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故事中班教案反思篇一
1.引导幼儿感受中国姓氏的丰富,激发幼儿认识百家姓的兴趣。
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大胆讲述的能力。
3.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以及家长对自己的期望。
了解自己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
通过观察比较,大胆地交流关于名字的故事。
1.事先请幼儿向家长了解自己名字的写法、含义和取名字的小故事。
2.写有幼儿名字的小纸片(把幼儿的姓与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写,让幼儿能分清)分成四行贴在大黑板上;《百家姓》的书;家长采访录音《名字的故事》。
提问:请你们猜猜这些小纸片上写的是什么?(幼儿的名字卡片排成
排,做好标记)你能找到自己的名字在哪里吗?(引导幼儿用“我的
名字在第几行、第几个,我叫×××”的句子响亮、神气地来表达)
1.寻找“姓”的秘密。(用时6分钟)
提问:这些名字都一样吗?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你们的姓是
怎么来的?能不能把名字前面的一个字改掉呢,为什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姓吗?(幼儿举例,教师出示相应姓氏的卡片,建议以“擂台赛”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指导语:我们的祖国真大!一共有十几亿的人口,所以有好多的姓,一般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大多数孩子是跟爸爸姓,有的孩子跟妈妈姓,那么多的姓我们就叫他百家姓。(出示《百家姓》的书)
2.教师讲述“名字”的故事。(用时8分钟)
(1)了解“名字”的组成。
提问:名字共有几个字?
总结: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字是姓,有的名字都
是有两个字或者是三个字组成的,只有一小部分的名字是由4个字组成的。
(2)教师讲述“钱钟书”名字的故事。
指导语:提起名字,老师想起一个人,他就是钱钟书。钱钟书是一个精通
文学、历史的大学问家。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叫钱钟书吗?
3.幼儿讲述自己名字的故事。(用时6分钟)
(1)幼儿互相说说自己名字的小故事。
提问:谁知道你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小秘密吗?
(2)播放采访部分家长的录音。
小结:原来我们的爸爸妈妈不是随随便便给我们取名的,无论是取名
的过程,还是名字的变化,都是有一定意义的,都包含着父母、亲人对我们的关爱、深情,表达了爸爸妈妈的期望和对我们美好的祝愿。
(3)启发幼儿说说自己对家人的美好祝愿,引导幼儿学会感恩。
全班幼儿在一张大纸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简单装饰后张贴在活动室门口,让家长们欣赏幼儿的集体签名。也可请幼儿当讲解员,为更多的家长讲述自己名字的故事。
近期我们进入主题活动《不一样的我》,活动的开展时引导幼儿从外形入手,知道自己是区别于任何人的独特个体,形成独立意识,进而尝试用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在外形、名字、个性、能力等方面的独特性,并借助社会评价来完善自己的角色形象。《名字的故事》这活动就是一个例子。星期一我们上《名字的故事》,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发通知请家长把孩子名字的由来写在纸上再对孩子讲一讲。因为人的名字是最平常的,但平常的名字往往包含不平常的意义,因此,名字背后还会蕴涵着一个个温馨的故事。《名字的故事》这一活动就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名字,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和名字背后的小故事。并且感受家庭的温馨,体会家人对自己寄予的爱和希望,让他们懂得家庭是个温馨的港湾。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开始部分让孩子找一找、念一念自己的名字;第二部分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名字的含义和及其背后的小故事。在活动中第一部分孩子们说的非常踊跃,气氛非常好;但第二个环节,也是重点部分,却不怎么理想。只有一小半孩子能说出自己名字的含义和背后的小故事,让家长帮忙写在纸条上也只有二三十个,因此造就这尴尬的情况。这是我这个老师工作没做好,事先对这个活动的意思没讲清楚吧。不过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也学到了好多的知识,知道了名字是我们每个人要接触到的,学习、工作;不管做什么作业,都必须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而名字又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他代表了这个人。
家乡的故事中班教案反思篇二
1.学会念儿歌,掌握正确发音。
2.了解夏天的一般常识。
3.了解小动物和与它们相关的食物。
1.蛋糕,块数与幼儿一样多。
2.小猴、小猫、小兔、小鸡等小动物卡片,小草、肉骨头等动物食品卡片(每组幼儿一套)。
3.其他动物和动物喜欢吃的食品头饰,个数与幼儿扮演的小动物数量一样多。
1.教师将活动区布置成“小猴的家”,教师扮演小猴,对小朋友们说:“哈!夏天到了,我喜欢过夏天,因为我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看到美丽的彩虹;我还可以玩水,天天洗澡,最重要的是因为我的生日在夏天,今天是我的生日,很高兴请到家来这里为我过生日,我的朋友带来这么丰盛的礼物!”说儿歌,边说儿歌边出示图片。
3.当表演完第二段的时候,请幼儿讨论:“为什么这一次‘小猴乐得哈哈笑’”?
