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最好的教养在路上读后感篇一
前几天就读完了这本著名的书,但想来想去,除了觉得美国人老土之外,竟然想不出要写什么,就只好加个读后感来装小学生了。
据说这本书的名气一贯是这样的:thebookthateveryonetalksaboutandnobodyreads。但我还是把它读完了。虽然许多说明都提到这本书是凯鲁亚克在20天时间内,连续奋战,甚至打字机都不换纸,而是用一整圈上百米长的纸连续地打出来的,但我却没有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完全是零碎,可以在任何地方停下来也不会影响故事发展;又有人说这本书是他在很high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我不得不说,作者清醒得很,作品语言明确,结构清晰,只有顶多两处让人感觉到他有点发飘。看起来许多评论者都没有读过。
苏珊・桑塔格女士讲:真正的艺术能使我们感到紧张不安。有那么一两次,在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略有不安;现在读完好几天了,我仍然在想起它时略有不安,但说不出是哪里。
在书中,作者给自己的身份是退伍兵,上大学半路退学,交了几个朋友就到处乱跑;主角叫迪安,这位是个流浪汉,他爸就是流浪汉,他10来岁上就偷东西干坏事,没上过学,进少年管教所,出来后认识了几个各色人等,包括“我”所在的大学生的圈子,于是也试着讲点叔本华一类的话。这位的特点就是到处跑,跑到纽约,跑到洛杉矶,在东边结个婚,到西边再离个婚。
“我”主要就是跟着这位迪安在美国大陆上跑,并且经常处在没钱的境地,有时连饭都吃不上,要临时打工,或者趁人家小店不注意偷点面包,或者要带几个搭车的人来赚点汽油钱。就这么跑了三四回,最后一次又跑到墨西哥,迪安把生病的“我”扔下就自己跑了。然后就结束了。
整本书没有特别的大的故事,就是一点点讲在路上的事,从这一点看,我觉得他写作很强。但如果要想从中发现什么高深的东西出来,包括垮掉的理论,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他也没写什么美国大陆的美丽风光,能记得的不过是密西西比河岸上的荒草。倒是讲了一些人,但似乎除了他们这样乱跑的,以不明原因就一定要上路的人之外,其他人或者友好,或者邪恶,但对他们都很冷漠,完全处在两个世界。主要的事就是在路上的各类杂碎事情,但居然写了那么长。
了,于是就走了。书到最后才讲到迪安的老婆等人围在一起数落他,他只是傻笑,也没有讲这种跑在路上到底有什么伟大意义。
这就是我目前的读后感。
想起来我的经历中倒也有一个月,就是高考完拿到通知书后的那个月,和四五个伙伴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各乡镇,有时一天骑行距离超过100里,有时候自己做饭,有时候在别人家长的异样眼光中喝酒,或者就在路边神聊,我们跑到其他同学家里去,把他们吓一跳,有的人会当场跟着我们跑上两天,有的人就不感兴趣,而我们也没有任何不好意思。咳,似乎就那么一个月,以后再也没有过。
最好的教养在路上读后感篇二
《最好的教养在路上》是一本由韩国作家朴善娥写给青少年和家长的书,某一天,作者辞掉了从事了20多年的工作,带着7岁的女儿进行了一次长达80天的旅行。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几篇最好的教养在路上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孩子用双脚,用心灵,和这个世界聊一聊”,多么有吸引力的一句话,最初对《最好的教养在路上》感兴趣,也是被这句话感染。
开始以为像大多数家庭一样,每个假期带孩子远游几天,看看名胜古迹,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让孩子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长见识。
