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生物考点总结篇一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复习要点:
2.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处理方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详见课本23页“模型建构”。
2精子的形成过程:在减一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不久,初级精母细胞中得同源染色体进行两两配对,称为联会。随后,各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附着在纺锤丝上。不久,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样,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再经过变形成为精子。(见书本第17页图2-2)
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基本相同,首先是卵原细胞增大,染色体进行复制,成为初级卵母细胞,然后,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一和减二,形成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二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在减一中形成的极体也分裂成为两个极体。这样,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就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三个极体退化消失,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见书本第20页图2-5)
4.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在进入。不久后,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这样,受精卵中得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得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见书本第45页图3-6).
4.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某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iv病毒,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主要特点:两条链,反向平行,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见书本第49页图3-11).dna分子中得遗传信息蕴藏在4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特点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分子的复制:概念: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过程:开始时,dna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双链解开,然后,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条件: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7.遗传信息的转录:概念: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过程:第一步:dn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双链解开,碱基暴露。第二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的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碱基互补时,以氢键结合。第三步,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第四步,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见课本63页图4-4)
8.遗传信息的翻译: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得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过程:详见课本第66页图4-6.
9.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一: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例如:豌豆的皱粒,人的白化病。二: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例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0.中心法则的内容: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流向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rna的逆转录过程。
生物考点总结篇二
新课导入的设计是彰显教师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能力的出彩环节。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积累,我归纳了几则精彩的课堂导入设计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激素调节》的导入
导入设计:课前收集班级内部分学生(男生、女生都有)的幼时照片,上课时展示给学生,让大家来猜一猜他(她)是谁。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重点展示几位小时候长得像男孩,而进入青春期之后明显出现女孩特征的同学。通过对比身边同学的变化,很自然地引出问题:“导致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追星的心理,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明星的幼年时期的照片与现在的照片对比,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分析:利用学生自身的明显变化,一下子就找准了问题的切入点,把看不到、摸不着的激素形象化了。而且一下子就让同学们知道,本节课要探讨的各种各样的人体的变化都是跟激素有关的'。
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导入
导入设计: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小故事: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大眼睛,而他却是单眼皮、小眼睛,为了这事他很郁闷,甚至有时偷偷掉眼泪,怀疑他是不是爸爸妈妈捡来的孩子。直到他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才解开了他心中的疙瘩。同学们能不能解开这个问题的谜底呢?还可以让学生比较自己有哪些特征和父母不一样。
分析:把极为抽象的微观基因与现实生活中的可见现象结合起来,使抽象问题生活化、具体化。用“我的学生”的故事,大大增强了真实性。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的导入
学生都知道大脑在起作用,至于大脑是怎样支配手脚的活动却知之甚少,往往把神经系统简单地理解为大脑,而且对于神经元的构成和传递神经冲动没有任何概念。
导入设计:利用“反话游戏”导入:即老师说举右手,学生必须举左手;老师说坐下,学生必须站起来;老师说向左转,学生必须向右转……开始可能有些学生做不好,但是经过几次训练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好。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可以对这样一些混乱的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任何一个动作都需要在大脑的指挥下,身体的各个器官协调配合才能做到。
分析: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明白完成这么复杂的活动,不仅需要大脑作为指挥中心、司令官,另外还需要其他的一些器官和结构一起来协调、配合完成,也就是神经系统不只有脑,还有脊髓、神经等齐心协力,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活动。
好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导入的方式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及时总结。
生物考点总结篇三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还有菜青虫取食。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初二生物考点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支持假设。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生物考点总结篇四
2、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耳垂、舌头、眼皮、鼻尖、大拇指、酒窝。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断,dan上有许多基因。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二、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三、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活动传给子代的。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因此,后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四、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2、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dd
4.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因为这样,后代换遗传病的几率加大。
五、人的性别遗传
1、人类的性别,一般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
2、女性排出一个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精子的性染色体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六、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生物考点总结篇五
例1.下面属于生物圈的是()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d.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
解析: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地球的外壳是一层坚硬的岩石,称为岩石圈。土壤层是岩石圈表面的一个薄层。岩石圈的外面有水的地方称为水圈。地球周围的大气称为大气圈,其中直接参与构成生物圈的气体环境的只有对流层。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这三个圈层中,有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很小,从厚度来看只占地球上薄薄的一层:即从海平面往上不超过10km的大气圈下层的对流层、岩石圈上层的土壤层和水圈。
参考答案:c
二、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例2.关于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
c.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d.二氧化碳的增加必定破坏生物圈的稳态
植物光合作用加强
二氧化碳吸收增加;一种生物灭绝
起相同作用的其他生物取代;某种植食性动物增加
天敌增加,植物减少
种群的数量得到控制。说明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d的说法存在片面性。
参考答案:d
三.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例3.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降水酸性越强,ph越大
b.即使是没有受到污染的地区,降水也呈微弱的酸性
c.ph小于5.6的降水称作酸雨
d.酸雨的酸性越强,建筑物表面越容易被腐蚀
解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一部分被绿色植物吸收,一部分则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入土壤或水体中。如果降水的ph小于5.6,就称为酸雨。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它能使水体酸化,从而使鱼类的生殖和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它会直接伤害植物的芽和叶,影响植物的生长。此外,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等。
参考答案:a
四.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例4.下列哪一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符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通过作物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向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对森林资源的利用,采伐量应小于或等于森林的生长量;人工鱼塘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高密度养鱼时,生产者的能量肯定会小于消费者的能量,但可以人工补充能量来维持;在农业生产中,收获的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走多少矿质元素就必须补充多少矿质元素,否则土壤就会越来越贫瘠,影响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c
五.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例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保护生物基因库的多样性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必须在上述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也可理解为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生态系统共同构成。
参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