4.请幼儿按照儿歌的提示进行分组表演:当教师说到每一个小动物和食物时,幼儿找出相应的动物食品的.图片,放在相对应的位置。
1.配对游戏: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将小动物和它们喜欢吃的东西进行配对,即将小动物和它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起。
2.区域活动:
(1)在手工区,请幼儿将儿歌中的食物用橡皮泥的形式表现出来或用绘画涂色的形式。
(2)在娃娃家表演小猴请客。
在活动中教师把活动区布置成“小猴的家”以“小猴”的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感到亲切,轻松自如。这个语言活动巧妙的穿插进夏天的一般常识,与主题相呼应。需要幼儿学习的儿歌,故事性强,教具颜色鲜艳形象使幼儿很感兴趣,也容易接受。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学习主体性,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小猴请客小猴来请客,家来送礼,小兔送青草,小猫送活鱼。
小鸡送小虫,小狗送骨头,小猴见了吱吱叫,这些东西我不要。
小猴来请客,家来送礼,小兔送苹果,小猫送香蕉。
小鸡送花生,小狗送仙桃,小猴乐得哈哈笑,我请家吃蛋糕。
家乡的故事中班教案反思篇三
1.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2.让幼儿知道看过的旧报纸还有多种用途,培养幼儿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意识。
3.丰富词汇“丢弃”“信箱”“清晨”“急促”。
4.发展幼儿发散性思维。
1.用纸折成的帽子(帽子上用其他物品装饰好)。
2.布置“娃娃家”背景,有椅子、桌子、垃圾箱等。
3.课前丰富幼儿的知识:报纸与人们生活分不开,是精神食粮。
一、引入
1.老师戴着用报纸折成的帽子:“小朋友,你们看我今天戴了一项什么?它是用什么做的?”
2.“我有一个故事,是讲报纸先生的,你们想听吗?”
二、老师讲述《报纸先生的故事》(附后),讲完提问:
1.刚才你们听的故事叫什么名字?
2.故事是讲谁的?还有谁?
三、老师再次讲述故事,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知道看过的报纸还可以有很多用途。提问:
1.清晨,报纸先生就被送往谁的家?(理解词语:清晨)2.报纸先生在信箱里想什么呢?(理解词语:信箱)
3.今天是谁来拿报纸?
4.小红看完报纸后,她把报纸放在哪儿了?(理解词语:丢弃)
5.到了第二天,报纸先生又被送往谁家,这一次是谁来拿呢?
6.奶奶看完报纸后怎么样做呢?
7.奶难报纸先生放在一旁,报纸先生怎样想的呢?
8.奶奶会用报纸先生做什么呢?
9.报纸先生为什么会高兴呢?
10.小朋友,你们说报纸先生喜欢谁?
11.报纸先生为什么喜欢奶奶?为什么不喜欢小红?
四、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并请几名幼儿做情景性表演,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五、幼儿想想讲讲,发展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意识。
1.看过的报纸,还可以做许多事情。如果你是小红,你会用报纸做什么事情呢?请你小红想一想。
2.幼儿自由讨论。
3.幼儿讲述报纸的多种用途。
4.平时我们在家里,也要向谁学习?如果看到爸爸妈妈将报纸扔掉,我们该怎么样做呢?
1.美术活动:报纸撕贴画;用报纸折各种物品。
2.体育活动:用报纸做成纸捧(用于跳、钻或做操);用报纸做成纸球,用于投掷或做板球;用报纸做垫脚板,让幼儿在纸上走。
附:报纸先生的故事
清晨,报纸先生就被邮递员送到了小红家的信箱里。报纸先生心里在嘀咕着:今天谁来拿我呢?如果是奶奶来拿就好了,千万不要小红来拿我。正当报纸先生忐忑不安的时候,门口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报纸先生一听:哎呀!糟了,是小红。
小红拿了报纸以后,就坐在沙发上阅读报纸。报纸先生心想:呆会小红又会将我丢弃在垃圾箱里。果然,小红看完报纸后,随手就把报纸先生丢弃在垃圾箱里。
第二天清晨,报纸先生又被邮递员送到小红的家。这回是奶奶来拿报纸。报纸先生心想:这下可好了,我有用了!只是不知道呆会奶奶是拿我忙擦窗户、包物品、做台布、垫桌子还是垫湿地,但无论奶奶用我干什么,我都高兴。
家乡的故事中班教案反思篇四
《纲要》在语言教育领域中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萝卜兔的故事》这一活动正是体现了这一指导要点。 结合季节秋天的到来,自然角出现了许多的萝卜,萝卜工艺品。于是我选择了故事萝卜兔来作为活动内容并采用幼儿喜闻热见的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即能体现季节的特征,又能激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体验互相帮助的快乐。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愉快心情。
2、大胆想象,并能用较清晰的语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1、多媒体课件《萝卜兔的故事》
2、认识了解萝卜的基本特征。
3、图片
一、分段欣赏,逐一展示多媒体课件,启发幼儿讲述。
重点提问:
a、猜猜看,萝卜兔会怎么去旅行?