然而拿到书后,“80天,5个国家,30个城市,一边行走,一边长大”这句话就让我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想想自己带孩子的旅行,最长的一次旅程是9天,当时还有相识的朋友相伴,前七天我们还在享受旅行的乐趣,欣赏悦目的景色,但到最后两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已经疲惫不堪,可以说是数着时间熬过来的。而书中这位年轻的妈妈,选择了自助游方式,竟然带一个七岁的小孩子旅行了80天,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位“超人”母女的旅程。
翻开书本,看到母女俩精心制作的足迹地图,我不禁耳目一新,真是一位有心的妈妈,值得我们学习。
一路走来,这个善良、勇敢、智慧、有计划的妈妈令我钦佩不已,而那个古灵精怪、人见人爱、纯洁善良的小女孩纯阳更深入我心,让我忍不住一遍遍欣赏书中图片上她可爱的笑容。纯阳用一双孩子单纯的眼睛及简单直率的个性教会了我们另一种旅行方式,反而来得更加惬意,更能获得意外收获。
看完整本书,我大致给儿子讲了一下内容,并跟儿子约定:以后跟爸爸妈妈旅行,一定不要光顾着自己跑到最前面,而是要跟爸爸妈妈并肩,一路欣赏,一路交谈,通过旅行,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
《最好的教养在路上》是一本由韩国作家朴善娥写给青少年和家长的书,她想告诉和她一样为人父母的家长们,不是只有呆在家里,呆在学校里才能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外面的世界照样可以带给孩子成长需要的东西,甚至更多。
现在的家长教孩子就如在驯赛马,一心图快不说,还总想抢跑。成语道:欲速则不达,可是他们恨不得我们一生出来就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唱歌、跳舞样样都来,接着又是大脑的培养,唯恐我们哪块儿脑子白长了,搞得我们心神不宁。归根结底,都是一些无聊的知识性的强制灌输和所谓的兴趣爱好的非自愿培养。
她们用八十天的时间,游历了五个国家,三十个城市。一大一小,一边行走,一边成长。这期间,她们近距离体验了英国乡村梦幻般的田园风光,亲手触摸了土耳其陶瓷镇五彩缤纷的温润瓷器,邂逅了埃及沙漠篝火边悄然拜访的沙漠狐,沐浴了希腊爱琴海独有的阳光。当然,这仅仅是人文风光,对于纯阳和妈妈而言,这一路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奇妙情感。虽然,她们在埃及遇到了骗子,在土耳其遇到了带路要收费的,但最后,她们只记住了那些带给她们帮助,带给她们温暖的人。彼得潘阿姨在她们临走前抱着纯阳,久久不愿松开,不舍的眼泪无声的从她的眼角滑落;土耳其的巴尔干叔叔在一番劝留无果后,忧郁地开车离开......这一切都让母女俩经历了人与人之间分离的伤痛。
这是一本关于亲子旅行的书。作者一位韩国妈妈,辞掉了从事了20多年的工作,带着7岁的女儿:纯阳,进行了一次长达80天的旅行。母女二人在80天里游历英国、土耳其、希腊、埃及和德国这五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女儿的成长、自己的变化记录了下来。80天,5个国家,30个城市,一边行走,一边长大,让孩子用双脚,用心灵,和这个世界聊了聊。
这是一本简单的书,写的并不那么美,甚至有点像记流水账。但是书里有很多温暖人心,通俗易懂,耐人寻味的故事。当你打开这本书就不会想合上它,你会期待下一秒纯阳又会有不一样的成长。
母亲带女儿旅行在路上,每一次际遇就是一次历练,每一次历练都让心灵起航,读完这本《最好的教养在路上》之后我的心灵也在起航。
书里面有一些孩子的见解和妈妈的感悟,其实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启迪~
虽然只有7岁,但是纯阳在旅行中有了一双善于观察事物的眼睛,她记得旅行中看到过的英国姐姐们都是浓妆示人,而德国的时候那些姐姐们没有画浓妆。除了学会观察还知道对比 ,自学能力在增长。
“妈妈,德国的姐姐们不跟英国的姐姐们似的,她们不化浓妆却还是那么美。个子也高。那是为什么呢?”
