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寓言四则七年级原文翻译篇一
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积累词语9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明白做事要求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读懂课文内容,识记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的意思。
难点:能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备注
一、学习《自相矛盾》
1、媒体演示,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1)师简介:小朋友,你们见过这两样东西吗?这是两个古代战场上兵器的名字。(出示生字:矛、盾)
学生字矛、盾(指名读,齐读。)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就这两样普通的古代兵器,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习课文
(1)媒体演示:课文内容。
(2)那个人是怎样吹嘘自己的货物的.呢?
出示句子: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学生自由读。
(3)理解“夸口”
(4)谁能学着这样的口气,来介绍他手中举着的矛和盾。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6)理解“哑口无言”
师生合作读最后两句:面对大伙的质问,他怎么样?(板书:哑口无言)
什么是哑口无言?他为什么会哑口无言?
4、老师总结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说大话,让自己的话自行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被人们质问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只会互相矛盾。
二、揭示课题
1、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把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小文章成为寓言,板书:(寓言)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第24课dd寓言二则,齐读课题。
学习《掩耳盗铃》
1、出示“掩耳盗铃”,师: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学习生字:这里的两个生字:“掩”和“盗”分别是
什么意思,听听课文录音,动脑筋想一想。
3、自由读课文:读正确,思考词义。
4、用动作来表示这两个生字的意思并想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那个掩耳盗铃人想象中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铃会有怎么样?
(2)实际结果怎么样?边读课文,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被人发觉)
如果当时你也在旁边,你想对那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些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板书:自欺欺人)
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识字游戏:看谁认得快
写字指导:锐、哑、铛,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注意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板书设计24、寓言二则
夸口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哑口无言被人发觉
本课小结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老师的引导。教师可否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寓言四则七年级原文翻译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用自已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寓意
课前准备:
1、 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2、 搜集寓言动画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 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吧!
2、 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3、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齐读课题。
“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3、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老师为你们高兴,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相信你们经过练习,一定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充满自信地练习读书。
4、 检查读书效果。(分组分段读课文)
5、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十分焦急、筋疲力尽、自言自语”这些词,一边朗读,一边做动作。
三、 互相交流,师生对话。(改革亮点之一)
1、同学们,你们认真阅读,动手查找,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请自由交流。
学生各陈己见。
2、 自由质疑,相机引导。
四、 真诚对话,点明寓意。
1、小结: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2、观看图片,加深印象。
3、你周围有《揠苗助长》中的农夫这样的人吗?如果你遇到了,你准备怎么做?
五、 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写好:寓 焦 批 疲 勃
第二课时
一、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5、 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 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 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分组说说故事。
4、 指名说故事。
5、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 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 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课文。
2、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寓言四则七年级原文翻译篇三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
执教:山东省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 徐瑞芳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一则是《南辕北辙》),《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羊补牢的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的楚国去,他却朝北方走的事,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是难以达到目标的,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故事寓意深刻。
【导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导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导学时间】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两则寓言,并相机板书“寓言”,还记得“寓”的意思吗?(寄托,包含)“言”呢?(道理)“寓言”的特点,就是一个小故事包含一个大道理。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去感受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学习《亡羊补牢》
(一)看题质疑
1.先看第一则《亡羊补牢》,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亡”什么意思? “牢”指什么?为什么会亡羊?为什么要补牢?)
2.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知事
1.提出难读难认的生字,强化认读。
谁想起来读一读?提醒轻声音和多音字;你能看着“窟窿”的字形想想它指什么?(上部是穴部,说明与洞穴有关,所以“窟窿”指的是洞。)街坊指谁呢?(邻居) “街”字你能有什么好办法很快记住它?(因为“街”是供行人走路的,所以有个“行”字,因为“街”是路,与土有关,所以中间两土。)
2.文章写到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两次)
a你看写第一次丢羊的这一段,教师相机出示大屏幕: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谁来读读?想想丢羊的原因是什么?哪个词最能提示写丢羊原因的?(原来), 男女生分读这两句话。
小结:看来都是窟窿惹的祸呀!
b那第二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出示大屏幕: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当牧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们都劝过他,他们是怎么劝的?谁来劝劝那位牧羊人?(语气有些担心、着急等)。看得出来,你们都是些好心的街坊!让我们再一齐劝劝那位养羊人吧!齐读。
可是那位牧羊人呢?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的意思是说“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用了。”一句话:不用修羊圈了,反正羊已经丢了。看出养羊人对修羊圈不以为然。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小结:由此可见,第二次丢羊,主要原因是不听劝告、不修羊圈。这正是有错不改,损失连连!让我们一齐读读这一部分:共三段,依次女生、男生、一齐读。
3.牧羊人一看这连续丢羊,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他又有什么表现呢?读一读,出示大屏幕: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读到这里,你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知错就改)说说你的理由。
你从哪儿看出知错了?(想法-----“后悔”,“不该不”,“还不晚”等)
你又从哪儿看出他改错了?(做法----“赶快堵上”,说明改得快;“结结实实”,说明改得彻底; 结果-----羊再也没丢过。)
小结:可见知错就改,还不晚。自己再读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体会。
4.同学们,有一天牧羊人又赶着羊群去放羊,碰到了街坊们,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样吧,我是牧羊人,你们是我的街坊,你会对我说什么?教师相机答话(我真是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多亏了你的劝告,要不我的羊还不知再丢多少呢!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哪!你们真是我的好街坊,是你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错就改还不晚哪!)