b、萝卜兔怎么过沟?
c、萝卜车掉到沟里去了怎么办呢?
以三个主要问题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请幼儿自由表达,这些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提问,一问多答的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课堂中,老师充分运用鼓励表扬等方法,如:你真棒、你很聪明等,来激发幼儿讲的欲望,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能行,自己一定能讲的很好,从而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幼儿完整听故事。
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完整的听故事变成小白兔的自述。变成幼儿与多媒体课件之间的互动,幼儿在感受旅行经历的同时,完整欣赏了故事,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三、幼儿互讲故事。
请幼儿把萝卜兔的故事相互地讲给好朋友听。充分体现了幼儿语言学习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四、个别幼儿讲故事。
鼓励幼儿大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描述简单的故事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五、幼儿集体跟讲故事。
语言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幼儿学会说话,因此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并对于个别能力较弱的中班幼儿来讲,听、跟说以后,效果有很大的改善。
《萝卜兔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爱吃萝卜的兔子想去旅行,可是没有车子。最后它想出了用最大的萝卜来做一辆车。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耐人回味。让我们体验了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愉快心情。
以情境式表演引起幼儿兴趣,以这种讲述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故事情节。为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教师设计了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将幼儿的注意导向对故事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的感知和理解,通过生动有趣、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调动了幼儿讨论的积极性。幼儿认知得到了扩展,情感得到了培养,语言的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家乡的故事中班教案反思篇五
1.理解故事内容,丰富词汇:安安静静、蹦蹦跳跳。
2.愿意安静倾听故事。
ppt 课件、故事《小青蛙听故事》
一、活动导入
提问:
1.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哪几个小动物?月亮婆婆在干什么?谁在听故事?
2.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三、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1.教师讲述故事第一部分(故事第一、第二段)提问:小鱼是怎么听故事的?(安安静静)安安静静是什么意思?(幼儿做一做安安静静的样子。)
2.教师讲述故事第二部分(故事第三段)
提问:小青蛙是怎么听故事的?(蹦蹦跳跳的呱呱叫),学学小青蛙蹦蹦跳跳呱呱叫的样子
3.教师讲述故事第三部分(故事第四段)
提问:月亮婆婆怎么了?它为什么会生气?它是怎么做的?
四、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幼儿跟述故事
黑黑的夜里静悄悄的,月亮婆婆出来了,它来到了池塘边,瞧瞧池塘里的小鱼儿有没有睡觉。
小鱼儿看见月亮婆婆,心里面可高兴啦!一群小鱼儿围着月亮婆婆,月亮婆婆给小鱼们讲故事。小鱼儿安安静静地听着。
(嘘!小青蛙别吵,听故事要安安静静的。)小青蛙没有听小鱼的话,还在蹦蹦跳跳的呱呱呱叫。
听到小青蛙呱呱叫,月亮怎么啦?小鱼儿呢?(月亮生气了,它皱起了眉头, 躲进了云朵里。小鱼儿也躲进了池塘里不见了)。
