的文章全都是古文中的精华。《古文观止》让我饱饱的享受了“文言大餐”,陶醉于文言文的韵味的同时,也让我对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会它让你受益终身。
作为中国古文选本之最的《古文观止》,最大的特点一、选文经典,二、时代性的编排、三、最为津津乐道的评注,我想这就是《古文观止》一直以来为人们喜爱的原因吧。我认为它被称为“历史上最高水准的文言文”一点都不为过。选文方面,着重选择汉朝之前的经典篇目,如《公羊传》、《国语》、《左传》等,它们总和达到了七十篇,占《古文观止》选文的三分之一之多。我认为这样的好处:一是让我们后人能够了解到中国散文的发源,二是让我们了解到秦汉时代文学的分量。所选的作品极具代表性,有司马迁的《史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等,无一不是大家之作,经典之作。所以收录的作品都是经济文化最鼎盛朝代时期的散文,也是最精华的部分。不管你是初学者还是学者,从中都能得到很大收获。在编目方面,《古文观止》也很有特色,抛弃传统的类型分类,而是采用以作者分类,朝代分类,可见编者的思路清晰,想更好呈现文章的想法。我从这样的编排中,看到的是时代的发展脉络,看到的是大气磅礴的气势。最让我耳目一新还是书中的评注,让我了解古人对于古书的评价,如《醉翁亭记》中表现其骈散风格的“也”的评注,司马迁对屈原的“同心忧思”的评注,表现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嗟叹。让我们从这些古文的评注中,了解评注者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古文美。
读《古文观止》可以了解历史、了解哲学、了解理学思想、了解人情世故、了解人文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读《古文观止》也是我们了解古文的一种方法。所以我推荐《古文观止》这本极具影响力的书作为我们的枕边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