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幼儿园大班长城教案篇一
2、教师介绍: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用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每当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哨兵就在一个个烽火台上点起火,拿起武器,隐藏在长城里,打退敌人。现在长城已经不是用来抵抗敌人,而是给全世界人民游览的名胜古迹。人们会来到长城脚下,爬上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3、观察范例:怎样才能爬到最高峰?有哪几条线路呢?
讨论:山顶上的烽火台有大有小吗?(相同大小,近大远小)
4、师生共同示范——登长城
二、创作联想
1、今天大家来做登长城比赛,谁画到最后一个烽火台就是好汉。
2、引导幼儿画上许多山头,把长城画得长一些。
3、注意城墙与山坡垂直,不要倒塌。当幼儿画到最高峰时,启发想象往下会看见些什么,并进行添画。
三、引导评价
今天每个小朋友都登上长城了,真了不起,长大后一定会登上真正的长城,看到我们故乡的美丽。
幼儿园大班长城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继续学习建构教学楼,会用交错、延长和垒高的技能表现楼房特征。
2、在与同伴的合作建构中,激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参观过小学,了解小学的主要设施;
2、木质积木、彩色软积木、大型积塑、万象组合拼插玩具、管状积木、雪花片、纸砖积木、拼插积木、拼装积木等建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学楼图片及教师范例图片,导入游戏。
教师示范讲解不同建构材料的建构方法,引导幼儿重点学习用交错和延长的方法把教学楼搭高,并增加教学楼的阳台。
二、提出游戏要求。
1、用协商的方式与同伴友好地合作。
2、要及时整理多余的`建构材料。
三、幼儿分组建构,教师观察指导。
1、重点指导幼儿用交错的方法搭高教学楼,增加阳台。
2、观察幼儿使用不同建构材料的不同方法。
四、师幼共同欣赏建构作品,针对本次游戏的不足提出下次游戏的要求。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已是我们建构长城的第二次活动,在活动开始时第一环节我先预设了一个话题,进行引导幼儿经验的回忆,然后重点在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当幼儿们下去活动时他们就会懂得一起合作才能把长城拼起来。结果他们在沙坑的时候真的把长城拼出来而且拼得很像,但是本次的活动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基础所以对他们来说难度不算大。
幼儿园大班长城教案篇三
设计思路: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主题活动,已经进入尾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对北京、对我们的祖国有了很大的兴趣和了解。幼儿对北京的长城特别感兴趣,于是学习活动则是根据幼儿的兴趣而展开,开展“造长城”的活动。我们的区域活动则是在主题背景之下展开,幼儿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推定了主题的展开。我们将观察的重点放在长城的上,比如长城的涂色(简单的接色),用彩泥表现长城等。
活动目标:
1、尝试从前向后安排画面,初步表现简单的重叠。
2、乐于参与造长城活动,为自己建造长城而感到自豪。
3、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4、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黑色水笔、油画棒。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欣赏讨论:
1、我们的首都在哪里?北京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2、这是什么地方?长城建造在哪里?它象什么?
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建造长城?现在的长城有什么用处?
二、讨论演示:
1、长城有的建造在高高的山上,有的建造在低低的山上?(先有山)
2、山顶上有什么,烽火台建造在哪里?烽火台有什么用处?(再建烽火台)
3、烽火台的两边是什么?(接着砌城墙,一块一块砌成,士兵打仗时可以隐蔽。)
4、为什么说万里长城万里长?怎样在一张纸上画许多山头呢?(尝试轮换从半山腰开始画背后的山头,越画越多,数一数一共有几座山?)
重点:从前到后画山,感知简单的重叠,半山腰开始画。
三、操作表现:
1、我们来比赛造长城,看谁造得最多,谁就是好汉。
2、先有山,再建长城。(画一座山,建一段长城。)
3、别忘了建造烽火台和城墙。(一块一块砖砌成。)
4、画到高峰处,启发绘画。(天空、云彩、士兵等)
四、分享交流:
1、展示画面,体验做个好汉。(数一数有几座山,建了多少长城)
2、激发幼儿长大了去登真正长城的愿望。
延伸:区域活动中,运用渐变接色的方法装饰山头。
活动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小百科:长城(thegreat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文档为doc格式
幼儿园大班长城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欣赏作品,感知画面中笔触、色彩、形象所传达出来的感情,并能用语言进行表述。
2.能通过水油分离的特殊机理效果表现星空。
3.培养幼儿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梵高名画《星空》
2.颜料、托盘、小喷壶、橄榄油、铅画纸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俞老师带来了几张色卡,请大家看一下。
教师出示黑、深蓝、深紫、粉蓝、粉红、粉紫色卡
看过这些卡片,你觉得哪些颜色你看过以后会有害怕的感觉。
深的颜色相比浅颜色会让我们更有恐惧和压抑的感觉。
二、欣赏作品
(1)引导幼儿观察、描述画面
幼儿1:我看到了房子、星星、月亮、树。
幼儿2:树像火在燃烧、天空像在旋转。
幼儿3:画面在动、有点晕。
(2)引导幼儿从颜色上欣赏、讨论
老师:这幅画用了哪些颜色?
