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中班篇一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专心,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课文读顺了。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生互相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阅读的过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待会咱们一起解决。
苗苗的见解
我
的
感
受
季先生的见解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四)、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为我————。
阅读,是——,让我————。
(五)、品味题目寓意。
讨论交流,揭示寓意。96岁的季羡林爷爷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的情况下,还天天坚持在病床上看书写作。20xx年7月11日,98岁高龄的季爷爷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对我们青少年的殷殷期望却永远会留下来,并影响后来人。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七)、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作业: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2、制作一张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中班篇二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1.与二人名字相关。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中班篇三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六、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中班篇四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4)朗读课文并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滚瓜烂熟、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等词语,理解了绿林好汉、滚瓜烂熟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我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词的读和说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三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生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
生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生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4、品味题目寓意。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5、课文朗读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说出理由。
生:“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生:“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
“闲书”指什么?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1、通过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有哪些收获?
2、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中班篇五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