“谁知道呢,理由是什么呢?那些姐姐在地铁里不是一直在看书嘛,也许看书多了就变得那么漂亮了吧。”
但面对纯阳的反驳,我差点儿晕倒。
“奇怪啊?妈妈也看过很多书,可是怎么长成那样呢?”
面对妈妈的解释,她简直是古灵精怪,让人哭笑不得。
在路上旅行的好处之一,就是你可能随时根据所在情景对孩子进行有实物的心灵教育。效果是平时你说一万遍她可能也不会明白的道理,只有通过阅历才会有感悟。
“国家贫穷的话,那个国家的人也会变得贫穷吗?” 纯阳问。
“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如果国家想变富,国民就得更加努力地工作,就应该读很多书。要是所有的人都像我们家的纯阳一样扩展自己的思想的话,国家也会变富的。”
这个道理我想纯阳已经明白了,少年强则国强。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还有需要担负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一路辛苦旅途的历练,小纯阳的心智迅速成长也慢慢变的成熟,我想这是这次旅行最大的收获。
最好的教养在路上读后感篇三
感恩妈言爸语群里各位爸爸妈妈们的无私分享,虽然不太说话,但却一直在学习,有幸读到萱妈的博客文章《路知道我在路上》,这是萱儿写的。主要内容是说要专注自己,不自作多情,避免争吵,坚持等,既切实可行又直击人心。
虽然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的,但对父母同样适用。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孩子对父母的建议,考完试后尽量不要对孩子说考不好没关系等貌似安慰的话语,实际上这不是减压而是增压。发现我常常这样做,虽然嘴里说着要给孩子减压,但考试前后说的最多的似乎就是“不要紧,不就是一次考试么,考不过没关系”等等自以为安慰孩子,但在孩子眼中,这却是不相信他们,这让他们感觉压力更大,“还不如直接批评他们一顿更为好受”(文中萱儿这样说)。
赶紧推荐给布点同学,他很认真的看完,毕竟是同龄人写的,更容易接受。询问他的感受,说自己对于文中关于考完试后看成绩,在乎别人的看法,他深有感触,因为每次考完试后,他就很担心别人如何看待他。试卷一发下来,他来不及扫视自己的成绩,就赶紧把试卷遮起来,担心或者在意别人的眼光,对于成绩,来不及思考高了还是低了,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而是想着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其实人人都在关注自己的试卷和成绩,没人看你的,但孩子就是过不了这个心理关。
“考完试后,看成绩,没人在乎自己,只有自己在乎自己。不要以为别人看不起你,大家都很忙,没有人看你的。没有人会在意你考得好与不好,所以你不必感到羞愧、更不必谈什么不好意思,你只需要钝感力强一点、内心更坚硬一点,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不是去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就好。”若非文中这样写到,若非孩子看到这儿跟我分享他的真实感受,我真的不知道孩子居然对于成绩是这个态度,真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
平时和孩子关于考试,关于成绩的交流,都是流于表面的安慰,仅仅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说什么我们不在乎成绩,在乎的是你的考试过程,这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了。实际上孩子的眼光和感觉是很敏锐的,他们对于父母的这种强装的不在乎犹如在看戏,看父母们为了扮演一个好父母的角色而在进行蹩脚的表演,不说透,只是看着,想着孩子都充满了悲悯,看破而不说破,只是对于成绩在进行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和触摸。想起了初中的一次考试,看着孩子不高兴,就说:“没事儿,我能过去。”孩子说:“你能过去,可我过不去。”当时只以为孩子在反驳我,现在才感觉到孩子可能说的就是自己真实的感受。
从自信满满到后来缺乏成就感,在意或在乎别人的看法以至于差点失去自我,这个心路历程孩子是怎样一个人走过,可惜当时我居然在这个世界之外。看了这篇文章,倾听了孩子的心声,实际上孩子的心理更值得关注。
最好的教养在路上读后感篇四