(三)由事悟理
2.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亡羊补牢”的事还是很多的,你能举个例子来说说吗?
(我爱吃零食,后来长蛀牙了,我听了医生的话,补好牙,还很少吃零食了,从此,我的牙再也不痛了;我眼睛近视了,妈妈让我注意保护视力,我没当一回事,现在越来越厉害,我后悔极了。----现在亡羊补牢还不晚;现在不少地方出现沙尘暴,这是人类乱砍乱伐,造成生态失衡的结果,如果我们不注意改正,环境会更加恶劣。----看来亡羊补牢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同学们,人非圣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难免说错话,办错事,但只要我们能做到有错就改,还不晚!
4.你看这则寓言故事,带给我们多大的启示,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牢牢地记在心里,那好,老师给你一些提示,出示大屏幕:
从前……一天早上……第二天早上……从此……
你试着讲一讲!开始练练吧。指名当众把这则寓言讲一讲。
三、学习《南辕北辙》
(一)明确学习要求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这就是《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题目比较难读,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实学寓言,也是有方法的,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亡羊补牢》的。(看题质疑---读文知事---由事悟理)
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方法自己学习《南辕北辙》,遇到疑难问题自己想想办法去解决。生自由读课文。
(二)交流学习成果
(“辕”和“辙”都和车有关系,因为都带车子旁,你很会观察。)
(“辕”,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2. 读文知事:
a指导读文:要更好地理解故事,首先要把文章读好,你看这段对话,不知大家读得怎样?谁想起来读?这样吧,你先练习练习,不过我要提醒大家,读对话关键要表现出什么?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出示大屏幕: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b好,大家表演着练读一下吧!
c我看大家练得很起劲,谁想读?都想读啊,老师也想读,这样吧,我们合作读,你们读朋友的话,我读乘车人的话,找位同学读解说,开始!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那我读得怎样?(很好)
谢谢夸奖,那谁能说说我哪儿读得好?表情动作好,语气好,什么语气?(无所谓、满不在乎、固执等),那乘车人的这种态度你主要从那儿看出来的?(三个“没关系”)
请问你作为那个乘车人的朋友,你说话时用的是怎样的语气?(奇怪、疑惑、无奈等)
d下面我们再来表演着读一读,这样吧,我读朋友的话,你们读乘车人的话。
e你看那个乘车人老说没关系,因为他觉得----他的马快、车夫好、盘缠多,到楚国肯定没问题,那你说会吗?(不会)为什么?让我们一齐读读这段话。出示大屏幕: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3.由事悟理:
a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个人可笑吗?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吗?
(朋友,你错了,你的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车夫驾驶水平再高,也没用;还有盘缠多也帮不了什么忙;老兄,楚国明明在南边,你却要往北走。这样你哪年哪月才能到楚国呀!)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就想告诉他:他错了,错就错在目标和行动相反了。
b同学们,学到这里“南辕北辙”的意思大家明白了吧?(本来要去南方,却向北方走。比喻目标和行动相反。板:目标、行动)
c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类似南辕北辙的事呢?能举个例子说说吗?(为提高学习成绩,平时不爱动脑筋,抄写别人的作业,这样只能越来越差;有的同学想成为一名体育运动员,但是常常好吃懒做,不爱运动,这样体质就不行;)
d小结:做任何事,要是目标和行动背道而驰,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的。
四、拓展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大,学习了两个寓言故事,这就是《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你知道它们出自哪儿吗?看大屏幕!对,《战国策》,谁来读读这段话,看来寓言是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人们广泛应用,因为它们常常通过一个小故事寄托一个大道理,所以直到今天各种版本的寓言故事书都在广泛流传,你看够精彩的吧!不光国内有,国外也有,这是著名的希腊寓言《伊索寓言》,在这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到书店或网上去购买一本并能运用学寓言的方法去阅读,到时在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交流。看谁知道的寓言多,受到的启示大。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下课!
寓言四则七年级原文翻译篇四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四、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五、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寓言四则七年级原文翻译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2、自己读一读这个成语,“亡羊补牢”有不理解的字吗?
3、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4、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能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吗?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a.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b.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四、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窟窿:这是个洞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激趣导入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面对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七、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
2、阅读几则课外寓言成语故事。
3、找几个好朋友排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两则寓言,其中第一则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第二则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寓意的.理解需要引导。
1、其实这节课可以两个故事放在一个课时里来上,《亡》先让学生谈谈读后对寓意的体会,然后分析细节,再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南》在寓意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先体会文章的内容再归纳寓意,和《亡》的顺序正好相反。
2、在学习《南》的时候,由于孩子们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所以很多孩子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地球是圆的,所以可能这个人花费的时间多一些,盘缠多一点,可是他最终还是会到达楚国的啊?这样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寓言故事和普通的事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习寓言故事的时候不能完全按照普通的生活实际去理解和分析,要注意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而不是靠理性的去分析课文中出现的情景。
3、在教学写字时,最容易出错的是:叼、窟、窿,在教学时,因为时间的关系,分析的不是很详细,所以在课后的练习中这三个字,写错的次数最多,可能是因为第一印象很牢固的原因。
4、刚刚考好了第二单元的测试,分析丢分的原因:主要是字词和课文内容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丢分很多,主要是由于这学期教学任务比较紧张,复习的时间很紧张,同时也因为这个单元没有认真、系统的复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