这时候小青蛙知道自己错了,忙着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会……(安安静静)地听故事的。小鱼儿、月亮快出来吧!”小青蛙蹲在荷叶上,睁大眼睛,闭上了大嘴巴。月亮看见小青蛙静悄悄的,月亮怎么啦?小鱼呢?(它从云朵里笑眯眯的钻了出来,小鱼儿们也游回来了)。
月亮又接着给小鱼儿和小青蛙讲好听的故事了。
五、结合生活经验,拓展学习内容并进行小结
一、教学过程反思
1.个别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仍然是静不下来
2.回答问题、简评中发现幼儿回答问题活跃,仍然急于表达,欠缺倾听。
3.借用游戏进行训练过程中,对个别幼儿的指导训练有一定效果。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关系,学会聆听的习惯还待持续训练。
二、反思自我教学
1.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的引入还待进一步思考,在能尽快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幼儿亦要尽快融入学习氛围。
2.充分利用幼儿的乐于模仿,在幼儿中找出典范,极力表扬也是对别的孩子的一种隐形提示,要充分利用榜样作用激发幼儿效仿有益习惯。
3.习惯的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长期监督学习,将习惯的培养放在活动中以及活动之外。
4.进一步研究幼儿心理,对幼儿的经验水平以及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做进一步学习,
让自我教学能更利于幼儿的成长。
家乡的故事中班教案反思篇六
幼儿中班语言活动《撕呀撕呀》教案(附反思)
活动意图:
《撕呀撕呀》在中班早期阅读中,是属于比较难的一个活动,它是语言活动与手工活动的完美结合,如何通过深入浅出的活动,让幼儿理解该知识,则成了本次活动在设计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通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了解后,确定将本课时的活动目标定位于:喜欢阅读图书,并乐于与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发现。同时,这本图书中所涉及的形容词语较多,如何用浅显的语言、动作等表达出那种意思这就要求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应该认真推敲,易于幼儿理解。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画,初步理解绘本前半段内容并学习用正确的量词来表述。
2、通过阅读图书了解牛的外形特征。
3、喜欢阅读图书,并乐于与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发现。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ppt、黑色和白色毛边纸、小图书人手一本。
2、作为牛身体的长方形白纸若干张,黑纸和白纸若干张,胶水、棉签。
活动过程:
(一)、观察
1、ppt上撕纸人物与动物造型图,引导幼儿说出撕贴过程。
师:“小朋友,这些画漂亮吗?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哦!这些漂亮的画是用纸撕出来的。"
2、出示封面,引出主题——牛的一家
师:“这是牛的一家,有牛爸爸、牛妈妈、和牛宝宝。它们也是用白纸和黒纸撕出来的,今天,我们来一起阅读这本有关撕牛的书,好吗?”
(二)、幼儿自由阅读。
1、提出阅读要求:
(1)安静,一页一页从前往后翻阅
(2)仔细看一看,看看牛是怎么撕出来的?
2、幼儿自由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说说牛是怎么撕出来的?
(三)、引导幼儿观察ppt2~7
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师:第2、3页:画面上有什么?
幼:一块黑,一块白
幼:一片一片,有的黑,有的白
师:这一块黑,一块白是什么?
幼:很多的纸片
师:猜猜这些撕出来的纸片,是牛身上的哪个部位呢?
幼:牛的身体
师:牛的身体撕好了还要撕牛的哪些部位呢?观察牛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跟读课文重复的句子:撕呀撕呀,一个头(两只角、一条尾巴、四条腿)….
(归纳小结书中量词的用法。)
师:啊,牛爸爸好壮呀!原来我们撕出了一只强壮的牛爸爸!
师:撕呀撕呀….
(教师停顿,让幼儿猜猜接下来撕的会是谁?)
幼:牛妈妈
幼:牛宝宝
(四)、集体阅读
p8—15。观察画面内容,鼓励幼儿尝试讲述。
引导幼儿讨论:牛爸爸、牛妈妈、牛宝宝想到山上吃草,那我们要撕出什么呢?
幼:我们要撕草地、还有山坡。
幼:还有树,花。
师:我们要准备什么颜色的纸呢?
幼:绿色
师:牛宝宝很小,吃的草要嫩一些,还可以用什么颜色的?