这个女子,有喜欢的工作,自己的房子,听话的孩子――有自己上轨道的安逸的人生。一直这样努力地走下去,一定不过不失。前景可以看到,优雅的,渐进的,走进夕阳红。可是,突然有一天,一个17岁小姑娘的声音在她心中喋喋不休,就这样了吗?不想改变一下?那是年轻时,有梦想、敢闯荡、无所畏惧的她。这个她,已经似乎消失很久了。世俗的责任、规则、生存、坎坷经历,让她慢慢的挥别了有梦想的那个她。但是,这个“她”从未真正离去,一直在她心房的某个角落据守。现在,“她”越来越按耐不住了。她想要过一下,体制外的,自己的生活。不要那么多禁锢的,属于一个自由自在的女子的生活。想去听歌剧,就去;想去参加个托斯塔纳摄影课程的,就去;看到苏格兰高地牧场提供住宿,赶紧电话询问,体验放牧的生活……她想过不一样的生活,体会更精彩的人生。很多人梦里想了一下,就算了。这些还是有敏感度的人。
最好的教养在路上读后感篇五
也许不到半年前,我听到了凯鲁亚克的名字,在图书馆遇到了他的《在路上》,无意中借了这本书,然后决定翻开第一页。然而,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发现我跟随凯鲁亚克走遍了美国,甚至感觉我已经度过了大半辈子。如果一部好作品让人们在看完之后思考他们现在的生活,那么毫无疑问,《在路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看着《在路上》,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你会觉得你永远都不愿意离开这本书。读完上一段后,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读下一段,而且你已经等不及了。你永远不会知道萨尔和迪恩在下一章会去哪里,也永远不会猜到他们在下一站会发生什么。你只是在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种感觉就像在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中做英语阅读理解题一样。虽然你不知道一些单词,但你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猜测去读,这样你就会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同样,在凯鲁亚克的作品中,有时我们只能理解大致的情况,但你不能包含你内心的渴望,然后一口气读完它。这种速度和激情会填满你的整个大脑,让你有一种立即上路的冲动。
现在,《在路上》已经出版50多年了,如果凯鲁亚克还活着,他就快90岁了。然而,他的书影响了几代年轻人,尽管有人说那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本人也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人物的灵魂。对我们来说,这些不是垮掉的一代。对年轻人来说,《在路上》就像一本唤醒他们内心野性的书。让我们知道,我们渴望的自由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容易,他们是如此的轻蔑。然而,我们的精神信仰远未达到他们的高度,也许我们只能成为一个“背包客。由“旅行”路上那条线的名字。
毫无疑问,《在路上》的真正英雄不是萨尔米德多;天堂,但迪安米德多特,谁是有些神经质的人的眼睛;莫里亚蒂。迪安是一个每个人都不相信的人,但每个人都羡慕他,但不是每个人都羡慕他,而是羡慕他的生活方式,从不担心,从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总是生活在一个伴随着他内心冲动的环境中。这个角色有点像《春风与雨》中基廷的老师。他总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把握今天,享受时光。然而,他不断追求旅途中的感觉实际上是因为现实生活空空虚。他想追求自己的信仰,去他想去的地方生活。这些人没有烦恼和担忧。即使他们有烦恼,对他来说也没什么。
没有迪恩,也许萨尔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你的生活是苍白的,而是你的生活道路是在既定的轨道上,你没有权利选择。就像迪恩半夜在街上的质问和困惑:“人类,你们的道路是什么样的?除了一个圣子的道路,一个疯子的道路,空虚的道路,无所事事的谈话的道路,任何你喜欢的道路,什么都没有。”不管是哪条路,都是自己的,自己的决定。院长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一种苍白之中,更不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生活的牢狱之中。这些人,无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还是在当代社会,可能不会被很多人所认识,但他们还是会受到人们的钦佩。