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氨铵盐教案篇一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 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 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 )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 、 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 的受热分解与 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 、 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氨铵盐教案篇二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和认识氨气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化学学科价值观。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氨气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了解氨水的组成,对已有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等学科思想形成辩证的认识。
3.通过氨、铵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4.通过对氨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检验等方面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体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方法。
三、重点难点:
氨的化学性质;氨水的组成;学生实验观、转化观、分类观的完善。
四、教学流程设计图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ppt图片:
1、植物生长需要氮;
2、自然界中氮循环;
3、工业合成氨及其作用
观看、相互讨论、交流
感知氨在生产、生活、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认识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
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氨的好奇心。
依据问题提示,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氨的相关性质、用途
1.提出问题:氨是如何转化成氮肥,应用于农业的2.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假设
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假设—方案—验证—分析—评价—结论。3.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
4、理解氨碱性气体的独特性,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1.提出问题(1):氨能直接作为氮肥施用吗;2.对学生已会的有关氨的性质进行归纳
依据已有知识,结合实物观察,分组讨论:获得氨的相关信息,对假设1形成结论
1.提出问题(2):如何将氨转化为液态物质2.介绍液氨的用途
依据氨的性质,讨论可能的途径,并分析其可行性
1.理论推导:由氨水成分预测氨水可能的性质;2.实验验证:氨水不稳定性;3.归纳氨水性质、书写方程式,评价氨水肥料的优缺点。
1.依据氨水性质,预测氨与酸的反应;2.进行实验验证;3.归纳实验现象,形成结论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
提升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观
总结提升:归纳本课的收获: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程序,学会运用分类观、转化观使知识条理化。
拓展视野
ppt介绍: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用途及对人类的产生的影响
观看、讨论,再次感受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利用科学史话,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依据“从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本课在教学上采用了特定情境下的“问题链”教学法,以“氨是如何转化为氮肥”等一系列问题为“明线”进行氨的性质探索,从学生已有知识(主要为氨的物理性质)出发,结合氨的系列性质实验,层层深入探讨氨的化学性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的主角”这一问题环节,利用实验现象“氨水使酚酞变红”引发学生对氢氧根离子来源的预测、推理、验证,进而获得氨水的成分、性质等结论,并对此进行评价。旨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结构—性质—用途”的微粒观,最后通过氨区别于其他非金属氢化物(如hcl)的独特的碱性气体特征,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氨铵盐教案篇三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一烧瓶、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氨铵盐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能力培养:通过氨的性质的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氨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
科学方法:通过对氨的性质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模型、假说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氨溶解性、还原性的实验分析,体验科学模型和科学假说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简单复习氮气的性质,引出氨和铵盐的新课题。回忆旧知识,明确本节学习目标。通过承上启下,稳定学生情绪。
【板书】第三节氨铵盐
1.氨的分子结构
【提问】请用电子式表示氨分子的结构。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展示1】氨分子结构的比例模型。
【提问】根据氨的分子结构,你能推断出氨分子是极性分子吗?
【板书】具有一对孤对电子,呈三角锥形,极性分子。观察分子模型,着重分析分子结构特点。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引导观察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展示2】一瓶氨气。
【提问】在通常状况下,氨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设问】氨容易不容易液化呢?
【录像1】实验-1氨易液化
观察要点:见学生课堂实验记录
【提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推断出什么结论?
【板书】易液化观察并归纳氨气颜色、状态、气味,再依据氨的分子量定性的推断其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比空气小。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课堂实验记录,分析得出氨易液化的结论。通过观察氨气,学生独立归纳氨的物理性质。
渗透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讲述】氨易液化,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常用作致冷剂,举例说明液氨的用途。如:首都体育馆的制冷设备。
【提问】根据氨分子和水分子的结构特点,分析氨易不易溶解于水呢?
【演示】实验-2氨的溶解性喷泉实验观察要点:见课堂实验记录。
根据氨分子与水分子的结构特点,分析得出氨的溶解性大的假说,并根据已有氯化氢易溶于水的经验,设计用喷泉实验验证。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课堂实验记录,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现象分析得结论。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通过对氨的溶解性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提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推断出什么结论?
【板书】极易溶于水(1∶700)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反应
【讲解】氨溶于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即一水合氨,它能够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板书】
【讲解】利用氨水的性质,举例说明氨水的用途。如:实验室制备氨。
思考氨水具有弱碱性的本质原因是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具有碱性的物质。
领悟、记忆。
通过抓溶液变红这一新问题,引出氨与水反应性质。
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
【过渡设问】氨水具有碱性,能与哪类物质反应呢?
【演示】实验-3氨与氯化氢反应观察要点:见课堂实验记录
【提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推断出什么结论?依据氨水的碱性,推断氨可与酸类物质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课堂实验记录,并分析反应可能的产物。通过设问引出氨与酸反应的性质。
【过渡设问】实验证明氨与酸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们看一段录像就会明白。
【录像2】计算机动画模拟氨分子与氢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铵根离子的过程。即:
【板书】(2)氨与酸反应
nh3+hcl=nh4cl
【讲解】氨同样能跟其它酸化合生成铵盐。请写出氨与硝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讲解】举例说明铵盐的用途。医疗上制医用稀氨水,治疗蚊虫叮咬。
观察模拟氨分子转化为铵离子的过程,了解该反应的实质。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在黑板上板演。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渗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通过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来使学生巩固对氨和酸反应的认识。
【过渡】以氨与氧气反应为例。
【演示】实验-4氨的催化氧化观察要点:见课堂实验记录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讲解】氨在催化剂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叫氨的催化氧化。它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
【板书】(3)氨与氧气反应思考实现-3价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就需要提供氧化剂。进一步思考常见氧化剂有哪些,举例如:氧气、氯气等。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抓氨中-3价氮元素可变的假设,引出氨与氧气反应的性质。
通过氨在纯氧中燃烧得到氮气和水的反应介绍,渗透研究化学反应的目的是创造实用价值。
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氨的
催化氧化。标出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及总数。
【小结】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提问】根据氨的性质,我们可以归纳出氨的哪些用途呢?
【投影1】展示氨的用途框图
根据学过的氮的性质,推断氨的用途。
归纳小结,互相补充完善。通过小结,进一步渗透结构与性质和用途三者的关系。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投影2】课堂练习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试描述实验进行时可能的现象,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思考:在实验室如何能够得到氨气。
【作业】
1.阅读课本第171~174页;
2.预习课本第175~176页。分组讨论,各组由代表发言并展开争论,使问题得以解决。通过反馈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落实情况。
通过思考,为下节课学习实验室制氨气的知识做准备。
氨铵盐教案篇五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球棍模型、一集气瓶 、一烧瓶 、浓氨水、浓盐酸、 溶液、 晶体、 晶体、 。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第一课时 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 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引导—探索法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氨 铵盐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 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 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 或 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