幼:浅绿色
师:一片深绿,一片浅绿、深深浅浅都好绿(教师引出课文的'句子)
(五)、师幼完整阅读封面至p15,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六)、幼儿尝试撕牛
(1)提出要求,介绍牛一家的异同点:大的身体是牛爸爸、略小一点的是牛妈妈、最小的身体是牛宝宝的。
(2)幼儿撕牛,师提醒幼儿自由撕出一只牛。
(3)相互展示作品,再次要求幼儿用书中的语言描述牛爸爸
(七)、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继续撕出书中“牛的一家”。
活动反思:
《撕呀撕呀》这一节活动,是语言与手工的完美结合,如何通过深入浅出的活动,让幼儿理解,是本次活动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调动孩子兴趣。
整个活动以撕贴牛的形式,让孩子对于活灵活现的画面感兴趣,以孩子熟悉喜爱的“牛”形象展开,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宽松、丰富,又切合他们生活经验的语言来认识牛的特征,如:这是一只牛爸爸,它有一个宽宽方方的身体,一条细细长长的尾巴,四条粗壮的腿,两个弯弯的牛角,一个头,两只眼睛,一张嘴。
第二在语言上,小朋友不仅能说出牛爸爸特征还能说出《牛一家》的一些细节如:牛宝宝有的在吃草,有的在摇尾巴,还有的在休息…..在此基础上我只要稍加引导孩子们,就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自然而然就模仿了短句,语言朗朗上口。
第三:在阅读上与操作中,当我交代看书注意的要求后,孩子们都有看书和操作的欲望,按意愿撕贴牛,并在撕贴中能够小声讨论,也能够慢慢的念出书中的儿歌,还能够做到姿势正确,安静翻阅图书,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学、在玩中学。
优点:
1、选材有趣,幼儿参与热情高、讲述欲望强。
2、教师能在细节中关注对幼儿的阅读常规和阅读习惯的加强培养。
3、教师的指导语精炼、有效,能把幼儿的发散性回答牵引到设计的中心主题来。
4、师的完整范读体现故事的语言美,从而进一步让幼儿感受活动的趣味性。
不足及建议:
1、幼儿讲述欲望强,抢答现象多,应多给幼儿提供个人表述的机会,同时也培养其他幼儿的倾听习惯。
2、应有意识关注图本资源,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提高幼儿的观察阅读能力。
家乡的故事中班教案反思篇七
1.复习汉字“兔、猪、鼠”,新授汉字“虎、鹿”。
2.区别各字发音的不同之处,能念准字音。
3.激发幼儿学念绕口令的兴趣。
1.布置场景(山、路、树、草、洞)。
2.动物图片、字卡。
(一)引发兴趣
1.出示“兔、猪、鼠”。(幼儿自然表示欢迎:兔、猪、鼠欢迎你)
2.猜谜:(1)“头上长着树权,身穿梅花衣”(鹿)(鹿、鹿、鹿,欢迎你)
(2)“像猫不是猫,森林里面称王。”(虎)(虎、虎、虎,欢迎你)
(二)新授绕口令
1.提问:“想想这些小动物会躲在哪里?”
2.出示场景(山、树、路、草、洞)。
(1)提问:“这些是什么地方?”
(2)区别“鹿”“路”。
(3)从场景中找出各动物并出示相关的句子,组成绕口令。
(4)如:“虎、虎、虎、在哪里?”(幼儿在场景中找虎)“虎、虎、虎、在山上。”出示“山上一只虎”的短句。
(5)完整念绕口令。
(三)游戏巩固
1.幼儿任选动物字卡,看看扮演谁?然后玩捉迷藏的游戏。
2.幼儿念绕口令,念到谁,谁站出来,举起字卡(音乐伴奏)。
3.集体游戏。
1.活动过程中助幼儿区别各字的读音,念准字音。
2.活动过程中注意以老师的情感带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念绕口令,并认识相关的汉字。
附绕口令:
虎、兔、鹿、猪、鼠
山上一只虎,
草里一只兔,
树下一只鹿,
路上一头猪,
洞中一只鼠,
虎、兔、鹿、猪、鼠,
家别说错。
家乡的故事中班教案反思篇八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故事-梨子小提琴》(附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童话故事,感受作品中,温馨、友爱的感情色彩。
2、能与同伴两两讲述。
3、知道与人友好相处,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1、教学图片
2、音乐磁带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教师出示水果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出示图片,分段观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友爱和温馨。
(1)小松鼠在干什么呢?
(2)小松鼠捡到了梨子会怎样呢?
(3)小松鼠为什么要做成小提琴呢?
(4)森林里有了小提琴会怎样呢?
(5)动物们听了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6)小提琴上掉下的是什么?真的是音符吗?
(7)树上结了许多梨子,为什么都做成了小提琴?
3、幼儿看图两两讲述故事。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参与讲述。
4、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讲述。
5、给故事起名字。
6、跟录音集体讲述。
7、迁移经验,扩展想象并交谈。幼儿讨论:假如你有一把小提琴,你想干什么呢?
8、师生共同表演《快乐舞》。
活动反思:
《梨子小提琴》是一节比较经典的中班语言活动。为了让其更加适合我们班的孩子学习,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我做了一定的修改。从活动的实施效果来看,目标达成度还是较高的,活动中我注重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始终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孩子,将鼓励的目光投射给孩子,始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想象,极大地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在设计提问的时候还注意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提问都比较有价值、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