幼儿:有黑的、灰的、黄的、蓝的……
老师:这么多灰暗的颜色聚集在一起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幼儿:心里有点不开心、有点害怕。
教师小结:画家用了很多灰暗的深蓝色、还有深紫色,同时又用了很明亮的黄色,色彩对比非常强烈,给人一种很不安的感觉。
(3)引导幼儿从线条上欣赏、讨论
老师:这幅作品中画家用了哪些线条?
幼儿:用了波浪线、螺旋线……
老师:哪些地方用了波浪线?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天空用了波浪线,我觉得云在翻滚……
老师:画家在什么地方用了螺旋线?
幼儿:星星和月亮周围用了螺旋线……
老师:星星和月亮被紧紧地包住了,那是什么感觉?请和你的好朋友相互紧紧地抱住,感受一下,那是什么样的感觉?(肯定很难受)
教师小结:星星和月亮好像被旋涡围住了,大树像火苗一样向上旋转着上升,蓝颜色、紫颜色和黄颜色对比强烈,画家用这些颜色和形象表达了自己紧张、忧郁、难过的感情。
三、欣赏教师作品
让幼儿观看教师的作品上,星空是柔和而轻松的。
幼儿:没有,感觉很舒服很轻松
粉粉嫩嫩的颜色会给人舒缓柔和的感觉。
四、引导幼儿用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创作。
教师:你们知道我是用了什么方法画的这张星空图吗?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如何使用水油分离的机理效果表现柔和而轻松的星空。
(1)出示喷壶、颜料让幼儿想想你可以用这些工具怎么表现星空。
(2)教师示范并交代创作要点。
五、幼儿创作。
幼儿动手创作,教师巡回观察,辅导幼儿表现。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爬长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幼儿园大班长城教案篇五
1.欣赏卢梭的作品《奇异的景色》,感知画面丰富的色彩及对动植物的细腻刻画,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2.大胆画出心中的丛林。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活动前观看视频《美丽的热带丛林》。
2.多媒体课件1个。
3.钢琴曲《迷雾森林》、《森林狂想曲》。
4.水粉颜料、排笔、树枝、纸团、眼药水瓶、小喷壶、白帆布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画面,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课件播出作品,让幼儿在音乐声中欣赏画面,边看边自由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二、仔细观察画面,欣赏动植物的细腻刻画及丰富色彩的运用。
1.小朋友,在这幅画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小结:我们看到了茂密的丛林里有许多奇花异草,树上结满了鲜艳的果实,丛林里还躲着可爱的小动物。
2.你觉得这幅画美在哪里?(引导幼儿发现画面中动物的美、植物的美、色彩的美,三者次序可根据幼儿的注意点随意调整。)
(1)关于动物的小结:画上的猴子姿态都不一样,有的坐在树上、有的蹲着,还有的惬意地躺在那儿吃果子。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画中猴子的姿态。
(2)关于植物的小结:丛林非常地茂密,一层层重叠在一起,画面显得很丰满。这些植物的形状各不相同,它们像活的一样充满了生命力。
(3)关于色彩,教师可利用课件提取画中绿色色谱,向幼儿介绍画家用了二十几种绿色来画丛林植物,每一片叶子都仔细地描绘,深浅不同的绿色细腻地刻画出丛林植物的繁茂多样。
三、了解作品名称及画家,欣赏其他丛林组画,进一步感受卢梭的作品风格。
猜一猜画家在画这幅画时心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这幅画是法国的—位叫卢梭的画家画的,画的名字叫《奇异的景色》。其实卢梭并没有去过真正的丛林,但是他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了很多热带丛林的画,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四、大胆创作心中的丛林,尝试运用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现形态各异的丛林植物。
1.你心中的丛林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把它画下来。
2.介绍作画的工具。
幼儿多人合作在白帆布上画一画心中想象的热带丛林。幼儿创作过程中,尽量不去干预,适时帮助、引导有困难的幼儿完成创作。课件定格在四幅丛林组画,音乐循环播放。
五、分享作品,体验创作的快乐。
创作活动结束后请小朋友们自由走动,欣赏自己和同伴合作的作品。教师引导他们从色彩是否丰富、植物的形态是否生动、想象是否独特等方面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